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与展望*_品牌意识论文

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与展望*_品牌意识论文

我国自创品牌的进展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创论文,进展论文,我国论文,品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试图对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具有综合性的问题——品牌在国内的发展作出分析。其重点是考察我国自创品牌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作者从理论上分析了品牌成长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归纳了反映品牌意识上升的6大事件;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国内品牌发展之现状;重点分析了现阶段国内自创品牌的5方面问题。

〔关键词〕品牌 自创品牌 品牌意识 中国

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外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步改革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市场的角度来看, 经济的繁荣、 消费的增长和市场的竞争都突出围绕品牌 (Brand)反映出来。一方面,中国国内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 数十年中处于封闭,商品市场上几乎处于“无国产现代品牌”的状态。80年代以来,经济和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不断走上重视和建立自有品牌的道路。另一方面,品牌是外国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的一个主要的营销工具,境外品牌的大量涌入以及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的冲突等也成为中国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现象。

鉴于诸如此类的多种原因,以品牌为对象的研究可以从一个特写的视角综合透视出中国经济实力的成长、国内企业和产品的发展、市场的争夺与竞争、引进外资中的一些深层问题等多方面的情况。在微观经济和市场分析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与理论模型

(一)品牌

品牌是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其内涵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趋势。国际营销大师柯特勒(P.Kotler)在他主编的《营销管理:分析、规划、执行和控制》一书第八版(1994)中指出,品牌至少反映6个方面的内容:属性、利益、价值观、文化、个性、使用者。

本文中所指的品牌(Brand),按国际营销理论中最新的概念理解,即“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和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以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文内在引用和处理数据时,多处用到“商标”(Trade Mark)这一名称。商标是作为品牌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加以讨论的。

自创品牌是指公司走建立自有品牌的发展道路,这是相对于其它的发展战略,如通过OEM形式,或租用其他公司的品牌, 或兼并其他公司的品牌等战略而言的。

(二)经济实力与品牌状况的相关性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越发达,或一个公司(企业)的经济实力越强,则其品牌的市场地位也就越高,品牌意识、建立品牌的投入和品牌资产的积累也都会相应提升。

表1 1983年~1994年中国GDP、广告额、商标量数据表

年份国内生产当年广告当年注册注册商标

总值(G)费投入(A)

商标量(T)

累计量(T')

(亿元) (亿元)

(件) (件)

1983 5787

2.34428375182

1984 6928

3.65

1326288444

1985 8527

6.05

19472

107916

1986 9688

8.44

27105

135021

1987 11307 11.12

24017

159038

1988 14074 16.06

22844

181882

1989 15998 19.99

30761

212643

1990 17681 25.05

24657

237300

1991 20188 35.09

33756

271056

1992 24363 67.87

41916

312927

1993 31380

13638723

351695

1994 45006 200.3

46954

39864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4,1995。

现代广告,1995(2)。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商标工作年度报告,1994。

说明:当年注册商标量=注册商标累计量-上年注册商标累计量。

为了从理论上进一步确认,我们分析经济实力(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每年广告费投入和当年注册商标数量之间的关系。从长远考虑,广告费投入(主要用于建立品牌)和注册商标量(反映品牌的知识产权意识)是影响品牌状况的主要因素。表1列出了1983~1994 年其间我国内生产总值(GDP)、当年广告额(A)和当年的国内注册商标量(T)。先对表1的数据指数化处理,以1983年数据为100,用GI,AI和TI分别表示指数化的上述3个变量。然后用TSP6.0软件对GI,AI,TI做回归分析,得到:

GI=0.627+0.054AI+0.217TI

(1.99)(8.51)(3.62)

R[2]=0.974D-W=1.12

由回归方程可知,GI与AI和TI呈现理想的线性关系。

为了从整体上定量表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品牌发展水平,引入品牌状况指数BI,

BI=0.054AI+0.217TI

则 GI=0.627+BI

上式表明,经济实力与品牌状况呈正相关关系。

二、我国品牌发展状况

中国品牌发展的基本情况,目前尚无完整的文献和资料数据反映。本文试图从以下4 个方面概观性地描述出现阶段我国品牌发展的主要情况。这4个方面是:品牌意识的提升、商标量的统计、 品牌的分布和品牌水准。

