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_银行论文

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_银行论文

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商业银行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存在许多困难。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下滑,分支机构的亏损面和亏损额比较大,甚至个别银行出现了全行性亏损。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下滑不仅影响了其信誉,而且威胁着国家和存款人的利益。因此,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亏损的原因,探寻国有商业银行扭亏增盈的途径,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国有商业银行亏损的原因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亏损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银行外部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国家、银行自身和企业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国家方面的原因

(1)党政部门干预贷款,信贷资金财政化。在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和挤压下,我国银行被迫发放“行政干预贷款”、“安定团结贷款”、“救济贷款”,一部分贷款被企业政策性亏损长期占用,贷款缴税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政府定调子,部门喊号子,银行拿票子”,“财政挤银行,银行发票子”,信贷资金财政化,由此造成的亏损“苦果”却由银行吞下。

我国尽管已经建立起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但国有商业银行过去发放的政策性贷款不仅不能完全划转出去,而且仍然逃不脱发放新的政策性贷款的责任。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亏损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性亏损。

(2)不合理的利率政策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低利率政策,存贷款的利差很小,有时甚至出现了存贷款利率倒挂。1996年5月1日利率调整以前,我国一年期存贷款的利差为1.08个百分点,而世界上其他国家贷款利率一般比存款利率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过小的利差必然导致银行亏损。又如,根据《国务院转发经贸部等部门关于解决当前外贸出口超亏挂帐等问题意见的通知》精神,对1988~1990年外贸承包期间形成的外贸企业亏损实行“三不”政策,即不加息、不罚息、不停贷,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自行消化。“三不”政策对外贸企业扭亏增盈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却使银行减盈增亏。

(3)保值贴补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有重要影响。工商银行某市分行1995年上半年亏损近4000万元,其保值贴补支出就高达1852万元[①]。1995年保值贴补率最高的月份12月为13.24%,最低的1月也有9.84%,全年加权平均为12.064%,全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保值储蓄贴补支出近185亿元。虽然我国已于1996年4月1日停办新的保值储蓄业务,但在此之前的保值储蓄仍需贴补,保值贴补支出仍然是银行的一大负担。银行为储户的存款保值,但国家却不给银行的资产保值。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贷款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数。

(4)国有商业银行的税收及其他负担太重。长期以来,我国对专业银行实行高税赋政策,专业银行实现利润的70%以上要上缴国家,自身留利太少。1994年1月1日起我国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国有企业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55%降至33%,但对国有商业银行仍然维持55%的比例税率。国有商业银行的税负偏高,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和国有企业一样,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负担和其他负担非常沉重,银行负债筹措到的信贷资金有一部分并没有形成经营性资产,而被用于非经营性开支。银行没有一心一意地办银行,却办起了各种各类的学校,如1992年农业银行系统的管理干部学院、职工中专及干部学校就达187所。

2.银行自身的原因

我们不能把国有商业银行亏损简单归结为若干外部客观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的干部职工要有勇气从自身、内部的主观因素方面找亏损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银行亏损是银行粗放式经营的必然结果,银行工作人员对其亏损负有一定的责任。

从银行自身来看,造成银行亏损的表层原因主要有:

(1)高息存款屡禁不止,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过去我国存款市场秩序比较混乱,高息揽储问题比较突出,虽几经整顿,但高息存款仍时有发生。一些银行片面地强调“存款第一”和“存款兴行”,把抓存款的主要精力放在抓储蓄存款上,而把抓储蓄存款的精力又主要放在抓定期储蓄存款,放松了活期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工作,导致存款结构极不合理,低成本资金比例偏低,如工商银行某办事处1995年6月末各项存款为22235万元,其中定期存款为16948万元,占76.22%,活期存款为5287万元,占23.78%[②]。

(2)不良贷款比重太高,积欠利息增多。由于各种原因,银行各项贷款中,不良贷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历史形成的不良贷款的包袱不能化解,新增贷款又有许多不断沉淀,不少贷款的本金回收发生困难,应收未收利息日渐增多。“硬负债”对应的是“软资产”,“高成本负债”对应的是“低效益资产”,这是银行亏损的主要根源。

(3)固定资产购建比例增长过快。一些银行领导片面地强调树立“良好形象”,超标准购车,超计划基建,办公大楼越盖越高,越盖越漂亮,疗养所、“培训中心”数量也不少,已远远超过了银行自身的承受能力。固定资产购建比例增长过快,直接导致资产的盈利性降低和流动性减弱,减少了营运资金和利息收入。

(4)费用开支大手大脚。一些银行在费用开支上没有进行严格控制,公款大吃大喝,浪费惊人。建设银行系统原来办的报刊达53种之多,每年需要3000万元的经费。即使是亏损行,离退休人员工资和在职人员奖金照发,甚至“打肿脸充胖子”捐资扶贫、助教、助残图虚名,这样能不亏吗?

