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折旧基金对扩大再生产的贡献_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论文

论折旧基金对扩大再生产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贡献论文,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1999)04-0016-06

现代社会,劳动手段在人类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正日显重要。企业劳动手段的拥有量和质量(科技含量与产出效果)是决定其再生产规模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主要因素。但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看,资金短缺是我们长期面临的经济瓶颈。我国企业扩大再生产主要是走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而不能一味追求固定资产的新投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要求企业更好地利用现有固定资产,提高原有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揭示和研究折旧基金对扩大再生产的作用及其数量特征正是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的内在要求。掌握折旧基金的特点及运动规律有助于人们有效地利用现有折旧基金,在不增加新投资的前提下扩大原有生产能力,更好地发挥各个生产要素的作用,走内含式扩大再生产道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全社会折旧基金总额会愈来愈大。1996年江苏省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已达771.27亿元,占该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注:本文所用统计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折旧基金已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折旧提取的直接目的是补偿不变资本消耗,折旧基金属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基金。但是,马克思说过:“我认为,折旧基金,即补偿固定资产磨损的基金,同时也就是积累基金。”[1]马克思这句话实质上指出了折旧基金具有扩大再生产积累的功能。折旧基金这个特点是由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相分离的运动规律决定的。对于这个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在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原投入设备在机能时间即该设备从投入到退废的时间内,其价值通过折旧提取,逐年转移到产品中去,由此集中起来的折旧额,可以购买新设备,新旧设备同时使用将使企业固定资产在使用价值上得以扩大。1867年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以1000英镑投资购买纱绽为例子。假定一个英镑买一个纱绽,使用时间10年,第一年可以提取折旧100英镑,购买100个纱绽投入生产,使第二年纱绽数达1100个, 第二年又可提取折旧110英镑,并购买110个纱绽投入生产, 使第三年参加生产的纱绽数达1210个,……这样,10年之后累计,参加生产的纱绽数共达15934个,10 年平均,每年实际使用1593个。为此,恩格斯说:“由于扣除的数额都是预付给他的,他不从自己的利润中付出一文钱用于购置新机器,就能靠自己的旧机器,使自己的机器数量几乎增加了百分之六十。”[2](p.228)

其次,在原投入设备机能时间内各年都存在新的投资条件下,企业每年集中的折旧基金数额更大,用之购置的固定资产绝对数量更多,从而使折旧基金所具有的积累性质更加显而易见。折旧基金成为企业扩大再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资金来源。

再次,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固定资产的价格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样用原有的折旧基金可以购置更多的同类设备投入生产。此外,由于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固定资产在退废更新时,一般不会完全采用同样规格型号的设备来更换旧设备,而是采用更新的效率更高的设备来进行实物补偿,从而扩大了原有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

本文研究前两种情况下,折旧基金扩大再生产的数量规律。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利用折旧基金使固定资产在使用价值上得以扩大是有一定数量界限的。国内曾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并且指出在机能时间过后,固定资产使用价值仍会继续扩大。如果将机能时间以后继续扩大的因素考虑进去,固定资产使用价值平均扩大率

n-1

n+1

,其中n为机能时间。[3]本文以原固定资产参与的再生产过程作为考察对象,探讨机能时间内固定资产使用价值扩大率问题。因为机能时间过后,原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已经退废并用新购置的设备予以替代,价值形态也得到了补偿,原固定资产参与的再生产过程已经结束。事实上,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谈的也是机能时间内固定资产使用价值的平均扩大率。

假设某设备单价为p,使用年限n年,一次投入k个单位。 使用后逐步提取折旧,并购置新设备投入,增加在用设备数。显然,当年在用设备数等于上年在用设备数加上本年用折旧基金购置的设备数。折旧及设备增加情况如表1。

表1 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各年折旧及设备增加情况

可见,机能时间内固定资产使用价值的扩大规模只同其使用年限有关,使用年限愈长,扩大程度愈大,但平均扩大程度不会超过72%。

表2 固定资产价值量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各年折旧及设备增加情况

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假设在原投入设备机能时间内企业各年总投资中,用发展基金进行的净投资与用折旧基金进行投资比率为a。 于

