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都市地名的发展趋势_建筑论文

21世纪都市地名的发展趋势_建筑论文

21世纪大都市地名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名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大都市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当前大都市地名管理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例如大型建筑物名称封建化、庸俗化等,都是由于我们以往对大都市地名的发展趋势、基本走向缺少科学系统研究的结果。如果几年前我们就对大都市地名的发展趋势作一番深刻的而非肤浅的、系统的而非零散的、切合实际的而非脱离现实的研究,并超前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规定,那么今天大都市的地名管理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滞后。城镇地名是地名管理的重点。研究、预测、把握21世纪大都市地名发展的总趋势,是一个具有相当理论深度和现实应用价值的大课题,以笔者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搞这样大的课题实在是功力不达。但是,在此课题尚未引起地名界同仁高度重视的现在,笔者也只能不揣浅陋,写几点对该问题的看法,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一、决定21世纪大都市地名发展趋势的基本因素

唯物主义者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地名是客观地理实体在人们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决定大都市地名产生、发展及发展趋势的是大都市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方向。21世纪大都市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呢?城市建筑设计学家是这样描述的:大都市一般处于交通通信网络、商贸市场体系、金融信息联网的枢纽地位,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通讯、金融的中心,是特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龙头。它在平面空间将不断扩大,直到达到极限,同时又不断向地下和高空发展。也就是说21世纪的大都市,功能是多方面的,各种城建设施是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物将在地面、地下、高空三个空间同时构筑。这些特征是决定21世纪大都市地名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文化的范畴。研究文化发展的专家预言,21世纪我国文化将沿着“和合”的方向发展。何谓“和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是这样解释的:“和合一词出自《国语·郑语》:‘高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合的最初含义是指协调各种关系、各种规范、治理国家的方式。我认为,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 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以及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的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和合体现着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善的体现形式。”依照“和合”理论的描述,21世纪既不是西方文化独霸天下,也不是东方文化独霸天下的时代,而是东、西方文化更好地融合,吸收对方长处,共同创造更为先进的世界文化的时代。由此可以推测,21世纪大都市地名文化将是以华夏文化为主,以外来文化为辅,两者完美结合的崭新地名文化。这个崭新的地名文化将对21世纪大都市地名的发展趋势产生重要影响。

地名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政治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对地名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崇尚民主与法律,所有这些,将会直接左右21世纪大都市地名发展趋势,与此相背的一些地名,如南霸天酒店,西太后酒楼等必然受到禁止。

简而言之,决定21世纪大都市地名发展总趋势的基本因素,首先是大都市自身的发展趋势,这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文化、政治、语言、社会、民俗等上层建筑诸方面的影响,这是第二位的。

二、21世纪大都市地名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一)地名总量将比现在增加200—400%。

1.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各类机关、企业、事业、第三产业单位及各类建筑物、公共设施、街道等成倍增加而造成的地名成倍增加。

2.城市在平面发展上的有限性,导致其向三维立体化方向发展,即城市向地下和高空同时发展。城市地下建筑水平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已成为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大都市的标准之一。开发利用高空是大都市发展的必然结果,立交桥,空中走廊、楼顶机场、楼顶花园、高架公路、高架铁路将成为大都市的一景。

3.大都市城市功能的改变,使单位面积内的地名密度将比现在提高400%左右。大都市由过去以工业生产为主,逐步向以贸易、金融、 商业、信息、通讯等第三产业转移, 即城市功能将由工业生产转化为CBD(商业商务中心),目前大都市中的工厂将逐步搬迁。大都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单位面积内的地名数量较之过去有大幅度增加,据石家庄城建部门的材料显示,拆迁一家大中型工厂,在其地址上会新建4 个左右的三产单位。

4.院内地名异军突起。何谓院内地名?院内地名是指一条围墙或棚栏所圈范围内的地名。院落文化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精粹之一,其代表是北京的四合院。我国建筑一般由建筑主体和围墙构成,西方建筑一般只有建筑主体,不设围墙或仅设棚栏。中国的围墙是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到一个四合院,大到一个单位、公园都有围墙。围墙内的道路、建筑、景点都有名,这就是院内地名。如承德避暑山庄,围墙全长约10公里,在这个特大型院内,山川沟壑,湖塘河溪,桥涵堤坝,围圃馆斋,楼台亭榭,名胜景点,各有其名,是院内地名的典型代表。

