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践邓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_精神文明论文

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践邓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_精神文明论文

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深刻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导读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精神文明目标,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构想

●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由一系列重大方面的基本观点构成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而又现实的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创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下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邓小平提出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目标中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是邓小平的重要思想。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辑出版的《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我们学习这方面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材料。

我们制定精神文明发展的纲要和规划,研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和方法,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和韧度,必须认认真真地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使之成为我们行动的科学指南。

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精神文明目标,具有深刻的背景,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构想。

首先,精神文明问题的提出,包括这一概念的使用,是对“文化大革命”深刻反思的结果和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战略考虑。

翻开《邓小平文选》第2卷,从1977年5月24日《“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起,到1978年12月13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被称为“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重要讲话,共17篇文章。这些文章围绕“实现四化”这一中心议题,大多反复强调要在思想路线、社会风气、教育科学这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上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这些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的任务,集中概括到“精神文明”这一概念之内,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指出,要坚决扫除长期间存在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登峰造极的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念,从而把“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一大要点提了出来。

现在回过头来看,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还不是最困难的,而要恢复和培育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人的素质和社会风气则是不易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场内乱结束不久就提出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确实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富有远见的战略构想。

其次,精神文明问题的提出,特别是这一理论内容的充实和体系的形成,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一开始就把它看作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证明,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这三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发展和改革推动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又从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中获得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邓小平也指出改革开放会有风险,会出现一些消极的东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些消极现象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这样,在发展、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推进的创造性实践中,以及解决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逐步深化和发展。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从理论上作了初步的系统论述。从十二大到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科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十二届六中全会后,全会通过的决议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的政治交代,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转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也向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回过头来看,邓小平关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一起抓的思想,是一贯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执行中出现不一贯的问题,也是他最先发现、最坚决提出、最强调要纠正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邓小平这些深刻而又辩证的战略思想,贯彻最力,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科学体系和丰富内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由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目标、方针原则、主要任务和组织领导等一系列重大方面的基本观点构成的科学体系。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因此,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问题上,邓小平紧紧抓住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这两方面基本问题,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强调“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特别是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上,邓小平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遵循原则。他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同时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要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从而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他充分估计到改革开放的风险,同时提出要用教育和法律两个手段解决问题,实际上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他指出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他还特别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求思想文化和教育战线的同志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指导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问题上,邓小平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分别从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纪律教育方面,作了大量明确而又具体的阐述。在思想建设方面,他强调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在道德建设方面,他强调要加强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共产党员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搞好社会风气,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他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民主法制纪律教育方面,他强调要向人民讲清楚民主问题,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要加强组织纪律性,保证理想的实现。我们要持之以恒,为实现这些主要任务而奋斗。

在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问题上,邓小平强调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关键是要抓好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正如《决议》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深刻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实践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就一定能体现人民的意愿、时代的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时代意义和理论贡献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而又现实的意义。

首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关系,在马克思那里已有透彻的鲜明的论述。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以历史唯物论为据强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作为保证中心任务实现的两个基本点,在这个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现代化战略布局形成过程中,他差不多同时提出了两个具有创意的科学命题:一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11月26日);一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79年10月30日)。而且,自此以后,他对这两个重大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使之在理论上充实、完善和成熟,直到1992年南方谈话做出两个结论:(1)“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2)“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 (指亚洲“四小龙”)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已经论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这里我们要进一步强调这一科学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伴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探索而发展、完善起来的,因而对我们今天和今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其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揭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进程,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一大贡献。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进步潮流。同时,多姿多彩的世界又并存着多式多样的现代化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样式。中国地处东亚,是东方文化的一大发源地,搞现代化又是后发的,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搞什么现代化?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的发展道路时,鲜明地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的现代化内容丰富,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1979年最初提出“精神文明”这一概念时,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意味着,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又不是片面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现代化,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理想追求和道德要求。这种文化内涵的东西,不仅将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塑造上,而且将体现在制度的构建和发展的方向上,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打上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文化烙印。

再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提出了中国在世界范围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项大对策,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强大,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始终是邓小平考虑和研究中国问题的一个出发点。在当代世界变幻的国际风云中,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大变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后,中国发展的机遇增加,挑战也加大。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已经明显地同世界范围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华民族要振兴,国家的综合国力要增强,毫无疑问首先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这是基础。但对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而又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经济实力总是处于相对弱势,要想在一个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力图主宰世界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综合国力中的科技力、文化力和政治力等各种要素充分调动起来,并使之成为支持经济力又同经济力配合在一起的国家整体实力。这就是邓小平讲的:“一个十亿人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这也就是他说的:“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因此,在把物质文明搞得更好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大对策、大举措,势必增加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份量,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

最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和重大推进。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历史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其中就包括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民主法制建设,它们的关系怎样处理,精神文明自身又如何搞,精神文明建设内部的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纪律教育的关系如何协调和整合,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的重大问题。从这个角度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就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构想,为我们设计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蓝图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途径。 在1985年10月23日会见外宾的时候,外宾提出,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这些问题。邓小平的回答是:“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也不可能靠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但是我们有信心,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消除这些消极现象。”外宾又问:“这种现象是否反映了一个潜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即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这也是当时许多人想问的问题。邓小平的回答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目前社会上那些消极的现象也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这里,他告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创举。同时,他还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必须把经济的发展与教育和法律两个手段的运用,把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伟大探索。

因此,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我们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指南,是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昂首阔步地进入21世纪。

标签:;  ;  ;  ;  ;  ;  ;  ;  ;  ;  ;  ;  

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践邓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