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的思考_风险预警论文

构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预警体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机构论文,农村合作论文,经营风险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营风险和风险预警

(一)风险及其特征。通常人们认为,风险就是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或者说,风险就是一个事件产生人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因此,风险较为一般的定义是某一种事件预期后果估计中较为不利的一面。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减少甚至丧失获取额外收益机会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银行风险是与银行业相伴而生的。经济社会中经济人的行为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性。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变化过程中的特性,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另外,银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自有资金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一般较小,绝大多数营运资金都是来自存款和借入资金,因而银行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社会公众与银行业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型、紧密型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银行经营管理不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就会导致客户大量挤兑,损害公众利益,进而危害整个经济的运行。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可控性。尽管客观上存在因经济形势变化和情况不确定等因素而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但就微观意义上的某一金融机构而言,并不是说风险不能抵御和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发生是多种不确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各种因素发生作用的程度和影响的大小是不相同的。人们可以通过对某些不确定因素的控制和监测,把商业银行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以内。资产组合理论、资产负债管理、金融创新引起的金融衍生工具等的出现,均是为了适应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能动性风险管理。

3.加速扩散性。现代银行业的发展,使得各家银行紧密相连,互为依存,例如同业拆借、清算、票据贴现和再贴现、金融债券发行和认购以及信用形式、工具的签发使用等,都是在多家机构间发生的,一家银行发生了问题,往往会使整个金融体系周转不灵,甚至导致信用危机。而且,商业银行风险不同与其他经济风险,一旦爆发,就会因信用基础推动而加速变动。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迅速扩大的特征,对于高度重视商业银行风险的社会危害性是非常必要的。

4.隐蔽性。商业银行在不爆发金融危机或存款支付危机时,一直可能因信用特点而表面掩盖金融不确定性损失的实质。尽管隐蔽性可以在短期内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些缓冲和弥补的机会,但是它终究不是银行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有效机制。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一套迅速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

5.风险与利益的对称性。风险和利益这两种可能性对其主体来说是必然同时存在的,而且风险是利益的代价,利益是风险的报酬,风险和利益相辅相成。

(二)风险预警及其理论

美国花旗集团前董事长沃尔特·瑞斯敦(Walter Wriston)说过:“生活的全部内容是风险管理,而不是消除风险。”风险管理是指人们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处理的过程。对于风险管理,事先的防范、预警非常重要,越是在事前发现和防范风险,损失才能越小化。

J.P.Morgen银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在贷款决策前预见风险并采取预控措施,对降低实际损失的贡献率为50%-60%,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监测到风险并迅速补救,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率为15%-30%,而当风险暴露后才进行事后处理,其效力低于10%。

所谓银行风险预警是指对银行经营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机因素,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指标进行监测,进而进行科学的分析,作出综合评价和结论,提出相应的措施的科学分析方法。

现阶段,随着经济主体经营环境的变化,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主体在特定经营环境下的对策研究。尤其当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人类共享的经济发展模式时,更使得对那些由市场规律所支配下的危机或逆境现象的研究,从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个国家的相对独立的研究,开始走上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轨道。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预警的特殊性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区域性的地方银行,属于小法人性质,相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资本金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预警体系时必须考虑其特殊性。

(一)管理体制不顺,“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与农业银行脱钩后按合作制原则成立了合作银行、县级联社,但是在体制和管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民主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联社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职能作用。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性质的银行在实践中得到运行。但与之不相对称的是,有关合作金融立法工作未能跟上。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经营目标是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企业和社区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宗旨是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在此基础上,追求合理的利润。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与商业金融机构相比,两者性质截然不同,它们是适应不同的经济层次而存在的,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生存空间。

(四)不良资产占比居高与清收盘活之间的矛盾。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从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情况来看,不良贷款占比平均在40%左右,高的占比在60%以上。而在不良贷款中“双呆”贷款占比在98%左右,大量的不生息资产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二是不良贷款损失率高。基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损失率平均在20%左右,特别是在抵债资产处置过程中会因为市场价格、供需状况、抵债物品管理等因素,造成抵债资产的损失。三是资产劣变。大量的不良贷款中逾期贷款、呆滞贷款会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发生变化。

(五)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与监督制约之间的矛盾。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组织结构设计上的重大缺陷,理事长和主任都是身兼二职,监事长是由农村信用社内部人员担任。而更重要的是由于股金的不规范,真正的社员还很有限,作为信用社最高权力机构的社员代表大会职责发挥大打折扣,名不副实。

(六)资本充足率不足与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基层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一般在2%左右,核心资本充足率在1.8%左右,与8%、4%的国际通用标准值相比,差距很大。同时,农村信用社现有股本金中仍有一部分存款化股金,如果剔除这一因素,真实的资本充足率会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规模每年仍以10%~12%的幅度增长,与规范的资本充足率形成明显反差。

(七)高管人员素质不高与业务创新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管人员普遍存在着“一高两低”,即年龄高、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水平低,由此带来的是经营理念陈旧、管理能力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

