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

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

施琦渊[1]2007年在《白木香内生真菌AS5化学成分与液体发酵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真菌AS5为分离白瑞香科沉香属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茎部的一株内生真菌,经鉴定为光黑壳属(Preussia sp.)真菌,其粗提物具有抗菌活性。本论文应用现代色谱及波谱技术,对真菌AS5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合抗菌活性的跟踪,确定了该菌株的抗菌活性成分CH;应用HPLC技术,对活性成分CH的HPLC分析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以真菌AS5的生物量和抗菌成分CH的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该菌的液体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一)从真菌AS5中分离得到了分离得到了13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2个,它们分别为:螺光黑壳菌酮A(CH)、螺光黑壳菌酮B(EA2)、螺光黑壳菌素A(EA3)、9-羟基苯嵌萘酮(PE2)、麦角甾醇(PE1)、琥珀酸(EA1)、5-羟甲基糠醛(EA6)、D-甘露醇(B1)、阿洛糖醇(B2)、葡寡糖(B3)、尿嘧啶核苷(B5)、腺嘌呤核苷(B6),其中化合物CH、EA2、EA3为新化合物,PE2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二)化合物CH具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8μg/mL;对人肝癌Bel-7402,人卵巢癌A2780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95,0.77μg/mL。(叁)建立了真菌AS5抗菌活性有效成分CH的HPLC定性和定量方法(四)真菌AS5液体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培养基组成:葡萄糖20g/L,麦麸15g/L,KH_2PO_4 3g/L,MgSO_4·7H_2O 1.5g/L,初始pH 7;接种量:Φ9mm菌片4片;培养基装量:100-125mL/250mL叁角瓶;培养条件:培养温度25-28℃,摇床转速120rpm,发酵周期16天,暗培养。在这一条件下培养,活性成CH的含量可达25.02mg/瓶。以上工作的开展,为真菌AS5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月[2]2007年在《抑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人参内生菌抑菌活性物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内生真菌是在植物体内渡过全部或部分生活周期,而不使宿主植物表现出明显的病害症状的真菌。现已有报道表明,由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其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化学成分。本研究对几种具有抑菌作用药用植物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对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筛选。对其中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人参内生真菌RP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对菌株RP生物学特性、各种培养条件对抑菌物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了属种鉴定。同时对该菌株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初步的分离和鉴定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以PDA、CMA、MEA、HMA和TWA培养基为内生真菌分离培养基,在20℃下避光培养,对内生菌进行分离。实验发现以组织块印迹法对组织块表面消毒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更加可靠,更灵敏。由12种药用植物的茎和叶及花序中分离得到48株内生真菌。其中茎内分离得到20株,叶内分离得到19株,花中分离得到9株。PDA-链霉素培养基为较适宜的分离培养基。2.对48株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的菌块、发酵液和菌丝醇提液的抑菌活性分别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人参、黄芩、黄芪和柴胡4种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的菌块、发酵液和菌丝醇提液3部分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又以人参内生真菌RP的抑菌活性最强,并且对几种测试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对抑制率最高达到76%。选择活性菌株人参内生真菌RP进行更深入的研究。3.抑菌活性菌株人参内生真菌RP在培养时的较适宜C源为大米,N源为酵母;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24℃,培养到25天时,活性物质产生达到最高值。该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8μg/mL。通过形态学鉴定该菌株为Phomopsis.sp,5.8S rDNA的PCR测序结果显示,序列长为539bp,该菌株与Preussia flanaganii序列同源性为99%。但他们在形态上却有很大不同,这需要通过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对比进一步的研究。4.对菌株RP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采用大孔树脂柱的方法找到抑菌活性物质的存在部位。发现大部分的活性物质溶于80%-90%的乙醇溶液中。而在80%-90%乙醇溶液收集到的洗脱液中,检测到了有皂甙类成分存在,并对其中的皂甙类成分通过薄层层析法(TLC)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在Rf值分别为Rf_1=0.3974,Rf_2=0.5128,Rf_3=0.8846时分离得到了3个点。其中,Rf值为0.3974的点与人参皂甙Re的Rf值相同,说明在菌株RP的发酵液中可能含有人参皂甙Re。

