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试成为学生愉快的经历——学期末看武汉市江汉区小学考试试点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市论文,考试论文,试点论文,愉快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试,考试。一个倍受重视而又格外沉重的话题。
为什么要考试?
因为要检测,要评定,要甄别,要选拔。
可以划等第,可以排名次。
然而,当小学阶段既不需要选拔,又不需要淘汰时,人们有理由对考试的地位作全新的审视,对考试的作用作出更合乎人性的诠释。许考试一个素质教育化的明天!
于是,小学考试改革在行动了。
2002年1月,正是学校期末考试的时节,我们走访了江汉区小学考试试点改革的一些学校。看到了一番令人欣喜的考试改革新景象。
考试变得让学生期盼
江汉区红领巾学校试行的是“分项考核,等级评价”方案,他们把一年级的语文分成“我会写”(拼音、识字、书写)、“糖葫芦”(句子)、“露一手”(特长)、“我能读”(朗读)和“试一试”(选做题)五个项目进行测试。一年级的数学则被分项为计算、概念、应用题和操作。考场的布置,都是满心要营造一种欢快、亲切、宽松、和谐的氛围,创设尽量趣味化的情境。1月14日上午第1节数学课是一(2)班的“计算”项目测试,周颖老师发给每位同学10张“1到10”的扑克牌,连同发下的还有一张印着可爱卡通图案的成绩单。然后周老师亲切地向同学们介绍:“咱们今天做一个有趣的游戏……”于是“考试”就开始了:同桌的小朋友互为合作伙伴,先“考”左边的同学,每次从两人手中各抽一张牌,由被考者自由选择加、减法进行计算,可口算,也可笔算,右边的小朋友则先当一回老师,对方算对一次,就用印章给他盖一面小红旗。10分钟后,两位小朋友交换角色。整个活动是在“比一比”和“好玩儿”中进行的。检测老师在描述同学们在考试中的表现时,讲学生“兴奋不已”、“拍手叫好”、“跃跃欲试”、“脱口而出”、“激动得站起来”之类的言词,不绝于口。像这样考试,由于平时教学抓得好,学生学得扎实,又有相关的配套思路和做法,学生“考”起来自然是一次有趣的知识和能力的历练,一次个性的伸展舒放。同时像红领巾学校这样分项考,学生在“乐”和“趣”中一项项过关,既可看出单项成绩,最后总计红旗数又可确定综合等级,考试的测检功能照样发挥。
改变“考”的方式,缓解学生的考试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从而达到不仅“乐教”、“乐学”,还要“乐考”的理想境地,这是教改者们一致的改革取向。在江汉区,武汉关小学的考试就叫做“愉快考试法”,1月18日,该校二年级的学生“在欢笑声中完成了期末考试”。大兴路小学实施的也是“快乐的期末考试”,从“乐考”出发精心设计的考试方案,让学生考得直说“很有趣,很好玩”,在开开心心中实现了测试要求。看动画片,听音乐,讲故事,欣赏舞蹈,自己出题,给自己打分,这是出现在长沙巷小学考试中的情景。在步行街完成作文考题,这是唐家墩小学的考试新点子。为了让测试点更“民主化”、“生活化”,航空路小学演绎出“母女同上阵”参与评价的佳话。在“快乐购物行”中进行情境考试,清芬路小学也别具创意。……这样的考法,的确是对考试主体的一次身心“解放”,不管这其中还有多少新问题值得探索,这种直奔素质教育主题的改革理念和改革热情,是绝对值得赞赏的。至于学生的欢呼雀跃,那是自然的了。在许多学校,老师们都描述学生“期盼”考,“兴奋地等待着”,“坐不住了”,“都等不及了”。这种与往常考前紧张、焦虑、畏惧形成鲜明对照的情景,的确是令人振奋而又耐人寻味的。
考试是一次学习活动
当考试的选拔性功能被不断淡化之后,它的终极目标应该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试也是学习,考试的过程是教育的过程,这种考试新观念正在越来越为老师们所认同。唐家墩小学五(2)班的作文考题是一篇写“武汉的变迁”的范围作文,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内容去写专题文章,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令人颇感新鲜的是,以前提起来就神秘兮兮,生怕被泄密的“考题”,现在提前一个月就布置给了同学们。这回学生可乐了:不但可以自主选材,选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内容,而且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学习、“研究”。应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打造好这篇作文,同学们走向社会,去考察,去采访,去亲身体验。谢畅三人小组研究“江汉路步行街”的变迁,他们身背照相机,亲自实地考察,在活动中,他们帮助老奶奶,采访清洁工人,与步行街游人攀谈,增长了许多才干,写出的文章也相当不错。