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教育的整合_国民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教育的整合_国民教育论文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教育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O-O 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25-(2010)04-0037-0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使我国全体人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需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国民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不同层面的国民教育使人们认同并且自觉接受并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国民教育方法、途径、内容和教育机制。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语境中的国民教育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公民进行道德规范行为的培养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导思想意识的引导。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宗教教育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于家庭和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行为模式等各个层面,带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证也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西方一些国家很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有些做法对于我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十分重视联系社会现实,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且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形成教育合力。美国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色彩。作为一个迅速发展、崇尚变化的国家,美国即使在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十分流行的氛围里,同样长期保持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就是国民精神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优越性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美国是一个爱国主义情结十分浓重的国家,美国绝大多数的政府和企业都喜欢挂国旗,在美国你会感到爱国主义的精神已经融注在公民的心里。英国的政治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强调“从小抓起”。英国学者提出,青少年政治意识培养得越早,他们的政治方向越稳定。德国在历史上很重视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他们称之为“政治养成”。“政治养成”教育在德国很流行,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政治教育”在德国全社会被列为必修课。法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权教育,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更看重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西方一些国家之所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民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认识水平,而意识形态的本质则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倾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在战争年代,我们党靠着这种政治优势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又靠着这一政治优势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取得了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融入国民教育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誉观,这些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处在不同层面的有序运动和有机整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融入国民教育。使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合力。

(一)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国民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1]因此,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国民教育。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2]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涵盖了人生态度、思想品德、做人原则以及社会风尚诸多方面。

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具有民族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传统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精神,一种承载过去面向未来的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民族的基本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及“助人为乐”、“尊长敬贤”,等等,这些构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都是中华民族走向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东方文明的厚重体现。用美国学者的话说:“东亚拥有一个独特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它不仅使东亚拥有一个伟大的过去,也使她为今天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对民族精神振兴的依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民族文化精神,加强共谋发展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任务。

人类认识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割断历史,要在已有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上建设,要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立得住、站得牢、行得开、有效果。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任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既不能就经济而谈经济发展,也不能就社会而谈社会进步,都应考虑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在其中的巨大的反作用。[3]经济增长、经济进步和文化精神之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得如此紧密。离开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浓厚的智力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会因为缺少内在动力而不能持久或者严重失衡。特别是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如果一个地区的人们缺少一种能够凝聚人心、激发热情的文化精神和智力支撑,社会进步就会缺少持久的动力,经济活动也很容易变成一种纯粹的物质利益冲动和追求。因此,要努力变革和提高人的生命的精神境界,西方称之为“人的革命”。在中国称为“素质转型”,即按照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人进行再塑造。显然,这种对人的再塑造很大程度上是从儿童开始的,包括塑造健康人格、先进理念、道德规范、现代思想以及进步的文化精神。具体内容应当包括尊敬父母、热爱劳动、勇敢善良、关心他人、诚实守信、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自强自立,等等。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十分重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充分发挥道德对于塑造健康人格,引导人们从小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人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国民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5]是中华民族充满活力和自强不息的动力源泉,是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培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中居于中间层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对于民族尊严、价值意义的广泛认同,是对民族价值理想的执着追求。从广义上理解,民族主要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群共同体(包括氏族、部落、部族)。如古代民族、阿拉伯民族、非洲民族、中华民族等等。狭义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人类并非只有一个民族,而是由为数众多的民族组成的,世界上大约有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民族。其中有七个上亿人口的大民族,即汉、印度斯坦、美利坚、俄罗斯、孟加拉、日本和巴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0%。中国现在有56个民族。一个民族内部往往有着共同的记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命运,因而也往往有着共同的价值体系。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体系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或者说是以一种特殊的民族精神为依托的。这种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点,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动力资源。离开了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民族思想的创新就会停止。

