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试目标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目标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试手册的出现是考试由传统考试走向现代考试的标志。任何一种成熟的现代考试都有一份关于考试性质、考试目标、考试内容、考试范围、考试方式、考试时间、题型等方面内容的说明。其中,考试目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试卷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为主,1999年教育部颁发了3号文件后,高考正逐步形成新的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立意”,全面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考试目标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这一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地理考试目标的含义及其作用
1.考试目标及其作用
考试目标在有的学科考试说明中被称为考试要求,大胆一些的称为能力要求,因为学科能力目标的界定目前还是众说纷纭。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出版的《考试手册》中则统一称为考试目标。考试目标是测试内容的简要说明,是描述和解释考试对象水平的依据,是试卷命题的依据,也是评价试卷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之一。每一条考试目标都从一个方面(侧面)描述了考生比较稳定的水平特点。它与考试性质中提到的考试目的不一样,也与考试的具体范围不一样。如高考的考试目的是选拔优秀的考生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高考试题的具体知识范围基本上与课程标准规定的相一致,更多地强调考试内容是否超出课程标准规定的边界。高考的考试目标是对考试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实现考试目的的途径和方法的说明,它规定了试题将从几个方面考查考生的水平。目前,地理高考的考试目标一般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这一现象说明地理试卷目前正处于过渡阶段,能力要求逐渐增多,并且其要求的表述越来越明确。
2.考试目标的形式要求
考试目标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有一定的程式,以便让大家更清楚地理解其要求。
首先,考试目标中的各个要求之间应该相对独立。虽然,从实际情况来看,要做到完全独立非常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但是,应该做到目标之间尽量少交融。图1~3所示为考试目标之间的关系。
图1
图2
图3
图1中考试目标1与考试目标2的关系是理想化的,但是现实状态下很难做到。特别是处于过渡阶段,这种状态更难达到。图3中的两者关系不理想,在实施命题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造成混乱。所以,我们力求做到图2的状态,尽量减少考试目标之间的交融,使试题命制和考试目标的确定更加清晰准确。
这里有些是目标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无法分开,有些是表述和理解上的问题。由此,提出另一条要求。
考试目标的表述应该力求概括性强,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也就是考试能够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只有高度概括,才能简洁明了;而考试目标的明确表述是命制试题和试卷效度检验时具体实施的有力保障。
考试目标的数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一般10个之内。一次考试能够分辨出考生水平的近10个不同的、稳定的特点,已经足够了,并且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二、地理考试目标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含义
知识和能力是地理高考考试目标涉及得最多的概念,所以,讨论知识和能力在考试目标中的具体含义非常重要。
1.知识、能力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1)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积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逐步认识的成果。人们对知识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得比较早。“教育过程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被认为是人们对教育过程最初的认识。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所以,有些事物人们认识得深入一点、细致一点,其成果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系统,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归并成各种体系,形成各种学科。人们一般比较认同这种知识。
“信息”一词的大量出现在各种传媒上还是最近十几年的事,因为“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的含义很宽泛,其本身就是消息的意思。相对知识来说,信息比较表面化和简单。但是,广义地说来,知识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信息。但是,信息不一定全部都是知识。
(2)能力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品质。在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中,能力起了激活的作用。当一个人对注意对象有足够的信息时,有利于他理解、分析和归纳信息,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知识)。如果不经过分析和归纳,那么这个人认识(或掌握)的仅仅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源多,传输速度快,信息大量涌现,地理学科接触到的信息量特别多,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地理信息转变为地理知识,任务很艰巨。
2.知识与能力的试题表现形式
知识和能力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和影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不容易区分。这对地理考试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如,“这是崇明岛”,“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是由长江入海口中的小沙滩不断合并增大而形成的江中沙岛”。第一句是地理信息,第三句是地理知识。第二句是地理信息,还是地理知识?有两种意见,各自都有自己一定的理由,所以比较难界定,有人认为这是相对复杂的信息、比较简单的知识。
又如,“崇明岛的面积比浦东新区约大一倍,但人口只是浦东新区的一半还不到”,这便是一条人口地理方面的信息。在考察和比较了其他市区与郊县的面积和人口后会发现,郊县的面积比较大,人口比较少;市区的面积比较小,人口总是比较多。这时,地理信息就转变成为地理知识。
能力可以培养,其基本形式是能力转化为知识,传授给别人。当被传授者获得这种知识后,在下一次相同(或相似)的情景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他已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具备能力的标志。如果仅仅在完全相同的环境或条件下,重复所接受的知识,一般认为这种人的能力比较差。如果在相似的、不完全相同的环境或条件下,灵活运用一种或几种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一般认为这种人的能力相对比较强。所以,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认识环境或条件,然后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能力是依附在知识上的,或者说,在地理高考试卷中,能力的考查是以知识为载体,没有地理知识和背景,不能称其为地理考试。但是,如果地理高考试卷仅仅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试卷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全面的。
对知识和能力的含义的理解,有助于地理考试目标的确立。上海市地理考试目标的确立的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地理考试目标的形成和命题实践
