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特色

论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特色

一、论中国古建筑的装饰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周宏[1](2021)在《山西古建筑中莲花纹样在装饰艺术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李新龙[2](2021)在《广府寺庙建筑装饰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寺庙建筑做为佛教讲经说法的场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时代更迭和空间流转使寺庙建筑装饰特征不断改变。近些年寺庙建筑装饰的建造和修缮呈现出“千寺一面”、“复制粘贴”等问题,部分寺庙在营造和修缮过程中无合理参照对象,盲目抄袭其他地区寺庙建筑装饰特点,导致地区佛教建筑装饰特点缺失,进而影响地区人民文化自信。针对佛寺地域装饰特点缺失、缺少设计实践等问题,从建筑装饰角度对广府地区寺庙建筑装饰展开研究。运用多领域学科知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走访、运用数字化技术等研究方法,概括出广府寺庙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脉络,分析和总结广府寺庙建筑装饰艺术的生存土壤。从建筑构件、装饰纹样、建筑色彩、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出广府寺庙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运用CAD、SU、PS等数字化技术将研究成果运用在新型寺庙的设计实践中,从而对广府寺庙建筑装饰的传承和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装饰文化方面,广府寺庙建筑装饰艺术以中原文化和土着文化根基,吸收了海洋文化和西洋文化的特点,呈现出开放、包容的特点。装饰特点方面,广府佛寺装饰艺术兼具官式建筑和广府古民居的艺术特点,二者都有体现。比如屋脊上的灰塑、陶塑、彩塑,遵循封建礼制的建筑色彩等级。装饰题材方面,除官式建筑装饰题材外,还选取了广府人民常见的鳌鱼、龙凤、荷花等。设计实践方面,寺庙建筑等级区分不明显、装饰题材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将广府地区特有的装饰特点运用在设计实践中。如屋脊正反面不同,雀替装饰色彩等特点都被运用在设计案例中。为设计从业者提供设计源泉和设计思路。

王砚琪[3](2021)在《太原纯阳宫建筑群价值分析与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建筑堪称中华瑰宝,历史久远、类型丰富、数量庞大、质量坚固且审美独特。山西古建筑除记录的历史信息,用材反映的地域特征外,还具有值得挖掘的社会、科技、美学、人文价值和匠作工艺。太原纯阳宫是府城中集聚山西地域特色的道教建筑群。作为宫观建筑,承载吕祖信仰,以易学思想营建建筑与园林。其功能在古代偏向礼制祭祀,现代则侧重文物博展。作为山西古建博物馆,纯阳宫承载了晋系古建地域形式、营造技艺和装饰艺术之集萃。文章以太原纯阳宫建筑群为研究对象;为探索建筑特征来源,挖掘建筑综合价值与宫观古建地位;通过查找文献、实地调研、测绘建模、实例对比及视线分析等方法;研究太原纯阳宫历史文化角度的选址依据、院落空间角度的构图布局、地域建筑角度的风格形式、技术构造及艺术装饰等,以归纳其价值。文章共七章对其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由山西古建遗存与道家文化展开,阐述相关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并对研究对象展开论述。第二部分为太原纯阳宫概况及选址布局研究。由吕祖建筑分布现状,概述山西三大纯阳宫,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太原纯阳宫。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发展与道教人物营建轨迹分析选址成因。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道教思想对宫观建筑、园林的营建影响。第三部分为太原纯阳宫院落形态及构图方式研究。由面域——体块——空间——构图逐步对纯阳宫的空间界面、门式建筑、院落空间、构图布局进行探讨。宏观分析整体院落形态、空间组织及构图方式,挖掘空间组合价值,为建筑群的生成提出合理依据。第四部分由文章的四、五、六章组成,为建筑特征研究,包含地域建筑形式、技术构造及艺术装饰特征研究。分析对象由“建筑群营建”到“院落布局”再到“以院落为单位的建筑”。对比相近的山西各地宫观、民居来归纳地域建筑特征,挖掘其地域、社会价值;从技术构造角度,分析扇形九角攒尖形制营造、窑上建房同构技术及楼院木构挑廊搭接技术,挖掘建筑的地域、科学及人文价值;从艺术装饰角度,选取宫观内典型的装饰构件,联系山西建筑构件固有做法及传统匠作工艺,挖掘其地域、美学及工艺价值。第五部分结论,总结了研究对象的特征与价值,就未涉及的研究方向、内容及保护规划策略,提出展望与不足。文章希望凭借对太原纯阳宫建筑群特征研究提炼其内在综合价值,证明太原纯阳宫是山西古建缩影。以山西地域角度为暗线对其建筑地域形式、营造技艺、装饰艺术研究,希望对博物馆陈展、古建修缮提供数据资料,对后期制定可持续保护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何文琦[4](2021)在《沈阳地区古建筑装饰彩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周宏[5](2021)在《山西古建筑中莲花纹样在装饰艺术的应用》文中提出