要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土壤之中,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那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重视群体的精神,那种百折不挠、勇于探索、敢于斗争、富于创新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优秀传统的积淀。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离不开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和感情,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绵延不断的主要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对祖国的热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6]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中国革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历史证明,坚定捍卫中华民族尊严、期望中国繁荣昌盛的爱国者,大都会成为忠诚的社会主义者或社会主义的可靠朋友。[7]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人的进步和发展也是同祖国的进步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尊严是和祖国的尊严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生活的富裕也是和祖国的富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都应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中学时期的作文中就写上了这样一句话:“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精神,他才能够将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联系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时代精神。任何价值体系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例外。不论在古代、现代还是当代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时代精神。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在加速摆脱传统的农业文明模式,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文明模式大步跨进。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对文化观念和文化思想提出崭新的要求。社会在发展,朝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也要不断地向前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走在时代的前面,成为时代的骄子。

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它具有超越性和进步性。它可以超越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按照时代要求进行科学的改造;它可以超越现实,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预见和把握未来,如同在社会主义尚未出现的时候,人们就投身于社会主义运动一样,如今,人们以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正孕育着历史的巨变,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经历的非凡际遇和不甘于现状的情绪,正在把老、中、青三代人的思想境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国家,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强烈的愿望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要发展,关键要改革,改革需要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鼓舞士气;有了这种精神,就能不断创新;有了这种精神,人们就能振作起来,中华民族就有希望;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键在于把这种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因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归根结蒂受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影响。所谓思维模式是人脑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的统一,它既是以往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进一步运动的前提和起点,是思维科学、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不仅形成了逻辑的格和逻辑范畴,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即构成思维模式。人脑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统一的逻辑规则和感性形象结合的经过实践和学习建立并完善的动态系统。也就是说,思维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和学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们利用已经建立的思维模式去认识新事物,会不断丰富、完善以至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同一民族的思维模式会随着民族思维的创新而不断发展变化。当然,民族思维的创新也必然会受在民族生活和民族习惯中形成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思维模式是人的思维能动作用的关键问题,是创新思维的逻辑框架和认识基础。人们总是依据过去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利用已有的思维模式去认识新事物。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越趋于完善,对新事物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就越快、越好、越深。如果一个民族缺乏理性思维和哲学意识,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一个左右摇摆的民族,缺少创意的民族和难以超越自己和时代的民族。如同一个人没有在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在认识活动中就很难用一般去把握个别,使个别上升到一般,因而也就不会做出新的判断,形成新的认识。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从个别到一般的形成思维模式的过程和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思维模式的过程。

显然,教育是思维模式运行的有效载体,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传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既是民族思维模式运行的结果,也是民族思维模式变革的关键。[8]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和民族意识中形成的民族记忆和思想体系,也就没有民族思维的创新。但是如果一味地固守民族的思维模式,就会制约甚至窒息思维的创新。因为,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往往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人们所认识新事物的武器,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成为人们认识新事物的阻力。所以,要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国民教育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我们党始终重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人民,凝聚力量。1986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问题。决议提出,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96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把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定为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重申这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功能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是凝聚中国13亿人口为了一个共有的美好理想而拼搏奋进的精神纽带。

万众一心才能国富民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不能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就谈不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了。只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让全体人民都能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是造福于人民,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共享社会安定与和谐,才能把全国人民的精神振奋起来,才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集聚起来,才能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想是人们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所反映的不是现实事物,而是对未来的一种追求或向往。理想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信念,就会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理想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理想。共产党人的理想是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理想,即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人的这个最高理想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规律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处于不同的层次。现阶段我们就是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一切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道义上团结一致,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争取更大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进行理想教育如同进行其他教育一样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人们的实际思想水平,区分不同的层次,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共产党员的先进分子进行最高理想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但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在全国人口中毕竟占少数。面对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要求他们在现阶段都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使中国成为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理想教育。回顾以往我们所进行的理想教育,在肯定取得的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是存在着脱离中国实际情况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倾向的。在教育层面上,无论是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还是对全国广大人民群众,都是强调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教育内容上,只讲未来理想,不讲现实生活;只讲集体主义,不讲个人利益;只讲无私奉献,不讲多劳多得。这种理想教育的结果会使很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感到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人民,虽然也讲发扬集体精神,但提倡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按照共同理想教育的要求,一切有利于建设现代化、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积极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加以尊重、保护和发扬。这样的共同理想教育就克服了过去的狭义观点,既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相一致,又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从而使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国内同胞和海外侨胞,总之,使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都能积极行动起来,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有层次的,它主要在不同层面体现人的精神追求。人的精神世界,不论是群体的,还是个体的,都呈现出纷繁复杂、流转多变的状态。然而,不管有多么复杂、多变,由于人的社会存在,即经济地位、阶级属性、政治面貌、知识结构、社会经历等等,决定他的前沿脑里必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这个主导意识便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反映他和他所属群体的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对人的精神世界起着支配作用。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利益和目标构筑了共同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支柱所支映的就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共同理想。这种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只有在全社会不断地明确和强化这种共同理想,让它真正转化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自觉行动,并为之团结奋斗、共同努力,我们才有希望真正实现这个共同理想,中国人民才有希望过上文明富足的生活。

