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教育的跨学科发展之路及启示论文

我国新闻教育的跨学科发展之路及启示论文

我国新闻教育的跨学科发展之路及启示

姜德锋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哈尔滨 150080)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信息传播技术和媒介生态变革,中国高校新闻教育开始探索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当下建设新文科、新工科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新闻教育界应总结相关经验,争取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教育。

【关键词】 新闻教育;跨学科;新文科

2018年10月,教育部和中央宣传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其中的“举拖”部分要求,“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横向交叉融合”,“及时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目标是“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体系”。这既是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新闻教育领域文理结合、跨学科办学经验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新闻教育继续沿着这一方向发展的激励和动员,其背景则是新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国开设新闻教育的院校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和暨南大学四家。1983年,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新闻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加强新闻教育工作,凡有条件的省都争取建一个新闻系。此举促进了新闻教育的快速发展,掀起了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个办学热潮。到80年代末,所有大行政区都有了新闻教学点,中国内地新闻教育格局大体形成。

上世纪80年代恢复和创建的新闻教学点,大多都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中文系,主要以报纸新闻人才培养为方向,研究方向主要是传统报学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就创立于1983年,当时是该校的第一个人文社科专业,以新闻传播史论为战略发展方向,教学和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思想体系、新闻基础理论、中外新闻史、传播思想史等,建制上除新闻学系外,还相继发展出了广播电视学系以及播音主持专业。

90年代末期起,基于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迭代升级,为了适应网络及新媒体传播技术和媒体实践需要,该校开始结合本校的理工科实力优势,有意识地进行“文工交叉”,开展跨学科的新闻人才培养。于是新媒体方向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第二个战略性学科方向。该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包括: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体内容生产与文化、新媒体管理、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等领域,还设立了传播科技教研室、传播学系、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等教学和研究机构。

宴姝的家乡江苏省南通市建有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馆,幼时那便是宴姝走进历史、看向世界的窗口。后来,每去一处旅游,宴姝的父亲都不惜花上半天的时间排队,带她去当地的博物馆看一看。

实践证明,华科大新闻传播教育“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跨学科发展之路,因应了媒介生态变革的需要,其经验具有极强的示范和启示意义。在教育部第四轮本科学科评估中,该校新闻学院与复旦新闻大学新闻学科并列第三,跻身所有参评单位前5%[1]

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内地新闻教育格局中,除依托综合性大学中文系创办的新闻教学点外。还有的专业性院校依托自身专业创办新闻专业,比如,从1985年开始,北京外国语大学以英语系为依托开始了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广东外国语大学则从1997年起介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事业。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东盟国家新闻院系开展多方面合作。其中,与越南人文社科大学合作,开办“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越南新闻专业大学生学习两年后,再到中国广西大学学习两年,广西大学与东盟小语种相关的学院也一并参与该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则在起步时就瞄准了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和媒介生态革命,果断选择了跨学科的差异化发展之路。该校的媒体与传播学院依托学校的工科背景、搭建“文”“工”结合的跨学科平台,聚焦本专业新媒体传播定位。在国内同行中率先搭建了新媒体系列课程体系,包括新媒体史论、新媒体实践、新媒体管理三大模块,并贯通本硕博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该学院的教师,基本全部以新媒体为主攻方向,以学科交叉为其科研特色。同时媒体与传播学院强调跨院系横向交叉,与电信学院、网络技术中心、新媒体公司等跨界合作,探索数据新闻、网络舆情、计算传播、融媒体实务等前沿创新课程的特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向。

广外的国际新闻传播教育还特别强调相应的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同步发展。2017年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始了广东省委宣传部与大学共建,同时成立了“广东省国际传播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另外还设有广州市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则在研究生层面着力开展国际化办学,壮大知华友华的青年群体。他们推行跨国别、跨学校、跨学科的“三跨择优”招生方式,留学生生源素质高,国际化办学成效显著已成为该学院一大特色。

