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辉煌--纪念民营科技产业创业15周年_科技论文

探索与辉煌--纪念民营科技产业创业15周年_科技论文

探索与辉煌——纪念民营科技实业创业15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科技实业论文,辉煌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10月金秋,北京民营科技实业界将迎来创业15周年。大自然造化钟秀,全社会步履常新。改革——不容回避的历史选择,培育了民营科技实业这枝新葩。她沐浴着阳光,也经历了风风雨雨。10余年来,笔者有幸对民营科技作了跟踪考察,近来又造访了数位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专家、政策理论专家,回顾10余年的风雨路,领悟专家们饱含历史使命感的话语,使人感受到一个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行将蓬勃大发展于21世纪的新兴产业——民营科技产业的崛起。

一、见微知著。10年前一组20字的政策表述,引发出一个新兴产业。今天中央文件决定首次写入民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近40年共和国的历史上,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中生活惯了的人们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占全国不到7%的可耕地面积,养活得起占世界22%的人口,如此沉重的翅膀在共和国举重若轻,又有谁不引为自豪?可无情的现实无时不炙烫着领导决策者和改革者们的心:体制僵化、生产力低下、科技与经济严重相脱节、大量科研成果积压……如何解放发展生产力?岁月在沉思。多年后,被市场经济大潮撞击得心难平、足难立的人们,怎么能想到,当年一批率先走出书斋、实验室的教授研究员、工程师成为当今叱咤市场风云的民营科技企业家?一个新兴的产业竟由民营科技催发生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史改革的序幕。改革大潮直接激发了北京——全国最大的高智力知识密集区。处于“科学圣殿”中关村的科技工作者们“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感受到改革大潮勃发的涛声。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纪世瀛等7名科技人员于1980年10月23日自愿组合,创办起一个旨在探索技术扩散路子的机构。它的基本原则即由科技人员走出大院大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财政拨款、不占国家人事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行决策的主体创业。这是全国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既不会石破天惊又不会倒海翻江。可是“风乍起”却招致社会上众多非议,笃定是“邪门歪道”。中央领导同志予以明确支持、肯定。1983年1月,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可请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出方针政策来。”两年后,1985年3月在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决定中遂形成20字的政策表述:“允许集体或个人建立科学研究或技术服务机构。”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中关村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联想”(1984)等先后建立、逐渐形成以研制开发、经营电子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所显示的生机与活力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1988年1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牵头7单位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对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3月,党中央、国务院采纳了联合调查组的政策建议,决策建立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基础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乃至中国科技产业在科技人员主体创业中终于诞生了。到1994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逾7万家,技工贸总收入1612亿元,工业产值1437亿元,上缴国家税款208亿元,从业人员161万人(科技人员占38%)。熊熊火炬耀中华。东西南北中,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驰骋在科技产业的一支强劲的生力军。北京民营科技企业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16万人,年技工贸总收入185亿元,工业产值7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4.3%、11.5%、5.2%、9.9%,与10年前北京民营科技企业相比较,分别是1985年的14倍、10倍、37倍、75倍。一个功垂千秋的改革开放国策,一组仅20字的政策表述,造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民营科技产业。安常处顺的人们始料不及,却源于科技与市场经济规律之中。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写进了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并将民营科技企业纳入全社会科技进步体系组成部分之一。纸上得来终觉浅。民营科技企业家深知个中滋味。如果说10年前20字的政策表述关键词在“允许”,即发给“准生证”的话,那么今朝的《决定》则是“鼓励其健康发展”的功能定位。对于民营科技企业来说,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昨天的拼搏,今天的激励,明天的奋飞,都是历史的辉煌。

二、民营科技企业运转轴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体系

民营科技企业在15年的发展里程中,创造出择善而从的运行机制体系,从而使其一直保持勃勃生机。其运行机制体系主要包括——创造物资财富、讲求精神文明的动力机制;政企分离、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技工贸一体化,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机制;与效率效益挂钩,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机制;自我约束的行为机制等等。上述诸多机制有机的聚化、相互作用,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体系。

