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楚文化与儒道_哲学论文

陆楚文化与儒道_哲学论文

鲁楚文化与儒道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道论文,文化与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先秦,中国处于分割状态,各个地区的文化显现为不同的形态。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在邹鲁文化圈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在荆楚文化圈产生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这两种哲学对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因此,把握鲁、楚文化和儒道哲学的特点及其关系,对于理解和评析传统文化,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西周初立,楚人的先祖熊绎曾接受周室的封号,但实际上周的政治力量并没达于南方,楚地走的是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原地区视楚人为蛮夷,楚人亦以蛮夷自居。“蛮夷”一词并没有褒贬的意义,而只是表明,周人所代表的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有所区别。这一区别,即是文书上所说的“夷夏之别”。在西周末年及其后,周、楚文化的差异,便演变为邹鲁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差异。其间的差异,可以概括为多方面,但若论其要,可以概括为:邹鲁文化重“文”,荆楚文化尚“朴”。

周人代殷后,周公制礼作乐,用以缘饰人的行为和维护宗法等级制度。鲁立国之初,把周的这套礼乐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鲁地。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载,伯禽受封鲁地,三年后才归报周公。周公问:“何迟也。”伯禽回答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这是说,伯禽把西周礼乐传到鲁地,并用这套礼乐改造和代替鲁地原有文化。此后,周之礼乐在鲁流传不绝。平王东迁后,西周的典章文物丧失殆尽,但在鲁却保留下来。《左传》昭公20年,晋国韩宣子聘鲁,曾赞叹说:“周礼尽在鲁矣。”这说明,鲁国的文化最接近周礼,具有“尚文”的文化特点。

楚地文明的发展落后于中原,因此,保留着较为浓厚的远古社会的纯朴之风。如上文提到的楚君熊渠自命为蛮夷,并且公开表示:“不与中国号谥。”(《史记·楚世家》)“号谥”是周礼尊卑等级观念的体现,熊渠对之不以为然,实际是对周文礼乐的蔑视,亦是荆楚文化尚朴之风的体现。降至春秋战国之世,随着南北交往的增多,楚文化逐渐向中原文化靠近,但仍然保留着尚朴的特点。据《论语·微子》载,楚国狂人接舆对孔子歌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认为世事不可为,讽劝孔子归隐。接舆之说,是楚地尚朴之风在不同侧面的体现。

《白虎通·三教》说:“周文之王教,其失薄。”又说:“文形于饰貌,故失薄。”这是说,周以礼乐教化天下,容易流于形式,使礼乐虚伪化。事实也是如此。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邹鲁所推崇的礼乐失去了它原有的维护人们之间政治伦理关系的功能,蜕变为诸侯卿大夫窃国夺权的工具,成为人们掩饰自己的私欲、追求荣名利禄的幌子。对周文礼乐的流弊,当时人们皆有深切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儒道两家哲学的产生皆是以此为背景或根由。不过,毕竟邹鲁地区和荆楚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一点,决定着儒道两家对礼乐的不同态度,影响着儒道哲学的走向或基本精神。

受传统的影响,儒家哲学表现为重德性的倾向。儒家对礼乐持肯定的态度,只是反对把礼乐形式化、工具化。为救治礼乐之弊,孔子提出“仁”范畴,以之作为礼乐的内在根据,“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强调 “文”“质”兼顾,不可偏执一方,试图借此弥补礼乐的偏失。孟子进一步发挥和深化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礼乐之制和仁义之则并不止是一些外在的政治伦理条文,而是根之于人的本性,源之于人的本心,甚至是天道所在,所谓“仁义礼智根于心”、“天之所予于我者”。按照这一说法,礼乐条文是根据人的本性而制定的,仁义诸德是人的心性与天道的显现,因而是必然的,合理的。孟子据此而强调“尽心知性”,认为只要加强道德修养,保持自己的本心本性不失,即可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于外必然体现种种道德行为,符合礼乐的规范和要求。儒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哲学。这一哲学模式,是顺着周之礼乐文化的传统而建构起来的。

受楚地尚朴文化传统的影响,道家对礼乐采取了否定的态度,表现为重自然的哲学倾向。针对周文礼乐的堕落和虚伪,道家极力提倡“返朴归真”。所谓“朴”或“真”,与孔子所说的“质”相通,是指事物的自然或本然状态。道家认为,只有事物的自然状态才是理想的,有价值的。可是,周人却发明了仁义礼乐,而仁义礼乐恰是人为之物,它们是大朴亏损和人性失真的体现。基于此,所以道家主张“致虚”、“日损”(《老子》)、“忘礼乐”、“忘仁义”(《庄子》),通过化解对仁义礼乐和种种物欲执著的修养功夫,达到与自然为一的“虚无”之境。“虚无”之境看似神秘,实际上不过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的纯真本性而生活。道家认为,人一旦有此“虚无”之境,于内可以维护本性之真和心灵的自由,于外可以消除人际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因此,根本勿需用仁义礼乐的手段去治理天下。道家的这一崇尚自然的哲学模式,可以说是逆着周之礼乐而建构起来的。

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体现为两种迥然相异的理性精神。儒家崇尚德性,强调自我的道德完善,追求道德性的理想人格,其宗旨在于平治天下,使社会趋于理想的状态。这一哲学倾向,一方面表现为彼岸世界的疏离,另一面表现对人世的关注。道家崇尚自然,反对执于物欲,要求摆脱礼律条文的束缚,关注“虚无”式的理想境界,强调纯真的人格,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自我心灵的自由。这一哲学倾向,显然具有出世主义的性质。

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人既应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在道德上不断地提升自我,以更好地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又应该对社会生活中与己有关的种种利益矛盾有一种超然的态度,不为一己物欲所羁绊。如果说,人生的前一面的需要,可以从儒家哲学中汲取营养,那么,人生的后一面的需要则可以从道家哲学中汲取营养。正由于此,儒道哲学共同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一种现实主义和超越主义对立互补的文化格局。若追溯这种文化格局之根,盖源于邹鲁尚文和荆楚尚朴的文化传统。

标签:;  ;  ;  ;  ;  ;  ;  

陆楚文化与儒道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