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探析-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论文

新时期高校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探析-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论文

新时期高校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探析
——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

周 涛1,张春红2

(1. 太原师范学院 政治系,山西 太原 030619; 2. 山西工商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有重要的意义,可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让改革的成果惠及贫困人口; 发挥高校人才、 智力、 科研优势,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生存能力、 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 有利于提升高校理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太原师范学院扶贫点为例,探索出从教育扶贫、 人才扶贫、 产业扶贫、 文化扶贫、 科技扶贫五方面进行扶贫的新路径。基于已有路径进一步提出从分类分户进行帮扶、 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 建立智库资源三方面进行精准扶贫路径的优化和提升。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 精准扶贫; 理论与实践; 路径

“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是习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湘西视察时提出来的,并对精准扶贫理念进行了详细阐述,那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1]。2014年国家就开始大力深化农村扶贫工作改革计划,着重在扶贫工作领域进行创新性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理念,确保中国广大贫困地区人口顺利实现全部脱贫。2015年,在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后,根据全国脱贫工作阶段行的汇总,国务院又出台了一系列脱贫攻坚的决定,从理论高度和战略层面对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 帮扶目标、 组织机制以及脱贫方略等进行了阐述。[2] 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三五”期间精准帮扶整体工作部署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了2020年实现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完全脱贫的政治任务。习总书记更是铿锵有力地讲道: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为了让精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成果,国务院还制定了中央、 省、 市、 县层级压实责任、 分级合力助推脱贫的工作机制和奖惩举措,进一步确保了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实现。

本研究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多个层面上分析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足球选项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的成果对提高大学生足球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校足球的教学质量,丰富高校足球文化,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1.1 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意义

中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实现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最终脱贫,从全局和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和生活发展能力,确保贫困人口能够稳定脱贫、 真正脱贫,进而提升精准脱贫、 攻坚脱贫的实效性、 持续性和全面性,真正让改革的发展红利和发展成果能够更多地惠及到贫困人口,让他们体验到幸福感和获得感,无疑成为了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目标。高校作为攻坚脱贫战略中的一方力量,实施精准扶贫,无疑是助力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体现。[3]

1.2 在地方层面的重要意义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可以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提升其生存能力、 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真正为贫困失业做出应有的努力。所以,在精准扶贫阶段,高校一定要将自身具有的诸多优势和力量充分发挥和作用于脱贫攻坚事业当中,如高校的人才宝库资源、 智力发展资源、 科研学术资源等,进而与地区扶贫事业充分融合和对接,最终提升扶贫地区的教育水平、 文化现状和科技能力。另外,高校也能通过造血式的扶贫,切实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1.3 在学校层面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育人之地,同时也兼具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不仅是高校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输出自身的研究能力、 政策支持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定向对接,快速调转专业设置结构,而且还能提升高校理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提升高校的在地区脱贫攻坚中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一定会有现实的需求,尤其是在精准扶贫的贫困地区,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出高校的人才、 智力和学术优势,而且还能深化、 拓展学校的办学宗旨、 育人成效和社会发展能力。[4]

2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及优势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接近社会、 参与实践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学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到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大纲、 培养计划,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高校在帮助贫困地区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等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5]

2.1 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任务的必然要求

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的思想,紧紧把握“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要义,高等院校要依托自身学科优势、 人才力量、 科技实力、 社会资源等优势,认真贯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关于“四个真”和“四件事”的要求,充分发挥专业作用及智库优势,着力于将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学校不仅要将传承文化、 培养人才、 服务社会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工作和职能,还应该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大背景、 大环境相结合,思考如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目标而努力,思考如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早日实现全面脱贫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突出学校的服务职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东营市支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创客空间,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运营场地和综合性创业服务,使他们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对评估认定的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给予每处最高2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对直接购买或租赁已开发闲置房地产楼盘作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的,认定为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的,最高给予4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3]“十二五”期间,东营市建成省级创业示范载体5家、市级创业示范载体14家,拨付市级创业载体奖补资金2 400万元。创业载体的健康发展,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的同时,也为东营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延伸优势产业链提供了有力帮助。

2.2 突出社会服务功能是学校自身价值的体现

对照组每晚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3 mL:300 IU),起始剂量为0.2 IU/(kg·d),根据血糖检测情况,每3~5 d调整一次用量,至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8.0 mmol/L。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黄连解毒汤治疗。及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并调整药物剂量。所有患者连续治疗8周后复测血糖、血脂、凝血等指标。

2.3 对高校自身发展,提高社会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实施精准扶贫,是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由于高校自身在智力、 功能、 特殊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得高校有着别的行业所不能替代的优势作用。同时,参与精准扶贫也是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 突出服务社会职能所不可缺少的责任和义务。

