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数据新闻发展的开放与改革_可视化论文

美国数据新闻发展的开放与改革_可视化论文

美国数据新闻发展的开放与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数据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16)2-100-05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16.02.021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是基于对大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一种新型新闻报道方式。[1]数据新闻通常以大数据为基础,利用特定程序挖掘数据背后的关联和意义,再以形象化、交互式的叙事语言呈现新闻故事。发展数据新闻不仅是传统媒体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非营利性新闻编辑部推动数据开放和知识共享的有力手段,同时为独立新闻机构或个人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载体。数据新闻是未来新闻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数据新闻奖”(Data Journalism Awards,DJA)是最早为奖励杰出数据新闻作品设立的奖项,具有跨媒体、专业性、权威性、全球化等特点。首先,数据新闻奖由跨媒体平台全球编辑网络(Global Editors Network,GEN)颁发,受谷歌公司及骑士基金会赞助,专业评审委员来自平面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平台,为打破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壁垒,创新新闻理念和开放工作模式提供了条件。[2]其次,曾任《华尔街日报》主编二十余载、辞职后创办ProPublica的著名新闻人保罗·斯蒂格(Paul Steiger)担任数据新闻奖评委会主席,《卫报》知名数据新闻栏目主编西蒙·罗格斯(Simon Rogers)担任项目主管,为奖项评选的专业性、权威性提供了保障。第三,数据新闻奖自2012年创立以来历经4届,参赛作品数量逐年增长,已有来自34个国家的285部作品获得奖项提名,成为全球共享的新闻盛宴。因此为历届数据新闻奖提名及获奖作品建立数据库,进行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分析,可管窥全球数据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沿动态。

       对2012年-2015年数据新闻奖提名作品的内容分析发现,数据新闻奖举办4年以来,从2012年设立之初的6个奖项发展到2013年的10个奖项,在奖项设置上围绕“叙事”“调查”“可视化”“应用”四个纬度,不断进行拆分重组和扩张,呈现突出强调“可视化叙事”及“数据应用”的发展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提名作品国别看,来自美国的参赛作品共获得提名123次,占提名作品总数的43%,是数据新闻发展的先驱力量。其中,不仅传统专业媒体优势明显,非营利性新闻编辑部和独立新闻机构也在数据新闻创作上崭露头角。因此,本文首先探讨美国数据新闻快速发展的社会语境和媒介生态,从新闻叙事学角度对提名作品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典型作品的深入解析,阐释数据新闻的叙事革新。

       一、数据新闻:开放理念的实践

       1.数据新闻与开放政府

       数据新闻快速发展与美国“开放政府”(Open Government)制度的推行密切相关。2009年,奥巴马总统上任后签署了《开放政府令》,建成数据门户网站(data.gov),将关于就业、医疗、环境、教育等领域数十万项政府专用数据推向互联网,掀起了“数据民主化”浪潮。[3]这些数据对于民主政治建设、公益事业、商业应用都有重要价值。然而,对于普通公民而言,要从海量、繁杂的数据中发现问题并挖掘意义,仍是一个难题。在此背景下,大量主流媒体和独立新闻机构开始尝试从政府开放数据入手挖掘新闻。

       2015年,GEN数据新闻奖“最佳数据可视化”作品《二十世纪以来与传染病的斗争:疫苗的影响》堪称本年度可视化呈现政府开放数据影响舆论的标杆。信息图再现了20世纪以来美国流行病感染人数与疫苗使用之间的关系,《华尔街日报》团队将过去70余年50个州的政府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明确说明疫苗使用对流行疾病的控制作用。作品创作正值美国国内对应否使用疫苗的论战异常激烈之际,反对派鼓吹注射疫苗会危及幼儿健康,《华尔街日报》的可视化信息图举重若轻、清晰简明地说明了问题,经过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对美国家庭的疫苗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政府的开放理念为新闻发展提供数据来源,专业媒体的可视化呈现重新激活政府数据,将其呈现为可知、可感的新闻作品。媒体不仅善于解读政府主动公开的数据,还注重挖掘数据背后的关联,促使政府开放更多数据。2015年,数据新闻“年度调查奖”提名作品“医疗解密”系列,就是由于《华尔街日报》母公司在对政府的诉讼中获胜,迫使政府于2014年首度公开涉及6000亿美元医保账单的数据。调查记者和数据专家团队对920万条数据进行分析,锲而不舍地跟进调查,连续发布了8篇报道,揭露出美国医保体系的巨大黑幕。这一系列报道同时获得2015年普利策调查类新闻奖,且最终引发美国国内行业震荡,迫使政府推行医保体系改革,控制超额开销。由此可见,开放政府理念与数据新闻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开放政府为数据新闻提供数据来源,而新闻媒体发力进一步推动政府数据开放。

