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质量改善背后的环境变化或检验--2007年中型股份制上市银行经营绩效分析_兴业银行论文

资产质量提高背后存隐忧 环境变化或带来考验 ——2007年中型股份制上市银行经营业绩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忧论文,股份制论文,年中论文,经营业绩论文,资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营规模迅速扩张,资产负债结构趋向优化

(一)资产负债规模增速呈现历史性高点。

2007年借助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旺盛的金融需求,七行的资产负债规模扩张势头非常迅猛,增速到达阶段性高点。

七行的资产余额由2006年末的43786亿元增长到2007年末的59528亿元,增长了35.95%;负债余额则由2006年末的42131亿元增长到2007年末的56599亿元,增长了34.34%。中型银行的规模扩张速度远远超过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

其中,以中信、招行的扩张速度最为瞩目。中信的资产、负债分别较上年大幅增长43.06%、37.34%,资产增速居七行之首,资产余额突破了万亿大关,达到10112亿元。招行的资产、负债分别较06年末增长40.3%、41.37%,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大关,分别达到13105.52亿元和12425.68亿元,在规模上仍保持在七行首位。

(二)存贷款增速差异推动资产负债结构变化。

受旺盛融资需求影响,2007年七行的客户贷款和垫款净值总计达到32104亿元,较2006年末大幅增长20.53%。其中,中信银行的贷款增幅最大,为24.81%;增幅最小的民生银行也达到17.53%。

尽管受到资本市场资金分流的负面影响,七行的客户存款余额仍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7年末七行存款余额总计43909亿元,较2006年末增长22.02%。各行在存款增速上呈现出较大差异,增速最高的浦发银行(27.99%)比增速最低的民生银行(15.07%)高出将近13个百分点。

存贷增速的差异推动七行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一定变动。首先,各行普遍呈现出资产增速高于贷款增速的情况,贷款占比较2006年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存放央行款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等资产项的占比相应提高。其中,招行的贷款占比降幅最大,较2006年末下降8.88个百分点,贷款占比已略低于50%,达到49.93%;兴业银行的贷款占比下降5.35个百分点,46.17%仍为七行贷款占比的最低水平;华夏银行的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6.6个百分点,贷款也基本只占整个银行资产的半壁江山;其余各行的贷款占比虽仍高于50%,但均较2006年末下降了4~8个百分点。

其次,受资本市场资金分流影响,七行客户存款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均加强了同业资金、发债等其他负债渠道的运用。七行的存款占比均较2006年末下降了3~12个百分点,但除兴业银行外,六行2007年末的存款占比均高于75%,存款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其中,浦发银行的存款占比(86.1%)为七行最高;兴业银行存款占比仍为七行最低,为62.2%。

(三)存贷比等指标变动显示各行流动性趋于紧张。

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七行的流动性已开始显现一定趋紧迹象。2007年末,深发展的存贷比为75.78%,超过了75%的监管要求;民生、浦发、招行纷纷逼近监管红线,存贷比分别高达74.44%、70.24%和70.11%;其余各行的存贷比也均高于2006年末水平。中信银行没有披露2007年末存贷比的相关数据,但其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的规定,用“核心负债指标”来说明本行流动性情况,监管规定该指标须不低于60%,但中信银行这一指标仅为48.62%,表明其流动性情况不容乐观。

(四)贷款结构分析。

1.贷款的产品类型分析:压缩贴现占比,发展重点逐渐瞄准零售市场。在打造零售银行优势、争夺零售市场份额战略的推动下,借助于居民旺盛的金融需求,七行的个人贷款均实现了余额与占比的双重提高,使贷款的客户结构发生显著改变。2007年末,七行的个人贷款余额总计达到6762亿元,比2006年末的4129亿元大幅增长63.77%。

其中,以兴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比提高最为显著,较2006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也随之取代了深发展,成为七行中个人贷款占比最高的银行(33%);招行的个人贷款余额仍为七行最高,2007年末达到1750亿元。

2007年,七行的票据贴现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招行降幅最大,由18.4%下降10.6个百分点至7.8%;除票据贴现占比最低的兴业银行变动幅度较小外,其余5行的贴现占比普遍下降了4~7个百分点。通过降低票据贴现占比,各行一方面加快票据周转,提高贴现收益率,更主要的是通过压缩票据资产调控贷款规模,为贷款挤出更多空间。

