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网络化销售与供应系统及应用研究

制造企业网络化销售与供应系统及应用研究

黄河[1]2002年在《制造企业网络化销售与供应系统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信息时代如何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使它焕发青春是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和供应方式,普遍存在产品销售和零部件供应周期长,层次繁多,渠道复杂,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弱等不足,很难满足个性化的用户需求。为了更好地应对中国入世之后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制造企业必须快速高效、低成本销售产品和接受供应。为此,本文立足两类典型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开发了陶瓷产品网络化销售系统;对摩托车制造企业的网络化销售和供应系统作了详细设计。 本文结合当前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和网络化销售的发展,分析了传统的产品销售和零部件供应方式,就陶瓷产品和摩托车产品的网络化销售与供应进行了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制造业网络化销售与供应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模式。 围绕产品网络化销售与供应这一中心问题,本文研究了解决制造企业网络化销售的物流配送和服务问题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A2C&D2C的网络化销售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体系结构、运作模式和控制机理;提出了一种解决网络化分销点的位置设计的方法;分析了实现制造业产品网络化销售与供应的其它关键技术,即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技术、多点库存管理与控制技术和系统用户界面设计技术。 最后,在本文研究的产品网络化销售与供应模式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为华陶瓷业有限公司开发了一套陶瓷产品网络化销售系统,为中国嘉陵集团规划了一套摩托车网络化销售与供应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本文给出了两个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

郭坤毅[2]2005年在《装配型企业网络化协同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大制造企业逐渐重视“物流黑洞”,并开始考虑对物流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与决策;同时,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Extranet/Intranet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种信息得以迅速通畅地贯穿于各个企业之间,促使企业物流管理的概念、内涵及功能等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国内外围绕现代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正蓬勃兴起,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在分析网络化协同物流管理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对装配型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支持技术进行一些探索,提出和研究了一种装配型企业网络化协同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分析国内外企业物流管理及其相关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装配型制造企业,特别是汽车产业链中各装配型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特点和需求,提出了装配型企业网络化协同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的一种系统模式;建立了该系统的一种体系结构,从系统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等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该系统的运行模式及其特点。在上述体系结构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装配型企业网络化协同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的技术框架,该框架包括总体技术、专题技术、支撑技术等叁个部分;对装配型企业网络化协同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中的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装配型企业远距离运输计划决策模型、客户混线生产模式下实时配送决策流程,以及基于J2EE的系统开发架构和基于中间件的数据集成技术等关键技术。最后,针对重庆某汽车零部件装配型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和需求,研究和开发了一套网络化协同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该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尹胜[3]2011年在《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及其加工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已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大国。跨企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协作型加工制造业正迅速发展并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协作型加工制造业是由“主导企业”(主机厂或委托厂等)下定单、图纸和技术要求,“协作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制造的一种量大面广的产业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化制造模式已逐渐成为现代制造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在网络化制造系统的支持下,主导企业进行协作加工资源选择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某几个企业和某几个区域,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网络化的优化利用模式。如何支持企业更广范围的优化配置协作加工资源,以及如何更有效的提升协作企业间的信息交互和业务协作能力,是当前网络化协作加工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法及其加工支持系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首先,在分析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的构成属性及特点的基础上,对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语义描述及集成服务机制进行了研究,包括:研究了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的本体建模及语义描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的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协议(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UDDI)的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注册发布机制和基于语法级与语义级相结合的搜索匹配算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能促进资源快速共享和高效利用的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集成服务运行模式。其次,针对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包含协作响应速度(T)、协作质量(Q)、协作成本(C)、协作信息交互能力(I)、协作过程技术安全和保密性(S)、协作资源保障能力(R)和协作商知识积累及可持续发展能力(K)等七大目标变量的决策目标体系,建立了一种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选择的决策框架模型,针对决策过程中信息的隐蔽性、模糊性等特点设计了模型求解的灰色关联算法,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上述模型及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再次,针对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的多任务性、多候选资源性、多目标性和环境多变性等特点,采用线性加权法建立了以协作加工时间(T)、协作加工成本(C)和协作加工质量(Q)等为目标的多任务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过程,并以一个应用实例验证了该优化配置模型及求解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然后,针对网络化协作加工过程的信息交互和业务协作的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的网络化协作加工支持系统,构建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结构和运行模式;并对基于网络化多功能交互式信息终端的协作加工过程实时信息采集、协作任务可制造性协同分析、数控程序协同编制等协作加工过程信息交互与业务协作支持技术,以及系统的部分实现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结合重庆市网状中心城市型区域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实施,针对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业的现状和需求,设计和开发了一套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网络化协作加工运行支持系统,并在重庆市一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朱树婷[4]2016年在《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纵向整合与横向联合的基础上呈现出网络化连接的运作态势,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随之发生变化,价值创造的战略逻辑从企业间对抗竞争向企业间合作和协同发展转变。在此过程中,融合新兴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企业间信息系统帮助企业跨越边界部署资源和能力,支持企业间业务流程重构和知识分享,为企业网络化运作提供平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认识企业间信息系统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间信息系统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帮助企业在网络化运作中获取可持续的战略优势,成为信息系统领域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少,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间信息系统发展和运用的需要。本文重点围绕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是什么、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怎样形成、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建立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使用中国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形成机制、作用机理和价值创造路径等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提出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概念。本文提出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是企业开发、配置以及重构企业间信息系统资源,支持企业间流程重构,更好地实现企业间业务功能和服务交付的能力。论文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分为企业间信息系统集成能力和企业间信息系统重构能力。其中,集成能力强调企业与业务伙伴的数据集成、合作应用等无缝连接;重构能力强调企业快速调整企业间信息系统,及时响应企业间业务需求变化。新的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概念的构建,为深入研究其价值创造机理奠定了基础。(2)研究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建立过程。论文分析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形成的决定因素和驱动因素,构建了基于企业间信息系统资源和合作型商业模式的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形成的理论模型,将企业间合作商业模型分为利用型和探索型,从组织学习视角解释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演化过程。运用213家中国制造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间信息系统资源是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建立的基础:企业间商业模式与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匹配对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建立具有驱动作用;不同企业间商务模式的选择对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具有不同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由此揭示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形成机理。研究还发现,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在形成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知识内隐和因果模糊等高阶能力属性,反映出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战略性本质。(3)研究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应用过程。本文提出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应用主要体现为对企业间流程的支持,该支持受到企业网络嵌入水平的影响。企业间流程是连接企业与业务伙伴、实现特定功能目标的任务集合,企业间流程需要在流程匹配和流程弹性上取得平衡,具有双元性。运用213家中国制造企业的数据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发现:企业间流程匹配和流程弹性的交互作用对合作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对企业间流程具有显着正向作用;分析企业网络嵌入水平的调节作用时发现,高度的网络嵌入水平对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支持企业间流程弹性产生消极影响。论文还对企业网络运作中的嵌入性悖论问题进行了讨论。(4)研究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路径。论文基于IT价值创造过程观建立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理论模型,价值创造路径包括从企业间信息系统资源到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演化、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支持企业间流程、企业间流程匹配和流程弹性影响合作绩效,该路径反映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过程。运用213家中国制造企业的数据,使用偏最小二乘方法计算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路径系数,以及合作型企业商业模式和网络嵌入水平的中介-调节效应,验证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路径,揭示了企业间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在网络化运作中获取战略优势的机理。