       2.数据新闻与社交媒体

       2014年数据新闻奖“大众选择奖”经过综合评定,将荣誉授予了《纽约时报》。作为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报业翘楚,《纽约时报》同时也是数据新闻发展的重要先驱,其2014年的内部发展报告即要求在数字化转型中锐意进取,在“编辑部门职能调整、跨部门协作、社交媒体推广等方面”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4]2014年,《纽约时报》成立新栏目“The Upshot”,主打数据新闻,整合新闻采编人员和可视化制作团队的专业平台,从数据挖掘、建模分析、可视化呈现到文章采编实行独立运营,增强了对报道主题的驾驭能力。

       除利用政府和机构开放数据,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还常借力于用户生产数据。擅长利用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生产数据进行创作。2014年4月,The Upshot利用Facebook用户对支持球队的“like”数据及相应用户邮编创作了《棒球民族地图》,数据地图直观反映了不同球队球迷在全国的分布状况。随后,团队又如法炮制推出《NBA北美粉丝地图》,将数据地图模板应用于更多体育项目,在读者中引发广泛关注。

       《纽约时报》不仅将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生产数据引为己用,还鼓励读者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分享,建立账户积极与读者沟通,力图掌握更多个人化数据。依据传统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理论,Bradshaw提出了“双金字塔”模型,强调数据新闻传播“社交化、个人化和应用性”的特点。[5]以《NBA北美粉丝地图》为例,用户可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对新闻作品进行“个人化”解读,将宏观数据与个体生活联系起来,还可通过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与交流实现数据新闻的“社交化”传播。用户生产数据被传统媒体引流实现了再度“社会化”,进一步扩大了新闻作品的“应用性”。置身于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不应将社交媒体视为对立面,而应采取“开放式”的报道策略,将社交媒体上海量的用户生产内容积极引导为自己报道的素材,通过个人、社交化、应用性传播工具,扩大新闻作品的影响力。

       3.数据新闻与开源社区

       数据新闻行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开源”理念的贡献。不同于商业软件采用的闭合模式,“开源”(open source)理念提倡摒弃版权壁垒,开放程序源代码,并允许后人对其不断修订、完善。《纽约时报》《卫报》等的大型专业团队不断共享数据可视化应用程序的源代码,为其他独立新闻机构和自由从业人员开发数据新闻提供了巨大帮助。在数据新闻领域,开源软件以其免费优势快速占领市场,在应用过程中又有更多程序员主动加入进来不断修缮代码,促使开源软件发展成为可视化应用程序的主流。

       开源社区是新闻机构分享应用程序源代码的主要场所,如Github、Document Cloud等。开源社区的兴起,不仅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也促发了传统媒体革命。“出版所有适合的新闻”(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是《纽约时报》的创刊座右铭,随着数字时代到来,《纽约时报》的技术开发团队也提出了其座右铭——“共享所有适合开源的代码”(All the Code That's Fit to Print)。[6]截至2015年6月,《纽约时报》已在Github上分享了29个程序源代码,并且分享的速度明显加快。由可视化编辑Mike Bostock和其斯坦福大学同事合作开发的数据处理程序D3(Data-Driven Documents)被广泛应用,已发展为数据新闻行业最主流的可视化工具之一。近年来,为数不少的数据新闻奖提名作品都由D3完成,如2013年总统大选期间策划的《通往白宫的512条路》。然而,世上没有完美的程序,D3源代码就不能兼容IE8.0及以下浏览器。如果新闻生产者不想放弃众多IE8.0用户,就需对开源代码进行修正——R2D3便是由其他程序员在源代码基础上开发的兼容包,方便了更多用户浏览数据可视化作品。开源的魅力正在于开放资源、汇集众人智慧、日臻完善。总之,“开放”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优秀数据新闻生产者不仅善于挖掘和推动政府开放数据,深度整合社交媒体上的公开内容,还是“开源”理念的实践先驱。

       二、数据新闻:叙事方式的革新

       1.数据可视化与数据可听化

       传统新闻中,文字是新闻报道的载体,即便有图片和数字,也主要起辅助叙事的作用。在数据新闻中,图像的叙事功能被重新发掘并放大到主体地位。可视化叙事具有整体化、宏观性的特点,同时大数据为新闻创作的精确度提供了保障。数据可视化新闻将图像叙事和传统的话语叙事结合起来,优化了新闻叙事方式。2014年,《纽约时报》创作的《重塑纽约》获得数据新闻“最佳数据可视化”作品奖。作品创作于当时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离任之际,当时对其连任12年是非功过的评论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纽约时报》选择其主政期间的重要举措——城市建设作为主题展开报道。其中,话语叙事部分观点鲜明,客观分析了城市建设对不同族群带来的影响。而图像叙事部分尤为出彩,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纽约城市之变。首先用3组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矢量图从整体上勾勒城市建设的三大主题——新增城市建筑群、区域重新划分、新建绿色行车道,帮助读者从整体上了解城市景观变迁。其后辅以6组12年间同一地点的对比照片,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同时补充了画面细节。