21世纪,大都市工厂将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方面发展,厂区将成倍扩大。以往,由于厂区较小和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厂区内街路和公共设施多无标准名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厂区内各种地理实体将被正式命名。21世纪,四合院在大都市将消亡(个别列为文化保护单位者除外),大型的居民小区将逐渐被开发建设。小区内,各种服务配套设施齐全,学校、医院、幼儿园、体育场、花园、商场、停车场、邮电局、银行、派出所等,应有尽有,道路四通八达,有些小区还会形成区内有区的格局。可以这样讲,21世纪的居民小区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将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庞大的地名群。例如石家庄市的联盟小区,面积37万平方米,内含西翠园、西舒园、西雅园、西苓园、西厢园五个小区、近三十条道路,近百家各类单位。

(二)地名通名系统更加丰富多彩

1.通名的音节不断增长。汉语一个字一个音节,音节的增长就意味着通名用字的增多,究其原因:①地名命名方法使然,如建华北大街的街前加了定语北大,中山中路在路前加了定语中,黄河大道在道前加了定语大。②现代化发展使然,某些地理实体的外在构成形式与同类地理实体的外在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在表示该地理实体的通名前加修饰词予以特别说明或限定,以示区别。如高架路,高速公路,地下铁路(简称地铁),楼顶机场,度假村,影乐宫、商乐城、连接两个高层建筑物的空中走廊等等。

2.部分通名的含义将要扩大。如广场用于商业建筑物、休闲岛用于娱乐建筑物,花园用于住宅区等等。

3.21世纪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将处在两难之中,一方面非常喜爱大都市,尽情地享受它给人类带来的高度物质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又非常厌恶大都市,厌恶其钢铁水泥林立的建筑、使人难以从容的快节奏生活,回归大自然将是21世纪大都市人的普遍心态。受此心态的影响,以往表示乡村聚落的通名将被请进大都市成为居民区、楼的通名,如村、庄、屯、寨、山庄、山寨等。

4.以往废止使用表示私宅的通名乃至表示书斋的通名将被重新用来命名私宅、别墅或居民楼名。如:园、屋、厅、馆、室、第、庵、坛、殿、堂、宅、院、轩、坊、阁、台、宫、府、居、斋等,特别是用书斋名命名私宅、别墅,其通名和专名将是五花八门。如:周公馆、张公府、刘宅、苦读斋、九牛室、爱陶居等,不胜枚举。此类地名的特点是,房主多为社会名流,命名全凭房主的爱好而定,随意性极大。

5.企事业单位通名不断新增并转化为地名通名,尤其是商贸、金融、餐饮、信息等第三产业的通名将更加绚丽,在今天商厦、商苑、商城、中心、广场、美食城、酒家、饭庄、快餐厅,以及写字楼、工业园、科技园、卡拉OK厅的基础上,还会产生新的通名。

6.部分通名将逐渐被淘汰,最终在大都市消亡。如:街路通名中胡同、巷、里弄等,经济地名中的铺等。胡同、巷、里弄等通名的消亡是由于此类地理实体在大都市的消亡引起的;铺的消亡则是由于旧通名不能准确反映新地理实体的规模特征引起的,像饭铺、修车铺、缝纫铺等民间作坊使用的通名,与大都市中相应的宾馆、修车厂、服装公司已不可同日而语。

(三)地名专名系统异彩纷呈、千姿百态

1.专名的音节越来越长。根据对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沈阳、哈尔滨、青岛8 个城市《地名录》或《电话薄》中所载地名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街、路、生活区等地名的专名一般不超过7 个音节;企业事业单位或公共游乐场所等地名的专名一般不超过15个音节,个别的多达20个音节以上。

2.人名——企事业单位和建筑物名称或私人别墅名称——地名,人名将按这个程序转化为地名专名。人名既包括中国人名(汉语和少数民族语人名),也包括外国人名。在1986年国务院颁发的《地名管理条例》中有“一般不以人名为地名”的条款,1996年民政部制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有“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的内容,那么,为什么人名转化为地名还是21世纪大都市地名发展趋势之一呢?这是一个值得客观、冷静思考的问题。

21世纪的大都市,除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外,私有经济或半私有经济将有较大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大都市将出现大批私有或半私有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名称将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名命名。用人名作企事业单位名,外国有、中国有,过去有、现在有。1996年6 月光明日报《每月聚焦》栏目中,就以“让街头的店名牌匾文明起来”为题,就商业、企业如何命名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其中数篇文章中提出了“以人名命名商店或单位名”的问题。这种观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因为,人名,特别是名人之名,在社会上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属无形资产。有些名人往往具有独特的思想和非凡的作为,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其言行属于优秀文化的范畴,用其名命名企事业单位名,便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基于这些原因,以人名作企事业单位名属国际贯例,在我国也受到法律保护。

除以人名命名企事业单位名外,随着大都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建造、购买私人别墅已不再是梦想。私人别墅名从其主合情合理,像张然寓、王乐轩、司马斋之类的名称必然会出现。这些私人别墅名亦可称之为大都市中最小的个体地名,也有发展成大地名,即街道名、片区名的可能。