刘璐[6](2020)在《紫禁城太和门建筑彩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和门作为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在明清时期是仅供皇帝御用的外朝正门。太和门彩画广泛分布于建筑内外檐的木构件上,具有保护木构、显示等级、装饰美化、祈福纳祥等多重作用,同时携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研究太和门建筑彩画的形式与内容,以建筑功能为依据分析其彩画型制,进而探寻太和门内外檐彩画的等级关系,为太和门建筑彩画后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作者通过研究古籍中“三朝五门”制度的相关论述,梳理出不同朝代中“三朝”与“五门”位置和名称的变化过程,探讨此制度蕴含的尊卑等级理念和对明清时期紫禁城建筑的影响。将“三朝五门”制度与明清紫禁城建筑规划形式进行比对,辨别太和门在“五门”中对应的位置,以此来确定其历史地位。在确认太和门建筑等级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紫禁城中轴线上各种门类建筑的内外檐彩画等级关系,发现了太和门内外檐彩画等级关系的与众不同之处。鉴于太和门内外檐彩画的型制差异与等级关系鲜少有人关注,尚属研究空白状态,作者以此为研究突破点,运用归纳、对比和分析法,将相关的古籍文献、古画资料以及彩画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与现场调研相结合,分析太和门内外檐彩画等级差异的形成原因。从而论证在儒家礼制的尊卑等级理念影响下,建筑彩画的等级与其建筑功能的一致性。同时发现太和门内檐彩画等级高于外檐这种特殊现象,在紫禁城中轴线建筑彩画中具有唯一性。作者依据阶段性研究成果,对现存太和门内檐龙和玺彩画的等级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太和门内檐龙和玺彩画等级过高,与建筑功能不相适应,并以历史照片所呈现的内檐彩画状态和官式建筑内外檐彩画等级的设计规律来支撑上述观点。作者从礼制等级观念、民族文化融合以及宗教文化影响的视角挖掘太和门建筑彩画背后的文化内涵,探讨太和门彩画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黄文镐(Hawong Moon Ho)[7](2020)在《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及建筑交流与影响探(10世纪之前)》文中指出本论文关注佛教初传到十世纪之间,中国对朝鲜半岛佛教与建筑文化的影响,研究的素材包括寺院遗址、宗教文物和历史典籍,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通过考据、计量、比较等历史研究方法,共分六个章节展开详细的讨论。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韩国佛教史和佛教建筑史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使用的历史观念和方法。第二章通过坟墓壁画及考古遗址介绍了初传时期朝鲜半岛本土的建筑风貌及形式特征,并阐明了佛教初传与当时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系统盘点了朝鲜古三国在用佛教强化王权的前提下所营建的寺院和佛塔。第四章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梳理了朝鲜半岛对中国佛教建筑文化的学习和挪用。第五章讨论了统一新罗时期典型三层塔和双塔伽蓝模式的起源。第六章顺着宗派和宗谱的线索,探明了留学僧的求学轨迹,并纠正了韩国佛教界对八角塔起源的固有认识。论文得出如下重要结论:1、佛教最初传播到朝鲜半岛并非文化的自发流动,而是出于国际政治局势的结盟需要。2、佛教传播到朝鲜半岛的路径除了经由中国大陆外,也经由中亚和蒙古高原。3、古三国时期营建的所有佛教寺院和佛教理论都是王室和贵族强化统治的手段。4、芬皇寺模砖石塔及慈恩寺塔源自天竺佛陀伽耶精舍大塔。5、古三国时期的“三堂一塔”源自北朝盛行的三尊立佛上设塔的青州形制。6、新罗曾模拟长安城+终南山的“长安模式”改造自己的王京和南山。7、华严学的兴盛催生出新罗独特的三层石塔和双塔伽蓝布局。8、新罗留学僧求禅轨迹依次为湘赣西堂·马祖和福建雪峰。9、韩国八角僧塔不是朝鲜半岛的特有形制,它的原型来自于中国南宗,江西杨岐寺的乘广禅师塔为实证。

宋哲琦[8](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黄一鸣[9](2020)在《广东龙川古佗城传统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发展都是日新月异,2020年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全面小康,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政府的保护意识也逐年增长。对于古镇、古村落的合理保护与改造热度从未冷却,古镇本身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在其历史发展当中也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提供生活场所,古村落哺育着当地居民,当地居民在生活居住过程中也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发展。历史文脉越久远保存越完整的古村落,其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则越高。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乡镇建设的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及发展日益重要,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这股春风导致乡镇居民改善居住环境需求成为乡村建设的新热点,从而衍生出了“拆旧建新”的建设热潮,这种现象在经济较落后的偏远地区更加严重。