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磁共振对膝骨关节炎诊断的影响效果论文_张锋

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100

【摘 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膝骨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8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关节镜、核磁共振检查,对比2组诊断效果。结果:核磁共振在膝骨关节炎诊断上的特异度、灵敏度、检出率均显著优于关节镜检查(P<0.05)。结论:在膝骨关节临床诊断中对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检查可取得更理想的诊断效果。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核磁共振;诊断

骨关节炎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患者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产生严重影响[1]。早诊断、早治疗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提高。因此,加强对膝骨关节炎的有效诊断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次研究对43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检查后取得良好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患者性别:男48例,女38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5岁,平均(36.5±2.1)岁。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为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关节镜检查。对患者实施持续硬膜外麻醉之后,选择在硬膜外髌上囊实施关节穿刺操作,将溢出体表的液体抽取,将生理盐水注入关节内侧。选择股骨外踝前缘位置作为穿刺点,在真皮层实施长度为0.5cm的切口切开操作,将关节镜及相关配套针插入关节软骨组织中,对病变位置及特点进行查看。观察组患者给予核磁共振检查。检查应用设备为GE signa Contour 1.5T磁共振扫描仪。主要对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进行检查。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分别为190mm、190mm、140mm,扫描层厚、层间距分别为4mm、1mm。实施检查时,指导患者将膝骨关节伸直,在检查过程中,磁激励次数共为4次,像素矩阵为256×192。诊断医师主要通过图像清晰对比度双盲法来对诊断所得图像特点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观察2种检查方式在病变部位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准确度。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并以( )表示,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均以P<0.05表示。

2.结果

在病变部位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上,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均存在显著性(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膝骨关节炎为一种损伤、断裂或肌腱拉伤所导致的非特异慢性骨病变炎症,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组织变性、退变、损伤、硬化或骨刺等[2]。临床诊断所使用的常规诊断方法主要为CT检查、关节镜检查、X线检查。但是该几种诊断方式均无法取得理想的诊断效果。

核磁共振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膝骨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检查方式。在膝骨关节炎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技术时可独立成像,不存在电离辐射损伤,刺激较少,安全性高[3]。在诊断过程中可获取三维立体成像图,从多方位、多角度反应病变部位的相关信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应用该种诊断方式进行诊断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实施核磁共振检查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价格较高、诊断较为单一、检查时间长等。因此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充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联合或单独的检查方式进行诊断。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检查后,该组相关病变部位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接受关节镜检查的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诊断效果更优。

综上所述,在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具有创伤小、无辐射等优点,且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詹红生.膝骨关节炎的多角度临床评估与防治策略[J].中国骨伤,2012,16(05):285-286.

[2]石良瑜.低磁场共振在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06(02):601-602.

[3]王学宗,郑昱新,曹月龙,等.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积分对膝骨关节炎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骨伤,2012,14(05):111-112.

论文作者:张锋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浅谈核磁共振对膝骨关节炎诊断的影响效果论文_张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