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反复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研究论文_田佳范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反复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研究论文_田佳范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人民医院 辽宁沈阳 110500

摘要:目的:对临床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反复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共计50例,根据患者最终的治疗结果,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诱因会影响患者预后情况,TBIL、ALB、Cr、PT等数值的升高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肝性脑病分期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反复发生与患者的肝肾功能、诱因、凝血功能以及肝性脑病的分期等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临床中应当加强对于相关生命体征的监控。

关键词:肝性脑病;乙型肝炎;肝硬化

肝性脑病(HE)是由于患者的肝功能阻碍造成其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功能性失调的综合征,患者体内会出现代谢紊乱的情况,大多数患者会在临床中表现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甚至是出现昏迷等精神异常状况[1]。相关研究显示,根据患者的相关病症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能够提高患者在乙型肝炎后硬化肝性脑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共计50例,根据患者最终的治疗结果,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存活组患者40例,患者经治疗后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5.25±2.14)岁,死亡组患者10例,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65-75)岁,平均年龄(70.12±3.25)岁。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造成患者出现疾病的诱因以及部分生化指标以及肝性脑病等数据与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进行分析研究。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疾病诱因比较

存活组患者40例,诱因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例,占比30%,诱因为感染患者20例,占比50%,诱因为大量放腹水患者2例,占比5%,诱因为强利尿患者1例,占比2.5%,诱因为高蛋白饮食患者3例,占比7.5%,诱因为电解质紊乱患者8例,占比20%,诱因为便秘患者5例,占比12.5%;死亡组患者10例,诱因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例,占比80%,诱因为感染患者5例,占比50%,诱因为大量放腹水患者4例,占比40%,诱因为强利尿患者2例,占比20%,诱因为高蛋白饮食患者1例,占比10%,诱因为电解质紊乱患者6例,占比60%,诱因为便秘患者5例,占比50%;存活组患者的疾病诱因发生率均要低于死亡组患者,差异较明显(p<0.05)。

2.2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TBIL、ALB、Cr、PT数据比较

存活组TBIL值≥34.2μmol/L患者21例,占比52.5%,死亡组患者为9例,占比90%;存活组ALB≥28g/L患者12例,占比30,死亡组患者为7例,占比70%;存活组Cr≥178mol/L患者3例,占比7.5%,死亡组患者为6例,占比60%;存活组PT≥21s患者11例,占比27.5%,死亡组患者为9例,占比90%;存活组患者的各项数据情况均要优于死亡组,差异明显(p<0.05)。

2.3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肝性脑病分期比较

存活组患者40例,其中肝性脑病分期为Ⅰ期患者26例,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2例,Ⅳ期患者1例;存活组患者10例,其中肝性脑病分期为Ⅰ期患者0例,Ⅱ期患者1例,Ⅲ期患者2例,Ⅳ期患者7例,可以看出死亡组患者的Ⅳ期患者要明显高于存活组,说明患者的肝性脑病分期越高时,患者的预后越差,病死率也就越高。

3讨论

肝性脑病是目前临床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较常见的致死原因,相关研究表明导致患者出现该病原因较为复杂。在本次研究中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消化道出血、感染、大量放腹水、强利尿等诱因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肝性脑病。

临床中当患者出现肝硬化等严重肝功能损害疾病时,患者的肝脏能够合成的蛋白将会明显减少,使得患者的免疫力降低,发生感染的几率增加,然后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患者肝损伤情况,导致患者的体内产氨增加,进而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增高。而大量的放腹水和强利尿会使得患者的体内循环血量减少,患者就易出现低钾低钠碱中毒,导致氨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使患者出现昏迷情况[2]。HE分期较高的患者其肝功能也就会相对较差,预后也就较差。肝肾功能、诱因、凝血功能和肝性脑病的分期都会影响患者疾病的发展,因此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出现相关异常情况时,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和控制,降低患者的疾病发生几率[3]。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反复发生与患者的肝肾功能、诱因、凝血功能以及肝性脑病的分期等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临床中应当加强对于相关生命体征的监控,出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加以处理,降低患者的发病几率。

参考文献:

[1]花兴萍,朱蔚岗,刘明水. 细菌感染诱发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60例回顾性研究[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20(3):358-359.

[2]王建伟,刘素梅,杨宵曼,等. 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69-71.

[3]王柯尹,吴一鸣,陆许贞,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血清LPS、TNF-α和IL-6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0):12-15.

论文作者:田佳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  ;  ;  ;  ;  ;  ;  ;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反复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研究论文_田佳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