盲目的乱拆乱建对于古村落的整体建筑风貌破坏力是十分强大的,一些居民由于经济能力、审美观念等因素,对于原本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元素材料都破坏弃用,反而盲目跟风使用新材料,各种与原本风貌不符的混凝土楼房拔地而起,其建筑工艺、材料、手法上的差异不仅对古村落的风貌产生破坏,其传统文化层面的流失也是相当严重,许多古村落已经开始沦为传统文化的荒漠。古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上面临严峻的局势,龙川古佗城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主要的历史建筑、街巷空间保存相对完整,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学术价值,是在岭南地区内保存较好且艺术文化价值较高的古镇之一。本文以龙川古佗城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古佗城传统建筑布局、街巷空间、建筑结构、建造技术以及装饰艺术的分析研究,探究其历史背景下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营造理念。根据古佗城目前的保护与发展现状,总结出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策略建议。为了响应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设计下乡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的工作部署,以及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有关要求,从传统建筑艺术研究的方面着手,对古镇传统建筑遗产的可持续良性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古镇作为我国文化与艺术的空间载体,对于中华文化传承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古镇的开发设计多关注现代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缺少从传统建筑艺术角度出发的研究。本文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在古镇设计实践中融入文化复兴,强调古镇设计应注重空间保护、生态保护、空间复兴和生活复兴,并立足于广东龙川县古佗城的现状,从保护和发展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古镇保护发展的设计方案,以期为我国其他古镇的设计提供借鉴。本选题以龙川古佗城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岭南传统建筑为地缘背景,本文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前期的文献收集、查阅相关书籍对于研究背景的了解,其次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结合现场调研和实地考察,使用摄影测绘的方式记录现状资料,结合当地文献以及研究报告等进行了一系列较为详细的归纳、分析和总结。通过其历史沿革、区位条件因素、时事政策以及与整体概况的探究等,来对研究进行整体的把控,分析了佗城传统建筑的保护现状,对其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及其装饰艺术进行了研究,从村落的选址布局、空间形式、建筑风貌、局部构造特征、构成要素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分析。最后基于对古佗城的综合现状分析以及保护与发展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合理建议和保护性提升的设计方案。

万钰炜[10](2020)在《明清陇东关帝庙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帝庙是为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而建造的祠庙,隋唐以降,其所赋存的关羽信仰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复兴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更高追求,尤其中共十八大以后“文化自信”的提出,关帝庙相关问题成为了学者们所研究的热点问题。明清时期由于受中央政权的极度推崇,关羽信仰的发展达到鼎盛,陇东地区关帝庙的建造也实现了全面的普及。明清陇东关帝庙现存数量多、价值高,且遗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关帝庙建筑和关羽信仰题材的壁画、匾额、碑刻、题记等具有艺术价值的实物资料。因此对明清陇东关帝庙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明清时期陇东地区关羽信仰的发展和普及,同时,也能为保护现存明清陇东关帝庙提供基本的依据。通过对现存明清陇东关帝庙的实地调查和走访,并结合陇东地方志以及明清陇东关帝庙相关史籍文献的记载,将明清陇东关帝庙的分类、保存现状作以系统的整合,现存明清陇东关帝庙建筑和遗存共有52处,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继而利用调查结果对其建筑、壁画、匾额、楹联、碑刻、题记等实物遗存进行分析研究。陇东地区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带,是明清时期多条南北商路的必经之途,明清陇东关帝庙的分布和发展在西北地区关羽信仰普及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代表性。同时,明清陇东关帝庙的建筑、壁画、匾额、楹联、碑刻、题记等实物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提高对明清陇东关帝庙保护的重视,遵循保护的基本原则,实现科学、规划和合理的保护成为了明清陇东关帝庙保护的当务之急。