刘扬他们为了研究武汉历史文化的发展,学会了上网收集资料,用计算机输录、排版、打印和扫描图片等,他们的作文也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素材,汲取了创新的灵感。许多同学在谈到对这次“考试”的感受时都提到:在这样的考试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学会了与人交流,与同伴合作,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综合能力。学生家长也充分肯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意识到考试是一种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会使考试变得更充满人情味,充满体谅和关怀,充满真切的激励。红领巾学校一(1)班的语文老师周佶骏讲了她在主持“我能写”测试中的一件小事,听来令人很是感动。她讲道:当时,整个考场洋溢着一种高涨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人人不甘落后。自然,我注意到了林,这名学习非常困难的学生,她已经在“水果”上写下了语词“我们”。看见我走过去,她高兴地告诉我:“老师你看,这是我写的!”我立刻夸奖她:“你真行!再试试好吗?”接下来,我和她共同完成了其他四个词语的书写。在以前,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考试,我是监考老师,怎能与学生说话,甚至和学生共同完成试卷呢?
采访中我们还看到这样一个考例:二年级的语文测试点,一位男生抽到这样一道题:快速说出3个与“滑溜溜”一词样子一样的词,学生一时不适应考题,怎么也答不上来,眼看这一题要“得零分”了,老师亲切地摸摸学生的头,指着室外的草地问他“春天的草地怎么样”,学生的思路立即被点亮,很漂亮地答出了“绿油油”、“红彤彤”、“水淋淋”等词,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还感受了叠词的妙处。
在考试中学习,可以体现为主体性的更好发挥。如唐家墩小学的基础知识考试,第一节课学生出题,第二节课学生答题,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在考试中学习,可以体现为创造力的更好发挥。如红领巾学校一(1)班的黄兆曜在“糖葫芦”考试(即用词串成句)中,用老师提供的简单字眼,组装成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句子:“白云看见小鸟从身边飞过。”创造性的意象,令他的任课老师大为惊喜。大兴路小学的语、数考题,则似乎专为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个性、创新精神而设。语文“口语交际”项目的考题设置:考试前一周,老师给全班学生三组材料做准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组材料编故事,每位同学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考试时每位同学首先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制作头饰(由美术老师和劳动老师对该项进行考核),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一个小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三组材料饶有趣味,第一组:猫妈妈、小花猫、小黑猫、蜻蜓、蝴蝶、老鼠、鱼、小白兔、蘑菇、白菜;第二组:小猴、小鸭、小鸡、小象、熊、鳄鱼、老鹰、松鼠、蛇、老虎;第三组:狼、孔雀、乌鸦、燕子、狮子、蝙幅、小狗、小猪、小马、青蛙。数学考题(应用题项目)则是:根据自编的故事内容,或选择老师出示的三种材料中的一种,自编一道一步计算应用题,加减乘除不限。可以想象,这样的考题学生自由发挥和自我展示的空间肯定是很大的。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一种和谐、宽松、尊重人性、尊重情感世界的考试情境中,是可以考出很好的教育效果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了这一细节:二年级的语文测试要过的第一关是,在新年来到之际,写一句新年心愿。这个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位小姑娘写的心愿是:祝所有的老师同学身体健康!为什么要选这一句话作为心愿呢?原来,班上从传染水痘到流行感冒,同学和老师中不断有人生病,小姑娘为老师和同学们揪心着呢。多么自然的爱心流露!