2.贷款的期限结构与行业分布: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行业集中度仍然较高。从披露相关数据的各行情况看,2007年中长期贷款的占比均有所提高,民生、华夏分别较2006年提高7.3个百分点,达到49%和35%;深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则大幅提升18个百分点,升至36%。此外,浦发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比为39.44%,同比上升2.72个百分点。

七行贷款的行业分布较为相近,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及房地产等领域。七行排名前4位的行业贷款合计占企业贷款的比重均不低于65%,深发展的4大行业贷款占比更是高达78.11%。在经济波动期,较高的贷款集中度将使银行更易遭受信用损失的困扰。

3.贷款的区域分布:固本强基,不断开拓优质市场。在巩固传统优势地区领先地位的基础上,七行纷纷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市场渗透力度,尤其对金融资源丰富的华东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增加了更多的信贷投放。据年报数据显示,除浦发银行进一步巩固其在华东市场的优势,将此地区贷款投放占整个贷款总量的比重提升至46.53%外,招行等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此市场的贷款份额争夺,招行2007年对华东的贷款投放占比已达到40.99%,深发展、民生、华夏对华东地区的贷款投放也均超过了本行贷款总量的30%。

(五)存款结构分析。

1.客户结构分析:客户构成基本稳定,个别银行个人存款受资本市场分流影响显著。招行的存款客户结构变动比较值得关注,其2007年末公司存款较上年大幅增长33.61%,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而个人存款仅增长了4.65%,占比较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资本市场资金分流对银行个人存款的负面影响。

其他各行存款的客户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公司存款占比方面,除民生银行保持不变、中信银行下降1.6个百分点外,其他4行的公司存款占比均出现2~4个百分点的小幅提升;个人存款占比变动更不显著,除招行外的其余6行个人存款占比基本保持不变或变动1~2个百分点。总体而言,七行存款的客户结构相对稳定。

2.产品类型分析:活期存款占比呈上升之势,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下降。2007年资本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2007年末,除深发展的活期存款占比保持35%不变外,其余6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均呈上升之势,较06年分别提高2~6个百分点。活期存款占比上升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存款付息率,提高利息收入,但却影响了目前仍以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的资金稳定性,增加了中小银行资金调度和头寸管理的难度。

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营业收入大幅攀升,收入结构趋向更优。

2007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发生了深刻变化,七家股份制上市银行尽管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以及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经营压力,但七行各项业务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收入水平迅速提升,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人民银行6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为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稳步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七行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主动优化客户对象,有效提升净利差(NIS)和净利息收益率(NIM),使得4家以上的中型股份制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长幅度超过52%。

同时,在国内资本市场繁荣和金融市场持续升级的背景下,股票交易及相关理财产品不断升温,债券投资活跃频繁,以及银行客户刷卡支付等消费习惯的改善,使得七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增幅达到了近几年中难得的历史高位。

在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七行的营业收入水平增幅明显,均实现了超过36%的增长速度,其中3家银行的增长幅度超过50%。

1.营业收入比较。2007年,招商银行的营业收入指标表现一枝独秀,在营业收入规模及其增幅上,均位居七行首位,营业收入达到了410亿元,较2006年增加了63亿元,增幅为63%。兴业银行的营业收入较2006年增长了61%,但营业收入总量相对较小,为221亿元,约为招商银行营业收入规模的一半左右。中信银行的营业收入总量及增幅也较为抢眼,分别达到了278亿元和56%的增长幅度。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银行和浦发银行的营业收入增幅相对较低,分布在45%~37%之间。其中,华夏银行和深发展银行的营业收入规模在七行中位列后两位,分别为143和108亿元,约为招商银行营业收入的1/3和1/4,业务规模及营业收入水平均需进一步拓展。

2.利息净收入比较。2007年,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增幅均超过了50%,分别达到了59%、58%、57%和53%。其中,招商银行以339亿元的利息净收入位居七行首位,较2006年增加了124亿元,实现了利息净收入总量和增速的双丰收。华夏银行的利息净收入虽然以53%的增幅位居第四位,但其总量规模尚显不足,仅为113亿元。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基于其较为广泛的生息资产业务,使其利息净收入的总量仍然保持在相对高位,达到226亿和242亿元,但其利息收入的增幅则相对较小,分别为40%和36%。