二、论中国古建筑的装饰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古建筑的装饰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广府寺庙建筑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广府寺庙建筑装饰研究数量少
        1.1.2 岭南建筑装饰的独特性和悠久性
        1.1.3 城市化进行对寺庙建筑的影响
        1.1.4 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支持
    1.2 概念界定
        1.2.1 广府建筑
        1.2.2 寺庙建筑
        1.2.3 广府寺庙建筑装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丰富广府寺庙建筑装饰艺术研究内容
        1.5.2 实践意义——为寺庙建筑装饰的修缮、建设提供设计思路
        1.5.3 历史教育意义——明确地域特点,增强人民自信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田野调查法
        1.6.3 案例分析法
        1.6.4 数字化技术
        1.6.5 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法
    1.7 创新之处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府寺庙建筑装饰艺术环境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条件
        2.1.4 气候特点
    2.2 人文背景
        2.2.1 政治经济环境
        2.2.2 地域文化
    2.3 小结
第三章 广府寺庙建筑装饰构件艺术特征
    3.1 屋顶装饰
        3.1.1 屋顶形式
        3.1.2 屋脊样式
        3.1.3 瓦当滴水
        3.1.4 悬鱼惹草
    3.2 墙面装饰
        3.2.1 筑墙材料及墙面装饰
        3.2.2 门
        3.2.3 窗
    3.3 地面装饰
        3.3.1 台基
        3.3.2 地面铺装
    3.4 大木作
        3.4.1 斗拱
        3.4.2 雀替
        3.4.3 柱子
        3.4.4 梁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府寺庙建筑装饰风格研究
    4.1 装饰纹样
        4.1.1 动物类
        4.1.2 植物花卉类
        4.1.3 宝物器物类
        4.1.4 几何图案类
        4.1.5 小结
    4.2 建筑色彩
        4.2.1 装饰色彩分析
        4.2.2 影响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府寺庙建筑装饰设计实践
    5.1 广府寺庙建筑装饰的现状
        5.1.1 设计理念缺失
        5.1.2 缺少创新性
        5.1.3 缺少地域性
    5.2 广府寺庙建筑装饰设计实践
        5.2.1 顶面装饰
        5.2.2 墙面装饰
        5.2.3 地面装饰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3)太原纯阳宫建筑群价值分析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古建筑群研究现状
        1.3.2 太原纯阳宫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5.1 新观点
        1.5.2 新发现
        1.5.3 新角度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太原纯阳宫价值概况及选址布局
    2.1 纯阳宫概况与研究价值
        2.1.1 吕祖信仰与建筑
        2.1.2 山西纯阳三宫概况
        2.1.3 太原纯阳宫研究价值
    2.2 太原纯阳宫选址成因
        2.2.1 选址背景与宋德方营建轨迹
        2.2.2 地形环境对院落布局的影响
        2.2.3 园林艺术对院落布局的整合
    2.3 道教思想对太原纯阳宫的布局影响
        2.3.1 道教及道场的发展历史
        2.3.2 道教思想在建筑布局中的体现
        2.3.3 道教思想在园林布局中的体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原纯阳宫院落形态及构图方式
    3.1 轴线上的建筑界面处理
        3.1.1 院落空间界面的定义
        3.1.2 轴线上的各空间界面
    3.2 界面形态的空间表达
        3.2.1 “界面”限定空间的尺度感与体验感
        3.2.2 “界面”复合灰空间的层次感与巧思
    3.3 院落空间的围合特色
        3.3.1 一进园林式院落
        3.3.2 二进扁平式四合院
        3.3.3 三进纵深式回字院
        3.3.4 四进规整式八卦院
        3.3.5 五进高耸式四合院
    3.4 院落组织的构图方式
        3.4.1 “纵深序列化”空间组织
