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时代消费的过度敏感性_银行存款论文

网络经济时代消费的过度敏感性_银行存款论文

网络经济时代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敏感性论文,经济时代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66(2001)04-0034-03

网络经济是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空间,消费者能够快捷、低成本地掌握最为丰富、有效的消费信息,消费可以超越国界,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选购所需商品。但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消费者对比较遥远的未来的信息,例如第二个时期以后的信息了解不多或者说很难获得,故难以预测比较遥远的未来的收入情况,这就决定了人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要为应付相应的支出高峰而进行储蓄,以便在未来的支出高峰时开支。因此,消费变动与收入变动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网络时代的消费者存在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

一、理论假说

1.不确定性假说

在确定性情况下,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而持久收入是指一生资源的平均值。这样消费就不与当期收入波动相关。在不确定性情况下,不确定假说认为,当消费者面临的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越大时,它就越不可能预测,而更多的是根据当期收入安排当期消费支出。为什么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导致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呢?其原因是预防性储蓄。收入下降,预防性储蓄增加,从而消费支出降低。相反,当收入增加时,预防性储蓄减少,从而消费支出增加。当期消费和当期收入存在着一个正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随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而如果假设预期是适应性预期,则这一结果将进一步加强。在适应性预期下,当收入下降时,消费者将预期其收入进一步下降,因此,预防性储蓄将增加得更多,从而过度敏感性进一步增加。

2.流动性约束假说

在当期收入下降的情况下,消费者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借到钱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行为存在流动性约束。与不受流动性约束情况下相比,流动性约束情况下消费更低。因为面临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只能消费当期的收入,消费自然就与收入正相关,这就解释了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同时流动性约束假说还认为,即使消费者当期没有面临流动性约束,但在未来必须遵循流动性约束这一事实也会使消费者减少当期消费。例如,假定在下一期收入可能下降,如果没有流动性约束,并且那时收入确实下降,则个人可以借钱以平滑消费。但如果有流动性约束,则除非个人拥有储蓄,否则收入下降会使消费大大下降。因此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促使消费者进行储蓄,并以此作为应对收入下降效应的一种保险。

3.随机游走假说

随机游走假说认为,消费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个人收入的预期增长率与消费的预期增长率无关,在每一期内,预期的下一期的消费都等于当期消费,有关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没有影响。但如果考虑利率的作用,则消费就未必是随机游走的了,如果真实利率发生变化,则消费增长的变化就是可以预测的了。真实利率下降,一方面,未来消费(储蓄)相对现期消费价值下降,因而替代效应使消费增加、储蓄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效应,利率下降会减少其收入,从而减少其现期消费。所以,降息能否增加消费还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若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消费增加,否则,消费反而随利率下降而减少。Michener(1984)证明,消费者的跨期最优化行为引起真实利率水平的内生变化,而这又导致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假设收入外生的暂时下降,所有消费者都进行预防性储蓄,把消费推迟到未来。由于可贷资金供给的增加,真实利率内生的下降,消费者为了保证未来储蓄的值不变,因而进一步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这就会加剧消费的过度敏感性。

4.非生命周期行为

经济学家总是企业用经济学的办法来解释各种现象,而不愿将它们归结为经济学外的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在解释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问题时仍不能忽视非理性的非生命周期行为的作用。企图用非生命周期行为来解释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问题的人认为,人们有一套经验行为规则,例如量入为出,花费当前收入是合理的,不要寅吃卯粮,预期的非理性等。这可能使消费与收入之间也存在着“过度敏感性”

二、影响因素分析

1.消费偏好

在持久收入理论中,消费者不存在对现期与未来消费的偏好,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相符。然而对于经济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消费结构的升级、流动约束及防范风险的需要,使消费者产生对未来消费的偏好,消费者将减少现期消费,增加未来消费。

2.收入变动

若现期收入增加,预期收入不变,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都将增加,若现期收入和预期收入都增加,则消费者的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都将增加。但现期消费的增量不仅小于未来消费的增量,还小于现期收入的增量。现期收入增量超过现期消费增量的部分构成储蓄增加,以保证未来消费的增加大于未来收入的增加,收入的持久增加虽使现期消费增加,但也使储蓄增加,这与弗里德曼的结论不同。在持久收入理论中,由于消费者不存在对现期与未来消费的偏好,持久收入将与现期消费同步增加,储蓄几乎不变。但由于存在对未来消费的偏好,在预期收入出现大幅度增加之前,面对现期收入的增加,消费者不会完全消费掉,而是增加一部分储蓄以满足未来消费的更大增加。