       如果说数据可视化是以图像为手段讲故事的话,那么,数据可听化(data auralization)则是将声音作为主要媒介讲述数据里的故事。《纽约时报》在“9·11事件”发生十周年之际推出纪念专题,用声音为主、图像为辅的方式再现了恐怖袭击发生的过程,其中音频材料的运用对还原现场起到了关键作用。作品用数据地图呈现4架被劫持飞机的最后航线,且同步播放来自联邦航空管理局等多方实施监控指挥开展救援的录音。受众可一边浏览飞机在数据地图上的动态轨迹,一边收听灾难最后时刻从飞机乘务人员报警到地面指挥台调控再到防空部门营救失败的对话。整个作品没有一丝多余的感性评述和煽情画面,而是将声音作为主要叙事语言结合数据地图向导,简洁质朴也无比真实地还原了灾难现场,让人听罢如同身临其中,陷入强烈的悲痛惋惜之中。

       2.融合新闻与全媒体叙事

       融合新闻报道,简称融合新闻,属于媒介融合的微观层面和实务范畴。[7]数据新闻通过大数据的可视化与可听化呈现,往往表现为多种媒介共存的形态。然而融合新闻不等同于多媒体新闻,并非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的简单重复或拼贴,而是通过不同媒介传播内容相互补充构成的有机整体。可以说,全媒体融合新闻报道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发展日臻成熟的结果,是“升级版”的多媒体新闻。数据新闻的全媒体叙事突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线性叙事模式,呈现“微内容组合式”结构特征。[8]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类作品《雪崩》,将数据地图、视频采访、交互式信息图等融为一体,成为全媒体叙事的典范。

       2015年数据新闻“总体成就奖”授予美国半岛电视台,其作品《夹缝之间:贫困以上中产之下》同时获得2015年“年度调查奖”提名。该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将整个专题划分为5个完整的故事,按关键词编排,每个“微内容单元”独立成章,由交互式信息图、动态数据地图、照片视频与文字叙事相互配合,打破了传统报道的单一线性叙事模式,受众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这也符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听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这则新闻的数据来自于5个贫困家庭的收入和开销情况,数据本身并不复杂,然而报道充满人文关怀,体现出数据新闻奖历经4届的发展趋势。过去,美国国内关注贫困问题的新闻报道比较单一,多从政策角度入手,关注社会制度和政府项目,将贫困人群作为“他者”进行描述,即不公平制度的受害者或扶贫项目的受益者,而这篇报道将关注点落在与贫困斗争的人身上,将人性带入报道之中。

       3.互动性游戏化叙事探索

       互动新闻的实践大致有两种途径:传播内容的互动和呈现方式的互动。作品《夹缝之间》以对话方式展开,将半岛电视台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作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呈现出来,体现出传播内容的互动性。半岛电视台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受众的贫困经历和对贫困问题的看法。首先由媒体抛出一个问题,然后收集受众回馈,接下来媒体便可以抛出更多问题,受众再以分享经历的方式回应,循环往复,在互动中深入了解。同时,半岛电视台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开展与受众的交流,在Twitter上设置#ajampoverty#(陷入贫苦)标签,鼓励受众分享亲身经历,还在Facebook建立主页,努力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扩展到受众的亲身经历中。

       另一方面,在呈现方式上以互动见长的新闻作品,通常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库基础上,通过交互式应用程序的设计,帮助读者理解数据中的故事,改写了传统的新闻叙事模式。与此对应,GEN数据新闻“数据驱动应用奖”的提名作品,并非一篇或多篇新闻报道,而是一个交互性应用程序,通过应用程序将大数据与受众联系起来,方便受众高效、便捷地获取定制性个人化信息。奖项提名者中,非营利性编辑部占有较大比例,而来自美国的提名者更是高达67.5%,其中最活跃的莫过于来自纽约的ProPublica。作为首个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网络媒体,ProPublica善于利用“众包模式”,借力于公众的智慧与力量,获得新闻数据来源,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加工和程序编写,完成调查性项目。影响力较大的报道,如《美国公立学校中的不平等现象》,其中有关公立学校的报道,应用算法理论,对学校的每一篇分析都是程序通过数据的分析自动生成,受众可根据自身兴趣快速了解定制信息。