(一)我国品牌意识的提升

品牌意识,反映对品牌价值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以及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市场竞争的自觉性。开放改革以来,我国的品牌意识随着经济发展的浪潮全面兴起,并逐步提升。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品牌意识有了明显的上升。反映品牌意识发展的主要事件有:

1.从少数企业建立品牌到“成都宣言”。80年代开始,珠江三角洲及国内少数企业开始重视品牌的建立。1994年11月举办的全国名牌大会暨驰名商标保护组织第三届年会,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名牌大会。 130家参加驰名商标保护组织的成员经讨论,发表了提倡和推动名牌发展战略的“成都宣言”。90年代以来,在海口、广州、成都、北京等各地召开接二连三的中国名牌发展问题研讨会。

2.90年代开始的名牌评选活动。1991年,中国举办第一届由消费者投票决定的“中国驰名商标”评选活动,选出14个全国驰名商标。1992年,国内贸易部、国家经贸委、电子工业部、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畅销国产商品展览会”,评选“金桥奖”。从此每年1次。1994年,对连续3年“金桥奖”获得者授予“全国最畅销国产名牌商品”称号。

3.出现了以品牌为主题内容的专门杂志。1993年初,新华社有关机构在北京创立了《中国名牌》杂志,它是我国第一本关于品牌问题的专业杂志。1995年,中华商标协会创办《中华商标》杂志,其宗旨都是为了推动国内品牌的建立和发展。

4.建立促进品牌的全国性协会。台湾自创品牌协会自93年以来多次率团访问大陆,推动两岸共创中华品牌。1994年9月, 中华商标协会成立,至1995年,已有上海、广州等十几个省市成立了地方性商标协会。

5.大众媒体掀起了品牌的社会性话题。1994年10月开始,《人民日报》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中国名牌大家谈。这个专栏一直持续至今。非经济类的报纸和杂志刊登有关品牌问题的文章越来越多,使品牌成为新闻报导的热门话题。

6.各地政府提出品牌战略和名牌工程。90年代以来,黑龙江、浙江、四川、山东、吉林、山西、北京、上海分别制定并实施了名牌战略。

为什么我国的品牌意识在最近几年越来越趋强烈?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经济实力的增长、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激发了品牌意识;

(2)对外开放引入了外商品牌, 对国内品牌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和冲击力;

(3)复关的趋势推进了品牌意识的发展;

(4)政府对创名牌工作的重视和引导。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化,消费形态也逐步发生变化。大众已从满足于价廉物美转向追求名牌高档,从追求商品的实际利益转向追求商品带来的心理感受。调查反映,23.8%的消费者宁肯花高价也要买名牌。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崇洋心理较为严重。据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及中国企业信息交流中心所作的1993年全国部分产品市场竞争力调查显示,在心目中理想品牌、实际购买品牌、94年如购物首选品牌3项中,30种进入前3名的品牌共140个, 其中外商品牌(包括进口和合资)36个,占26%。根据北京、洛阳市居民消费调查报告,外国品牌已在我国市场上名声显赫,深入人心。

1994年10月,中国社科院商品社会评价中心与国家统计局社科司对主要消费品市场占有率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让消费者任意填写1994年经常购买的品牌和心目中最佳品牌。结果表明,尽管国产名优品牌占消费品市场的主导位,“洋货”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亦不可忽视。进口合资产品在25类消费品中占领了中国市场,而且市场占有率和心目中最佳品牌率(以下简称两率)都非常高,尤其是在家电产品中占绝对优势。如海尔冰箱、万家乐燃气热水器、小鸭洗衣机占“两率”的第一,组合音响的前5名被先锋、爱华、飞利浦、健伍、索尼占领;松下、日立、 画王、索尼、东芝占领了彩电的前4位和8位。在饮料和食品中,进口和合资产品更是独领风骚,可口可乐两率均居第一,雀巢名列榜首。在化妆品、洗发水、香皂、奶粉和咖啡、卫生巾等日常用品中,合资产品均占两率的前茅。

