于慧的“危机”投资_多晶硅论文

于慧的“危机”投资_多晶硅论文

昱辉的“危机”投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天,我们都要看到自己账上有1亿~2亿美元现金。”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CEO李仙寿再三强调说,“是现金,而且是每一天都要看到这么多金额。”

昱辉阳光是太阳能电池硅片厂商,是无锡尚德和晶澳太阳能的第二大供应商,江苏浚鑫的第一大供应商。到2008年底,昱辉产能将达到700兆瓦,销售额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按照产能计算,他们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硅片供应商。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全球经济萧条,让市场上每个人都不寒而栗,连昱辉这样的玩家都不能幸免。在账上留下一笔充沛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万一某位客户出现危机或者银行突然终止贷款,他们便不会备受窘迫而面临危机。

可哪怕是在这样的时间,有这样的顾虑,所有人都觉得现金在手里是最安全的时候,昱辉在四川投资3.5亿美元筹建的多晶硅工厂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明年二三月份点火。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昱辉阳光敢于冒这样的风险,在全球经济都面临萧条威胁的时候,采取如此积极的扩张策略呢?

“危”还是“机”

“太阳能,你把它看穿了,就是一个成本问题。”李仙寿分析道,“如果太阳能发电成本跟火力发电成本相接近,它的市场就和今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最近3年因为太阳能电池企业的崛起,每公斤废硅的价格从2004年的14美元暴涨到现在的300多美元,最高时达到500美元。这样来算,哪怕是太阳能电池的电能转化率已经从当年的14%提高到现在的17%,生产每瓦硅片的硅料从两年前7.2克降到现在的6克,甚至未来一两年内肯定能够降到5克,但相比上涨的成本,这些科技进步也只能算杯水车薪。

按照现在市场上电池板3.7美元左右的价格折算,发电成本大约在0.3~0.4欧元/瓦,而德国现在的发电成本在0.1~0.2欧元/瓦之间,高峰时间为0.2欧元/瓦。事实上,如果没有欧洲的绿电上网政策,太阳能电池是很难被大规模应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今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需求量不过在五六千兆瓦之间。2008年西班牙大规模实施绿电上网政策之后,硅价又在原来基础上大规模飙升了一把。

“硅占到太阳能电池成本的60%~70%,没有自己的多晶硅厂支持的话,我们无法控制成本。”一边是始终被上游控制住的成本,一边是未来长期竞争力所在,昱辉似乎也没有选择。咬咬牙,李仙寿于去年8月在四川眉山注册成立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投入3.5亿美元建设一个3000吨级的多晶硅工厂,实现向上游扩张。四川工厂建成投产后,多晶硅成本可以从现在的370美元/吨降到80美元/吨,而昱辉的设计目标是达到30美元/吨,仅为现在成本的8.1%。这将大大降低成本,增强昱辉的抗风险能力。

为此,自前年在伦敦AIM市场上市后,今年1月29日昱辉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融资1.3亿美元。纽交所上市后不到半年时间,2008年6月19日,昱辉增发2亿美元,而当时昱辉年初在纽交所融到的资金根本还没开始用,这在资本市场上是匪夷所思的。

之后不久,雷曼兄弟破产,黑暗来临,在未来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内,任何公司要在资本市场上融资都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了。

事实上,2008年年初的时候,华尔街的气氛已经非常紧张了。整个1月份,李仙寿和他的团队都在纽约斡旋于交易所和各大投行之间,感受资本市场那种低落恐慌的心情。但是,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再等。本来注册四川公司之后就打算去纽约上市的,但因为次贷问题爆发,李仙寿他们对市场没有把握。拖到1月份,估计市场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于是他们铁定了决心,不管市场好坏一定要上市。正因如此,昱辉被《亚洲商业周刊》评为“最黑暗时期最具勇敢精神的亚洲公司”。

昱辉显然不知道后面的事,他们只能庆幸自己的紧迫感,而这种紧迫感来源于对市场的估计和对风险的判断。2006年,昱辉刚刚在AIM上市的时候就预计,“太阳能产业的短缺经济只会维持3年”,如果没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资本和人才都扎堆的行业他们将面临很大的压力。

2005年6月,刚刚起步的昱辉抓住被市场忽视的废硅为原材料,投入全部精力研究如何优化废硅回收流程、提高硅片利用率、把硅切得更薄,终于在市场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来。但竞争者也纷至沓来,导致废硅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成本节节攀升,现在市场售价也已经达到每公斤300美元,跟正常进口硅料相去无几。

2008年1月份,昱辉投资于河南省林州市中升半导体硅材料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成功向上游多晶硅生产迈进一步。自此这家多晶硅制造商把其大半产能都供应给昱辉。从10月开始,昱辉停止进口废硅;2009年,将不再使用废硅材料。

“达到每公斤30美元的水平后,我们的竞争能力就会保持很长时间。”李仙寿一番盘算,现在昱辉生产硅片成本每片大约2美元,到2009年底,生产成本有可能降到1美元,届时发电成本也将降低到每瓦0.2欧元,跟德国高峰时期火力发电成本相当,未来市场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所有的战略都是围绕成本展开的:电池和电池板主要成本就是在硅片,硅片成本主要在多晶硅,有了四川多晶硅厂我们就彻底抓住了成本这一个环节。”浙江人的精明在李仙寿身上体现得尤为真切。