21世纪的大都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会造就出自己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为这些名人修建纪念物或保护其故居,属大都市文化建设的范畴,这些名人纪念物或故居纪念馆除以名人之名命名外别无选择。如现有的郭沫若故居、宋庆龄故居、鲁迅纪念馆等。名人居住过的别墅之名成为纪念地名也是一种必然。1997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毛泽东文学院、毛泽东诗词广场在长沙落成”的消息,为“不以人名为地名”的规定,作了最好的解释,它预示着一种趋势。

那么,外国人名能否作地名呢?回答是肯定的,中国人名能作地名,外国人名也当然可以。外国人在我国购买的私人别墅名从其主不可以吗?外国人在我国开办的企业以投资者之名命名不可以吗?外国人建立的以人名为名的大财团、公司欲在我国建立办事或分支机构,难道需要其更名吗?

人名,首先用来命名企事业单位而成为经济地名,然后有可能发展成其它种类的地名。

3.外国的地名、企事业单位名及外来词语将作为地名专名,专名中甚至会出现罗马字母。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渗透、融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这话只讲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越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就越弱。如果只讲民族性,不讲世界性,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拒绝吸收,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会僵化,落后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最终走向灭亡。地名,除了是一种指位、定位的语言符号外,还是被指位、定位体文化的代名词。希腊除是一个国名外,同时还是希腊文化的代名词;同样,中国,在国外除被视为国名外,同时还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名词。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较大规模的中国城60余座,分布在26 个国家,最大的中国城是1985 年在意大利罗马兴建的“中国广场”。这个居民区占地60多公顷,能居住30多万人,建筑物以汉民族建筑风格为主,它以广场为中心,共有18条繁华街道,分别以北京、上海、长江、黄河、长城等命名。国外为何以我国的地名命名他们的地名,其原因是对华夏文化的认可和吸收,国外可以吸收、融合我国的优秀文化,我国为什么要拒绝国外优秀文化呢?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外国地名、人名、企事业单位名已在我国部分城市安家落户。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没有哪一个民族不对其它民族的语言实行“拿来主义”进行吸收的。没有外来词的纯民族语是不存在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民族间文化的不断交流,汉语中外来词的数量将不断增加。例如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就收录了许多外来词,这些外来词已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此次被收录的外来词语可分为三类。其一,音译词语,如的士、桑那、色拉等;其二,汉字与罗马字母联合组成的新词语,如卡拉OK、T恤衫、SOS儿童村等;其三,由纯罗马字母组成的词语,如MTV(音乐电视)、UFO(不明飞行物)、CT(X 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等。这些词多数是国际上通用,汉语中没有相应词语可替代的词,或有同义词语,但过于复杂,不便说记,像“CT”和“X 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前者是一个词,后者则是一个句子。目前,已被广泛用作地名的外来词语有桑那(江南桑那浴中心)、的士(中兴的士公司)、CT(河北CT中心)、卡拉OK(太平洋卡拉OK厅)、SOS (大连国际SOS儿童村)等。 外来词语作地名的方向是音译词语或罗马字母词语与汉字联合组成地名,罗马字母单独作地名的可能性极小,至少现在还没有朝此方向发展的迹象。

4.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著名建筑物的标准名称及其俗称将转化为地名专名。建筑是诗、是画、是立体的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现。一座成功的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象征。长城、金字塔、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分别是中国、埃及、法国、澳大利亚的象征。21世纪的大都市,将比任何一个世纪都要重视建筑美,追求建筑的独特风格。因此,著名建筑物的标准名称必将成为地名,属建筑物名称。具有独特风格和造型的建筑物,人们对建筑物本身的直观印象有可能超过对其标准名称的印象。根据直观印象或建筑物所独有的特点及形状,给建筑物另起一个名称,就是“俗称”。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代表建筑之一,是“伊斯兰朝觐基金会大厦”,因外形像一个腰鼓,俗称“腰鼓楼”。当地人一般很少称其标准名称,而大多使用其俗称;外来观光客对其标准名标往往没有记忆,而对俗名“腰鼓楼”却印象深刻。这种俗称转变成地名的现象在21世纪的大都市将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另外,建筑物名演变为街道名、片区名、交通站名的可能性也极大,这是由建筑物本身的影响和独特的指位性决定的。

