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学性的渗透策略_文学论文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学性的渗透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英语论文,策略论文,文学性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信德(2006)提出,“作为人类社会思想生活感情发展心理历程的记录,文学是人们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期、一个阶级的媒介之一;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形成的一门语言艺术,文学可以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因此,阅读和欣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无疑能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比较深刻的了解”。在英语教学中,文学知识的获得和文学性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长久以来,高中的英语教学局限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没有注重文学性的培养,学生“或许掌握了很好的语法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但他们常常对英语文学了解不多,对英语或欧洲的文化与历史也了解不够;他们或许能讲英语,但由于缺乏较强的文体和文学意识,往往写作能力有限。而且,由于缺乏就某一深度话题进行智性讨论的知识和文化素养,他们也不能够有效地与人交流”(张隆溪,2006)。有些老师虽然让学生读一些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文学欣赏,但不涉及文学性的深层问题和用适当的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

      二、文学性与高中英语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文化意识”的目标描述中,强调英语教学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这就必然要求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文学性的角度去讲解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牛津高中英语》课本对文学性的要求

      笔者对《牛津高中英语》课本的11个模块进行了统计:

      

      以《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8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文学作品欣赏,要求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并学会文学评论的写作。本单元重点讲解了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及其作品《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和《雾都孤儿》(Oliver Twist),以及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及其作品《爱玛》(Emma)。Word Power部分介绍了文学作品的分类并以设计学生活动的形式介绍了新西兰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和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Task部分介绍了英国作家维吉尼亚·福克斯(Virginia Fox)的短篇小说《阁楼》(The Attic),并要求学生讨论:“你对作者用不同的‘颜色’来描述小女孩不同的心情怎么看?”“为什么作者把‘巧克力’作为幸福的象征?”“你认为‘自由之美’是一个好的主题吗?”通过Project板块的阅读材料,学生了解了苏格兰民族诗人彭斯(Robert Burns)及其作品《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学生还被要求诵读并背诵此诗。Project部分还提到英国浪漫主义的三位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及其作品《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塞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Coleridge)、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Workbook向学生介绍了新西兰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和她的4部作品,介绍了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及其《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美国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及其《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德国作家汤姆斯·哈代(Thomas Hardy)及其《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并要求学生课后读这几部文学作品并选其中之一写一篇文学评论。

      另外,《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4 Unit 4的Project板块要求学生学写科幻小说,并重点介绍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地心游记》(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和法国作家H·G·韦尔斯(H·G·Wells)的《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

      除此之外,源于《圣经》中的成语在教材中也多次出现。例如,Module 9 Unit 4 Reading中提到的feet of clay,a little bird told me,apple of their parents' eye,kill the fatted calf,the salt of the earth等,以及Module 11 Unit 4语法板块提到的Scrooge(狄更斯小说《圣诞颂歌》的人物,用来指吝啬之人),the prodigal son(来自圣经故事,指浪荡子、败家子),Daniel in the lion's den(来自圣经故事,指面对困境的人),good Samaritan(来自圣经故事,指对别人有帮助的人)等。

      课标的要求和课本本身的编排就是把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讲解这些文学作品必然会讲到话语的表达、叙述、描写等手法,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中的意象、象征等方法的运用,而这些正是文学性的要求。除此之外,教材还设计了让学生写读后感、文学评论等任务。

      (二)高考对文学性的要求

      江苏高考英语说明有关阅读的要求明确指出,考生能读懂简易的文学作品并就其内容回答相关问题。这说明英美文学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文学性是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然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十年的高考题中涉及到常见英美文学作品及人物传记的考题也为数不少。2006年广东卷E篇阅读就同时考了3位美国作家的介绍及其作品,分别是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任志鸿,2008:211)。

      2013年江苏高考卷阅读理解的D篇,所选文章是一篇“通过Mark Twain的文学作品判断他是否是种族主义者”的文学评论,文学色彩浓厚,主要考查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整个语篇中的词的难度和题的难度都比较大,并且也用了一些英文中的修辞手法,需要考生有较高的英语文化素养和理解感悟能力。考生在中学的英语学习中很少接触这样的文章,加之于阅读篇幅较长,长难句多,题量又大,多数学生感到有难度。

      可以看出,高考对英语教学中文学性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结合教材文本介绍与作家生平相关的知识,讲解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功能。把文学性的要求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既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又促进学生包括解题能力在内的文学素养的养成。

      (三)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针对高中学生对文学性方面的需求状况,笔者做了一次调查,参与调查的是江苏省一所四星级高中3个班的156名(高一、二、三)学生。班级类别是文科1个班、理科2个班,男生81人,女生75人,共收到有效问卷156份。(见下页表2)

      调查发现,中学生都能意识到英美文学作品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他们花时甚少,也很少获得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性的教育,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也就尤为重要。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学性渗透的作用

      (一)文学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文学作品体裁广泛,展现了各种语言使用的真实语境;文学作品往往引经据典,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语言和文体意识,培养平衡、优雅、节奏和韵律的意识。张隆溪(2006)指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文学学习,原因很简单:一种语言中最有效、最有力、最优美的表达存在于文学之中。”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学性渗透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并习得各种语域中的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增强根据不同的语境或交际任务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意识,提高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文学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逐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在当今充斥着多元价值观和眼花缭乱信息的社会,对文学形象的认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发现自我价值。《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已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纳入到教学目标中(教育部,2003)。

