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圆柱动力锂离子电池高低温性能研究论文_苏杏华

三元圆柱动力锂离子电池高低温性能研究论文_苏杏华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由于近几年受环境污染影响,各个国家加大了新能源研究和开发力度,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以期望通过新能源带动国民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电动汽车所使用电池依然以磷酸肽锂电池为主,但是磷酸肽锂电池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电动汽车发展要求。而三元材料Li(NixCoxMnx)O2电池、LiCoO2、LiMn2O4所体现出来的高比容量、循环性能和高安全性,正是未来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选择。

1.三元圆柱动力锂离子电池概述

本文选择可产业化电动车用三元电池作为研究对象,并从电池组的层面出发,对其在低温状态下电池组的性能进行试验和分析,最终为整车低温性能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电池使用状态下的环境温度,都将会对电池容量、功率等性能造成一定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研究中低温是普遍使用的工况。

2.三元材料电池低温性能试验方法

针对单体锂离子电池,主要是借助测试系统对其充电、放电性能展开测试,并借助监控软件对本次测试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保存。其中测试系统主要由机柜、放电模块、放电模块、上位PC机测试软件而构成;测试系统包含动力电池组测试系统和大型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均由美国生产。

1电池组直流内阻测试方法

对电池组直流内阻进行测试,主要是建立在容量测试数据基础上。在SOC分别处于100%、90%…10%状态下,运用整车加速下最高输出功率所对应的平均放电电流,参考HPPC方法,计算出直流内阻值。

2电池组低温功率测试方法

结合所得到的容量测试数据,对电池组实施放电,并分别测试SOC处于90%、60%、30%、20%和10%的功率值,并分别计算出处于5 s和10 s的放电功率。

3电池组容量、能量测试方法

当温度处于25℃时,需要对电池组进行充电,使其达到最高允许充电电压。然后进行降温和工况放电,当放电达到最低允许值时,需要对放电的容量和能量进行记录和保存。

3.试验结果分析

1电池规格

选取两款电池对其容量和额定电压进行研究,两款电池组的容量和额定电压非常的接近,这时候对电池组的性能展开测试,然后比较不同材料的低温性能,进而得到三元材料在低温性能方面所体现出的优点。

2电池组低温容量、能量性能测试分析

同样处于低温条件下,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较,三元电池组无论是能量效率,还是容量效率都明显要高于前者。并且随着温度持续下降,容量和能量效率下降速度也要低于前者,这也表明低温条件下,三元电池组性能明显要优于磷酸铁锂电池组。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1)一、三元材料电池能量密度比较高,在与磷酸铁锂电池组处于相同情况时,能量效率明显更高;(2)二、三元材料内阻比较大,所释放热量也比较高,由于电池组内部排列比较密集,热量释放效果就会下降,进而使电芯表面温度不断升高,其放电能力也会提升。

伴随着环境温度不断降低,磷酸铁锂电池组和三元电池组的容量、能量效率都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究其原因还需要从动力学角度进行解释:一旦环境温度出现降低趋势,电池内部氧化还原速率就会不断降低,而电池内阻则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导致放电容量处于降低趋势。与此同时,电池随着环境温度下降,受自动加热效应影响,电池的电压会出现先极速下降,后慢慢稳定状态。

3电池组低温直流内阻测试分析

在对电池组开展放电电流快速切换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放电电流进行改变,相对应测试设备也能够结合所得到瞬变值,得到一个近似直流内阻值。

在不同温度下,测试三元电池组直流内阻,结果见下图表3:

受到离子浓度变化影响,就会出现浓差极化内阻。正因为如此,随着环境温度不断降低,电池内部离子活性、离子浓度也会大幅度降低,而电池内阻则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直流内阻主要包含欧姆、浓差极化和活化极化内阻三部分内容,并且欧姆内阻受电池材料所影响。从侧面上来说,只要欧姆内阻确定了,其值就不会发生改变。

4电池组低温功率性能比较

在环境温度不断降低背景下,磷酸铁锂电池组和三元电池组功率值都在降低,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温度降低导致电池化学活性降低,电池放电能力也会呈现衰弱趋势,再加上SOC不断降低,电池组功率值也呈下降趋势。将两者性能进行比较发现,三元材料电池低温功率显著高于磷酸铁锂电池,侧面也反映出三元电池特性优于磷酸铁锂电池。

4.结论

结合以上内容,可以得出结论:与磷酸肽锂材料电池相比较,三元材料电池组低温性能更好。对这一结论形成内在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磷酸肽锂材料属于橄榄石结构,无论是锂离子迁移速度,还是传导速率,都略低于三元材料电池。未来,将三元材料应用到电动汽车发展中,可行性和适用性都比较高。

参考文献

[1]浅谈《锂离子电池概论及实践》课程的教学[J]. 白国梁,王春花,罗明,罗启波,罗姣姣,赵杰. 广东化工 2018年23期

[2]新型柔性储能器件:柔性锂离子电池[J]. 孙磊.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9年04期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锂离子电池SOC估计研究[J]. 雷雨,李锐,余佳玲,高磊.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04期

[4]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J]. 叶春峰,薛卫东. 化学教育 2007年07期

[5]锂离子电池保护芯片设计[J]. 孙玲,王志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06期

[6]非正常使用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J]. 蓝海江,丁红. 柳州师专学报 2007年01期

[7]锂离子电池及微波在电池材料制备中的应用[J]. 周晓东.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05期

[8]C@50%SiO_x复合负极材料制备及其表征[J]. 王静,杨金萍,王春梅,王东.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年12期

[9]面向新世纪的可充电电池[J]. 郭志红. 国外科技动态 2001年01期

[10]合成温度对磷酸亚铁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 王守伟,苏雪花,夏德强.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04期

论文作者:苏杏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  ;  ;  ;  ;  ;  ;  ;  

三元圆柱动力锂离子电池高低温性能研究论文_苏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