缪莉[3]2002年在《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抗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树林为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海洋环境中特有的森林类型。生长于这类特殊植物体内的内生真菌在物种分布、代谢途径或代谢产物多样性方面都有其特性。这类真菌具有产生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的化合物的潜力,是潜在的微生物药物开发资源。本文对分布于福建省南部沿海的主要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n canda)、桐花树(Avicennia marina)和白骨壤(Aegiceras corniculatum)的内生真菌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并对分离菌株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及高活性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研究,为深入开发利用红树植物内生真菌资源提供依据。对叁种生长于不同地点的主要红树植物的内生真菌的丰度及分布调查结果表明,红树植物内生真菌的数量在40-220CFU/g湿树皮之间。红树植物体内真菌的分布受到植物种类、树龄及其生长环境的生态因子等因素的影响,生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种红树植物或生长在不同地区的同种红树植物内生真菌的丰度及分布均有所不同。从叁种红树植物树皮样品中共分离到125株内生真菌。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镰刀菌(Fusariumsp.)等敏感菌为指示菌,采用滤纸片法对这些菌株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共有26株内生真菌(占总分离菌株的20. 8%)对一种或多种指示菌有抑制作用。无孢目菌株在抗菌活性菌株中所占比例最大,占42. 3%。叁种植物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菌株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为20%左右。采用噻唑盐快速比色法(MTT法)对内生真菌进行抗肿瘤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共有11株(占总分离菌株的8. 8%)菌株对KB和/或HL-60细胞的生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内生真菌的抗肿瘤活性菌株各占供测菌株的11. 6%、5. 7%和4. 8%。在11株活性菌株中,发现两株具有高抗肿瘤活性的菌株,其中菌株HQ1对KB、HL-60、 HeLa、BGC、SPC-A-1等5种癌细胞的ID50分别为3,600、 3,600、 5,400、 1,800和150, -摘 要-菌株FQ对前四种癌细胞的山。。分别为5,400、3,600、1,800和150,对SI。C-A-l则没有活性。 对两株活性菌株 HQI和 FQ10产生的代谢产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菌株N10的发酵液中分离到一个纯化合物,经电喷雾质谱(ESIM*红外(IR)和核磁共振(NM)等波谱分析确定该化合物为环(酪-脯)二肽,该化合物是首次在微生物中发现的,其生理活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从菌株HQ的发酵液中分离到一个具有高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经结构分析确定为已知化合物布雷菲德菌素A(BFA卜 BFA在多种陆生真菌中均有发现,但尚未见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到该化合物的报道。

吕婉婉, 赵明, 龙光强, 张广辉, 杨生超[4]2018年在《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内生真菌是一类新的且多样性十分丰富的菌种资源,其定殖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不会引起宿主植物发生明显的外在感染症状,并与宿主植物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内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体内,其产生的很多代谢产物是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巨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就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活性物质及其应用进行了归纳与讨论,并对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李桂玲[5]2001年在《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植物内生真菌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真菌类群,次生代谢产物非常丰富,包括杀虫、抗菌、抗肿瘤等活性物质,是人们寻找新型抗菌、抗肿瘤药物的重要资源。本课题的工作主要包括南方红豆杉、叁尖杉及香榧内生真菌的分离;内生真菌抗真菌、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以及对抗肿瘤高活性菌株H18-036的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从采集自福建省沙县、武夷山等地的叁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及香榧(Torreya grandis)的内皮层和韧皮部中,分离到172株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90株内生真菌对一种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红色面孢霉(Neurospora Sp.)、木霉(Trichoderma sp.)、镰刀菌(Fusariumsp.)等有抑制作用,占供测真菌总数的52.3%。来自叁尖杉、南方红豆杉和香榧的内生真菌的抗真菌活性菌株比例分别为40%,54.2%及57.1%。其中抑菌圈直径大于15mm的高抗菌株有35株。按Ainsworth等鉴定系统和方法进行鉴定,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内生真菌主要分布于拟青霉属(Paecilomyces)、镰孢菌属(Fusarium)等17个属中。 利用抗肿瘤体外细胞毒筛选模型(MTT法)对内生真菌进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共有25株内生真菌(占总分离菌株的14.5%)对KB(人口腔上皮癌)或HL-60(人白血病)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叁尖杉、南方红豆杉及香榧内生真菌的抗肿瘤活性菌株占各供测菌株的3.3%,19.6%和8.6%。其中7个菌株的细胞毒ID_50在1,000以上,占总供测菌株的4.1%。菌株的初步鉴定结果显示,抗肿瘤活性菌株主要分布在拟青霉属及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中。 在抗肿瘤高活性菌株中,菌株H18-036对KB及HL-60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初步鉴定为一种拟青霉(Paecilomyces sp.)。对其发摘要-11-酵液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个结晶及5个纯度较高的组分。该结晶与*-036发酵液有机抽提所得结晶布雷菲德菌素A具有相同的Rr值、显色反应,初步判定为布雷菲德菌素A。5个纯度较高的组分经薄层层析检测及官能团显色反应,初步断定为生物碱类物质或含有氨(胺)基且易被氧化物质。MTT测定结果显示,至少有3个组分对HL-60细胞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ID。。分别为800,>2,000,800,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何玉华[6]2007年在《植物内生真菌HCCB1621生物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植物内生菌作为一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微生物类群,代谢产物非常丰富,包括杀虫、抗菌、抗肿瘤等活性物质,是人们寻找新型抗菌、抗肿瘤药物的重要资源。本论文利用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发中心的植物内生菌资源,通过各种模型的筛选,在获得活性菌株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一株进行了菌种鉴定,并对它们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及活性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1280株植物内生真菌进行了模型筛选样品的制备,共获得1280份样品,经模型初筛、复筛,共获得21份活性高且稳定的抗肿瘤细胞样品,8份具有较强抗菌活力的样品,选取其中一株HCCB1621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利用传统分类学方法、电子显微镜观察、18S rDNA和ITS序列的测定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HCCB1621进行鉴定分类,根据各种指标鉴定其为木霉属真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通过对菌株HCCB1621发酵产物的特性探索,发现活性物质具有热稳定性,在60℃处理1h,活性不丧失;经发酵培养120h,产物抗肿瘤活性达到最强;活性物质在pH4-9范围内较稳定。对菌株HCCB1621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应用大孔吸附树脂、溶媒萃取、硅胶柱分离、凝胶LH-20、HPLC制备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从其发酵液共分离出5个化合物,分别命名为HCCB1621-1,HCCB1621-2,HCCB1621-3,HCCB1621-4,HCCB1621-5,并对这些代谢产物进行质谱和核磁共振的~1H-NMR和~(13)C-NMR及二维图谱的解析,确认其分子量分别为256,396,112,376,110Da,并鉴定了HCCB1621-1~4的结构:分别为8,10-叁甲基-四氮萘-2,4(3H,10H)二酮;麦角甾-7,9,22-叁烯-3-醇;2,4(1H,3H)-嘧啶二酮;7,8-二甲基-10-(1’-D-核糖基)-异咯嗪,俗称核黄素。其中HCCB1621-1对A549、LoVo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浓度达到10μg/ml时,对直肠癌细胞LoVo的抑制率最高可达78.95%。对HCCB1621-5的抗菌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其对藤黄微球菌、白色念珠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藤黄微球菌,相同浓度下其抑制效果较广谱性抗生素环丙沙星略差,达到其抑菌效果的71%。