3.利率变动

利率变动包含两种效应:一是替代效应。由于利率变动引起的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变动,利率降低会减少现期消费的机会成本,使现期消费相对于未来消费变得便宜了,消费者必然会以现期消费替代未来消费,因此,替代效应总会使现期消费增加。二是收入效应。对于一个偏好未来消费的消费者,在期初的消费较少,拥有的储蓄较多,利率降低使其利息收入下降,消费者必然就会减少现期消费,降低利率不仅不能使其现期消费增加,反而会减少。

把降低利率的总体效应作一概括,对于一个偏好未来消费的消费者,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现期消费,收入效应倾向于减少现期消费。因此,要通过降低利率来启动现期消费,必须要求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或改变消费偏好,使消费者偏好现期消费。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制度变迁时期,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的住房、医疗等保障,转由个人承担,从而使预期的未来消费显著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下岗职工增多,使人们产生收入不稳定或下降的预期。在此种情况下,降低利率所引起的现期消费对未来消费的替代是次要的,预期收入不稳定所导致的储蓄增加和现期消费减少是主要的,事实还不仅仅如此,当利率下降后,由于存款人所得利息收入大幅下降,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未来收入下降的预期,致使降低利率的收入效应明显超过替代效应,进而使现期消费进一步下降,增加储蓄,加剧消费的过度敏感性。

三、对策取向

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信息消费(包括信息家电、通信设备、个人计算机)需求日益旺盛,成为消费结构中增长迅速的部分之一,信息产品以其共享性、无形性、重复性、综合性和非稀缺性等特点在居民消费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而信息太多又干扰了消费者的选择,造成其消费行为的非理性。我国消费者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崇尚节俭,因为消费者知道自己要继续生活下去,在将来还会有支出高峰,例如未婚青年要为自己的婚事准备资金,已婚的青年人要为子女未来的教育、购置耐用品筹集资金等等。因此,消除网络经济时代的消费过度敏感性,改变消费偏好和增强对未来收入的稳定性预期是关键。

1.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培育居民对现期消费的偏好。人们预期消费心理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建立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社会保障体系。世界上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了消除影响居民未来生活中各种未知或不稳定因素,均采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作法,以形成整体稳定的社会心态。在我国,这一体系至少应当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等。各种基本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其重要意义在于促成整个社会心理的稳定,特别是在职人员预期心理稳定性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谈及消费者敢于扩大现期消费,甚至举债消费、贷款消费,也才能使各种引导性消费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2.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统一实行城镇全面货币化工资制度的条件基本成熟,应将住房等各种实物收入和工资外收入分配统一纳入货币化工资。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实行住房工资和住房支出明补明收、先予后取政策。一方面增加住房工资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工资水平,改变居民收入预期,刺激消费品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住房租金水平和住房公积金水平,通过住房分配货币化可增强居民住房消费信贷的还贷能力。提高政府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改变连续几年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局面,通过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改变消费者收入预期,增强即期购买力。

3.加快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积极发展消费信贷,转变消费观念,促进发展。流动约束是影响现期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运用消费信贷,可放宽流动性约束,提高当期消费水平。根据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消费品市场成长经验,消费革命第一浪与第二浪之间一般要经历7-10年的积蓄准备期,在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之后,居民的生活消费基本解决,下一个消费热点除了教育之外,应该是住、行,首先是住。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而且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但由于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滞后和房价过高,使需求和消费脱节。为此,必须发展信用消费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约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0--30%,而我国由于信用制度不完善,居民不容易得到贷款,另一方面居民没有改变消费模式,还是停留在自我积蓄型滞后消费阶段,所以必须积极引导居民向信用支持型提前消费模式转变。这有利于缓解居民由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为了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应当从政策、法规、制度、消费观念、操作方式及科技手段上进行积极的引导、宣传、扶持和推广,使之成为启动消费的重要手段;另外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并利用高科技手段,便于消费信贷申请者进行快速、可靠的资信调查,以减少现在繁琐的各种手续,进一步拓展服务消费领域。另外,市场利率的调整必须与心理预期相结合。我国一直崇尚节俭,所以时间偏好率的值比较高,导致以往的降息对刺激消费的作用并不大,只有在降息的同时,辅以其它的措施,调整居民的心理预期,才会增加即期消费。但是,这种利率的调整不可一步到位,采用渐进的方法较适合我国的国情。

[收稿日期:2001-03-20]

标签:;  ;  ;  ;  

网络经济时代消费的过度敏感性_银行存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