这种运行机制体系,实际是一种科学、技术与生产,科技专家与企业家,技、工(农)贸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即体现现代大科学、大经济的运行机制,因而才能从根本上使民营科技企业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做到真正解放科技这个最先进、最重要的第一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大经济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是吸收型机制,而“小经济”对科技进步的关系则呈注入型机制,要由上级或国家按要求或考核指标等硬性“注入”。简言之,前者对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主动的机制,而后者则是他动的机制。民营科技企业的运行机制恰恰是主体自动机制,并且把那种单一或单质的运行机制变成了多功能复合型的机制体系。这就是寓于民营、科技和企业三位一体之魂。

民营科技企业的运行机制体系业已成为国有科研机构和企业借鉴、移植的模式之一。当前,包括大院大所在内的众多的科研机构,都在积极探索、选择最佳生长点,以多种形式长入经济,实现转轨变型。科研与生产结合的现实道路是发展科技产业,走技工贸一体化之路。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中心的海淀区是北京乃至全国第一个民营科技企业为主的科技园区,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开发试验区审核的4500家新技术企业中,中国科学院、中央各部委及大专院校所属企业占大头,这些企业在试验区帮助下已经建立起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全民所有制的科技公司是在“民营”机制的启动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市场导向、自主决策、两权分离、“四自”原则等成为搞活大院大所的驱动力。体制、机制、观念是改革的立交桥。民营科技企业正是铺改革路、架改革桥的先行。它冲决了几十年政府办、官办科技机构的体制,使科技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民办科研、民营企业并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新局面;它促进了科技经济一体化,在发展科技产业、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在破除千百年来的“学而优则仕”、“商贾为末”的封建的第次观念,在探索市场经济的形成,在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只研朱墨作春山。民营科技以时代的浓墨重彩,创作出一幅幅绚丽生辉的画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和光彩愈发显示出来。

三、以科技进步为重要标志的时代,呼唤大科技大民营经济

15年,历史长河的一瞬。民营科技企业虽然在坎坷与碰撞之中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但围绕其称谓“民办”、“民营”,一直智者见智,争鸣不已。究根探源,似在说明“姓社姓资”。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视察民营高科技企业“亚仿”、“生化”、“江海”等,发表了“不要再争论了”的谈话,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马克思主义判断事物的标准。迷雾廓清了,但经历风雨的新事物曾几何时负上沉重的翅膀。1993年夏,全国民营科技型企业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在《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民营的概念。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首次写入“民营”。始源于民办的民营之风开始吹进城市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

民营科技业既是改革的一个产物,又是改革的一个方向,是我们需要建立的新组织、新机制、新规范。

“民营”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大概念。当前,无论从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的规律,还是从深化改革、科教兴国的内在需求,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提出大民营经济大科技观都是相适宜的。大民营概念仅就科技企业创办方式而言包括下列范畴:

1.由以调离、辞职和停薪留职等方式脱离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或企业的科技人员及自学成才者所创办、经营的集体、个体或私营的科技企业;

2.由以上述方式脱离上述部门的科技人员通过领办、承包、租赁等等,改造成科技企业的那部分乡镇企业;

3.由上述人员创办、经营的民办官助的科技企业;

4.由全民所有制科技机构或高等院校等利用非事业拨款创办,按“两不四自”原则经营的集体和单位合作的科技企业;

5.与国家合资创办、经营,但具体产权主体不属于国家的科技企业;

6.与国外合资创办的科技企业;

7.由企业集体、企业职工合作或社会法人创办、经营的股份制科技企业;

8.由上述单位、集体或个人购买、兼并、经营的科技企业;

9.国有民营科技企业等等。

总之,它们在所有制形式上既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人或私营的;在产权制度上既包括独资的,也包括合伙的有限责任的;在经营权形式上不仅可以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也可以是两权合一的;在经营目的上,既可以是盈利的,也可以是非盈利的。民营科技企业虽然是多元、多模式的机构体系,但股份制企业应当是一个发展方向。它有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待续)

本文作者系民营科技研究专家,专著有《民营科技发展研究》。现任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政策法规部主任,副研究员;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秘书长。

标签:;  ;  ;  ;  ;  

探索与辉煌--纪念民营科技产业创业15周年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