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任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既不能就经济而谈经济发展,也不能就社会而谈社会进步,都应考虑文化背景和人类精神在其中的巨大的反作用。[9]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类精神之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得如此紧密。离开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的理想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会因为缺少内在动力而不能持久或者严重失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如果一个地区的人们缺少一种能够凝聚人心、激发热情的共同理想,社会进步就会缺少持久的动力,经济活动也很容易变成一种纯粹的物质利益冲动和追求。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用共同理想增加共谋发展的凝聚力,团结协作的亲和力以及排除一切干扰,促进社会稳定进步的向心力。

人们的思想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人们的理想、信念自然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越来越大,随着共同理想教育得越来越深入,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会越来越坚定,共同理想的层次也会越来越高。通过坚持不懈的共同理想教育,最终一定会使共产主义理想在全社会逐渐深入人心。

(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国民教育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国民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它对于全面理解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根据新的形势,研究新的情况和问题,总结新的经验,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还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这些新的理论概括和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要通过不同方法、不同途径以及不同形式的教育,使全党和全体人民逐渐了解、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核心。[10]在现阶段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和实践,使全体人民逐步认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且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只有认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任何一种事物,只有当你认识了它,接受了它,才能真正信服它,所以认同是信念的基础。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既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过程,也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过程,是一种通过学习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如同社会实践和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一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社会生活中这种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的过程就是确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认识过程,也是思想逐步坚定的过程。任何一种信念都是建立在这种充分自觉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或强迫手段所能确立起来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内在自觉性的特质才使信念具有一种强大的动力,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一种自强不息的品格。这种思想的力量往往是任何一种外在力量所不能取代的。我们坚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惟一能指导中国人民从事社会实践的正确理论,是惟一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伟大理论。因为人们确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永远不会过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必然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不断增加丰富的内容。

我们相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具有理论上的彻底性。

让更多的人认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那种死记硬背的方式,那种“天天读”的方式,那种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需要,甚至会适得其反。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最为明显的就是在价值观领域。只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采取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大众化等新的方法,才能使相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更加坚定这种信念,使没有这种信念的人逐渐确立起这种信念。

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民教育机制

机制是事物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或规律组成的一个系统。我们应该建立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民教育机制,通过这种教育机制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国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国民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而广义的国民教育则是指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全方位的教育,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国民教育是广义的。

虽然我们一直都比较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民教育,但由于缺少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往往收效甚微。应该建立一整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民教育机制,包括国民教育创新机制、国民教育整合机制、国民教育激励机制和国民教育长效机制,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建立国民教育创新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民教育需要建立一种创新机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民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全新的生活,全新的规划和全新的体制,与之相匹配也必须建立一种创新的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民教育创新机制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育理念的创新,二是教育方法的创新,三是有利于教育创新的机制。

首先,创新国民教育理念。对于青少年或者青年来说,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他们的家长和老师似乎更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好,不尊重父母没有关系,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甚至自私自利也不会受到谴责,因为学习好。而那些思想品德很好但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常常受到冷遇。这里有一个教育理念创新问题,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应该视为同等重要,而一个人的思想品格、道德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胸怀坦荡、乐观豁达、善于助人、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是一个既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助于社会进步的人。所以,应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素质教育新理念,重视青少年优秀思想品德的培养。