3 高校对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扶贫的路径

高校在对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扶贫时,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定点帮扶地区的地理特点、 经济现状、 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综合情况进行综合研判,以此来对定点帮扶地区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和方针指导。

贫困地区实现最终脱贫,一靠教育,二靠技术,二者缺一不可。高校作为贫困地区精准帮扶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帮扶的力度上,既有优势,又有能力,对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校,在对贫困地区进行精准帮扶时,最重要的就是要与贫困地区进行科研合作,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贫困地区实际的发展力。如我校2017年派化学系、 生物系、 地科院派博士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病虫害及土地消毒技术,以此来提升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最终脱贫提供充足的发展后劲。

分类商品学以《商品学》理论知识为基础,阐述食品、纺织品、日用商品、家用电器等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应用技术等,本部分内容中如果采用纯理论教学不仅抽象而且空洞,许多教师通过配以示例、图片、影像等方式,但效果仍不佳。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让教师将课堂内容讲解清楚,让学生能更有效地理解课程内容。因此,从软硬件设施上很难保证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而海南大学目前还没有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基地、教学实验室,更不用说实践教学基地,对实践设施的配备环节薄弱。

文化扶贫是高校精准扶贫的智力支持,国家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精神扶贫,要让贫困人口真正从精神上站立起来。自主脱贫、 主动脱贫、 积极脱贫,这就需要高校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帮扶作为:一是组建政策宣讲队,学校每年暑假派出“三下乡”的学生深入贫困地区,进村进户讲解国家扶贫政策,让贫困人口真正懂得扶贫帮扶的意义,使得他们能够认同和理解,积极投身于精准帮扶的事业当中; 二是学校组织文化节目,2018年我校派出30余名学生赴贫困帮扶村演出文艺晚会,将一些具有正能量、 反映新时代、 积极向上的内容带到贫困地区,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调剂贫困地区的文化氛围。

对高校而言,教育帮扶是高校的优势,更是参与精准帮扶的基础。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教育扶贫集中体现在二个方面:

3.1 教育扶贫是基底

根据我校扶贫地区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国家、 教育部对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提出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对于贫困地区人才的培养。学校根据财政部、 教育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有关规定,对本科生教育阶段实行国家奖助学金、 国家助学贷款、 校内奖助学金、 勤工助学、 困难补助、 “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目前为止,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国家资助的学生约占全校总人数的40%以上。

二是组织高校帮扶支教小组,分批次、 分层级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帮扶,寒暑假进行调研与实习,充分发挥出高校的教育扶贫优势。如:我校每年都会组织300余名师生奔赴全省各地进行“三下乡”支教社会实践。同时,学校组建了多支队伍开展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帮扶计划,把扶贫支教计划落到实处,让学生受教育、 长才干、 做贡献。

第一,学者对于研发信息披露研究大多与绩效有关,选取某行业披露问题进行研究的较少,该文主要以研究问题为主,并提出优化研发信息披露制度的意见;

3.2 人才扶贫是关键

人才扶贫对高校而言,既有优势,又有经验。然而,人才扶贫是一项长远规划,短期内的技术培训能够做到,长期性的科研支持确属不易。毕竟,人才扶贫是一种造血扶贫方式,因为这需要高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对接联姻,参与到地方政府的年度规划和招商引资项目当中,全方位和贫困地区的发展相连接。[6]

3.3 科技扶贫是助推

以太原师范学院驻村帮扶为例:学校扶贫点为山西运城平陆县某村,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但人均耕地比较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81户613人,2016年底脱贫37户109人,2017年计划脱贫138户484人,兜底6户19人。通过调查摸底,全村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包括因病、 因残、 因学、 缺土地、 缺技术、 缺劳力等六方面,整个村庄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农副产品收购。根据2018年的统计,学校向这两个村庄直接提供扶贫资金和慰问金14.18万元,捐赠2个图书阅览室和2个电子阅览室,直接争取扶贫资金30万元,间接争取扶贫资金100多万元,用于修建蔬菜大棚等,老师们还一起捐赠9 600元慰问金。在太原师范学院的帮扶下,截止目前,通过产业扶贫,脱贫83户275人; 通过金融扶贫,脱贫41户138人; 通过教育扶贫,104名贫困学生享受教育资助,脱贫80户302人; 通过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转移劳动力141户221人; 通过政策兜底,使58户69人得到社会保障。通过各项举措,该贫困村于2018年底顺利实现整村脱贫,目前有5户5人尚未脱贫。

