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评定82例强迫性障碍患者结果分析论文_胡金涛,陆心传,朱峰(通讯作者)

(苏州市广济医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通过Y-BOCS评定结果探讨强迫性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利用耶鲁布朗症状清单(Y-BOCS CL)收集82例强迫性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并利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进行症状严重程度评定;t检验、卡方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男性患者发病年龄(20.1±8.7)岁小于女性(27.1±12.4)岁(P<0.05);男性未婚者比例高于女性(女性结婚率较高);强迫症状方面女性患者以强迫回忆和强迫洗涤多见;Y-BOCS强迫思维分量表中强迫思维所致影响项目的得分男性(2.6±1.2)大于女性(1.8±1.3)(P<0.05)。结论:强迫性障碍在发病年龄,强迫症状以及严重程度上存在性别差异。

【关键词】强迫性障碍;耶鲁布朗强迫量表;严重程度;性别

【中图分类号】R7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080-03

强迫性障碍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深知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或摆脱,因而感到焦虑和痛苦[1]。1982年在我国12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而近年来国外的流行病学报道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2%~3%[2]。强迫症多起病于青少年,病程迁徙,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致残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疾病的症状特征。本文利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定82例强迫性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排除标准:有脑器质性疾病和重大躯体疾病史,药物依赖及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符合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等其他精神障碍诊断。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关于强迫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能配合完成相关量表检查。共入组82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7例;年龄18~60岁,平均(28.8±10.2)岁;平均起病年龄(23.1±9.5)岁;平均病程(5.2±5.9)年。

1.2 方法

从苏州市广济医院门诊医生工作站导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门诊就诊患者信息,对门诊诊断为强迫性障碍的患者,调取门诊病历资料进行核实,对核实后的患者由一位经过训练的研究者逐一进行面谈,至少询问1名近亲家属及知情人,完成资料填写。所有参加本次研究者均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利用耶鲁布朗症状清单(Y-BOCS CL)收集入组对象的临床症状,完成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定。Y-BOCS属于一种半结构式晤谈,包含一份15项强迫症状检查清单(Y-BOCS CL)和一份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分量表。Y-BOCS CL强迫思维分量表中其他条目以强迫回忆回忆为主。耶鲁布朗强迫量严重程度分量表包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4分五级评分,分别评定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严重程度,总分40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计量资料用(x-±s),根据分组后数据特征分别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

2.结果

2.1 本组男性患者发病年龄(20.1±8.7)岁,小于女性(27.1±12.4)岁,(P<0.05)。

2.2 婚姻状况

男性患者已婚者10例,女性患者已婚者16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女性已婚者多于男性。

2.3 家族史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5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文化程度

男性患者平均文化程度(10.9±2.8)年,女性患者(10.4±3.8)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5 病程

男性患者平均病程(6.0±7.2)年,女性患者(4.3±3.6)年,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6 临床特征

男女性患者强迫症状在其他强迫思维(以强迫回忆为主)和强迫洗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强迫性障碍的男性患者起病年龄要早于女性患者,这一点与国外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3]。研究表明,雄激素以及遗传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病年龄上可能发挥关键的作用[4]。普遍认为,与正常同龄人相比强迫性障碍患者未婚比例更高。有趣的是,本研究中男性患者未婚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并且男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早,是否提示男性强迫症患者由于早期起病而影响了社会交往进而影响了婚姻功能。

关于强迫症状性别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仍未有定论。本研究结果中女性患者强迫回忆以及强迫洗涤比男性显著较多,与国外一些研究报道一致[5],造成这一现象可能与女性病人的社会角色以及害羞、刻板的人格特点有关。国外的研究利用Y-BOCS总分数和分量表得分来衡量强迫性障碍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发现男女性别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也在Y-BOCS总分以及强迫思维、强迫动作分量表得分上没有性别之间的差异。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在Y-BOCS强迫思维分量表中强迫思维所致影响项目的得分上男性(2.6)显著高于女性(1.8),这一结果提示强迫思维对男性患者所致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女性,结合本研究发现男性患者未婚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是否可以说明男性患者起病年龄早及强迫思维的干扰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国外也有研究发现强迫症状在男性患者中产生更高的负面影响[6]。

我们的研究提示强迫性障碍在发病年龄和症状的表现上存在性别差异,但这些差异的原因仍不明确,我们希望能继续跟踪扩大样本并结合神经影像学、遗传学等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沈渔邮.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02-603.

[2] Kessler R C, Chiu W T, Demler O, et al.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comorbidity of 12-month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5, 62(6): 617-627.

[3] de MathisMA, do Rosario MC, Diniz JB, et al.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fluence of age at onset on comorbidity patterns[J].European Psychiatry,2008,23(3):187-194.

[4] TükelR, Ertekin E, BatmazS, et al. Influence of age of onset on clinical features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5, 21(3): 112-117.

[5] Jaisoorya TS, Janardhan Reddy YC, Srinath S,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India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2009, 50(1):70-75.

[6] Matsunaga H, Kiriike N, Matsui T,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social and interpersonal feature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among Japanese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2000, 41(4):266-272.

基金项目:苏州市“科教兴卫”青年科技项目(kjxw2014032)

论文作者:胡金涛,陆心传,朱峰(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6

标签:;  ;  ;  ;  ;  ;  ;  ;  

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评定82例强迫性障碍患者结果分析论文_胡金涛,陆心传,朱峰(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