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地区的宗族与社会论文_陈庚,陈喜钠,叶素洁

粤西地区的宗族与社会论文_陈庚,陈喜钠,叶素洁

——怀集连麦镇陈氏宗族的个案研究

陈庚 陈喜钠 叶素洁 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学院 526061

摘要:宗族是中国古代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怀集县连麦镇陈氏这个传承久远且完整的大宗族的个案研究认为:粤西的农村社会是在宗族的形成、扩展过程中发展出来的,而明初齐民编户、平定瑶乱的政策是其起点;宗族以其族产、族祠、族谱形成了凝聚机制;宗族与社区、国家联系的加强,将与中央王朝密切相关的文化系统带入这一地区,使之逐渐成为宗法社会,与中央王朝的联系日益密切,最终成为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宗族力量历经打击,却并不丧失其在农村社会的影响,在新时期仍有其表现及正面作用。

关键词:宗族 怀集县连麦镇 陈氏宗族

本文系肇庆学院大创项目成果,肇庆学院大创项目编号:201610580077

怀集县地处广东省西部,隶属肇庆市,自古为瑶僮活动区域,其辖区内今日仍有少数民族乡。怀集连麦镇陈氏宗族的始迁祖积善公在明初迁入该地,现有六支后裔分居不同村落,是当地较为久远庞大的宗族之一。

一、宗族的整合及其内部结构形态

前人的宗族研究已经指出:迁移与定居,都不意味着宗族的建立,宗族的历史是由后来把始祖以下历代祖先供祀起来的人们创造的。①据此,我们应将文章的关注点放在陈氏宗族在怀集的发展过程中。

陈氏宗族族谱记载:“(始祖)居城右之立寨,至平瑶后始迁白沙立社山寨,继立莲塘寨”②。该宗族早期居住在莲塘寨,到六世祖时,已呈宗支分化的倾向。五世祖有三子,长子念一居莲塘寨旧居,而二子迁往今中洲镇的水更大圹村,三子则定居陈咀村。到八世祖时,六世祖念一公的后代又分化成莲塘寨、五间屋和沙边圩三支。九世祖时达四公一支也离开莲塘寨,“在王案山下,相其阴阳,观其泉流,指以阴阳二宅之地,始建青砖屋宇,迁居为王案村焉”③。

今天所见的族谱是在同治年间修纂的版本,而最早作宗支图整合宗族的就是九世祖达四公。同治版族谱记载:“世祖(达四公)惧源流之无稽,作宗枝图以遗后,使不有见知。于前孰得闻知于后?幸我世祖相传世系以启后,后人得以朔流徂源而不忘其所本焉。”④同时,达四公也着手制定字辈,作为整齐宗族另一手段。如十至二十九世字辈:

庆国鼎甫 伟焕举孚 德烈永基 作中轼文 子星福盛。

随着宗族的蕃衍,宗支图逐渐演变为族谱。一陈氏族人深感“宗枝图世远朽烂,且族内衍繁代数以远,一片纸张难以尽记。”在同治十年“冒托西宾于祖庙右家宗祠讲学之余,仰承先志考宗枝而创为家谱,为各造家谱而合为族谱。”⑤

在自然形成的血缘继嗣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修撰族谱、制定字辈和举行祖先祭祀等组织化手段,将宗族整合为内部关系密切的社会组织,是明清宗族发展的基本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举行祖先祭祀是把“敬宗收族”的观念具体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为此,他们规定了共同祭拜事宜,后人在重修族谱时也将这些规约补充了进去:

合众兄弟决定每年春分日召集各房理事到王案寨商议祭扫事宜。

拜祭日期定为清明节前十日。如二月廿一日为清明,则十一日为祭扫吉日。

并制订了赞礼仪式:

参拜者各司其事,主祭者就位,参身鞠躬,拜,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四叩首,起。祖墓堂前拜,执事者分香,初献香、二敬香,三奉香。举瓶酌酒,初献酒,二敬酒,三酹酒。献荠仪,献荤仪,献宝财。主祭者俯伏,选祝者就位,参身鞠躬召伏致祝文,选祝者起,主祭者皆起,偏身复位拜,五叩首,六叩首,七叩首,八叩首,起。鞠躬三辑,焚化宝财,鸣炮。

“通过祖先祭祀作为宗族整合的手段,很大程度上要以宗族共有财产的建立为物质基础。”⑥该宗族很早就开始设立宗族共有财产。族谱记载九世祖达四公共5兄弟,其后这些兄弟后代不继,祀田皆交达四公嗣孙管业。