3.非利息净收入比较。2007年,是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快速发展的一年,七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增幅呈现出大幅增长态势。兴业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增幅达到了超过翻两番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30%的高位。但兴业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总量基数较低,仅为12.09亿元,非利息净收入的跨越式发展对其利润的贡献程度相对较低。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紧紧抓住了2007年非利息净收入快速增加的大好机遇,分别实现了112%和97%的增长幅度,尤其是招商银行在其广泛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基础上,使其非利息净收入总量达到了71亿元,约为兴业银行和深发展银行的6倍。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增长幅度接近50%,增速也较为出色,但由于其非利息净收入规模较低,着力发展以手续费和佣金业务为主体的非利息收入业务也将是后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华夏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总量达到了30亿元的水平,但其增幅则相对较低,仅为12%,与其他六行的发展速度存在差距。

4.营业收入结构比较分析。2007年,由于七行着力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营业收入中的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的结构组成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七行的营业收入仍普遍表现出高度依赖利息净收入的状况,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全部超过78%,其中五家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比达到了90%左右。尤其是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比分别达到了94.52%、94.01%和93.45%。招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比虽然达到了82.77%,但近几年来,其营业收入结构也正持续改善。华夏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比为78.87%,利息净收入占比较低,营业收入结构相对较为优化。

5.净利差(Net Interest Margin,NIS)比较分析。2007年人民银行6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为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稳步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七行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主动优化客户对象,有效提升了自身净利差及利息收入水平。

从净利差(NIS)的提升幅度看,中信银行的净利差提升幅度最大,达到了0.42个百分点,主要基于其较高的生息资产收益率水平(即4.95%),反映出了中信银行较强的生息资产业务溢价能力。进一步分析中信银行的生息资产收益率和付息负债成本率结构,可以看出中信银行除存放央行款项的收益率水平与招商银行相当外,其贷款和垫款收益率为6.11%,高出招商银行0.31个百分点;债券投资收益率为3.38%,高出招商银行0.04个百分点。

招商银行的净利差提升幅度达到了0.27个百分点,利差收入状况进一步改善。但招商银行的净利差提升主要体现在付息负债的成本控制上,表现较强的付息负债成本控制能力。2007年招商银行的付息负债成本率为1.77%,分别较中信银行和深发展银行低0.23和1.06个百分点。

深发展银行的净利差提升幅度为0.16个百分点。基于其双高的净利差基础,即高生息资产收益率和高付息负债成本率,尽管其2007年生息资产收益率达到了5.82%的高位,分别较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高出0.87和1.09个百分点,但其较高的付息负债成本率(即2007年的2.83%)抵消了生息资产的收益水平,从而收窄了净利差提升的幅度。

(二)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增速迅猛,组成结构不尽相同。

1.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水平及增幅。2007年,七行的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取得了大跨步的发展,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增幅超过133%,其中兴业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实现了超过两倍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51%。中信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增幅与招商银行相当,分别为174%和156%,但招商银行该项收入总量优势明显,竞争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加强,达到了64亿元,是深发展银行和华夏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总量的10倍以上。

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增长稳健,在既有业务基础上,2007年实现了174%~133%的发展速度,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总量分别达到了28、24和11亿元,对其利润贡献程度进一步提升,营业收入结构持续改善。

兴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在2007年实现了跨越式、爆发式的发展趋势,但其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的基数较低,仅为4.33亿元,难以实现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对全行经营利润提升的重要推动作用。另外,兴业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增幅固然喜人,但其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的可持续尚需考验。

深发展银行和华夏银行在手续费及佣金业务的发展上,明显滞后于其他同业机构,2007年两家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仅为5.21亿元和4.51亿元,与招商银行的64亿元的规模相去甚远。此外,其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增速虽然也达到了50%左右,与同业差距仍有待缩小。

2.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近几年来,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成为衡量商业银行在营业收入水平及层次中的主要指标。

2007年,七行努力提高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努力实现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的发展突破,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均超过了6.8%的水平,分别达到了15.7%、9.5%、7.5%和6.9%,使得营业收入结构进一步趋于优化。但深发展银行、浦发银行和华夏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占比全部低于5%,分别为4.8%、4.4%和3.1%,反映出三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偏向于贷款等生息资产,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经营取向。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发展不力的状况,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三行在新兴业务发展及营销服务创新方面的滞后,未来相关经营取向及战略调整则显得尤为重要。