(二)从商标量的统计看品牌的发展

商标作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识别商品质量及企业信誉的标志,而且还是保护品牌的唯一法律手段,是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从注册商标数量的情况,可以反映出自创品牌发展的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商标的申请与注册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1979年11月,全国恢复商标统一注册后,商标的申请与注册数量每年以上万件的速度递增。1980年,全国商标注册申请26177件, 有效注册商标49234件,其中国内商标42807件。1994年,全国商标注册申请142617件,有效注册商标468865件,其中国内398649件。94年与80年相比,有效注册商标件数增长了8.3倍(详见表2)。

表2 全国历年商标注册申请及历年累计有效注册商标统计

年度申 请 有效注册商标

总计

国 内

国外 总计 国内

国外

197932589

27459 5130

1980

2617749234

42807 6427

1981

2300466990

58514 8476

1982

18565170001565

84047 70899

13148

1983

20807191201687

90619 75182

15436

1984

29564264873077 105388 88444

16944

1985

49243434455798 127492107916

19076

1986

50970450315939 159175135021

24154

1987

44069400144055 187626159038

28588

1988

47549416835866 214059181882

32177

1989

48488432025209 249439212643

36796

1990

57272508536419 279397237300

42097

1991

67604591248480 318915271056

47859

1992

9079579837

10958 366202312972

53230

1993 132323

107758

21014 411161351695

59466

1994 142617

117186

20238 468865398649

70216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商标工作年度报告1994。

(三)不均衡的发展:地区差异

从总体上看来,我国商标申请、注册情况呈现了逐年上升的势头,但从地区分布来看,各地区的情况却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地讲,沿海开放时间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育较早,企业的竞争意识较强,因而对利用商标作“商战利器”也有较好的认识,因此商标的申请和注册比较积极。例如,被誉为“中国魔水”的健力宝公司,其商标注册于1985年8月30日,其时距国家《商标法》颁布仅2年。到1993年末,他们先后在国内核准注册27类60个商标,还有40个正在申请;在国外核准注册了4大类90个商标,大面积实施了防御性商标注册。

相反,在我国内陆和边远的地区,市场经济发育较迟,企业的品牌意识并不是太明显,表现在商标的申请和注册上,数量不如沿海省份那么多(参见表3)。

(四)品牌水准:区域性品牌居多

我国品牌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消费品市场上,区域性品牌居多,而全国性品牌则如凤毛麟角,更甭提国际名牌了,国内品牌竞争有分散性或寡占垄断性的特点。例如,在沪、穗两地的洗衣机市场上,都是以本地区厂家的品牌占据较大的优势。在广州,本地企业生产的凤凰、高宝、威力、威格玛、金羚、乐牌、五羊等品牌的洗衣机占据了广州市场76%的份额(以拥有量为基数),而在上海的市场上,却是以水仙、申花、凯歌、上海等当地品牌占据了较大的份额(74%)。牙膏市场也有类似的情况。广州市场上,本地的洁银、黑妹、广东、中华、美加净等品牌占据了72%的市场,而上海则是美加净、中华、上海、白玉等当地品牌的天下(80%)。

表3 我国主要省份的商标申请及注册 (1992年)

省份商标申请(件)商标注册(件)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广东 17936 6529 2293.54

浙江 12934 4339 1220.69

江苏 12739 4797 1971.60

北京

8435 3306

709.10

上海

7817 2513 1114.32

山东

6638 2778 1982.02

四川

6488 2457 1481.22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商标工作年度报告1994。