1

1

a 1+a

是,第2年折旧提取数为—kp,企业总投资则为─kp+─kp=──kp,

n

n

n

n

1+a

设备增加数也是──kp,在用设备数为

n

1+a a

(1+──)kp,净投资设备在用数为(1+─)kp,如此类推。

n

n

各年折旧及设备增加情况如表2。

在用设备年平均数

净投入设备平均数

(注:该步结论要经过繁杂数学运算才可得到,这里从略。)

1

1

根据a,n的经济意义可知───>──

1+a n

a kp1+a

所以,净投入设备年平均数>─────(1+────)[n]

(1+a)[2]n

固定资产使用价值平均扩大率

在用设备年平均数

r=───────────-1

净投入设备年平均数

e[1+a]-a-1

即 r<────────

ae[1+a]

以上是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的,但其结论同样适用于全社会折旧基金的扩大再生产作用。

由于劳动手段的拥有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上面的结论也表明折旧基金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数量界限。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经济增长符合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即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本拥有量。如果假定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拥有量的增加是同步的,据表2

本年设备在用数

1+a

经济年增长率θ=────────-1=────

上年设备在用数n

说明经济增长率与净投资占折旧基金投资的比率a成正比, 与固定资产平均使用年限成反比。各种不同固定资产(主要指大型设备)的平均使用年限各不相同,为了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社会对不同固定资产的投资相应不同。现将经济年增长率θ、固定资产平均使用年限n 及净投资占折旧基金投资的比率a的具体对应关系列入表3。

表3 经济增长率、 固定资产平均使用年限及净投资占折旧基金投资比率对应关系

n(年) 15

20

2530

a

8 0.2 0.6

11.4

100.5 1 1.5 2

151.25 2 2.75 3.5

下面是几点说明:

1.上面推理是以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作为折旧计提基础的。近几年理论界提出应以固定资产现时再生产价值即以重新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或获得同样生产能力应付的经济代价作为折旧计提基础,并且要求加速固定折旧即采用加速折旧法。究其原因,一是考虑在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固定资产帐面原值会严重背离固定资产现值,企业将得不到足够的资金保证固定资产的重置;二是考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固定资产存在巨大的精神磨损,忽略固定资产精神磨损不利于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市场竞争力。本文是讨论固定资产使用价值扩大问题,从而舍弃了固定资产价值变动的因素。事实上,固定资产原值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购置或建造它时所费的投资款,而是指其中内涵的完全人类劳动量(即包括建造时所费活劳动量又包括所费原材料、辅助材料中含有的人类劳动量),固定资产原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随固定资产价格变动而变动的。

1

各年提取的折旧额=──×当年购置或建造时投资额×固定资产价格

n

指数(以投资当年为基期)。固定资产价格上涨,固定资产原值的货币表现额同步上涨,各年提取的折旧额也同步增多,但用之购置的固定资产数量不会变化。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造成的固定资产精神磨损只会导致固定资产的物理使用年限与经济使用年限的分离,不影响折旧基金的计提基础。如果固定资产行业技术进步快,固定资产精神磨损大,其经济使用年限就缩短,也即固定资产执行职能时间缩短,这只会使相应各会计期间分摊的折旧额增多。可见,不论是以固定资产现时再生产价值作为折旧计提基础,还是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折旧更新,都不影响本文的结论。

2、 本文推理是采用把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平均地分摊于整个使用过程的各个会计期间产品成本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折旧提取一直采用这种“平均”法。但会计学界有的同仁根据收入—费用配比的会计准则认为该方法不妥。因为固定资产在其使用的各个会计期间耗费是不均匀发生的。固定资产使用前期,设备效能高,贡献大,耗费也大,相应获得的补偿(折旧)应大(不考虑价格变动);固定资产使用后期,设备效能低,贡献小,耗费也小,相应获得的补偿应小。事实上,就单个设备而言,由于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设备在使用年限内各年的效能差异甚小,不必加以统计核算。就企业设备总体而言,各会计期间设备有新有旧,从总体上看按“平均”法提取的折旧总额应等于企业设备总体的价值耗费。如果一味恪守收入—费用配比准则,将使折旧基金的提取陷入繁琐境地,不利于企业会计核算。

3、折旧基金的使用只会使固定资产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扩大,固定资产价值不会扩大。

收稿日期:1999-04-10

标签:;  ;  ;  ;  ;  

论折旧基金对扩大再生产的贡献_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