3.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的结构比较。2007年,七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增长迅速。从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总量来看,招商银行以73亿元的规模位列七行首位,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以27、24、18和16亿元位列第二至第五位。在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总量上,华夏银行和深发展银行相比较为逊色,分别为7.13亿元和6.67亿元,约相当于招商银行的1/10和1/12。

2007年,从七行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的结构看,银行卡业务手续费收入、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代理服务手续费收入、信贷承诺及担保手续费收入、托管业务手续费收入与顾问和咨询业务手续费收入构成了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除了民生银行、深发展银行和中信银行外,在其余4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中的占比都超过了25%。其次,银行卡业务手续费收入也是中型股份制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民生银行外,其余6家银行的银行卡业务手续费收入的占比超过10%,其中,招商银行的银行卡业务手续费收入占比达到了26%。另外,结算与清算业务手续费收入,基于其联系客户及稳定增长的特征,在七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中深发展银行的结算和清算业务手续费收入的占比高达40%。对于托管业务而言,具有较大手续费及佣金业务规模和较高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的银行,基于其网络渠道和客户群体基础,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占据中型股份制上市银行的托管业务市场的主导位置。

进一步分析七行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结构,发现银行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代理服务手续费、信贷承诺及担保手续费、托管及其他受托手续费、顾问和咨询手续费成为七行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且,从七行的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构成中也可以分析出各行不同的业务发展重心。

(三)利润水平大幅增加,拨备计提以及税收因素影响不同。

1.利润增长态势稳健,增幅差异继续显现。2007年,七家中型股份制上市银行积极扩大净利差,增加利息净收入规模,推升非利息净收入水平,实现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七行努力降低费用成本支出,稳步降低拨备计提在拨备前利润中的占比。同时,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改革的背景下,七行实现了程度不等的所得税率下降。因此,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2007年七行各项利润水平大幅增加。

七行拨备前利润保持稳健快速增长态势,增幅分布在43%~88%之间。基于2007年度良好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七行中的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的拨备计提支出规模较2006年末均有所下降,使得七行的税前利润增长速度表现更为突出,除华夏银行的税前利润增幅为59%以外,其余6行的税前利润增幅均超过78%,兴业银行的税前利润增幅最大,达到了116%的高位。

七行净利润首先反映出快速增长态势,增幅均超过44%。同时,由于不同税率区域的利润贡献程度不同,尤其是包括深圳特区在内的低税率地区的利润贡献程度的差异,七行的净利润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增幅也表现出差距进一步分化的特征。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位列七行净利润增长速度的前列,增幅全部超过122%,分别达到了126%、124%和123%的高位水平;深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的净利润增长速度紧随其后,增幅分别为88%、69%和64%;而华夏银行的44%的净利润增长速度则与同业差距较大。

2.拨备计提和所得税影响利润增幅表现。

首先,从七行的贷款减值拨备计提额度看,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的拨备计提额度相对较高,分别达到了35、33和35亿元;兴业银行的拨备计提为17亿元,为七行最低。从拨备计提的增长幅度看,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的拨备计提出现绝对下降,下降幅度分别达到30%、12%和11%。而其余五家银行的拨备计提出现不同程度提升,尤其是华夏银行和中信银行的增幅达到了46%和70%。

从拨备前利润的转化率水平看,2007年七行的拨备计提增速低于拨备前利润增速,计提拨备与拨备前利润的比率出现下降。从该项比率看,华夏、深发展和浦发银行的比值相对较高,分别达到48%、36%和24%,拨备支出对利润的影响程度较大。另外,从计提拨备与拨备前利润的比率的变动上,七行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兴业银行的降幅最大,而华夏和中信银行的该项比率降幅最小。

有效税率比较。首先,考察七行的所得税支出额度。2007年七行的所得税支出随经营利润的大幅攀升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招商、浦发和中信银行的所得税支出占据前三位,分别达到了58、53和49亿元;而深发展银行由于其相对较小的税前利润规模和较低的有效税率,其所得税支出相对较低,为21亿元。同时期内,七行的所得税支出增加明显,各行所得税支出的增加幅度均超过55%,其中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的所得税支出的增幅超过90%,分别达到了96%和95%。