上海市地理考试目标的探索有一个酝酿、形成、实践、检验和改进的过程,4个过程存在交叉。2000年以前可以认为是酝酿期,2000年至2003年为形成期。目前,地理考试目标正向实践期和检验改进期过渡。
1.地理考试目标的酝酿期
上海市地理考试目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争议和反复,总的来看是在不断地统一认识中提高。2000年考试手册修订时,我们认为地理考试目标是以下几条:
(1)重要的地理事象的名称、分布及地理数据,主要的地理事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国情以及基本国策。
(3)对世界概况及主要国家的了解,国外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和发展经济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4)以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经济、人口、环境等问题。
(5)判读、分析地图、各种地理图表资,填料绘简单的地理图表。
这一时期人们对考试目标的认识停留在抽象的、模糊的需求上。人们对地理知识的要求比较明确,对地理学科要求的能力到底有哪几种,或对学生提出哪几种能力要求及其表述上,意见不是很统一。
2.地理考试目标的形成期
经过一年的考试实践和思考,我们觉得这种表述跟不上地理教学和考试的现代化的要求。在2001年的考试手册修订的讨论过程中,我们认为,地理考试目标的修订需要一定的基础,不仅是教学和考试方面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教学和命题的实践基础。2001年下半年,我们对地理考试目标进行了一次比较大范围的调查和研究。调查的对象有命题专家、中学地理教师、高校地理教师、市区地理教研员,请他们就近几年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试卷能够反映出考生的哪些地理基本素质?地理考试应该考查哪些基本素质?共计收到60多条,明显重复的近一半。把余下的进行归纳,最后精练成6条。
但是,考虑到大面积的改革需要稳定和巩固;归纳的6条也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和验证。因此,2002年的考试手册只是作小的改动,没有作大的变动。2003年修订考试手册时,把2001年归纳的6条放入考试手册成为了主流意见。
对2003年的考试目标在试卷上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大家认为总体上是可行的,但是个别地方还需要作出修改。于是2004年考试手册修改为:
(1)了解重要的地理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名称、分布和地理数据。(2)了解我国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国情以及基本国策。(3)了解世界概况和主要国家的地理事象,以及国外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和发展经济方面的经验和教训。(4)阅读资料,获取地理信息和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5)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学科理论的能力。(6)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和分析比较区域差异的能力。(7)对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8)绘制和设计地理图表的能力。(9)以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解释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经济、人口、环境等与地理有关的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地理考试目标的实践期
传统的地理试卷以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为主。目前考试手册中的地理目标既有知识要求,也有能力要求。命题教师在命制传统的地理试题时驾轻就熟,但是在新的考试理念下,新的考试要求、新的考试目标下,命题教师也有一个再学习提高的过程;对于中学教学来说,也有一个稳步提高的过程。如何进一步提高命题技术使考试目标切实落实到试题上?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考试目标中(1)、(2)、(3)都是知识性比较强、记忆性也比较强的试题,有些试题还可能时间性也比较强。学生学习地理,就应该学会关注当前社会存在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只有关注这些地理现象,才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们是比较传统的地理试题,其发展趋势,短时间内有可能相当一部分会继续保留下去;另外一些与地理资料相结合。考试目标转变为以知识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其他的考试目标举例说明如下:
例1 在揭幕战中,塞内加尔队以1:0战胜法国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塞内加尔是____国的殖民地。塞内加尔属于______气候,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它是世界重要的______出口国。
此题的考查目标是典型的(4),即阅读资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考生只要学会阅读地图,就能在地图上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类试题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并没有减低对学生的考试要求,相反,这种考试要求顺应了时代变化,与时俱进,把考查知识的部分比重转化为考查学生的能力。这类试题是近年来命题研究的重点,已经取得了大家的认同,这类试题也是今后地理试题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
例2 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
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相同点:(1)____(2)____(3)____(4)____;
不同点:(1)____(2)____(3)____。
该题的考查目标是典型的(6),即区域地理特征的归纳表述和区域差异的分析比较能力。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是地理试卷中的传统试题,如何把单纯的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知识转变成为在阅读资料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归纳和表述区域特征,以及分析和比较区域差异的能力,该题作了初步的尝试。资料中的信息比较多,考试只要求学生把掌握的其中几个要点写出来。只要答案合理就可以有所得分。
例3 根据我国部分省区“非典型肺炎”累计临床诊断病例通报表中的数据(截至2003年5月22日10时),在我国部分省区图的图例空框内,设计区分各病例数值段的图例符号,并在图上山西、湖南两省范围内画出相应的图例符号。
该题的考试目标是典型的(8),即绘制和设计地理图表的能力。虽然看起来试题不难,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解题。
在对照研究中还发现,有些试题从题面上看起来是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从考后的统计资料分析,考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上,而不是能力差异上。
如:下列各地矿藏中,按矿床成因分类,属于内生矿床的是( )。
A.墨西哥的石油(15.07)
B.俄罗斯的煤矿(16.71)
C.摩洛哥的磷矿(32.33)
D.中国的稀土矿(35.62)
该题通过率为0.36,区分度0.12,标准差为0.96。
又如:下列岛屿中,在成因上属于典型火山岛的是( )。
A.台湾岛(3.84) B.新几内亚岛(6.30)
C.夏威夷群岛(83.84)
D.密克罗尼西亚群岛(6.03)
该题通过率为0.84,区分度0.27,标准差为0.74。
上述两道小题的考试目标从能力上分析基本一致,都是关于成因的分类。如果差异是由能力引起的,两题的通过率应该比较接近。但是,现在两题的通过率差异比较大,说明在两题的知识(试题所列的矿床及其成因和岛屿及其成因)之间,学生的掌握有差异。这种分析为今后提高命题技术,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即加强试题提问设计的研究、加强试题诊断作用的研究。
上面仅仅是对上海市地理高考目标的形成和实践进行的初步研究,对高考考试目标的探索还将继续下去,下一个重要的探索是提高命题技术以促进考试目标与试题的吻合,以及检验考试目标的实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