九世祖陈稀,凤三公长子,生陈良,良生经,经生佩,绝。皇甫公支出丧费,凤三公祀田山场汝滨埇即交皇甫公嗣孙收租致祭。

陈宠,凤三公次子,生陈享,绝。纯甫公支出丧费,凤三公祀山场田段土名汝滨埇,交纯甫公嗣孙致祭。

陈汤,凤三公三子,生权。权生二子,长遇生预,次现生壮。至道光间年伟韬父子将凤三公祀田汝滨埇山场田段卖交达四公嗣孙管业。

陈珊,凤三公五子也……道光间举训将凤三公祀业汝滨埇田山卖与达四公嗣孙管业。

科大卫 、刘志伟的宗族理论体系强调意识形态 、商业化与宗法制度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宗族制度在中国民间社会广泛发展,并且成为文化资源和控产机构。该宗族所在的粤西山区,经济落后,并不具备珠江三角洲地区商业化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文化资源和控产机构。上述关于祀田的转让,就说明了这一点。

据王案村民描述,曾有一族人无子嗣,临终前将其房产交由外姓义子继承。尽管其义子拥有房屋所有权,但他并不能行使使用权,因为他并非该村的成员。迫于上述情形,这个外姓人只好将房屋转卖给村民。这里牵涉到一个“入住权”的概念,入住权首先是建房子的权利。在科大卫看来,入住权就是在某地定居并争夺资源的权利。他说 :

“入住权包括建房子的权利,也包括开垦荒地的权利,是村民最重要的权利”,也就是说,一个乡民能够在某村生存,首先他就必须具有入住权。在乡村中,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便盖房定居并与原来居民和平共处的,“乡村就是有入住权的人的群体,村民是个在乡村有入住权的人”⑦

二、与社区、国家的联系

在宗族形成之前人口稀少,人们往往异姓聚集而居,并以种种措施维系彼此。该宗族族谱记载:“陈莫二姓共建祠庙,奉祀神明及各姓太祖,以报本”。⑧到明末清初,随着人口的繁衍和宗族的逐步形成,祖宗祭祀已成为各宗族内部的事务。旧有祠庙逐渐演变为观音庙,观音信仰替代了异姓的联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之时举行炮会,以村寨为单位,各自抬着三牲到观音庙拜谒观音菩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庙宇所在村落则设置宴会,以满足信众的餐饮需要,并举行粤剧晚会,以飨各方来众。一系列的活动,带动着社区的互动与联系。

这反映了当地社会的开发历程:齐民编户初期人口稀少,而瑶蛮丛聚,编民依傍于官府力量。在今日的连麦地区,当时武城司就驻扎在其水路交通要道增田埠附近,既可扼守要道,也可支援周围地带。除了武城司的保护,营堡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庇护之地。县志论述当地形势时说:“……地虽广,山亦多而无险可扼。地方有变,筑寨立堡坚壁清乡,守之长策也。”⑨该宗族先祖最初所居之社山寨、莲塘寨,即属当时营寨。社山寨北靠群山,面向连麦西部平原;莲塘寨则在平原隆起的土丘上,四面低平,易守难攻。而官府力量有限,异姓往往联合以自卫。在人口繁衍、宗族逐渐形成之后,则重在农业生产的发展。社区联系形式,相应地发生了改变。

明代之前,中央政权与基层社会之间保持了较大的空间距离,中央政府很少对县以下的社会生活进行干预。明初开始,政府对基层社会采取一种控制的政策,强调对户籍的登记。但是,为了节省社会控制的财政与人力开支,统治者所掌握的行政力量并没有直接渗透到家户。在该宗族所在的怀集县,明清时期政府采取的是坊里制度,并以坊里制度负责基层赋税的征收。

据《怀集县志》记载,崇祯十四年,全县设5里,由里长管催钱粮。开征时,里长雇请保头代催。同时县派长单督促保头催促各纳粮,期限至则要求保头抓拿拖欠田粮的户主。崇祯末年,各项钱粮直接由县收,里长负责出纳。榷税,则由县正委里长代收而缴于县库。

清初,钱粮稽征沿袭明朝法例。康熙三十四年起,每里轮一人为冬头,县再派押差监督,期限至即据冬头开列的欠纳户册,拘捕欠户。其他榷税仍按明朝定额,由县委派里长征收缴县,或派官管收缴交县正。

除了承担赋税,宗族在科举上也跟中央政府发生着联系。

该宗族的九世祖达四公为修职郎,虽是散职,却代表着宗族的崛起。到了十世祖庆宇公,担任官府吏员,《明会典》规定∶“凡佥充吏役例于农民身家无过年三十以下能书者选用”⑩,这里的农民应不是一般的贫苦农民而应是富户,因为富户子女才有受教育的机会,才“能书 ”。而庆宇公的三个儿子,分别是武略骑尉、国学生和登仕郎,官职虽小,却是地方上地位提升的反映。显然,他们已在帝国的科举体系之内。

