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选择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大学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_大学论文

多样性选择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样性论文,调查报告论文,热点问题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51(2008)03-0065-05

一、调查概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1]。善于开展调查研究,是我党长期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要坚持调查研究这个优良传统。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凡此种种,带来的是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显著增强。但这并不是说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无规律可循,而是更加强调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鉴于此,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运用社会学中定量调查的方法来进行定量研究,力图通过定量调查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为上级、学校党委决策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与依据,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2007年6月,我们在某师范大学就“2007年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紧密围绕大学生对教育领域内的教育质量、教育成本、创业就业等问题的认识,设计出30个问题,每个问题可多项选择。调查对象为该校的一、二年级学生。样本容量约为一、二年级学生总数的25%。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953份。问卷设计较为科学,调研过程组织严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积极配合、填写认真,基本上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因此,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结果分析

1.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高等教育质量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的生存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培养对象的大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如何呢?通过对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素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大学生希望通过大学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获得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学习能力,见图1。

图1 大学生最想取得的收获

调查表明,大学生期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目标是明确的,也是正确的,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相适应的。说明大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要有真才实学。事实上,教育过程中,如何调动大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热情,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是关键。因此,我们要了解大学生内心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无论是从个人发展前途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必然要求。要在社会中求生存谋发展,仅有知识还不够,还要了解和适应社会,能够融入社会。大学生希望学校提供良好条件,帮助其进行社会化的训练和实践,为其融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2)大学生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身心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见图2。

图2 大学生最重视的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已经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中,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途径、新办法,特别是要在基地建设和经费保障上加大力度。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其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程度。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因患有心理疾病导致休学、退学甚至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如何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体质,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具体问题,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是高校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新课题。

就业指导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应聘技巧以及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十分重要。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讲座、报告,但仍需继续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服务功能。

(3)大学生关心学科建设,不满教育资源短缺现状,见图3。

图3 大学生对学校发展最关心的方面

学科建设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层次、培养人才的水平,大学生对学科建设的关心是对教育质量重视和关心自己前途的一种体现。部分大学生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内容不满意,学校有必要对落后于发展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学校上规模、上层次,教学资源匮乏、办学空间狭小、食堂宿舍条件差等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也是学生不满意的方面。对此,高校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以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学习、生活需要。

(4)大学生对学校教学水平的满意度不高,见图4。

图4 大学生对学校不满意的方面

问卷结果显示,近80%的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水平表示满意,但超过1/5(21.6%)的不满意率应引起足够重视,学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5)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高(62.2%的学生认为新教材一般或较差,67.3%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或较差),75%的学生认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照本宣科,联系学生和社会实际不够;36%的学生承认自己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被动应付。这主要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大道理多,与日常生活联系少,激发不起学生兴趣,不能直达学生内心;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灌输为主,说教多、实践少,学生缺乏切身体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必须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理论扎实、知识丰富、富于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理论传播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干部印象不佳、评价不高、认可度低。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担负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服务意识差、能力低;在集教育、管理、服务三大职能于一身的职业角色转换中缺位、失位和越位,自身素质尚需提高。因而必须加快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学生党员干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组织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受官本位思想侵蚀严重,弥漫着官场习气;只能做教师的传声筒,不能代表或表达大学生的意志和愿望;模范作用不突出。

2.教育成本及消费取向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和学生支付的学费。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办学成本增加,但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学费也呈增长趋势,学生及其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随之加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近9%的学生表示可以轻松承担大学期间的费用,55%的学生表示基本可以,28%的学生表示压力很大,8%的学生则表示根本无法承担。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消费水平呈橄榄型分布,月消费在500—1000元的学生人数最多(41.5%);其次是在300—500元之间的学生(34.2%);在300元以下(8.3%)和1 000元以上(16%)的则较少,见图5。

图5 大学生消费取向

大学生最大的消费支出是伙食费,从这个意义上说,副食品涨价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要高度关注。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消费取向,帮助其树立节俭意识。

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是靠父母提供的,有略高于20%的学生依靠家教等勤工助学途径来赚取生活费,见图6。

图6 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

3.大学生关注就业

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要遵循市场规则。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就业自然要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2007年的495万),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同时高校专业调整、学科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符合也制约了大学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就把将来的就业前景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这次问卷调查面向的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直接面对就业问题,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把就业视为上大学后遇到的最大困难。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49.7%的人表示考研的主要动机是缓解就业压力(居考研动机的第一位),考研与就业也是大学生日常谈论最多的话题,见图7。