盛桥[5]2004年在《家具制造企业产品网络化销售模式及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具是一种大众化的消费品,其销售成本直接关系到生产企业的效益。目前,大多数家具制造企业仍采用单向、间接、多层次的传统销售模式,这不仅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而且增加了企业销售成本,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论文在分析了家具产品现有销售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Internet的家具产品网络化销售模式,研究了家具产品网络化销售系统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并将开发的系统成功地应用到了某家具制造企业。论文分析了家具制造企业产品销售的特点,针对现有销售模式存在的不足,以网络营销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面向客户的4C组合策略集成模型,论述了客户、成本、方便、交流等四要素间的协调关系。在此研究基础上,对家具产品网络化销售模式进行了分析,基于该模式,对开发的面向家具制造企业的产品网络化销售系统的功能体系、结构体系、工作流程和运行模式等进行了研究。为了进行家具制造企业产品网络化销售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对以下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①家具产品网络化销售系统开发模式,利用CIM-OSA建模思想提出了改进型的CIM-OSA立方体开发模型,指导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建立了多视图的系统模型,采用基于组件技术的开发方式保证了系统的扩展性、可靠性和易维护性;②家具产品网络化销售系统功能集成,从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家具产品网络化销售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家具产品网络化销售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间的功能集成模型;③家具产品网络化销售系统信息集成,在系统功能集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服务的家具产品网络化销售系统信息集成实现机制,实现了系统间的信息集成。论文最后在家具制造企业产品网络化销售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和系统开发的基础上,依托现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网络(CIMSNET)西南站点,将开发的系统应用于重庆某家具制造企业,实现了家具产品的销售、设计、生产、配送等业务流程的集成与统一。通过在此家具制造企业的应用,验证了本论文提出的家具产品网络化销售模式及本课题开发的系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徐向纮[6]2002年在《网络化制造的若干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本文结合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项目“基于Intenet/Intranet的CIMS方法论(MCIMSBII)的研究”(合同号863-511-941-008),较为系统地研究网络化制造的理论与方法,对其中的部分理论方法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中小制造企业开展网络化制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期促进我国的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网络化制造的开展。 论文在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和网络技术对制造业的冲击的基础上,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分析了网络化制造的研究现状,概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在分析研究网络化制造的背景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化制造范式的概念,分析了网络化制造范式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网络化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 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化制造的优势,指出网络化制造具有距离经济、注意力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互联经济、直接经济等效应;对网络化制造中企业协作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制造协作过程中交易费用的分类和来源,分析了网络化制造模式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指出网络化制造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生产力的优势。 应用博弈论研究了网络化制造的合作共赢和利益分配机制,指出在网络化制造中必须遵循合作共赢原则以达到个体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提出了网络化制造联盟的利益分配模型,其分配方案是Pareto最优的。用博弈论研究了网络化制造中机会主义倾向的防范和企业信誉机制问题,指出信誉机制建立必须从社会和企业两个方面着手,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了网络经济中中介存在的必要性,分析了网络化制造中的新型中介,为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奠定了理论依据。 研究了网络化制造的仿生学模型,阐述了网络化制造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统一、竞争与协同的统一、自组织、合作式竞争、超系统综合等特点。 应用生物进化中的超循环理论研究了制造系统的进化机制,指出网络化制造模式是以围绕产品或任务的超循环组织的形式、以自组织的方式进化的,企业超循环组织以产品和制造能力耦合在一起;为开展网络化制造,企业之间必须互利互惠、讲究信用:为加速网络化制造模式的建立,有必要在网络中建立制造信息网站,以利于产品和制造资源信息的搜索;为使网络化制造模式能够健康发展,有必要在制造信息网站中设置企业资信库,并且要有一套确保资信信息真实的机制。应用共生理论研究了基于网络企业群体的协同进化机制,网络中信息的导航江大学俗士学位论文:邱络化制迫的芳干理论与方法研兜和集成、企业信誉机制的建立能促进连续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使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形成良好的基于网络的企业生态系统。 对网络化制造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分析了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网络技术应用现状;提出了中小制造企业网络化制造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开展网络化制造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出了网络化制造的集成平台框架,描述了框架结构和主要功能并对其特点作了分析,该集成乎台能较好地实现各种中介功能,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地开展网络化制造。 分析了网络化制造的关键技术,并对其中的潜在合作伙伴搜寻技术——一网络化制造导航台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建立产品和零部件关键词分类系统的自组织方法,实现了网络化制造导航台的原型。该导航台能实现不同行业的非标零部件、特别是复杂零部件的制造资源信息搜寻。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作了展望。