3.4 文化扶贫是内核

2019年,将结合贫困村里收花村民较多的实际,争取上级支持,在村实施桃花烘烤加工项目,预计该项目投产后,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十余万元,同时将带动贫困村200余户700余人通过收购桃花、 洋槐花、 菊花、 花椒等实现增收,可带动贫困户120余户300余人。

实时数据库是MCGS应用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系统各个部分均以实时数据库为公用区交换数据,实现各个部分协调动作。在本项目中,实时数据库中主要包括状态监控和参数设置两大类,需要将所有用到的数据创建出来。

4 高校实施精准扶贫路径的优化和提升

高校参与精准帮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难点,然而随着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目标的变化,高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上也随之被赋予了新的要求、 新的任务和新的目标。脱贫攻坚,2020年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的发展能力,在已有扶贫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扶贫难点、 堵点和痛点,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现高校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路径的优化和提升。

4.1 精准扶贫对接精细化施策,可分类分户进行帮扶

学校对于至今仍未脱贫的贫困户,要改变帮扶模式和扶贫方式,精准施策,入户深入调查,组织起专门的扶贫工作小组,开展帮扶责任人制度。学校派出了由8个校领导及81个正处级干部组成的帮扶队伍,与186户帮扶户进行点对点的联系,其中校领导每人负责对口帮扶3户,处级干部每人对口帮扶2户,初步实现与帮扶户的一对一跟进。其中,学校的一位宁老师,帮助她对口帮扶的贫困户销售了两万斤苹果。

学校同时跟进建档信息,摸清致贫原因,从难点入手,畅通堵点,消解痛点,就地制定脱贫办法,从思想观念、 产业切口、 就业渠道、 技术培养等方面一一落户到人,动态化监管,定期化跟进,建立一种喊着动、 推着走、 拉着跑的帮扶对策,积聚起高校精准扶贫的优势资源,制定一揽子政策,全部落实到贫困地区,做好全部脱贫工作目标的冲刺准备。[7]

4.2 找出产业技术窗口,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

高校进行精准扶贫的重要推力就是技术支撑,无论是与贫困地区的产业对接,还是与贫困地区的电商平台交融,抑或是与贫困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互动,高校的技术资源如何转化为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新时期高校在精准扶贫的关键阶段,一定要强化科技推动贫困地区创新发展的能力,不断强化高校技术与贫困地区产业的协作能力,提升高校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一是在高校科研项目进行申请和审批时,一定要注重与贫困地区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使得二者的结合点落在精准扶贫的主线上; 二是高校一定要与贫困地区的企业加强联系,积极互动,真正在促进企业发展上建立起一种合作机制,做到技术支持、 信息共享、 人员互助,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三是高校要集中利用贫困地区建立的一些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等,建立相应的研究基地、 实验室等,通过股份收益方式等,转让技术、 投身发展,真正实现精准帮扶。

4.3 因地制宜建立智库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高校作为人才资源、 信息资源、 智力资源等集中地,贫困地区落实的深层次短板往往也就是高校所具备的长处,因此高校在对定点帮扶地区进行精准帮扶时,一定要充分结合综合因素,找好定位,建立智库,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为贫困地区的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 具体化的意见,以供当地政府和部门予以参考、 决策。此外,高校一定要在政策走向、 市场风向、 产业定向等方面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强化彼此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进而提升精准帮扶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再发.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及脱贫对策[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7(6): 108-113.

[2]李永明. 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优势与实现路径研究[J].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4): 24-28.

[3]李俊杰,李晓鹏.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案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79-84.

[4]王静,孙婧. 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路径探析[J]. 高教学刊,2016(16): 30-32.

[5]丁正荣,刘文庆.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精准扶贫”问题分析与实施策略[J]. 机械职业教育,2016(6): 29-39.

[6]程华东,刘堃. 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18-22.

[7]吴朝文,代劲,孙延楠.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模式初探[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41-44.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aths to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 Case Study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ZHOU Tao 1,ZHANG Chunhong 2

(1.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Taiyuan 030619, China;2.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Abstract : It is importa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Firstly, the eng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es to ensure that poor people are lifted out of poverty and that the achievements of reforms benefit poor people. Second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ig advantages in talents, intelligen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 help people in poor areas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to survive, live or develop. At last, it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to real productivity. Taking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five new way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talents, industry,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further proposes three recommendations to re-optimize the existing paths to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o classify the obje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 improve the conversion rate of technical achievements, and to establish think tanks.

Key words : new period; university;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path

文章编号: 1673-1646(2019)06-0115-04

收稿日期: 2019-06-06

作者简介: 周 涛(1985-),女,助教,硕士,从事专业: 行政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1646.2019.06.020

标签:;  ;  ;  ;  ;  ;  ;  

新时期高校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探析-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