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泼尼龙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甲泼尼龙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永民[1]2001年在《甲泼尼龙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一、前言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骨科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一旦发生轻者可致肢体肌肉、血管神经的变性坏死,重者可危及生命。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人们根据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发生的机制,采用了低温低流量再灌注、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清除氧自由基、抗白细胞聚集粘附及缺血预处理等措施进行防治,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目前仍是一个难题,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甲泼尼龙(甲强龙)是一个合成的糖皮质激素,近年来,它在神经外科、肝外科治疗中被研究的较多,发现其具有抗脂质过 浙江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氧化、抑牛IJ氧自由基的产生、减低氧自由基毒性及抗白细胞粘 附等作)月。但有关甲强龙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尚末见 报道。本文通过兔肢体缺血凡茬注损伤模型,研究甲强龙对肢 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旨在探求一种防治肢体缺血再 灌注损伤的新途径。二、衬料与方法 1、动物模型:未用康一凡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 于兔后肢腹股沟部游离股动静脉;并用血管夹夹闭;大腿根 部用一橡皮带环扎,以阻断侧技循环。 2、分组;取健厥纯种新西兰兔16只,体重Z.4一2.地 雌雄 不拘,随机分为两组。A组(实验组):缺血5小时后,再灌 注前5分钟,自颈夕卜静脉注射甲泼尼龙扣*g/屿(稀释成 10fill>;B组(寸月组):缺血 5小时后;弄多 注前 5分I, 自颈夕卜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10ml。 3、观蔡指标:缺血前、缺血后5小时、再灌注2小时、再灌注 4小时的S ODOD、MD A、各时间段的组织染色结果及组织病理 学改变。其中数据以 X。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T显着 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着性。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叁、结果与计论 1、再灌 注前(缺血5小时)的超氧f物歧<酶(Sn)(U/ML) 及丙二醛(MD A)(***L/*L)值分别为: SOD。i],AI。。y 202.05土 45.08 SOD Agr。l;=167.36土 40.93 P>0.05 MD A。I;。1;I。rtZ.OI土O.39 MD A实$IS;;=2.*8土O.41 P>0.05 说明对照组与实验组开灌注前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二、对照组: (l)SODI。。;一201.99上44.98 MDAI。I;=2刀]土0.39 ()SODIQI。一135.54土55.97 MDARZh=2.35土0.47 (3)SODlt41;一84.二2i34.回8 MDAIN;。=2.42上O.61 (1)、(2)间P<0.05;(1)、(3)间P<0.05 说明缺血后肢体恢复血流存在再灌注损伤。 3、再灌 注二小时,SOD( U/ ML)及 MDA( NMOL/ MI*)值: (互旧OD。,。。;=135.41土56.07 ()SOD4。。l;=】95.06士54.00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m儿I;;。I。l。HZ.35土O.们(4)mA她。l;二1V土0.乃 (1)、(二)间P<O.“;(3)、(4)户OP<0仍 说明甲强龙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月及抗脂质过氧化 作用。4、再淮注4小时,沁D(U/*L)及MD Am*1/*L)值: (1旧OD。卜;’。;。二时.12土爿.18(3)MD A湘;。。;。二2.北土0石1 (2)SOD w;。。;。一 152.刀上 46.61(4)WIA a:。。;。=1.48上 0.24 (1)、门)间P<0.仍;(3)、(4)间P<0.仍 说明甲强龙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月及抗脂质过氧化作 用。5、组织染色结果显示 取下列时间段的组织块:A缺血5小时;B甲强龙耳灌注4小 11寸;C对照生理盐水再灌注4。J、时。按A B C的次序,组织 染色渐渐变浅。说明组织损伤的程度渐渐加重。6、11E染色。 缺血5小时。肌纤维轻微水肿;排列基本整齐;肌横纹依然可 见,但较正常模糊;肌纤维间无明显的红细胞与白细胞渗出。 买验组.(甲似龙)再灌注4小l付:肌纤维水几【,变性,肌械纹消 4 浙江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失,D几纤维间有少量的白细胞浸润。 对照组再灌注4小时:肌纤维广泛变性;可见盘状空泡样变姓 或断裂等。肌横纹消失;肌纤维间有大量的白细胞浸润;并可 见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内皮上有白蛔胞粘附等。 7、透射电镜 M 缺血前:肌原纤测勺有多量糖原颗粒及线粒体;肌节、肌丝结 构清晰,排列规则整齐。 缺血5小时,肌节排0整齐,肌丝与前比较紊儿 糖原颗粒消 失并残留小空泡;线粒体峪可见?

李喆[2]2012年在《叁种干预方法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大鼠右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比较叁种干预方法对该模型的保护效应,探讨各干预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干预、防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健康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甲泼尼龙组、前列地尔组及缺血后处理组,共5组,每组20只。采用大鼠右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根据缺血后不同再灌注时间又分为3h、6h、9h、12h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各实验对象在对应的时间点处死,取血及腓肠肌组织,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1β、 NFκB的水平,免疫组化半定量及匀浆液比色法测定肌肉MPO、TNF-α及MDA含量,记录肌肉湿干质量比值,并在光镜下观察组织细微结构变化。结果甲泼尼龙组、前列地尔组及缺血后处理组叁个干预组在再灌注各时段的血清TNF-α、IL-1β、NFκB的水平及肌肉MPO、TNF-α及MDA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光镜下肌肉细微结构提示骨骼肌细胞水肿程度与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结论甲泼尼龙、前列地尔、缺血后处理方法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甲泼尼龙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 张永民. 浙江大学. 2001

[2]. 叁种干预方法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D]. 李喆. 广西医科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甲泼尼龙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