(5)职工队伍庞大,人均资产低。1986年美国银行有14846家,分支机构数只有61897个,即每家银行平均只有4家分支机构。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银行——东京三菱银行在1996年4月1日“诞生”之时,资产77万亿日元,但其职员只有21000人,人均资产36.7亿日元。而我国工、农、建、中四大银行1992年底的人均资产分别仅为272.9万元、172.4万元、197.5万元和1206.3万元(见下页表1)。

从银行自身来看,造成银行亏损的深层原因是:

(1)经营方式不当。从银行内部来看,盲目铺摊设点,片面强调“存款兴行”,突出表现为业务发展粗放;资产质量不高,经受不住高风险投资利润的诱惑,在对银行经营方向的认识和实践上出现了扭曲;没有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热衷于办公司、搞贸易,甚至从事高风险股票、期货和境内甚至境外房地产投机;有的分支机构在银行业务中严重超越权限,虚报瞒报,搞帐外贷款,违规经营,给银行造成了巨大风险。

(2)管理水平不高。各种管理制度长期不健全,一些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规章制度始终是空白,系统内监管不力,大多数干部对商业银行“三性”的认识和实践都远远不够,并没有真正弄懂怎样办好商业银行。贷款“三查”等信贷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时流于形式,贷款权、责、利严重脱节,重存轻贷,重贷轻管,重放轻收,如1984年底的信贷失控就是银行信贷计划编制上的缺陷造成的,当时突击发放的贷款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沉淀了。银行还没有建立起总行对分行、上级行对下级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3)人员素质较差。银行业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普遍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政治和法纪观念淡薄,错误理解市场经济,对国有银行的责任认识不清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片面强调局部和小团体利益,不关心银行经营和管理,错误地将精力放在经商做买卖上,极少数干部为谋取个人私利,置银行资产安全于不顾,违规发放贷款,甚至走上贪污腐化的犯罪道路。如原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市分行行长高森祥索贿受贿173万元港币、63.23万元人民币,为某公司贷款和担保折合人民币11000万,造成了数千万元的损失。

表1 1992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及人均资产情况表

项目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机构数(个)3149556417 28139 1352

职工人数(人) 525297

503397274387117886

资产总额(亿元)143368681 8164 14221

人均资产(万元)272.9172.4 297.5 1206.3

资料来源:《1993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金融学会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398~401页,第471~477页(人均资产为笔者计算)。

3.企业方面的原因

在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之后,国有商业银行也发生了亏损,其实这并不是偶然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下滑,实际上是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的反映,国有商业银行亏损的根源在国有企业。

当前与国有商业银行最直接相关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缺乏起码的自有资金而过度负债经营。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给生产经营和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困难:(1)资金成本过高,企业不堪重负,许多企业陷入了无力偿债的困境之中;(2)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相互拖欠与日俱增;(3)企业筹资日益困难;(4)许多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低下,缺少起码的承担财产责任和清偿债务的能力。这正是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过程中,一方面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又不断加大的主要问题所在。

总的来说,银行亏损问题不是哪一家银行独有的,而是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国家专业银行所共同面临的;银行亏损问题不是银行改革带来的,而是由于改革触动到旧体制的深层弊端,使原有体制下长期累积下来的深层矛盾开始暴露和明朗化,它们是前进中的问题;银行亏损问题从根本上看不是国有银行本身的问题,而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在国有银行身上的反映。

二、国有商业银行扭亏增盈的策略

国有商业银行的亏损问题单靠银行自身是解决不了的,国有商业银行扭亏增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银行自身和其他有关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国有商业银行扭亏增盈一方面要消化历史包袱,多渠道弥补以前发生的亏损和潜在的亏损;另一方面要扭转国有商业银行效益滑坡的局面,防止亏损进一步扩大,提高盈利水平。

1.净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分离其社会职能

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存量,一是部分划转给政策性银行,划转政策性贷款的同时相应划转等额债务;二是对划转不出去的那部分政策性贷款实行分帐核算,不仅要由国家财政贴息,还要贴本。新的政策性贷款一律只能由政策性银行发放,政策性银行负担不起的应由国家财政负担。要切实维护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国有商业银行也要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一心一意办银行,不能办学校,至少不应办那么多的学校。