其次,创新国民教育方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而言,现行的教育方法尽管增加了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许多新的内容,但仍不失为简单的教育方法。黑格尔曾经说过,方法比结果更重要,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家庭教育中应强化榜样的力量,通过讲故事,讲道理,注重潜移默化,使孩子从小就确立坚定的政治方向,懂得如何做人、做事;而学校教育则应当通过专题讨论会、辩论会、案例分析会以及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机制,使其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深入人心。

第三,创新国民教育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丰富,涉及的面很广泛,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抓不住重点,甚至避重就轻或者流于空泛。所以应浓缩内容,从中提炼精华,使其内容好记、易做、规范、具体。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浓缩为八句话:勤奋好学、厚德载物、爱党爱国、探索创新。

第四,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机制。苏联有一位小朋友将苹果横着切开,惊奇地发现由苹果核构成了一个漂亮的五角星,这使他很兴奋。后来这个小故事被写进苏联小学课本。这个故事说明,人人都有创新的能力,人人都有发现的能力,关键在于把这种能力转化为一种机制,形成一种氛围,人人想创新,人人讲创新,人人为创新,人人能创新,形成多层次、多视角、多类型的教育创新体系。

(二)建立国民教育整合机制

社会好比是一部完整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处在互动的关系中,如果让它进行和谐而良性的运转,必须达到整合状态,即不仅需要每个部件完好无损,而且要求各部件构成的整体机制的健康发展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民教育整合机制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要建立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合运转机制,改变过去那种各自为营、互不通气的教育模式。首先要建立一种互动机制,明确不同时期的教育侧重点,各负其责,定期交流,互通信息,取长补短。建立一种通报制度,家长与老师定期交流,有目的地相互配合进行教育;建立一种联席制度,宣传部、组织部、精神文明办以及新闻媒体可集中力量,集中时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某一方面内容的专题教育,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攻势。其次要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一个家庭、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的平台,建议成立一个核心价值体系的协调委员会,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一个学校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网站使更多的学生以及更多的人知晓,同时,要通过引人入胜的内容设计,用正确的、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占领网络阵地,使人们从中受到更多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进一步整合教师资源,可打破德育课优秀教师的校际界限,跨校讲座,建立一种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甚至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德育课优秀教师排行榜。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幼儿园、家庭、小学、中学、大学、机关、企业、事业以及个体经营业的教育合力。

(三)建立国民教育激励机制

国民教育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一套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制度来反映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一是导向机制。导向机制是通过奖励方式使国民教育主体与客体朝着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把奖励作为一种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民教育激励机制的核心。比如父母奖励孩子帮助小朋友,老师奖励学生拾金不昧,社会奖励见义勇为的行为,党组织奖励无私奉献的党员……正确的导向机制,可以使受到奖励的人更优秀,可以通过这件事教育更多的人,可以使全社会都知道我们这个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和爱戴,什么样的行为是高尚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可耻的,从而在全社会确立主流和价值体系。二是惩戒机制。即通过批评教育甚至扣除工资、解除工作关系等方法惩罚那些不讲礼貌、不讲文明、不讲道德或者价值观扭曲的人和事。在学校和社会建立一种淘汰机制。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四)建立国民教育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民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种国民教育长效机制,切实注重实效。一是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绩效评估机制是建立在定性与定量分析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评价需要有明确的或系统的指标。建立一种价值体系的指标同建立其他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有相似之处,既要有要素的分析,又要确定对每一种要素的评价角度。以学校教育为例,目前许多中小学及大学的升学率是有统计的,但德育效果缺少绩效考核指标。[11]各学校的德育课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闲时重要,忙时次要;形式上重要,内容上次要。这就要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把升学率作为考察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且把德育课纳入教师与学校考评体系。当然,这种绩效考评体系不仅仅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种指标体系应该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应简单可行,便于评估、评价和奖惩。二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实施监督和约束,主要是指通过一种法律和制度制约不符合主体价值体系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作为的家庭、学校、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要实施有效监督和约束,要利用定期检查、汇报和工作交流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相互监督,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长效机制,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深入人心。

收稿日期 2010-06-1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教育的整合_国民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