在不同地区,国内品牌的市场地位差别很大。在开放较早的地区,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外国品牌的冲击影响较大,因而国内品牌的市场较小,而在内地开放步伐较慢、开放程度较低的地方,国产产品则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例如,在彩电市场上,由于广州比上海开放时间早,且毗邻港澳,人们受外国品牌影响大,因而更多地追求洋货,国产彩电只占有9.9%的市场份额,而上海,国产彩电仍保持49.8%的市场。 再如微波炉,广州市场国产货只占7.4%,而上海市场国货仍占有39.4%。

三、现阶段我国自创品牌的主要问题

随着品牌意识的觉醒和强化,国内自创品牌不断发展,创造出不少有一定市场地位和发展潜力的本土品牌。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些混乱因素的存在,使自创品牌发展过程出现了不少障碍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引进外资与自创品牌的矛盾

引进外资是中国的国策,同时,自创品牌是发展本国经济实力、增强竞争力的一项基本战略。而目前状况是,既要引进外资和外商品牌,又要创立发展国产品牌;既要引入市场竞争,又要保护和发展国内自创品牌使其不被“吃掉”。如何在二者之间平衡和协调,这正是矛盾和问题所在。例如,外商品牌的冲击,引起了广东省人大代表团在1995年向全国人大提出了适当限制“两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发展的提案。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发展和竞争过程中,其经营面临着种种问题:

1.资金紧缺。由于经营不善,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没有利润的积累,没有足够的贷款,资金一直是国有企业最头疼的问题。

2.生产规模有限,生产能力较低。由于设备和管理上的原因,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大都有限,比如作为我国啤酒之冠的青岛啤酒,年产量只有几十万吨,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不过2~3%,而全世界最大的几家啤酒厂在各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都在50%左右,我国的啤酒厂每省都有,而且几乎各地、市都有,但大都达不到经济规模。

3.管理不当。国有企业的管理手段与国外相比,仍然相当落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大锅饭的体制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而在市场经济中难以面对激烈的竞争。

4.包袱重。社会上的各种摊派,企业内部退休职工的增加,公费医疗,使国有企业包袱沉重,步履艰难。

对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除了进行体制改革,从内部激发其活力以外,引进外资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引进外资,可以向企业注入大量资金,更换先进设备,实施先进的管理方案,使企业迅速获得新生。

然而,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入了外商品牌,于是,产生了新的问题:

1.外商品牌抢占国内品牌的市场。外商品牌,特别是国际名牌,以其鲜明的形象,卓著的国际声誉,精美的包装设计,强大的广告攻势在中国市场上不断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对国内品牌造成巨大的冲击,许多企业倒闭或处于亏损。据调查,93年广州洗发水市场上外商品牌(进口和合资)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3.9%,在上海占58.4%;94年广州运动鞋市场80%的份额属外商品牌所占,而胶卷市场几乎为外商品牌垄断。

2.外商品牌对国内品牌的兼并。国内不少名牌产品,由于资金不足,在外商品牌的强大攻势下,不得不“委身于人”,纷纷与外商合资,组建新的公司。

据报道,我国年产8万吨以上的4家洗衣粉厂,已有3 家(北京“熊猫”、四川“双猫”、广州“菊花”)与外商合并,而南京“加佳”也正在商谈此事;一批中型洗衣粉厂如上海、合肥、长沙等地的厂家已被或正被外资收购。随着合并开始,原来的品牌也逐步为“碧浪”、“奥妙”等品牌替代。

而我国原有的8大名牌饮料:广州的“亚洲”、上海的“正广和”、北京的“北冰洋”、沈阳的“八王寿”、重庆的“天府可乐”、武汉的“大桥”、青岛的“崂山”、天津的“津美乐”,已有7 家先后与“两乐”合资,只有“正广和”一家想合没合成。百事可乐在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中都占60%以上的股份。在签约中,虽允诺合资后继续生产中国品牌的饮料,但更为自己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打开了通道。

3.合资厂原品牌的发展受到限制。1995年广东省轻纺工业工作会议上的一份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制止在合资中低估名牌的价值”、“不要在合资中丢失名牌”,但合资厂原国有名牌损失或份额减少的现象确实存在。