图7 大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

虽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仍然较高,主要体现在对发展前途、薪水等方面的要求生。据统计,52.9%的学生把是否有发展前途作为择业时考虑的第一因素。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宁肯待业也要留在大城市的原因;在薪水要求上,只有21%的学生愿意接受1500元以下的起薪。

调查中,67.6%的大学生认为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是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他们知道这些非智力因素也是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建议与对策

对于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做出解答和引导,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求解决对策,建议如下。

1.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核心,本科教学是关键,高等学校是主体。高等学校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要加强学科建设,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是衡量高校办学层次的主要标志,是培养人才的依托与平台。高校要准确定位,围绕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本着优化结构、丰富内涵、巩固优势、发挥特色的指导方针,紧紧把握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优化的学科布局。二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强化实践教学并举。重记忆而轻创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是中国高校教学中的顽疾,这无法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大学生希望课堂讲授的内容能紧密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强化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三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2]调查表明,大学生最喜欢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一名优秀教师,包含着道德与能力两方面的要求。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要增强教师的从师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我们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高尚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2.坚持用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校的办学条件表示不满;与此同时,学生中贫困大学生的绝对数量也在持续增加。一方面是学生要求改善环境、提高办学条件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是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无力承担上学所需费用,这是学校在发展中的矛盾。改善办学条件必然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但是教育成本的增加又不能无限制地转嫁到学生身上,不仅如此,还要千方百计地保障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因此,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加快学校发展而得到根本解决。高校领导要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谋发展,以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伴随学校的快速发展、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学校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从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样只有加快学校发展,才能提升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能力。对经济困难学生实行资助,政府、社会、学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认真落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特别是高校要发挥办学主体作用,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筹集更多不需要偿还的奖、助学金发放给学生,这也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长远之策。

3.坚持各尽其责的原则,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政府、学校、家庭、学生本人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事实上,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两点:一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造成了全社会普遍就业压力大,并且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大学毕业生同其他劳动者一样需要接受市场选择。对此,政府要制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和市场预测,同时促进和保证就业公平,而不是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更多的行政干预。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给予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度关注是必要的,但不能硬性规定要完成多少就业率,更不能把就业率高低与经费划拨、招生额度乃至学科专业设置挂钩。否则只能迫使高校玩起虚假就业率的数字游戏。教育部门应把精力投入到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上。高等学校要在完成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确定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学生家长要尊重、支持学生的职业选择,要在学生就业方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家长的“无为”,并不是要放弃对孩子的责任,而是给孩子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由他们自己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大学生则要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我,把自己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勇于面对市场竞争,勇于从事艰苦工作,特别是要勇于自主创业。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3]。政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大学生创业的引导、扶持、服务工作。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4.坚持心理咨询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工程。为此,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指导中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认为,单纯依靠“关起门来”的心理咨询指导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要注意多种教育形式的融合。特别是要注意把心理咨询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对自身、他人以及社会缺乏正确的认知,在社会生活中适应能力差、抗干扰能力差,处理各种人生问题能力弱。比如,对“人为什么活着?人究竟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事关人生方向、人生目标、人生价值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回答,丧失判断能力,不懂得自己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等。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必须把开展校内心理咨询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使大学生更多地去观察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出“自我”个体的圈子。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实践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合作,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现实、理解现实、面对现实;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心理健康调适能力,增强承受和破解各种压力的能力。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当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唤起自我教育、调动内在力量、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5.坚持依法治校的理念,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校管理无小事。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全体学生乃至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因此做好学校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调研中,大学生对“学校屡有侵犯他们合法权益事件且维权困难”表达了强烈不满。高校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坚持依法管理,建立健全学生维权工作机制,严禁各种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充分尊重并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今天,在我国的法制化建设进程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在日益提高。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很多学生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时代的进步。近年来,大学生状告学校的事件时有发生,并多以学生胜诉告终,这反映出高校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其根源在于高校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在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中与国家现行法律相抵触或相背离。我们知道,下位法是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或相违背的。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管理工作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都要充分尊重法律,依照法律,自觉维护法律权威。高校若要改变目前这种被动局面,就必须坚持走法制化道路。同时,任何法律、规章制度都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坚持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和保障大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而不是把学生摆在一个单纯的被管理者的位置上[4]。总之,高校要坚持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和人性化,构建和谐校园。

标签:;  ;  ;  ;  ;  ;  ;  ;  

多元化选择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大学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