在考试中获取心灵的力量
专家们指出,我们需要靠考试检查、督促学生学习,更需要靠情感的力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试,将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关注心灵的成长,关注内心力量的获得。要在“考”中让学生获取自信心,在“考”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在“考”中获得激励,在“考”中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我们所看到的试点学校中,这些观念正在得到验证。
案例一(一年级语文测试):
以往进行考试,发试卷之前,首先强调的是纪律,不许讲话,不许左顾右盼,更不许下位。可今天,整个考场都是自由、轻松的,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活起来了,考场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在这种氛围里,考试的紧张心理不见了,潜能可以更好地发挥了,“答卷”也更真实可信了,而且会激发他们喜欢“考”,喜欢学。我班(一<2>班)一位男生在考后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上午第三节课,何老师说:“今天考试。”听说是考试,我心里特别紧张。当何老师带我们去活动室时,我的腿还直打哆嗦。一进活动室,我发现墙上挂满了各种“水果串”。原来我们这次考试不用卷子,老师在游戏中考我们写字和组合句子的能力。同学们玩得非常高兴。我真希望今后考试和今天一样,既动了脑筋又长了知识。还使我对学习更有兴趣。
案例二(二年级体育测试):
元月16日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完后,我正准备把录音机拿走时,一个男生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想再考一次。”我问:“为什么?”他指着脖子上挂的等级牌说:“你看,我其他考试全都是红色的标志,只有体育是黄星星,我相信自己的体育也能得一颗红星星。”看着他那满脸自信的样子,我赞许地说:“你去考吧!”他连蹦带跳地跑到“野战营”的起点,我还没来得及说“开始”,他已钻进“铁丝网”里,迅速地匍匐前进,敏捷地翻过“小山”,跨过“大河”,抓起小手榴弹对准目标投过去,一次就投了个准。他极为兴奋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可以得红星星了吧!”我点点头,给他贴上一颗红星星。
案例三(二年级数学测试):
张忠克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材料,编好了一道应用题。在自评时,他给自己贴了一颗橙色星(评价等级标志依次为红/黄/橙)。老师问,为什么给自己贴一颗橙色星呢?他回答:“因为我觉得自己编的应用题还可以,但又好像有点不流畅,所以就给了自己一颗橙色星,好让自己以后在数学方面更努力。”但同学们不这样看,认为应该给他红星。在互评这一环节中,同学A说:“张忠克今天的字写得比以前好多了。”同学B说:“他编的应用题很正确,速度也比以前快了。”同学C说:“他很好地运用了我们这学期学的知识。”同学D说:“我觉得张忠克进步了,为了鼓励他,应该给他贴上红色星。”张忠克认真地听着大家的评价,显出一种从同学们的话中和老师的点头中获得了一股力量的神情。
采访中,各试点学校都有过类似的故事。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前进的内在动力,这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一再提到的共同话题。由于考试评价已经摒弃了某一测评者主宰一切的做法,实现了自评、互评、师评乃至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而且还可以延缓评价(一次考不好再考),更促进了学生内心世界的活跃,内在激情的焕发。在考试中获取心灵的力量,这种听起来像是很理想化的描画,在我们所看到的考试中,正在成为一种真实的写照。
让考试成为学生愉快的经历
实施素质教育,描绘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美好的图景。然而,“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异化了的考试功能,与素质教育何其相悖!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考试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越来越多的教育改革者正在尝试突破这一瓶颈。对此,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是赞同的,家长们也是充分肯定和拥护的。采访中我们收集到大量校长、教师、家长们对考试改革支持赞同的热情言论,令我们也大受鼓舞。我们愿引用武汉关小学关于考试改革的表白,来作为本文的结束:
“我们之所以要搞考试改革,是为了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考试,使考试不再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而成为他们成长中最愉快的经历。”
内容策划:柯尊信 郭汉平
资料提供:张艳萍 何文娟 邓群 韩晖 廖小红 熊玮 吴慧晶 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