阮丽军[7]2006年在《植物内生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内生菌作为一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微生物类群,代谢产物非常丰富,包括杀虫、抗菌、抗肿瘤等活性物质,是人们寻找新型抗菌、抗肿瘤药物的重要资源。本论文利用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发中心的植物内生菌资源,通过各种模型的筛选,在获得活性菌株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叁株进行了菌种鉴定,并对它们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770株植物内生菌进行了发酵液的样品制各,获得了7040份样品,经14种不同模型筛选,共获得16份活性样品。对具有HIV-1整合酶抑制剂活性的菌株HCCB00167、HCCB00189及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菌株HCCB00189、HCCB01546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根据菌株的形态、培养特征及18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活性菌株HCCB00167、HCCB00189及HCCB01546进行菌种鉴定,分别鉴定为蚀丝霉属、枝顶孢霉属、白壳菌属。 对活性菌株HCCB00167、HCCB00189及HCCB01546进行了代谢产物的研究。应用多种分离方法,从菌株HCCB00167的发酵液中分离出七个化合物:HCCB00167-1~7。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分别为:5,8-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醇;麦角甾醇;3,22,24-叁羟基-齐果墩烷-12-烯;4’-羟基,7-甲氧基异黄酮;4’,5-二羟基,7-甲氧基异黄酮;4-丁基-2-吡啶羧酸。其中化合物HCCB00167-7为首次直接从微生物来源的代谢产物中获得。 从菌株HCCB00189的发酵液中分离出五个化合物:HCCB00189-1~5。分别鉴定为:4-甲基苯甲酸羧甲基酯;4-甲氧甲酰基苯甲酸;4-羟甲基苯甲酸;4’,7-二羟基异黄酮,即大豆甙元;4’,5,7-叁羟基异黄酮,即染料木素。其中HCCB00189-1、2、3叁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微生物来源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并对五个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HCCB00189-4与HCCB00189-5对A549和LoVo细胞有较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从菌株HCCB01546的发酵液中分离出六个化合物:HCCB01546-A-F。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醇、过氧化麦角甾醇、环氧化细胞松驰素H、细胞松驰素N和环氧化细胞松驰素J。其中HCCB01546-C、D、E叁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白壳菌属中分离得到的细胞松驰素类物质。通过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HCCB01546-B、HCCB01546-C及HCCB01546-E对肿瘤细胞A549和(或)LoVo细胞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MTT法考察了化合物HCCB01546-C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发现其抗肿瘤活性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而肝癌Hep-G2细胞对化合物HCCB01546-C有明显耐受。体内移植瘤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HCCB01546-C对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均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郭蕾[8]2009年在《粗疣合叶苔内生真菌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指出内生真菌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段时期内生活在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的真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内生真菌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生理活性独特的或与宿主植物相同和相似的天然生理活性物质。基于此,本课题选择生境独特的粗疣合叶苔Scapania verrucosa Heeg.为实验材料,开展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并对活性菌株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组织分离法,采用PDA、KN、PY、察氏和萨氏5种分离培养基,从粗疣合叶苔中共分离纯化得到49株内生真菌。2.以经典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其中10株产孢的内生真菌进行显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鉴定,分别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和毛壳菌属Chaetomium,其余39株内生真菌在本试验条件下不产生孢子,占总分离菌株数的79.6%,对这些无孢类群进行ITS序列测序,并与序列相似性较高的已知菌株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分离得到的粗疣合叶苔49株内生真菌分属于2个纲(Sordariomycetes, Eurotiomycetes)、4个目(Hypocreales, Eurotiales, Sordiriales, Xylariales)、5个科(Hypocreaceae, Trichocomaceae, Clavicipitaceae, Chaetomiaceae, Xylariaceae)、7个属(Hypocrea sp., Penicillium sp., Tolypocladium sp., Chaetomium sp., Xylaria sp., Nemania sp., Creosphaeria sp.),其中16株鉴定到种的水平,25株鉴定到属的水平,8株放在科的水平。毛壳属Chaetomium和Creosphaeria属为优势种群,均占总菌株数的18.36%。3.就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对其代谢产物进行生物活性筛选。稻瘟霉模型活性初筛的结果显示,粗疣合叶苔分离得到的49株内生真菌中,能抑制稻瘟霉孢子萌发的菌株数为40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81.6%。进一步的抗真菌及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发现,粗疣合叶苔内生真菌的代谢物具有良好的抗菌及体外抗肿瘤效果,8株内生菌对新生隐球菌和红色毛癣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活性,菌株T11、T35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红色毛癣菌和烟曲霉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此外,8株内生菌的代谢产物对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尤其对HL-60都有较好的细胞毒作用。因此,粗疣合叶苔内生真菌能产生抗真菌和细胞毒活性物质,是开发抗菌抗肿瘤等药物的潜在资源。4.运用GC-MS鉴定了内生真菌T37低极性部分的28种化学成分,同时鉴定了粗疣合叶苔挥发油中的49种化学成分。宿主含有大量的倍半萜,而T37主要为烷类,酮类,酚类和酯类化合物,二者的化学成分在数量和种类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内生菌T37产生了与寄主植物成分不同的次生代谢产物,并且这些物质也同宿主一样表现出一定的抗真菌谱和细胞毒活性。5.在活性追踪指导下,对菌株T37、T31、T35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结构解析。采用常压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等技术,共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通过对化合物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波谱鉴定,并与标准品、文献值以及图谱库对照,确定了其中10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麦角甾醇、过氧麦角甾醇、甘露醇、2,3-二甲氧基-5-甲基苯酚、methyl curvulinate、curvulin、O-methylcurvulinic acid,柄曲霉素、Chaetofusins A和Chaetofusins B。其中,4个化合物为首次分到,化合物Chaetofusins A和Chaetofusins为两个结构特殊的新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余5个化合物结构需经进一步鉴定。粗疣合叶苔内生真菌具有良好的抗真菌和细胞毒作用,同时也蕴藏着较丰富的结构新颖的活性物质,是潜在的天然药物新资源。

