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的力量--解读中国人民的仁义礼节智慧信仰_仁义礼智信论文

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的力量--解读中国人民的仁义礼节智慧信仰_仁义礼智信论文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力作——读《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仁义论文,力作论文,中华论文,美德论文,传统美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使得我们当代的道德文化建设,必须要做好内外两个层面的文化对接工作,既要自觉地吸纳人类优秀的外来道德文化,又要积极地承继我国传统的优良道德文化。为此,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因而,深入地研究我国的优良道德文化、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合理地诠释传统美德的时代精神,则成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由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正是契合了这种社会需要。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一书,从框架结构上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进行了溯源与考证,为读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五常”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第二部分对“仁义礼智信”德目分别进行了具体的条陈及其时代精神的概要;第三部分为了避免挂一疏漏,对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其他德目——忠、孝、廉、耻、勇进行了阐述。通观全书,扼要概之,该书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此书编写出版,对于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有着重大的意义。从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断裂来看,复兴与弘扬优良传统道德文化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历史重任。20世纪初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道德的剖析和批判,打击了中国封建的纲常礼教,使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受到了支解和动摇。按照社会价值的解构与创建的一般规律,旧的社会价值体系打破后,必然需要构建新的社会价值体系。显然,新文化运动因诸多社会问题未能完成此任。这就造成,旧的道德价值原则失去了对人们行为的规范,而新的道德价值标准又没有确立,出现了道德文化链条的断裂。建国后,我们国家在对待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上,多从阶级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否定和批判为主流,以至于不对我们的道德文化进行良莠分辨,视封建社会道德为糟粕。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我们对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的弘扬,使得我们的传统道德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对传统优良道德文化的复兴则成为我们当代社会进行文化价值整合的重要内容。而《中国人的美德》一书,把“仁义礼智信”概括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并进行原义、他义、今义的系统阐述,无疑是推动传统美德弘扬的力作,具有填补性。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引致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使得对待和弘扬自己民族的道德文化,又具有了建构“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的世界意义。因此,一个民族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异质文化的交流,不仅要具有开放性和吸纳性,而且更需要对自己民族优良道德文化的认同与保护。面对经济全球化附带的文化一体化的倾向,我们要有维护本民族优良道德文化个性的自觉性,以使本民族的道德文化能够在世界文化之中挺立。毫无疑问,《中国人的美德》一书,是使中华传统美德位临世界道德文化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其次,该书的研究旨趣,突出地体现了理论研究服务于社会的伦理品格。客观地说,从文化转型的视阈,近代以来我国始终没有解决好民族优良道德文化的传承问题,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曾出现过国粹主义、全盘西化论、中西文化综合论等观点。国粹论所奉行的一味尊古,全盘西化论所奉行的民族文化的全面抛弃,显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缺乏辩证的思维方式,也不合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两种学派的对立观点,又无不消解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主流思想的形成。主张发扬民族的主体精神,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的中国文化的观点,从继承原则来看,无疑是全面和正确的,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如何实现新旧杂糅,整合出一个通融新旧文化的价值体系,则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之,从理论层面来看,我们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民族文化精神特质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而整体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较好的承继,则直接影响了传统美德的弘扬。无疑,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我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进行梳理与整合,以发掘其现代价值,就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甚至是最终完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环节。无庸置疑,该书的组织者和撰写者具有了对我国传统优良道德文化的自觉,并主动担当了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重任。

再者,对“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的时代内涵进行了提炼与规范。应该说,中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成果,不乏真知灼见,但他们更偏重美德德目的文本研究和学理分析,少有对传统美德德目内容的全面综括与精确凝练。而该书不仅对“仁义礼智信”五个德目的价值倾向分别加以概括(仁为“仁爱和谐”,义为“正义奉公”,礼为“尚礼守法”,智为“崇智求真”,信为“诚实守信”),而且还对每个具体德目的价值要求进行分层细化,以便读者能够确切地把握和理解,而不是一般的泛论和抽象推理。这恰是我国传统优良道德文化在批判继承中所缺乏的。现代社会道德文化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批判与继承来实现,尤其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更要通过批判与扬弃,使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旨要求相衔接,使传统道德文化的精神合乎时代的要求,因而,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是在批判与扬弃的过程中实现的,这种继承是把传统道德文化的合理内核或民族精神加以发扬。应该说,人们对传统道德文化批判继承的一般原则,基本上是认同和熟知的,但问题是在具体操作上应该如何批判、继承,即应该继承那些美德、这些美德德目的内容如何与时代精神相衔接等,则缺乏具体的分析与阐释。此书的突出亮点则是,把每个具体德目都赋予了时代内涵,克服了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存在的道德抽象批判继承的倾向。

最后,对“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精神的阐释,能够把握古代与现代的道德实质。该书在立足于“五常”德目原义的基础上,注意传统美德内蕴精神的发扬,做到自然导入的文化承接,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对传统道德价值倾向中的一些偏颇之处,能够给予恰当的评析,体现了在批判中继承的原则。此外,尊重社会的民间道德,对传统德目在民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延续到现代社会的这些价值观念,则进行了历史的、客观的剖析。书中第三章对“民间社会的义观念”与“义的时代内涵”的系统阐述和细致分析尤具重要意义。通过历史视镜的反映,不仅使读者对我国民间的侠义精神、江湖义气这些“中国民间社会独具的完整的文化精神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而且能够使人们对传统德目的民间形式进行正确评价和清楚分辨。这种对中国民间道德文化精神的重视,表现出了对传统道德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也克服了目前学界在道德文化继承中存在的忽视尊重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的和民族习惯的做法和倾向。

除此之外,该书的写作风格,简约朴实,力争雅俗共赏。当然,该书也有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地方。在内容的叙述与安排上,还有重叠或交叉之处;在德目的论证上,要把握好德目的精神实质与历史形式的关系,如“礼”的精神实质,应该是“遵规守序,变动的是“规”和“序”。但瑕不掩瑜,该书仍不失为一部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优秀著作。

标签:;  ;  ;  ;  ;  

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的力量--解读中国人民的仁义礼节智慧信仰_仁义礼智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