快慢相辅

现在想来,李仙寿还是有一点点后悔:当初如果不犹豫,早3个月就在纽交所上市,那他们状况也许会比现在轻松许多。为了财务更稳健,昱辉投入全部精力建设多晶硅工厂项目的同时,放慢了其他项目的进程:往常半年就建一个新工厂,现在9个月才建一个;过去3年多时间里,昱辉的产能迅速从2005年底的80兆瓦上升至今年的700兆瓦,明年将会继续扩充到1000兆瓦,但增幅却趋于平缓;李仙寿称,昱辉有意放缓2009年的接单进度,尽量把销售增长控制在50%左右。相比而言,今年第二季度净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89%。

昱辉特殊的成长经历造成他们特殊的管理结构,让整个公司高层始终都存着“高成长即高风险”的意识。

昱辉诞生于太阳能电池行业原料最紧缺的时候,早年的发展几乎能够完全依靠下游客户的预付款。偏高的负债率让昱辉运营不到一年半就决定先在伦敦AIM市场上市,以改善其财务状况。毕竟这是一个刚刚起步不过1年多时间,而又偏居浙南一隅的小制造企业。2006年7月,伦敦上市前夕,昱辉决定邀请Cambridge Accelerstor Partners LLP的合伙人马丁·布鲁姆为公司董事。刚刚上市不过1个月时间,李仙寿作为股权比例最高的大股东放弃了董事长职务,独立董事马丁·布鲁姆被选举为董事长。马丁·布鲁姆其实还是中英风险融资联合工作小组英国主席。后来,大家意识到,这个决策非常明智:请一个非太阳能行业、非创始人团队的外部人做董事长往往看行业中的问题会更加客观。

根据公司章程,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管理层,不参与显著影响其独立判断力的任何交易。但马丁·布鲁姆那种典型的英国式谨慎还是给整个董事会带来一种异常严谨的氛围。大家对风险都非常重视,因为董事长始终会问,某现象、或者某种增长到底有多大的风险,昱辉是否有足够把握让自己的产能始终不空置等。布鲁姆定期来开董事会,他总是会留意这次会议的数据和内容是否会和前几次相矛盾。在布鲁姆的反复拷问下,昱辉放弃了某些更快增长的投资,但发展却稳健了很多。

昱辉的决策形成过程也因为其公司的运营结构显得相对客观。昱辉的运营管理主要分两个部分:财务部和业务部。财务部主管投融资业务,业务部负责采购、市场和销售。CEO负责人力资源、大客户关系以及浙江公司千口四川公司。通常业务部负责人提出新投资需求后,财务部负责人都会研究这是否是市场假性需求,现金是否足够支持新工厂、新业务的发展等问题。“如果财务部觉得他们不能支持新的投资,哪怕我签字都没有任何用处!”两年运行下来,李仙寿也习惯了自己不是最终拍板的那个角色。一般第一、第二代民企都很难避免的创始人个人意识过重、领导力取代系统抗风险控制能力的状况在昱辉都没有踪迹。

“不要增长太快,要控制节奏。”在中国太阳能产业的飞速发展时期,昱辉总是拿这句话来提醒自己。

在今天这个真正萧条的时间,昱辉在投资上力求稳健,上半年却整整花了500万元人民币给猎头。业务部进来3位总监,采购、市场、销售一人负责一块,财务部也进来3位总监,内控、审计和财务各一位,都是在全球四大审计公司工作十多年的资深人士。“因为市场在变化,我们必须大大加强业务部门;纽交所上市对公司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李仙寿解释说。他们招聘了很多经理,连生产部门都招了很多人。5~6月份他们在清华、北大做连场演讲,聘用了近百名研究生,一半进入昱辉的研究院,另一半做管理培训生。

“现在进我们公司就已经非常严格了,进管理层肯定要硕士,当工人肯定要大专。”说这话时李仙寿抑制不住脸上的得意之色。现在昱辉的管理团队已经有差不多500人,绝大部分都是今年从全球各地招过来的,打算乘着经济萧条、昱辉增速放缓这个机会赶紧练内功,“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在李仙寿看来,经济危机在一两年时间后总会过去,而太阳能电池行业的短期经济也即将结束——除了他们在四川投资的3000吨级多晶硅生产基地,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多晶硅基地已经有3000吨级,据说明年还将扩大到1万吨级以上,而江苏塞维1.8万吨级的多晶硅项目也在进行中,市场上多晶硅和硅片厂商不仅越来越多,还越来越强,接下来这个行业拼得更多的将是组织大规模生产、物流、采购等一系列的管理能力,他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过李仙寿还留了一招后手,在研究院里,金属硅直接生产太阳能硅片技术已经初具模型,预计2009年下半年就能够商业化生产。这种技术使得金属硅不需要通过高能耗还原,非常环保,未来晶体硅硅片和金属硅硅片会有各自的市场。“我们永远不会把100%的资源全部投入某一个项目。”李仙寿笑眯眯地表示。

标签:;  ;  ;  ;  ;  ;  

于慧的“危机”投资_多晶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