马君千[9]2012年在《共附生微生物抗肿瘤活性菌的筛选、鉴定及活性产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目前医学临床上常用的大多数药物只能使病情缓解,无法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所以抗肿瘤新药的开发一直是药物研究领域的主要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维持着生物圈的动态平衡,很多微生物和动植物保持着共生或附生的关系。动植物体内的共附生微生物因其所处宿主环境的不同而显示出较为独特的代谢途径与生理活性。共附生微生物被认为是天然活性产物的重要来源。本实验以人宫颈癌HeLa细胞为筛选模型对分离自海绵和植物组织的一些共附生微生物进行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分别采用了MTT法、SRB法、染料排斥法这叁种细胞毒筛选方法对252株微生物菌株的发酵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筛选,比较了叁种方法的筛选结果,选取了7株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的菌株。重点对一株植物内生真菌YX-5进行了鉴定、发酵条件优化、活性产物稳定性的研究,还通过硅胶柱层析,反相柱层析等分离方法对其活性产物进行了分离,通过GC-MS、NMR等手段对主要的活性成分进行了鉴定。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环境微生物资源以及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RB法、MTT法、染料排斥法叁种方法筛选表明,252株菌株中有大约28%的测试菌株在提取物浓度为100μg/mL时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在50%以上,且活性菌株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经复筛后确定有6株细菌和1株真菌具有良好且稳定的抗肿瘤活性,其提取物在100μg/mL时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均在80%以上,其中活性最高的YX-5对HeLa细胞的IC50达到了5.33gg/mL。(2)经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菌落形态观察以及IT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真菌YX-5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3)通过控制发酵培养基、pH、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以及摇床转速等条件,以菌体干重,代谢物产量以及抗肿瘤活性为指标,确定YX-5的最佳发酵条件为GPY培养基发酵,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7d、适宜pH为7.0、摇床转速110r/min。(4)以高温、pH、紫外线和蛋白酶处理下代谢产物的抗肿瘤细胞活性为指标,对YX-5活性产物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菌株YX-5的代谢产物对紫外线和蛋白酶处理有较高的抗性,在超过100℃或在碱性环境中稳定性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不过仍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总体来讲YX-5的活性物质稳定性较高。(5)YX-5经规模化发酵(25L)、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后,得到粗提物5.15g,将粗提物按极性高低初步分为叁部分:正己烷相、二氯甲烷相和65%甲醇水相,经SRB法测定,活性组分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相。采用薄层层析法选择分离YX-5活性产物的溶剂体系和溶剂比例,结果表明,二氯甲烷和甲醇体系适用于YX-5活性产物的分离。在初次的硅胶层析柱时,以甲醇含量分别为2%、10%、20%、100%的氯仿-甲醇洗脱体系进行梯度洗脱,结果显示活性组分主要集中在10%甲醇洗脱段。经两次ODS反相柱层析后对柱分离产物进行活性追踪,发现10-15号馏分具有抗肿瘤细胞活性。合并10-15号馏分,通过GC-MS及混合氢谱核磁共振大致确定主要的活性物质为一些曲霉酸和环二肽类物质。