1992年,美国高露洁公司与广州洁银日用化工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成立了中美合资广州高露洁有限公司,美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占65%,洁银厂把“洁银”商标折价200万美元作为出资。合资以后,洁银牙膏1993年的产量为4200吨,比合资前1991年的7200吨降低很多。同时,公司用于高露洁的广告费用比用于“洁银”的高2~3倍。“洁银”这个在中国、东南亚和香港一带都拥有相当知名度的品牌,正逐步在人们头脑中消失。又如,广州啤酒厂在合资以后,曾家喻户晓的双喜啤酒、白云啤酒、广氏菠萝啤酒、广生啤酒的知名度也大大降低。

(二)假冒侵权威胁真正的优秀品牌

假冒侵权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大问题,也是自创品牌的一大障碍。据江苏省技术监督局反映,1994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对南京市场上的电话机进行专项检查,结果只有30%合格,70%的不合格,其中包括若干种名优产品,而这些不合格产品又多为假冒名牌的伪劣产品。北京市有关部门1993年对北京市场上的茅台酒进行调查,结果94%的茅台是假冒产品。据中央电视台报导,1995年上海市30种轻工名优商品,无一例外都被假冒。

同时,侵权外商注册商标情况尤其严重。1989年根据美国IBM 公司投诉查处的“IBM”计算机商标侵权案,深圳市有6家单位共生产或经销侵权“IBM”商标专用权的计算机336台,经营额达496万余元人民币。

在沿海及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假冒活动就更为突出。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生产力水平较高,交通及信息传递方便,技术先进,这本是经济发展的良性环境,但有些企业却利用这种便利条件,生产、销售假冒他人注册的商标。侵权行为既发生于生产商标的生产环节,也发生于销售环节,甚至产供销一条龙,形成大规模的体系。

深圳市技术监督局曾同有关部门在深圳市龙岗区破获一起特大造假案件,当场缴获假冒TCL电话机、零配件和包装材料, 并封存了两条生产线和一些生产设备。这些名义上注册资金为5万元的电子厂, 实际上却是只有2000平方米厂房、两条电话机组装线和200名员工, 组装冒牌电话的企业,他们根据用户订单,需要什么牌子,就生产什么牌子,每天的生产能力可达500~800台。对TCL 等品牌的原生产厂家的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

(三)缺乏长远性的整体策略

国内企业在品牌行为上有不成熟之处。一是盲目模仿,二是短期行为。80年代引入CI时,一批企业纷纷效仿,一时掀起了全国的CI热;而现在又兴起了创名牌的浪潮,许多企业都磨拳擦掌,跃跃欲试。无论引入CI战略,或是创造名牌的目标,都是好事,问题在于许多企业不顾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限制,盲目引入或浅尝辄止。人们在经营中缺乏战略性的观点和踏踏实实的创业精神。在品牌经营中也是如此,当看到大量的外国品牌以策略的形象占据中国市场时,他们也跟着大作广告,开展各种公关活动,很快造成轰动,但有的不久就声势大减,销声匿迹。

缺乏长远性的自创品牌整体战略,其深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究竟为什么需要品牌、自创品牌的利弊何在等基本问题并没有完全弄清楚。从理论上讲,我国至今在品牌价值、品牌资产、品牌策略、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都还很不充分,理解的滞后加重了实践的盲目性。因此,重视和加强品牌理论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四)名牌评选活动混乱

品牌意识的觉醒,使名牌之争也异常激烈。囿于利益需要,有人开始巧借名牌作诱饵,通过五花八门的评奖荐优活动,创造了一个畸形的“名牌市场”,只要你肯出钱,就能得到名牌桂冠。1992年10月27日,国务院发出通知,禁止各种社会性评优活动,但一些部门、社会组织又使出新的对策,不再“出售”金奖银奖,而是打出了“扶优限劣”、“市场最畅销产品”、“××博览会”等招牌,假借向消费者推荐优质产品之名而搞变相评优。甚至一些管理部门及其所属的经营单位也参预这类活动,通过简单的“社会调查”、“用户评价”或人为的市场随机抽样检测,就搞起了全国性的评优活动。