今日王案村内的同庆堂、三多堂两支族人是庆宇公三子国灿公的后代,他们在大年初一开年并可吃荤,与当地习俗不同。即使是当天与有庆堂族人共同祭祀,供品也不同:一方有荤菜,一方是斋素食品。对此,他们有着自己的说法。传说某年大年初一,国灿公赶考在即,等不及初二开年,于是当天就杀鸡拜祭祖先,随即匆匆赶路。从此其后人就在大年初一杀鸡开年,形成与当地风俗乃至同宗所不同的风俗。

三、宗族与现代

建国后宗族适应了新状态,并没有消亡,甚至还在一些事件上,发挥出新的作用。由此可见,宗族之于中国基层社会的作用。

“人民公社化”重整了农村社会的基础组织,实行生产队的形式组织。尽管如此,生产队仍以宗族组织为基础,将血缘相近、供奉共同宗祠的村民编入同一生产队。这一过程中人数较少的分支祠堂被合并,形成了王案村今日三个祠堂分立的局面。宗族组织的结构仍得保存,并以此承担基层公共事务。

“文革”后宗族意识逐渐复兴,该宗族在重修族谱时,记录下了这一历程:“一九四九年国家实行共产政策,对于一切私人产业及一切祀田归国家所有,平均分配。此后,无祀祖之谈,难于致祭先人。且国家政策对祭祀视之迷信,我辈各房兄弟以遵守国法为先,虽有极端喝念先祖之心,亦不敢行致祭之事。至一九七九年国家开始认为致祭先人属纪念之事,不属迷信之风。承此之余,各房兄弟喝念先人心切,即投资祭祀先人。”⑪祭祀活动随之恢复,每年清明各分支即派代表回王案村共同祭祖。

王案村所藏族谱在“文革”期间佚失,后到同宗村落传抄副本,宗族记忆得以延续。随着时代的发展,增修族谱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这过程中,还出现了新的状况。连山县加田镇一陈氏村落,声称其祖先来自王案村,要求认祖归宗重入谱牒。王案村一方也有族人因故迁往他乡的故事流传。一直以来,连山因为山高林密、瑶僮众多,是人们逃匿的首选。《怀集县志》:“内五排隶连山县,离城仅五六里……连山县内七峒乡民、宜善司外七峒獞民皆五排蚕食之地。西抵广西贺县、昭平、富川,南抵怀集,北抵湖广,连山县锦田所皆五排流劫之地。”⑫万历年间怀集知县林春茂曾感叹:“万山之中,贫民苦役则逃窜生乱。”⑬按以往的写谱习惯,若有族人逾越国法等事,为免家族受累,开除祖籍不予记录。双方理事就此往返多次,但因无法确认具体世系未能谈妥。

另一表现是祠堂的修建。踏入2000年,各祠堂与时俱进装修旧祠堂。但随时间的消逝,祠堂已日益破旧,经济发展带来了要重修祠堂的呼声。目前,王案村在讨论重修有庆堂——该宗族最古老的宗祠,各支外迁族人也积极参与。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连宗活动活跃起来。怀集连麦镇陈氏宗族也积极参加这类活动。县城文星塔旁仁寿村建有陈氏祠学堂,为明代怀集进士陈碌所建,原仅供族人就学。2016年仁寿村捐献学堂地段,作为怀集陈氏联谊会会址,并举行助学活动奖励当年考上大学的陈氏学子。全县各镇的陈氏宗族及邻近县市的陈氏宗族团体都参加了这一活动,该宗族也不例外。活动经费的来源,相当一部分是各宗族的捐款。宗族原本具有社会互助、公益事业等功能,在不同的时期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可能适应于新的时代、以新的面目出现在社会中,这不容否定。

四、结语

“明清华南宗族的发展,是明代以后国家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国家礼仪改变并向地方社会渗透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⑭在这一过程中,该宗族有华南宗族的影响因素及特征,如明初齐民编户的政策,宗族以其族产、族祠、族谱形成凝聚机制。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因素,如粤西地区的瑶汉族社会交往问题。虽然经历了“土地改革”、“公社化”和“文革”,宗族力量一度衰落,但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宗族的旧有功能,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融入新的社会之中。

注释:

①②③④⑤陈积善太公族谱.公元2009年重印

⑥刘志伟:《祖先谱系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

⑦刘志伟:《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载《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⑧陈积善太公族谱.公元2009年重印

⑨《怀集县志》卷一舆地志绘图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年版。

⑩《明会典》卷8《吏役参拨》,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⑪陈积善太公族谱.公元2009年重印

⑫《怀集县志》卷十杂事志地图卅八,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年版。

⑬《怀集县志》卷三赋税志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年版。

⑭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载《历史研究》,2000。

论文作者:陈庚,陈喜钠,叶素洁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1

标签:;  ;  ;  ;  ;  ;  ;  ;  

粤西地区的宗族与社会论文_陈庚,陈喜钠,叶素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