吴运帷[10]2008年在《胡桃楸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高抗癌活性菌株筛选》文中提出植物内生真菌是指在其整个生活史或者生活史的某一阶段生活在植物组织体内的一类并不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真菌。它们有着丰富多样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代谢产物。从植物中分离获得能够产生活性物质的内生真菌菌株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的树皮、羽状复叶、果实及果实外果皮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胡桃楸有抗肿瘤、消炎镇痛、抗氧化等功用。目前对胡桃楸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比较深入,但还没有关于胡桃楸内生真菌的报道。本研究从胡桃楸树皮中分离到14株内生真菌,采用细胞毒筛选模型(MTT法)对这些内生真菌发酵液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有3株真菌的发酵液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ITS1和ITS4为引物,对活性菌株FSNQ0002、FSNQ0004和FSNQ0011的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系统进化分析发现FSNQ0002、FSNQ0004和FSNQ0011可以归为木霉属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活性最高的FSNQ0002的发酵液对人肺癌细胞系SPC-A-1和人胃癌细胞系SGC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对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毒性较小。FSNQ0002发酵液体内抗H22实验表明,FSNQ0002发酵液对体内肿瘤抑制率为31.53%。用正丁醇萃取可以有效地富集发酵液中的有效成分,发酵液中有效成分经65℃处理2h后活性仍然稳定,这些特性为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稳定性研究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木香内生真菌AS5化学成分与液体发酵工艺研究[D]. 施琦渊.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

[2]. 抑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人参内生菌抑菌活性物质初步研究[D]. 孙月. 吉林农业大学. 2007

[3]. 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抗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D]. 缪莉. 厦门大学. 2002

[4].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 吕婉婉, 赵明, 龙光强, 张广辉, 杨生超.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

[5]. 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 李桂玲. 厦门大学. 2001

[6]. 植物内生真菌HCCB1621生物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D]. 何玉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7]. 植物内生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D]. 阮丽军.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2006

[8]. 粗疣合叶苔内生真菌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D]. 郭蕾. 第二军医大学. 2009

[9]. 共附生微生物抗肿瘤活性菌的筛选、鉴定及活性产物的研究[D]. 马君千. 扬州大学. 2012

[10]. 胡桃楸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高抗癌活性菌株筛选[D]. 吴运帷.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标签:;  ;  ;  

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