其次,分析七行的有效税率。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在未来5年内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为25%。为此,商业银行将对2007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余额进行调整,导致所得税支出增加和所得税率上升。同时在2007年内,由于各行利润贡献的不同区域的税率不同,尤其是在低税率地区的利润贡献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将会使其有效税率进一步降低。从2007年所得税率看,七行差距十分明显,浦发银行最高达到49%,兴业最低为21%。从有效税率的增幅上看,华夏银行增加了6%,而中信银行下降了9%。

(四)投资回报率继续攀升,投资回报持续增强。

2007年七行投资回报率进一步提升,平均资产回报率(ROAA)和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ROAE)继续增高。其中,七行平均资产回报率分布在0.41%~1.36%之间;平均资产回报率增幅除华夏银行之外,其余六行实现了0.12~0.55个百分点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期内,七行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分布在14.30%~33.41%之间;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增减情况不一,深发展、招商、华夏、中信和浦发银行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提升,增幅分布在8.96%~0.70%之间。但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却同比出现了下降态势,分别下降了0.87和3.46个百分点。

(1)平均资产回报率(ROAA)比较分析。从七行2007年平均资产回报率水平可以看出,除了华夏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ROAA)低于0.5%之外,其余六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均超过0.6%。招商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最高,达到了1.36%,紧随其后的是兴业银行,其平均资产回报率达到了1.17%,约为华夏银行的3倍。再从七行2007年平均资产回报率的增幅来看,招商银行再次以0.55个百分点的增幅位居七行之首。随后是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其增幅分别为0.47%和0.40%。相比而言,华夏银行的2007年平均资产回报率增幅甚微,仅为0.01%,其资产的投资回报压力比较突出。

(2)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ROAE)比较分析。从七行2007年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水平看,深发展银行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达到33.41%,列七行首位。随后是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其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分别为25.34%和24.76%。相比而言,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中信银行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较低,分别为18.23%、16.09%和14.30%。此外,从七行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的增幅比较可以看出,深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提升明显,分别达到33.41%和24.06%,增幅为8.96%和6.97%。但同时期内,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同比下降,降幅分别达到了0.87和3.46个百分点。

三、成本收入比普遍下降,人均效率指标进一步优化

(一)成本收入比普遍下降,营业收入增长快于营业费用增长。

2007年七行成本收入比延续了上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3.45个百分点。其中民生银行降幅最大,达7.62个百分点,但其成本收入比仍高达46.26%,为七行最高,而中信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最低,仅为34.89%,招行、浦发、深发展、兴业等行也都降至40%以下。

各行成本收入比的下降主要得益于营业收入的高速增长,虽然为了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各行营业费用也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增幅远远低于营业收入。2007年七行营业费用平均增幅为39.2%,而营业收入的平均增幅达到了51.2%,高出营业费用增幅12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下降最明显的民生银行该差距更是超过了2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各行单位营业费用的利润贡献率也普遍上升。招商银行该项贡献率最高,达到1.45,较上年末上升了0.41,增幅也居七行之首。兴业、浦发、中信三行该项指标也都超过了1,而民生银行该项贡献率最低,仅为0.53,但仍较上年末上升了0.09。

成本收入比的逐步下降和单位营业费用的利润贡献率的明显提升说明,近年来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费用投入已经逐步转化为业务发展的强劲动力,经营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二)营业费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2007年七行营业费用虽然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其内在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员工费用增长明显快于其他费用,成为推动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民生银行员工费用增长最快,增幅达68.2%,而该行其他费用增长率仅为18.8%;浦发银行员工费用增长最慢,增幅为40.1%,而该行其他费用增长也为七行最低,仅为12.3%。

员工费用的高速增长主要源自两个因素,一是各行出于网点扩张和业务拓展的需要,员工人数出现较大幅度增加;二是银行经营业绩普遍大幅提升,与业绩挂钩的员工奖金等费用支出也大幅增加。截至2007年底,七行员工总数为105749人,较上年末增加18540人,增幅达21.3%。民生银行员工人数增幅最大,由2006年末的13831人增至2007年末的17766人,增幅达28.5%;招行的员工人数最多,达28971人,较2006年末增幅也达24.9%。

(三)各项人均指标进一步优化。

在员工人数显著增加的同时,七行的人均资产、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拨备前利润等指标仍保持了进一步优化的态势。