罗小明[7]2006年在《基于ASP模式的配套型企业网络化供应与库存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客户需求的迅速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物流这一企业“第叁利润源泉”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的重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在由主机厂和配套企业组成的物流供应链中,配套型企业一般处于中游位置,其物流管理工作受下游装配型企业生产活动影响较大。为了在迅速准确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降低物流运作成本,配套型企业急需在原有物流管理模式上寻求突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配套型企业物流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现有研究中,企业物流供应和库存管理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专门针对配套型企业物流供应和库存管理的研究还较少。为此,本文对基于ASP模式的配套型企业网络化供应与库存管理系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论文在分析国内外企业物流管理及其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配套型企业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ASP模式的配套型企业网络化供应与库存管理系统模式,并建立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模式。该体系结构包括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等两部分。运行模式包括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系统业务运行模式和系统商业运行模式等叁部分内容。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基于ASP模式的配套型企业网络化供应与库存管理系统实现的总体技术框架,包括总体技术、专题技术、支撑技术等叁个部分,并对其中的配送过程备用仓库优化技术、配送过程优化发运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针对重庆某汽车零部件配套型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开发出一套基于ASP模式的配套型企业网络化供应与库存管理系统软件,并应用于该企业物流供应和库存管理实践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王诚[8]2005年在《面向现代集成制造的网络化售后服务模式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理念的确立,使售后服务日渐成为企业重要的制造过程和强大的利润源泉。而现有售后服务中传统的信息交互方式,很难满足售后服务的快速响应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不方便企业对售后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网络化制造模式的不断发展成熟,建立面向现代集成制造的网络化售后服务模式,已是售后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对售后服务所处的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一种面向现代集成制造的网络化售后服务模式,并对系统构建所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提高企业售后服务质量和售后服务管理水平。在分析售后服务对于用户以及整个制造过程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论文研究了现有售后服务在功能上、组织上、运行模式、信息流动、服务成本等方面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提出了面向现代集成制造的网络化售后服务模式,并对相应系统的总体架构、体系结构和功能体系进行了研究。为了面向现代集成制造的网络化售后服务系统的实现,本文对如下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1)通过对不同企业建模方法的分析比较,将CIM-OSA 的建模思想引入面向现代集成制造的网络化售后服务系统开发过程中,建立了系统的四大视图(信息、组织、功能、过程视图);(2)通过对典型行业售后服务内容的分析,提出了制造业通用的售后服务内容单元,并分别建立了这些售后服务的网上解决方案。(3)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结合信息管理的优势,设计了面向现代集成的网络化售后服务系统的业务流程,研究了该系统与其他制造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系统集成路线。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的开发了重庆海特克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网络化售后服务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对文中提出的面向现代集成制造的网络化售后服务模式及其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合理性和可行性验证,对系统能为企业带来的各种效益进行了分析。

