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治理结构模式及其转型_人力资本论文

企业治理结构模式及其转型_人力资本论文

企业治理结构的模式及其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治理结构论文,模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划分企业治理结构模式的科学做法,是根据企业治理结构的内涵和本质,按照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所有权中的地位,把企业治理结构划分为单边治理模式和共同治理模式。

一、企业治理结构的单边治理模式

企业治理结构的单边治理模式,是指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或人力资本所有者单边拥有企业所有权而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他们行使企业控制权,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并占有企业剩余。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一方作为企业的雇主雇佣不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一方,不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一方作为企业的雇员遵照雇主的决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得固定的契约收益。根据企业所有权是归物质资本所有者拥有还是归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单边治理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当物质资本所有者单边拥有企业所有权时,我们称其企业治理结构为“资本雇佣劳动”式单边治理模式;而当人力资本所有者单边拥有企业所有权时,我们称其企业治理结构为“劳动雇佣资本”式单边治理模式。

“劳动雇佣资本”式单边治理模式似乎相对陌生,但在现实经济中的确存在。我们通常称这类企业为“雇员”所有的企业,尽管这一称呼不大妥当,但它却反映了这类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本质。前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企业、西班牙的蒙德拉贡合作社、英国的共同所有制公司、美国著名的通过职工持股计划而使得职工拥有的艾维斯汽车出租公司,以及各国存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采用“劳动雇佣资本”式单边治理模式。

“资本雇佣劳动”式单边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委托一代理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认为,出资者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作为出资者的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并成为委托人,经理人员只是其代理人,经理人员应该对股东负责、以股东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产生了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代理问题,因此,企业治理结构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代理问题。在委托一代理理论看来,企业治理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独立的审计和会计信息披露,代理权竞争和接管,企业债务约束以及激励契约等。在西方企业治理结构争论中,委托一代理理论是占主导地位的理论。

二、企业治理结构的共同治理模式

企业治理结构的共同治理模式,是指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而同时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双方一起行使企业控制权,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并一起分享企业剩余。在这里,雇主和雇员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任何一方都同时承担雇主和雇员的身份,因为在企业治理结构的共同治理模式下,任何一方都是自己资本的所有者和委托人、对方资本的经营者和代理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雇佣劳动”式单边治理模式天经地义的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企业治理结构的共同治理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发生了“经理革命”,经理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他们所拥有的“没有财产的权力”也不断强化,这种“没有财产的权力”不仅包括经营和管理财产的权力,事实上还包括部分剩余索取权。

企业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委托一代理理论不同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目的不能仅限于股东利润最大化,而应该同时考虑其他企业参与人,包括职工、债权人、供应商、用户、所在社区及经营者的利益。股东利润最大化不等于企业创造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才是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它将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完美地结合起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这一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认为职工、经营者、供应商和用户与股东一样,都对企业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都承担了风险,所不同的只是股东投入物质资本而职工和经营者投入人力资本。随着现代证券市场的发展,股东变得分散而消极,且更容易在证券市场上转移风险,对企业承担的责任日益减少;相反,其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经理人员和职工与企业的利害关系更为密切,企业的倒闭意味着他们人力资本的损失,他们更关心企业的发展。因此,该理论认为,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公司治理不能仅局限于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关系,董事会中除了股东代表以外还应有其他利益相关者代表。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兴起时间较短,其成熟的企业治理体系的构建尚未完成,尽管如此,该理论在西方受到了积极关注和支持。

三、企业治理结构模式的转化

企业治理结构的各模式之间并不是隔离和对立的,能够实现相互转化。实际上,上述分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企业共同治理模式,就是由企业单边治理模式转化而来。具体地说,是企业治理结构的“资本雇佣劳动”式单边治理模式向“物质资本所有者主导”的共同治理模式转化的结果。这种转化是当今企业治理结构模式间相互转化的主流方式,但这并不否定这一过程的逆转和其他模式之间的转化。

企业治理结构模式的转化有其理论依据,即企业所有权状态依存理论。企业所有权的状态依存,是指在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下,对应着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

决定企业所有权状态依存特征的,是不完全契约下资产专用性带来的“企业内敲竹杠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随着企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企业运行中相对重要性发生变化,一种企业治理结构模式便会向另一种企业治理结构模式转化,以降低企业内敲竹杠问题带来的成本,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必定是能使企业内敲竹杠问题成本最小化的结构。可以说,企业所有权的状态依存特征,是企业内敲竹杠问成本最小化的内在要求,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

根据企业所有权状态依存理论,我们来具体分析“资本雇佣劳动”式单边治理模式向“物质资本所有者主导”的共同治理模式的转化。假定在一个企业成立初期,物质资本在企业运行中处于绝对重要地位,那么,物质资本所有者在各企业利益相关者就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谈判中具有绝对优势,其结果必然是企业所有权归物质资本所有者单边拥有,形成“资本雇佣劳动”式单边治理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本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这既可能是企业运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依赖性加强或者说人力资本的作用上升;也可能是由于人力资本自身的特征,人力资本随着其所有者在企业内的工作时间而增加,通过边干边学以及团队凝聚力增强、企业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等等,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人力资本含量提高、重要性增强。于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就会不满足于无所有权的状态,就会积极争取部分企业所有权。而物质资本所有者为了激励现已变得相对重要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入,也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因为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本只能激励不可压榨。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现实经济中存在各种类型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企业所有权的世界。任何类型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经济效率和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哪一种企业治理结构模式是最优的。脱离了具体的历史阶段、制度环境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就无法比较企业治理结构模式的优劣。英美国家多数企业重视物质资本所有者,而德日国家则同时也重视人力资本所有者,但这些国家的企业治理结构都是有效率的,只是制度环境不同而已。

其二,企业治理结构的各模式之间可以实现相互转化,企业所有权安排能不断地趋向最优状态。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自主谈判的结果,它带来的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任何非市场的干预,都会延缓甚至中断企业治理结构各种模式间的转化。因此,我们必须创造和维护一个最能体现契约自由的制度环境,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保证企业治理结构各模式之间的自由转化,这也正是企业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的契约的客观要求。

标签:;  ;  ;  ;  ;  ;  ;  

企业治理结构模式及其转型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