不仅如此,有人开始售卖“洋奖”。某酒厂在没有送样品的情况下,就收到其产品在某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的通知,并请缴纳参评费、样品费、奖杯制作费、证书工本费等数万元。

名牌的滥与多使各类奖牌“含金量”大打折扣,本来作为指导消费、促进生产的重要标志,却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而企业也疲于应付,叫苦不迭。

针对上述状况,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1995年已采取措施,研究制定驰名商标的认定方法,并确定以下原则:不通过任何中介组织,由商标局独立认定;不向申报企业收取费用;依照程序,按条件公平认定。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和我国的具体情况,认定驰名商标的参考条件主要有:商标使用区域范围;商标最早使用的时间;商标连续使用的时间;公众知晓的程度及其信誉;国内外同行业的评定;广告宣传费用和广告覆盖以及在行业中的比较等。

(五)与国际品牌的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现阶段,国内品牌的发展与国际品牌相比,仍然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中国还没有国际名牌。与“万宝路”、“雀巢”、“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索尼”、“松下”等国际品牌相比,尽管青岛啤酒、健力宝饮料在美国有一定的声誉,但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多年来,国际上多次评估国际驰名商标,其中也没有中国的。

——国内品牌资产价值甚低。国内、国外品牌资产的价值也相差巨大。根据1994年美国《金融世界》杂志的评定,可口可乐品牌的价值高达359.5亿美元,而中国名牌“太阳神”在国内的估计价值只不过2亿人民币。

——国内品牌竞争实力较弱。国内品牌竞争实力远逊于国外品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销售额和资产额力量相差悬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年销售额都达300多亿美元,自80年代起,它们已在大陆建立了30 多家分厂,年销量达70多万吨,而我国最大的饮品企业广东健力宝公司年产值不过30多亿美元,其骨干饮料厂年产量只有40多万吨;我国最大的啤酒公司青岛啤酒厂,其资本价值约5~6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AB公司的1/20。

二是品牌质量的差异巨大。国际品牌都是以高质量、高信誉立足于市场的。相比之下,我国品牌质量总体上不高,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往往都给人“靠不住”的印象。

日本和台湾的经验,都展现了从OEM到自创品牌的发展道路。 虽然标有“日本制造”的产品今日代表着优良的品质和合理的价格,并且不少日本品牌也已成为国际著名品牌,但在50年代,“日本制造”代表的是粗糙低劣的便宜货。日本是从OEM起步的, 但日本公司一旦在品质管理和R&D方面不再依赖于外国公司,日本公司便逐步放弃OEM 而转向自创品牌。台湾也有类似情况,几十年前台湾在自创品牌方面远不如日本有决心,只有极少数公司致力于从事自创品牌,大多数公司依然依赖于舒适的OEM。这导致“台湾制造(Made in Taiwan )”与“日本制造”相差很远。60年代以后,台湾鼓励其公司努力自创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从而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至今,以“宏基”、“捷安特”为代表的一批台湾自创品牌已屹立于世界,成为国际品牌。1995年9月, 在台北召开了“全球第一届华人自创品牌大会”,标志着华人品牌将进一步崛起。预料经过90年代的起步和初步发展,我国自创品牌的努力会在21世纪取得实质性进展,摆脱“价低质劣”的形象,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高的地位。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Own Famous Brands

Lu Taihong,Xie Biao,Luo Shuling,Liang ZhihongAbstract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a multi—dimensional issue which has propped up in China's market economy ——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own famous brands,and focuses on itsprogres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is process.The authors analyze theoretically the relevance of

brand establishmen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give condensed accountsfor the six major events that reflect the consumers' growing consciousness of famous brands,describe in various aspec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wn famous brands,and examine the five main problems in the brandestablishment in present China.

注释:

*本文1995年7月6日收到。

标签:;  ;  ;  ;  ;  ;  ;  ;  

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与展望*_品牌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