      (三)文学性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它通过描述个人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渗透着人类普遍的、永恒的精神情感体验。对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来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与作品中的人物同爱同憎、同喜同忧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情感认知,补偿情感需求,提高情感技能,提升情感品质。

      (四)文学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学性的教学材料和设计文学色彩的课堂活动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许多英语教师都认为英美文学离我们很远。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因为英国的天气变化多端,英国人对于天气谈论较多,英语中也就有了较多的关于这方面的词汇,作为英语国家的诗人或者作家不可能离开日常生活的这些词汇去创作文学作品。如Emily Bronte的《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中的暴风雪可以讲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Charles Dickens的《荒凉山庄》(Bleak House)中的雾、Thomas Hardy小说中的雨所产生的效果也一样。

      四、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学性渗透的策略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学材料以及其它手段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学性,使学生在体验文学魅力的同时,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接受人文教育。

      (一)挖掘教材中文学性材料的美学价值和教育内涵

      现在通行的英语教材基本采用单元主题模式,即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课文呈现出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丰富的文化主题。对于文学性材料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情节的认知上。课文本身只是一条小路,而好的英语教师可以将学生通过这条小路引向一个多彩广阔的世界。通过讲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体会文学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8 Unit 1介绍了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晚期的作品,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出身贫寒曾经历过家庭破产的狄更斯用深刻的笔触,以一个社会底层平民男孩皮普(Pip)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全景。这个书名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孤儿皮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破灭,当然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远大前程。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狄更斯的生平及写作风格。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在《远大前程》里,读者可以找到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的缩影。通过背景介绍,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Further reading阶段,学生进行分组讨论:Do you like to read Great Expectations? Why or why not? What do you think are great expectations? What should we do to achieve our great expectations?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理想、远大的前程以及如何实现个人的价值,赢得社会地位。

      以这样的形式对课文蕴涵的文化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实际上是将语言技能的训练、中英文化的对比、价值取向的思考与课文的学习有机融合,做到在主题讨论中训练语言技能、提高文化素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思考并内化有益的价值观。

      (二)对教学资源进行文学性的拓展和延伸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背景知识介绍或课文主题导入部分补充文学性的教学材料,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文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6 Unit 2 Reading的主题是“寻找幸福”(How can people find happiness even in difficult times?)。在阅读前,笔者将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作为课外鉴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仔细品读,体会即使在极其拮据困窘的时候,一对年轻、贫穷而恩爱的夫妇的泪中带笑的幸福,一种悲剧中透出的温暖。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幸福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是要靠争取、创造才能获得的,它与金钱、地位没有关系。在平凡、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并感恩其中的幸福;在遇到困难甚至面临绝境时,我们也要有勇气挑战自己,创造新的幸福。

      (三)设计多元的文学性的语言学习活动

      设计文学性的语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焕发课堂的活力,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增强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实施活动:

      编写故事:提供重要词汇,让学生用所给的词汇编写故事,让词汇的习得与有意义的信息交流融为一体。

      填词练习:利用课堂上的零星时间,准备一些简短的琅琅上口的诗歌让学生尝试填充词句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节奏感。

      影视评论: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的影片是语言和文化习得的丰富资源,对影片主题的探讨是将英语听说训练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自编短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校园生活体验创作英语短剧在课堂进行表演,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的英语交际平台和情感诉求渠道。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文学作品,把握文学意象和象征等文学性概念。

      朗读体味:通过朗读文学作品或学唱经典英文歌曲,让学生体会文章或歌词中所描绘的各种情景和意境,并分析其意象和象征等,这对于领会文学性的特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朗诵《麦琪的礼物》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She stood by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 dully at a grey cat walking a grey fence in a grey backyard.”仔细体味女主人翁忧郁的心情;通过“Della's beautiful hair fell about her ripping and shining like a cascade of brown waters.It reached below her knees and made itself almost a garment for her.”体味德拉梦寐以求的那套纯金色的梳子和她美丽的长发构成的一幅和谐美丽的画。然后教师针对文学作品提出问题:“Both of the couple sold their precious possession to buy the other a gift,do you think it is worth it? What is the real value of their gifts?”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这样既完成了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

      (四)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阅读和鉴赏

      在文学性渗透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针对文学作品的主旨或观念,辨认、辨识其证据和观点的真实性或可信性以及推理的有效性,并以正确的价值观来评价、推断和鉴别,对文本信息作出理性的、积极主动的反应。

      撰写文学评论可以对文学规律进行总结,对具体作品和文学思潮进行评判;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品鉴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文学创作方面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文学评论。《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8 Unit 1的主题为文学作品欣赏,要求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并学会写文学评论。学生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来分析《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中鲁滨逊和星期五的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精神殖民。

      (五)系统开设英语文学性校本选修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的提高,现行的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不合理性日益凸显,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影视鉴赏课等校本课程。这种校本选修课可采用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以学生喜爱的作家为主线,或以不同的文学流派为主线,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作品,教师课上启发分析,引导学生体悟其中的文化意义和人文内涵,将语言的学习引向深入。开展课外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和继续,是文学学习的一个必要部分。教师应当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向他们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应该讲解一些文学评论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进行文学评论的写作。

      五、结束语

      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性教育对培养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大有益处。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教材资源和丰富的文学作品资源、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使文学性的渗透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标签:;  ;  ;  ;  ;  ;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学性的渗透策略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