       互动新闻顺应了网络受众的阅听习惯,同时又吸引受众参与新闻叙事。2014年《纽约时报》的《作了时报》,参与新闻在呈现精彩进球的新闻图片时,编辑巧妙地“拿走”了照片中的足球,然后邀请读者猜测图片中足球的位置。当读者点击屏幕中的新闻图片,足球的真实落点随机重现,然后通过程序计算“得分”与其他读者的准确率进行比较。建立在数据运算基础上的交互性游戏化呈现模式,吸引读者参与叙事,评分机制的借用暗合了读者的竞赛心理,促使读者持续不断地参与新闻叙事,使传统的新闻摄影传播被赋予了创意。诚如《纽约时报》互动新闻部负责人安德鲁·迪威格所言:“以多媒体方式呈现新闻,以互动手段制作新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9]

       三、“剥洋葱”式叙事:数据新闻的移动端适配性

       随着新闻在移动端流量飙升并超过总流量的50%,移动端名副其实地成为最重要的新闻接收平台,传统媒体开拓移动端势在必行。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介图景,《纽约时报》2014年陆续推出了NYT Now、NYTCooking、NYT Opinion等一系列针对特定读者群体的移动应用程序。然而,付费订阅的移动应用程序对市场的吸引力似乎并未达到预期,NYT Opinion因未能吸引足够的订阅用户已被关闭,其他移动应用程序也在摸索中不断整改。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开始意识到移动市场的开拓不能停留在平台建设,还需依托新闻内容本身的移动端适配性建设。《纽约时报》移动端资深编辑山姆·多尔尼克指出:“如果只将(移动)应用理解为平台,而不把内容嵌入其中是远远不够的。”[10]

       数据新闻以其生动、直观的优势,与移动阅读有着天然契合的属性,数据新闻的移动端适配性发展已被新闻编辑部门提上日程。将原先适用于PC浏览的数据新闻转移到移动端,不仅需要适应新的屏幕尺寸、交互方式,还需根据移动用户即时性、碎片化、互动性的阅听习惯进行叙事方式的调整。2015年GEN数据新闻“大众选择奖”得主《纽约时报》早已开始探索移动端。2014年作品《Derek Jeter职业生涯的342000次挥杆》,主题是纪念扬基队队长Jeter退役,编辑团队在对其棒球运动生涯挥杆数据进行统计的基础上,专门设计了这一适应移动阅读的交互式新闻作品。作品以Jeter身着职业装备的“挥杆照”为起点,伴随文字对过去20年美国棒球联赛的简要梳理,逐步呈现出每一场季后赛、明星赛、常规赛中Jeter的挥杆照。读者在轻量阅读的同时,只要手指轻划屏幕,便可看到挥杆动作以几何倍数的递增,形象表现了每一次击球、安打、全垒中一名职业运动员没有捷径的拼搏,直到挥杆照演变为手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网状。这种以数据为基础、图像叙事为主体的轻量阅读契合了移动用户的阅读和使用习惯,没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叙事,也没有试图用一张复杂的信息图涵盖全貌,而是通过指尖划过,用一层一层“剥洋葱”式的交互叙事,吸引读者不断融入棒球英雄的赛场生涯,在互动中完成叙事,在渐进中感受震撼、产生敬意。

       此外,数据新闻的移动产品设计还体现为对移动设备定位功能的创意使用。如《纽约时报》创作的《美国贫困率地图》,不再简单呈现为一张数据地图,而加载了自动定位功能,为移动用户提供了更为个人化、精确化的新闻作品。移动传播是未来新闻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投身平台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新闻内容本身的移动端适配性。只有有意识地关照移动设备独特的呈现方式、操作模式及特定功能,才能创作出具备人性化、吸引力的数据新闻作品。

       发展数据新闻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深化数字化转型的表现,同时也是网络媒体探索交互性叙事的实践,是未来新闻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由西方国家率先推行的“开放政府”理念,促使大数据成为媒体挖掘新闻故事的宝藏,成就了数据新闻在西方媒体中的崛起,并逐步发展为全球新闻业的潮流。一方面,开放理念契合了互联网精神的核心理念,数据新闻的各环节——数据来源、生产开发、传播过程,都与这种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数据新闻改写了传统新闻一元叙事的模式,强调用可视化、可听化、互动性、游戏化、移动式的叙事语言帮助受众更直观、便捷、高效地获取信息,契合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听习惯。本文以“数据新闻奖”提名作品为样本,涉及美国传统纸媒、电视媒体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指出其数据新闻实践突破了单纯以“大数据”为卖点的做法,开创了新闻叙事语言的革新,强调新闻应该调动全媒体语言吸引受众、调动受众、感染受众。也即大数据仅仅是新闻线索的来源,可视化呈现也只是新闻传播的手段之一,发展数据新闻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加精彩地讲述数据背后的故事。

标签:;  ;  ;  ;  ;  ;  ;  

美国数据新闻发展的开放与改革_可视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