人均资产方面,除民生银行微降1.2%之外,其他六行都取得较大增长,其中深圳发展银行的增幅最大,达到22.0%,而兴业银行的绝对额最大,人均资产为7183.66亿元,与上年末相比,也取得了8.6%的增长。

人均营业收入方面,得益于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各行的人均营业收入也都取得了较大提高,增幅都在10%以上。其中,兴业银行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86.1万元,居七行之首,与上年末相比增长33.3%,增幅也是七行中最大的。人均营业收入最低的是深圳发展银行,为126.07万元。上年末七行中人均营业收入最高的浦发银行在本年仅取得14%的增长,其绝对额也被兴业银行超过。

人均拨备前利润方面,增幅最大的是中信银行,达到57%,而兴业银行以122.69万元的人均拨备前利润高居七行首位;而招商银行该项指标的增长率和绝对额均居七行末席,截至2007年末,该行人均拨备前利润为48.63万元,较上年末增长11.3%。

在各项人均效率指标不断优化的同时,七行的人均营业费用也都有了较大的增长。截至2007年末,兴业银行的人均营业费用为67.55万元,较上年末增长25.6%,绝对额和增幅在七行中均是最高的。人均营业费用最少的是深圳发展银行,为49.07亿元,增幅最小是中信银行,为2.8%。

值得注意的是,兴业银行的这两项指标,绝对额和增长率都居七行之首,人均拨备前利润也居于领先地位,显示出较高的经营效率和强劲的上升势头。

四、资产质量总体改善,资本充足水平出现分化

(一)贷款质量总体继续改善,个别银行出现劣变苗头。

2007年七行贷款质量总体延续了近年来不断优化的趋势,除民生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微升外,其余六行都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

截至2007末,七行中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仅1.15%,较2006年末下降了0.38个百分点;深圳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下降了2.38个百分点,但仍高达5.62%,为七行最高。结合2007年各行半年报数据可以看出,各行2007年下半年不良贷款率基本呈现稳步下降态势,只有民生银行出现反弹,由6月末的1.10%回升到12月末的1.22%。

从不良贷款余额来看,截至2007年末七行不良贷款总额为576.62亿元,比2006年末减少了68.75亿元,平均降幅为10.7%。不良贷款余额最少的是兴业银行,为49.49亿元,最多的是深圳发展银行145.67亿元。降幅最大的是中信银行,达到了26.6%。民生银行是惟一一家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银行,该行2007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68.03亿元,与2006年末59.23亿元的规模相比,上升幅度接近15%。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信贷紧缩政策的作用下,由于新增贷款对不良贷款稀释作用的减弱,该行贷款质量已经出现了劣变的苗头。

(二)拨备覆盖率普遍提高,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贷款质量稳步改善的同时,各行没有放松对信用风险的防范,拨备覆盖率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七行中除深圳发展银行外,各行拨备覆盖率都超过了100%,其中最高的为浦发银行,达到了191.3%。深圳发展银行由于不良贷款余额仍然较高,拨备覆盖率没有明显上升,仅为48.3%,与去年末相比仅提高了0.7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拨备覆盖率的提高幅度与其他五行存在较大差距,分别仅提高了4.3个和0.7个百分点。从原因来看,民生银行主要是因为不良贷款余额出现了较大反弹,虽然其贷款减值准备余额较2006年末仍有19.4%的提高,但拨备覆盖率没能获得相应提高。深圳发展银行则在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4.4%的情况下,减少了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使减值准备余额同时减少了13.2%。

(三)资本充足率水平呈现分化态势。

在各项业务取得快速发展,资产质量总体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七行的资本充足率却有着较大差异。七行中,中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高,达15.27%,而深圳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虽较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仍只有5.77%,是七行中惟一一家未达到8%监管要求的。

从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趋势看,七行显示出了明显差异,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先后于2007年2月5日和4月27日完成上市融资,使两行的资本金得到有效补充,资本充足率也随着大幅提升。民生银行在2007年6月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使资本充足率也有所提高。招行、浦发和华夏三行则基本保持了稳定,其中华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仅为8.27%,离8%的监管红线只有一步之遥,而深圳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在红线之下。

标签:;  ;  ;  ;  ;  ;  ;  ;  ;  ;  

资产质量改善背后的环境变化或检验--2007年中型股份制上市银行经营绩效分析_兴业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