李铁瑛[9]2003年在《敏捷企业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环境。由于高新技术的出现和更迭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另外,顾客的需求也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因此,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响应这些变化的敏捷性。敏捷企业是美国在提出敏捷制造概念的同时提出的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后者是面向21世纪的企业发展战略和模式,而前者——敏捷企业正是实现这一战略、模式的主要途径。所以,研究敏捷企业的构建,对我国企业参与未来竞争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从战略变革的高度对敏捷企业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一套能全面覆盖敏捷企业构建的体系。首先,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敏捷企业的概念、特征,将敏捷企业与传统的大批大量制造企业进行对比,提出了企业制定敏捷化战略的步骤。其次,就企业构建的具体问题,从组织、技术、人员叁大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敏捷企业构建的原则和关键因素,这包括:扁平化的柔性组织体系、敏捷化的生产体系以及人因原理。同时,又结合网络化技术在当今工业生产中日益广泛的应用,提出了敏捷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然后,针对现有企业如何进行敏捷性评价这一问题,提出了企业的敏捷性评价体系和改进战略。最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制造业的现状,客观地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敏捷化工程的优势,提出了通过敏捷战略培训、动态联盟、适度自动化等策略在我国实施敏捷化工程的几点建议,为21世纪我国敏捷企业的构建提供了方法与支持。

马刚[10]2005年在《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产业区企业竞争优势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加速推进,产业空间集聚方式和动力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形成了一些以“嵌入性”、“地理集聚性”、“弹性专精”、“集体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新产业区”,最典型的如“第叁意大利”、印度的班加罗尔、德国的巴登——府腾堡、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公路以及得州的奥斯汀等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中国,特别是浙江、广东等省份也出现了许多颇具特色并具有强劲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区成长模式。在这些国内外成功的产业区内部,很多企业通过构建战略网络,获取外部资源进而实现企业竞争优势并取得了快速成长。实践证明这种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产业区企业竞争优势的实现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吸收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社会经济网络理论、产业区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中国浙江特色产业区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并揭示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产业区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及其所蕴含的战略管理方面的策略含义。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的方法,试图对以下叁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全面分析。① 战略网络视角下的网络资源特征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规律对产业区企业的竞争优势发生作用的?② 产业区企业网络能力如何通过影响网络资源特征进而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作用?③ 产业区企业网络能力受到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围绕这叁个关键性问题,论文的研究工作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以浙江宁波鄞州服装产业区和宁波慈溪家电产业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对33家典型产业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和18个省地机构或相关组织(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对其中的部分企业进行了个案研究,并进行了广泛的企业问卷调查,总计得到297份有效样本问卷,为进行实证研究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2) 融合多个学科知识,初步构建了基于整合观的产业区企业竞争优势网络分析范式。 通过对国内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清华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检索以及国外的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Site(SDOS)、SpringerLink CALIS镜像、EBSCO host、Pro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ARL)、UMI PQDD、PQDD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IDEAS(http://ideas.repec.org/s/dgr/tuecis.html)、ECIS Working Paper(http://fp.tm.tue.nl/ecis/)、IMP(http://www.impgroup.org)和DRUID conference(http://www.druid.dk)等众多研究论文的全面检索,我们发现目前关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还不甚系统,还缺乏较为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针对存在的研究不足,本文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访谈,融合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社会网络组

参考文献:

[1]. 制造企业网络化销售与供应系统及应用研究[D]. 黄河. 重庆大学. 2002

[2]. 装配型企业网络化协同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郭坤毅. 重庆大学. 2005

[3]. 网络化协作加工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及其加工支持系统研究[D]. 尹胜. 重庆大学. 2011

[4]. 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机理研究[D]. 朱树婷. 东南大学. 2016

[5]. 家具制造企业产品网络化销售模式及其系统研究[D]. 盛桥. 重庆大学. 2004

[6]. 网络化制造的若干理论与方法研究[D]. 徐向纮. 浙江大学. 2002

[7]. 基于ASP模式的配套型企业网络化供应与库存管理系统[D]. 罗小明. 重庆大学. 2006

[8]. 面向现代集成制造的网络化售后服务模式及应用研究[D]. 王诚. 重庆大学. 2005

[9]. 敏捷企业的构建研究[D]. 李铁瑛. 沈阳工业大学. 2003

[10]. 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产业区企业竞争优势实证研究[D]. 马刚. 浙江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制造企业网络化销售与供应系统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