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浅谈美育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精神文明论文,浅谈论文,关系论文,国民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人的建设。人的建设的根本内容是人的现代化、文明化,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提高人的素质,既指人的能力,也包括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境界。这两个方面,关键都在于教育(包括对象性教育和自我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审美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科技的发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也就愈加凸现出来。
一、美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美作为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文明愈发展,人们对于美的爱慕、追求、享受和创造也愈发展。美已成为人类永远孜孜追求的目标。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双向运动中,始终伴随着文化、思想、审美三维现象的运动。审美,作为精神文明的系统要素,主要表现为一种审美观念的形成,它与人的哲学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宗教观、自然观、艺术观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深层的社会内容。人们在实践中,审美和审美观念一旦形成并系统化后,它便制约和决定着人的审美选择、感受、判断、情趣,指导人们自觉地从事审美和创造美的实践,从而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审美追求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其内在动力源于人的精神需要。现代人的审美需要日益摆脱了物质的拘囿,淡化了现实功利的企求,变得更丰富、更高尚了。因此,人在审美活动中能够解除现实关系的羁绊,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正如黑格尔所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又如席勒所说,自由成为“审美王国当中的基本法律”。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或鉴赏,常有正讹、全偏、高低之分,甚至有以丑为美、美丑混淆等现象,究其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文化、精神、艺术、美感、修养的差异,及由于观赏人的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的不同导致审美标准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只有加强审美教育,才能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识别美丑,从而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美育是比德育影响更深、比艺术教育范围更广的一种教育。德育,主要是进行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比较注重理性教化,解决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体现“善”的要求。美育则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从而达到美的境界。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艺术教育,但比艺术教育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艺术美的教育,而且还应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教育。由此可见,美育在内容、方式、途径、效果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应该说,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但只有美育才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美育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审美文化在我国兴起后,有效地提高了社会文化的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审美的境界,从而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事实表明,提倡和发扬审美文化,必须诱导和加强审美教育。早在60年代,前苏联美学家叶果洛夫说过:“在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审美文化贯穿于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文艺、科学、技术设计、社会组织——以及从生产到日常生活上的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贯穿于群众教育的各种形式中。”当代各国教育都面临跨世纪的挑战,包括如何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由“专业技能”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向审美教育转轨。西方已经有人预言:未来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中国要想在这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当树立审美教育的超前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育体系。
二、美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提高国民素质,最主要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审美教育作为这两个素质的中间环节,是把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成果在人的培养中体现出来。“真和善只有在美中间才能水乳交融”(黑格尔语),美育应该也能够承担起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一些任务。
美育融化在德育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其艺术情趣的格调也会是高尚的;反过来,一个艺术情趣高尚的人,其道德情操也一定高尚。单纯地培养人的道德意志,是对人类多质特点的忽视。重视美育,会使人们精神美好,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以,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些,都是说美育与德育的相通关系。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情感具有疏导、诱发的特点,即能依靠美本身的魅力来感染人、吸引人,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因此,美育是德育的情感基础,又是实现道德完善的有力手段。
美育渗透在智育中。智育中有不少审美的因素,诸如:端庄的汉字,均衡的方程,变幻的几何图形等等。抽象的概念、定义、条文,往往难以为人们很快地领会和接受,如果能充分调动情感因素,把理智寓于情感之中,把概念寓于形象之中,把辛勤的知识学习寓于甜美愉悦的享受之中,那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美育中也包含智育的内容。美育所使用的艺术作品和感性形式,是进行智育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可以通过对美的欣赏去了解自然、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比如,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比历史教科书生动、丰富得多。这正是美育在智育中的魅力。
美育孕育着创造力。人类的创造性是和人对于美的爱好和追求分不开的,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培养与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这是审美教育的直接落脚点。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同样地,人们感受和鉴赏美又是为了创造美。欣赏者从艺术作品中所获得的美感、体验、认识,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他的思维方式,影响到他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美育在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方面,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美本身就是一种感人的形象。审美过程,既是人的一种精神享受,同时也是对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的一种培养。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唯有逻辑思维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其实,形象思维也是对世界的一种把握。高尔基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世界的思维。”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相对论的创立,就源于爱因斯坦16岁时的一个“怪诞的狂想”:“假如我骑在一条光上去追赶另一条光,将会是什么现象呢?”事实还说明,美育对提高人们创造现实美的能力这一作用也不可忽视。美育是想象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从原始的陶器、石器到现代的宇宙飞船、人造卫星,作为人类创造性生产的积极成果,都毫无例外地包含着美的因素,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对人进行着美的教育。
三、实施美育是全社会包括每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实施美育是整个社会的任务。它的途径是十分宽广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涉及到人生的各个领域,贯穿于人生的各个时期。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的实施途径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美育,二是学校美育,三是社会美育。
家庭美育。家庭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起点。家庭,作为人们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进行家庭美育,首先要重视家庭环境的审美教育。家庭环境包括室内外的布置与美化,还包括家庭成员的精神因素和气氛,要做到亲密和谐,团结友爱,使孩子从小有爱美审美的文明行为。其次要重视日常生活的审美教育。这里包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如饮食起居、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等。第三应重视文学艺术的审美教育。家长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文学艺术,帮助和引导孩子欣赏文艺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后还应重视大自然的审美教育,引导孩子从审美的角度领略自然美的奥秘。此外,家庭美育还要重视胎教、幼教。《易经》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这个道理。
学校教育。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基地。学校美育对于青少年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高等学校的美育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李鹏同志曾经指出:中小学的美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学校美育,也要把握几条:第一,要搞好教学。主要通过各门文学艺术课或美学课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充分发掘书本中的审美因素,并把它作为审美对象展现给学生,借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完整人格。第二,要搞好课外活动。如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组织美的鉴赏、评介和游览观赏活动。同时,要十分重视通过劳动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美的道理,从而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第三,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要以自己的身教言教,为学生树立美的形象,留下美的印象。
社会美育。社会是实施美育的广阔领域。社会美育比起家庭美育、学校美育来说,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实施社会美育,一要抓好社会各种美育设施的审美教育,如影剧院、展览馆、俱乐部、文化宫、博物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音像制品,等等。国家和社会、群众团体要充分利用这些阵地,向人们宣传美的知识,进行审美教育。二要抓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审美教育。我国是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国家,这为我们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指导,使人们从中获得美的知识和美的享受。三要抓好各项活动的审美教育。各行各业要从本身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出发开展审美活动,加强审美教育,例如,商店的橱窗设计、产品布置、服务员的仪表态度、工厂车间的环境美化、生产秩序等等,都要体现美的要求。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来建造。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应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综合体现,既有统一的规划,又有本地文化的特色;现代化的农村也应该有湖光山色的园林美景,有整洁的建筑。当然,不论城市、乡村的建设,都要以自己的经济、文化等条件为基础,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侈谈美,也不能借口条件差而不考虑实施美育。总之,整个社会要尽可能创造和谐优美的生活秩序和工作环境,使人们生活、工作在美的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