5.部分城市雕塑名将转变为地名专名。城市雕塑是指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三维造型艺术品,它主要包括设置在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公共建筑和单位院内的室外雕塑。城雕是一门纯粹的环境艺术,它能够有效地打破由钢筋混凝土筑造成的呆板线条,使城市空间环境富于变化,富于美感,富于节奏和想象,能够有效地缓解生活于现代大都市当中的人们因拥挤的空间和紧张的节奏而产生的焦躁情绪;此外,城雕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城雕位于公共空间,对人们具有强迫观赏、强迫接受和发送大量信息的特点。城雕也是一种人文景观,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崇敬文化、尊重文化的心理素质。目前,我国已成立了专门研究城雕的机构,鉴于此,21世纪大都市中,城雕的数量比现在将成倍增加,为大都市增加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城雕作为一件作品都有名称,如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州的五羊衔穗、上海外滩的陈毅铜像等等。由于城雕大都建在街心花园、环岛、广场、绿地等显要部位,其名称往往成为其所在地的代称,代称又逐渐演变成片区名或街道名。此外,著名城雕本身就是当地的一景,其名属于文化地名中的名胜地名。

6.景名将演变为地名专名。我国历来重视景名的命名,以往大到国都,小到县城,都有八景。为著名景点命名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我们这一传统作法已被一些西方国家所借鉴,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中心,由两座倾斜度为15度的大楼组成的景观,被命名为“欧洲之门”。这一景名在欧洲知名度极高,已演变成地名。21世纪的大都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设计者们已把设计独特的都市景观纳入了城市发展蓝图。景名不是地名,但因其知名度高,使用频率大,往往要演变成地名。演变的方向是变成名胜名或片区、街道名,在演变成后者时,四字景名可能变成三字地名。如现有的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附近小区命名为“蓟门里”,旁边的立交桥名为“蓟门桥”。

7.部分商标名、产品名将成为地名专名。现代城市经济功能渗透到城市文化空间的各个部分,出现了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地名除具有指位、定位作用外,还具有很大的广告宣传作用。21世纪商标名、产品名必然要渗透到地名领域,变成地名的直接原因就是其广告宣传作用被商家的认可,它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商标名、产品名变成地名的途径,一是厂家以自己的产品名或商标名命名自己的建筑物,属于建筑物名的范畴,如,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播放的春都大厦、玉立电器大厦、飞亚达大厦、芬格欣科技大厦等;二是厂家通过从地名机构取得冠名权的途径,用自己的产品名或商标名命名街、路、涵、桥等,如保定风帆路因风帆牌电池得名,石家庄鱼鹰桥因鱼鹰牌油漆而得名。

8.以数字作地名专名。阿拉伯数字是全世界通用的,不管何国、何民族、操何种语言,只要是受过初等教育的人,都认识它。它好记、好写,且没有阶级性、民族性、政治性,特别适用于命名大都市多民族、多信仰、多阶层杂居区的地名。数字地名最能直观地体现地名的序列性。它一般用于街路名或片区名。

9.部分古旧地名和已废弃的人文历史名将被重新使用为地名专名。城市,是人类的一个聚居地,又是一个生长点。它是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营造的一个生存空间,也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一个物质—文化形态。这种物质—文化形态表现为它的存在形式,就是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所遗存的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经历愈久,价值愈高。文化的发展要求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文化越开放,文化古迹、文化遗址、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历史名人、历史传统、民俗节日、民族文化艺术就越能走向世界,具有迷人的魅力。21世纪的大都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用与其有关的古旧地名或已废弃的人文历史名命名地名,是展示大都市文化空间积淀的独特性,显示城市个性和历史厚重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大都市中新建地理实体用旧名命名,将是21世纪大都市的一大特色,这是文化史上继承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四)大量简名应运而生

用最少的语词,表达最准确丰富的内容,是人们对语言提出的要求,也是语言本身发展的方向。但是,21世纪大都市地名中的经济类地名和它的派生地名却与之相反,由于要完整地表达出隶属关系、所有制形式、单位所在地、行业名称及序号等项内容,使得标准经济地名和其派生地名越变越长。如:河北省中国华北电力集团公司唐山分公司唐山供电局、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上安发电厂生活小区、河北邯郸第二棉纺织有限公司。这类地名少则十几个汉字,多的近30个汉字,不便记、不便写、不便说,于是简名应运而生。如:东方城市广场购物中心简称“东购”,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场简称“哈一百”。简名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标准名称,形成了同一地理实体标准名和简名并存的局面。此外,简名还将派生成街路名、生活区名、交通站名等。

(五)城市地名网络体系将更加缜密

现在的城市地名网络是:市名——区名——街路名——胡同名和门牌号码。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的准确传递是社会的基本要求,为适应这种要求,21世纪大都市的地名网络将发展成:市名——区名——街路名和门牌号码——生活小区名——楼名或楼号——单元号——居室号。这一变化,使地名的指位、定位性更加准确。

总之,21世纪大都市地名的发展趋势是:地名总量剧增,通名类别变多,专名类型丰富,指位更加准确。

标签:;  ;  ;  

21世纪都市地名的发展趋势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