2.扩大存贷款利差,降低税赋

80年代美国解决银行业的呆帐和亏损问题时,就采取了扩大存贷款利差的做法。我国从1996年4月1日起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这对银行是有利的,可以减轻银行的负担。1996年5月1日和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降低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这两次存款利率平均降低的幅度均比贷款利率平均降低的幅度要大,1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与1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由5月1日之前的1.08%扩大到8月23日之后的2.6%。存贷款利差的扩大显然对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是有好处的。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现行存贷款利差仍然偏小,今后可在维持现行存款利率的前提下,提高贷款的法定利率,进一步扩大存贷款利差。

由于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所以当银行出现问题之后,国家通常都不会不闻不问、袖手旁观,或是听任其破产,而是采取各种措施,帮助银行解决困难。只是在无法救助的情况下,才允许极个别的银行倒闭。法国的里昂信贷银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银行、巴西的国民银行等都先后出现过较为严重的亏损问题,其政府都采取了注资等办法予以救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帐和亏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已无法通过银行自身的力量加以解决。我国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呆帐和亏损问题的解决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帮助国有商业银行解决亏损问题的具体途径有:(1)通过发票子来弥补,即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收入不上缴国家财政,而用来等额冲销国有商业银行欠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本息或弥补国有商业银行相应的亏损;(2)财政注资,即财政提供无偿或有偿的低成本资金给国有商业银行,帮助其解决困难;(3)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税赋。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应从1997年开始至少降到33%,其他税种如营业税等也应考虑适当减免,而不是提高。

3.精简机构,裁减人员

这是国外商业银行扭亏增盈通常采取的一种办法。日本金融界有关人士1995年透露,日本21家大银行打算到2000年3月底之前裁员17000人次,占当时职员人数的10%[③]。美国国际银行理事会主席泰勒1995年指出,全美国大约有1万家银行,5年后可能只剩下5000家甚至2000家,到2000年,银行业将裁减15万个职位[④]。英国一家金融机构1995年11月4日发表的报告指出,由于技术进步和金融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合并,英国银行将在今后5年里裁员10万人,裁减相当于英国银行当时在职员人数的三分之二强[⑤]。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机构撤并不能停留在办事处甚至储蓄所层次上,亏损的支行、二级分行甚至一级分行都可以考虑撤并,甚至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或国有商业银行之间也可以实行兼并、合并。不仅要精简机构数量,还要减少管理层次,逐步实现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在机构精简后,将精简掉的营业网点的房地产予以拍卖。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大幅度裁减人员,建立人员的负增长机制。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是大势所趋,是银行降低成本、扭亏增盈的迫切需要,也是银行电子化的必然结果。工商银行已率先决定从1996年开始下达减人计划,提出力争到“九五”期末,使全系统的机构数量比“八五”期末减少10%~15%,职工总数大体减到“八五”初期的水平[⑥]。

4.提高资产质量和效益,降低成本和费用

扭亏增盈关键在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效益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转变经营观念,突出效益目标,树立“效益兴行”的经营思想,广泛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努力实现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是银行效益之根本。在资产方面,首先要消化历史包袱。在消化历史包袱的基础上,加强资产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高资产质量,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购建,并结合机构精简,减少内部资产占用,大力控制非生息资产所占的比重,在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盈利性。

从负债方面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要有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只有在保证资产能得到充分而且有效运用的前提下,增加负债增加存款才有意义。所以不能片面 地抓存款,不能不计成本地抓存款,单靠存款是兴不了行的。要花大力气优化负债结构,大力组织活期储蓄和对公存款,杜绝高息存款,努力降低负债成本。

从财务上来讲,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从严控制费用,反对铺张浪费,坚持勤俭办行,努力实现人均费用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5.银行扭亏增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

银行亏损不完全是银行自身的问题,银行亏损是整个经济问题在银行的反映,是企业问题在银行的暴露。建立银行领导人扭亏增盈责任制是必要的,但不考虑扭亏增盈的实际困难,而采取一年不能扭亏就“黄牌”警告、二年不能扭亏就通报批评、三年不能扭亏行长让位的办法是不明智的。因为没有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银行领导再能干,也很难使亏损银行真正扭亏。企业经营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改观,银行扭亏增盈也将是非常艰巨的。不能急于求成。

注释:

[①][②]《金融时报》,1995年10月9日第3版。

[③]同上,1995年3月1日第4版。

[④]同上,1995年10月9日第3版。

[⑤]同上,1995年11月10日第4版。

[⑥]同上,1996年4月1日第1版。

标签:;  ;  ;  ;  ;  ;  ;  ;  

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