(八)监管工作不到位与防范风险之间的矛盾。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监管部门定位不准,工作中重管轻罚,缺乏权威性和超脱性。在监管操作上还停留在对报表的一般性分析上,层次浅、参考价值小。监管的对策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指导意义不大,影响了监管的有效性。在监管方法上事前、事中防范还比较滞后,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预警信息滞后,这与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势和任务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

综上所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市场定位、产权关系、组织形式、经营管理、股本规模、经营环境、立法、监管、风险防范等诸多方面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预警体系不能照搬照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而是应该量体裁衣,建立起适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实际的风险预警体系。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农村合作经营机构风险预警体系可由预警信息系统、预警指标系统、风险分析系统、预警参数系统、预控对策系统等模块构成,见图。

风险预警体系结构图

(一)预警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的主要依据是数据信息,因而必须建立灵敏的预警信息系统。预警信息是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转换的结果。原始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和即时信息,也包括实际信息和判断信息,还包括国内市场信息和国际市场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和技术信息。一个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需要有信息网来进行支撑。信息网的作用是进行信息搜集、统计与传输;除信息网外,还应包括高效的中央信息处理系统,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信息推断系统,即中央处理系统。中央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是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人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辨别和规范化。信息推断系统是对缺乏的信息进行推断,并进行征兆信息的推理和判断。

(二)预警指标系统。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包括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个层面。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可由安全性风险预警指标,包括单一(集团或关联)客户授信比例、重大关联交易、大额对外担保、贷款行业集中度、房地产业贷款比例、不良贷款比例、估计贷款损失比例、正常贷款迁徙率、关注贷款迁徙率、次级贷款迁徙率、可疑贷款迁徙率、非贷款类信贷资产损失比例、敞口银行承兑汇票比例、定期存款应付利息备付率、资产减值准备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存款市场占有率、贷款增长率;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包括存款超额备付率、流动性比例、存贷款比例、拆入资金比例、固定资本比例、债权投资比例;效益性风险预警指标,包括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贷款利息回收率、抵债资产回收率、收入成本比率等构成。

风险预警指标值可分为三个区间,即合理值、预警值、处置值。风险预警指标值满足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行业管理部门有关规定的风险容忍度最低要求值区间内的,称为合理值。风险预警指标值偏离合理值区间、达到设定值区间内,应引起警觉,并提出改进措施的,称为预警值。风险预警指标值违反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行业管理部门有关规定的最低要求值区间内,必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扭转,必要时上级管理部门要全面介入采取措施一起帮助解决的,称谓处置值。以上阕值的确定又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用联社或合作银行的不同性质而分别确定。

(三)风险分析系统。风险分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预警分析模型,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定量化的风险预测。该系统主要包括方法库、模型库、知识库、数据预处理库、返回检验库以及算法优化子系统。

(四)预警参数系统。预警参数是指一套判别标准或原则,用来决定在不同情况下,是否应当发生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预警准则的设置要把握尺度,如果准则设计过松,则会使得有危险而未能发出警报,即造成漏警,从而削弱了预警的作用。如果预警准则设置过严,则会导致不该发警报时却发出了警报,导致虚警,往往会使银行虚惊一场,而频繁的虚惊又会产生“狼来了”的不良效果,即多次虚警会导致银行对警报信号失去信任。

(五)风险预控系统。风险预控系统的功能是事先准备好在各种风险条件下的应急对策或对策思路,一旦发出风险警报,则根据预警信息的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程度调用相应对策。一般地,预警对策系统中的对策不可能很细,而只能是思路性、提示性的,目的在于当发生警报时决策者能按照预控对策系统的提示去寻求更具体的实施方案。如果警报信息的发出是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并提供的,那么计算机的作用只是辅助决策,而不是代替人的决策。因此,预控对策及其实现是人脑和电脑相互结合的过程,预控对策系统中首先储存的对策是由人完成的,只是以数据库的形式保存于预控对策系统中的对策库中,计算机负责预警信息的处理、预测、推断、判别及警报的发生和对策的调用,人脑最终还需将这种粗对策细化和具体化,并运用于实际过程中。

(六)系统操作流程。当建立上述系统后,整个风险预警便按照下述过程来运行: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关的内外信息通过信息网进入预警信息系统,经储存、处理、甄别和推断后,再分别进入预测系统和预警指标系统中,预测系统运用预测方法对未来内外环境状况进行预测,预警指标系统经过运算而估计出未来市场风险状况,所输出的结果进入预警参数中进行比较与判别,以便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生何种程度的警报,然后根据判别结果调用预控对策系统中预供的对策,最后通过系统展示界面发出警报信号,并显示预控对策信息。在风险预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监管人员的能动性。当监管人员接受到预警信号以后,要根据预警信号在短期内作出大致推断,以揭示预警信号意味着什么,寻找引起风险的原因及根源,运用预控对策提示研究具体化的风险解决方案,并尽快加以实施。

标签:;  ;  ;  ;  ;  ;  ;  

关于构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的思考_风险预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