2017年2月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生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学校应当制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建立公平、公正的标准和程序。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类教学点的创建和实践本身,就蕴含着新闻学与外语学科的复合,具有跨学科的意涵,其中的外语,既包括英语,同时也覆盖了俄语、法语、日语和阿拉伯语等非通用语种。不仅如此,以外国语大学为主体的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办学点,近年来同样依据传媒技术创新迭代和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大趋势,进一步强化跨学科复合型全媒体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年来则在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联合业界办学方面,探索跨界与创新。2019年起,该学院与新华社合作,开启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订单式培养新模式,设立了“多语种国际传播实验班”。首批招收德语、意大利语、泰语、朝鲜语等四个专业本科生,学生选择一个语种作为专业的同时,学习新闻传播学主干课程。其外语由该语种所在的学院授课,新闻学方向主修课由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单独开班授课,新华社提供师资开设若干新闻学专业课,引入新闻实践的鲜活案例,并提供国内外实习实践平台。

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明确提出了“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遵循“专业+外语+全媒体”的发展理念。在2005年建院之初,就瞄准了“国际传播华南重镇”的方向,并一以贯之地走跨学科和国际化的特色之路。2006年创办国际广告办学方向,2007年开办双语播音方向,2015年创办网络新媒体专业,从而初步形成了“全媒体国际传播学科体系”,并且相继获批了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

此外,国内高校还努力尝试跨国合作和联合培养。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与密苏里新闻学院合作共建的“中传-密苏里传播学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揭牌,这是教育部批准的首个新闻传播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之前该专业2015级学生已经入学。中国传媒大学表示,该校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将系统引进优质新闻教育资源,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的示范机构。

与此相关,地方院校也开始了跨国合作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不断探索国际联合培养渠道和模式。所开设的“全媒体国际传播本科创新班”,采用全英\双语教学方式,通过境内教学与境外学习实践相结合,实现境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培养既精通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又熟练掌握全媒体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得益于跨学科定位与实践,上海交大新闻传播学科上升势头十足。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点进入全国前五名[2]

“没有影响。 不是责任状的问题,其实我觉得领导都是这样子,如果说,这个东西很多都是政治任务啊,你自己如果,特别是我们体制内的,你有想做的,你没签这种,你也会去做。”

再看今天,我们这些八年级学生和当年的习近平年纪相仿,而所处的环境却是天壤之别,这本书中关于习近平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经历让我深深震撼。一个青年不仅“志存高远”,还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精神,不在乎从小事做起。

胡萝卜原产于中亚细亚和欧洲的英国等地,别称红萝卜、红根、丁香萝卜、金笋等。属伞形科胡萝卜属胡萝卜种,两年生草本植物。胡萝卜喜欢凉爽的环境条件,病虫害少,适应性广,在全国各地都能栽培。食用部分为肥大的肉质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糖和钙、磷、铁等矿物盐,其中以胡萝卜素的含量为最高,对人体保健有重要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城乡冬春食用的重要蔬菜之一。

从2018年起,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意在培养“具有一流的数字媒体技术、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视听艺术素养的懂技术的媒体人”。该专业系与兰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联合开办,是在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与新工科思维结合的成果,这与之前该校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打造为“2+2特色专业”(前两年在其他学院,后两年在新闻学院)的跨学科办学追求是一致的。都是打破学科界限、融合交叉办学,走向新文科、新工科的标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8年的一次会上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就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界不断地探索跨学科发展、交叉融合办学之路。这一进程,同样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响应。现在建设新文科、新工科已经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新闻教育界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凝聚共识,因应数字技术革命和媒体融合趋势,结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和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在文理结合、文工结合、跨学科办学以及跨界办学、跨境办学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创新,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学科与专业。

参考文献:

[1][2]张昆主编.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9)[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第771页、779页.

[3]王铭玉.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

【作者简介】 姜德锋,黑龙江大学新闻学硕士生导师。

标签:;  ;  ;  ;  

我国新闻教育的跨学科发展之路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