        3.4.2 局部“明堂式”节点穿插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原纯阳宫建筑形式及地域风格特征研究
    4.1 二进院的合院式建筑
        4.1.1 二进院建筑形式
        4.1.2 二进院与晋北合院建筑风格比较
    4.2 三进院的大院式建筑
        4.2.1 三进院建筑形式
        4.2.2 三进院与晋中大院建筑风格比较
    4.3 四进院的窑院式建筑
        4.3.1 四进院建筑形式
        4.3.2 四进院与晋西窑院建筑风格比较
    4.4 五进院的楼院式建筑
        4.4.1 五进院建筑形式
        4.4.2 五进院与晋东南楼院建筑风格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原纯阳宫建筑技术构造特征研究
    5.1 古亭孤例形制营造
        5.1.1 古亭建筑基本形制
        5.1.2 以四进院“扇形九角攒尖亭”为例
        5.1.3 与其他地区相关形制建筑对比
    5.2 窑上建房结构
        5.2.1 “窑上建房”的同构技术
        5.2.2 以四进院“灵宝洞及二层北楼”为例
        5.2.3 与晋西窑房结构的建筑实例对比
    5.3 楼院搭接技术
        5.3.1 楼院木构挑廊技术
        5.3.2 以五进院东西厢房木结构挑廊为例
        5.3.3 与晋东南楼房结构的建筑实例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原纯阳宫建筑艺术装饰特征研究
    6.1 屋顶脊饰及瓦作装饰
        6.1.1 素面正脊、镂空正脊与花式正脊
        6.1.2 垂脊吞口兽、正脊琉璃龙与攒尖宝瓶
        6.1.3 灰陶瓦与琉璃瓦屋顶
    6.2 屋身梁枋彩画及门窗洞样式
        6.2.1 梁枋彩画样式
        6.2.2 山墙开窗与框景漏窗
        6.2.3 隔扇门与槛窗样式
    6.3 建筑构件与晋系工艺做法
        6.3.1 孔雀蓝琉璃阑版
        6.3.2 山西琉璃匠及工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与价值分析
        7.1.1 建筑群选址缘由
        7.1.2 院落空间布局特征
        7.1.3 地域建筑风格与价值
    7.2 展望与不足
        7.2.1 展望
        7.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图片来源
    附录B:表格来源
    附录C:太原纯阳宫重修碑刻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紫禁城太和门建筑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辨析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辨析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状况
        1.5.1 国内研究状况
        1.5.2 国外研究状况
    1.6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三朝五门”制度与太和门建筑营造
    2.1 “三朝五门”制度概述
    2.2 “三朝五门”制度对紫禁城规划的影响
        2.2.1 明代南京紫禁城体现的“三朝五门”
        2.2.2 明清北京紫禁城体现的“三朝五门”
    2.3 太和门建筑营造
        2.3.1 太和门名称的变更
        2.3.2 太和门功能的变更
        2.3.3 太和门建筑型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和门区域建筑彩画概况
    3.1 明清官式建筑彩画概述
        3.1.1 明代官式彩画特征
        3.1.2 清代官式彩画特征
    3.2 太和门彩画变化轨迹
        3.2.1 明代奉天门彩画
        3.2.2 清代太和门彩画
        3.2.3 近现代太和门彩画
    3.3 太和门外檐彩画
        3.3.1 龙草和玺彩画的形成
        3.3.2 外檐彩画构图形式
    3.4 太和门内檐彩画
        3.4.1 梁枋彩画
        3.4.2 天花彩画
    3.5 太和门周边建筑彩画
        3.5.1 昭德门与贞度门彩画
        3.5.2 体仁阁、弘义阁与崇楼彩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和门内外檐彩画等级关系
    4.1 确定太和门外檐彩画等级
        4.1.1 北京皇城中轴线建筑外檐彩画等级分析
        4.1.2 太和门与周边建筑外檐彩画等级关系
        4.1.3 太和门与乾清门、宁寿门外檐彩画等级关系
    4.2 判断内外檐彩画等级关系的依据
        4.2.1 通过脊步彩画等级判断内檐彩画等级
        4.2.2 通过档案记载判断内外檐等级关系
    4.3 太和门内外檐彩画等级对比
        4.3.1 太和门内外檐彩画等级关系的特殊性
        4.3.2 太和门内外檐彩画等级关系的成因
    4.4 清晚期太和门内檐彩画溯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和门建筑彩画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5.1 太和门建筑彩画的文化内涵
        5.1.1 礼制等级观念
        5.1.2 满汉文化融合
        5.1.3 藏传佛教影响
    5.2 太和门建筑彩画的价值
        5.2.1 文化价值
        5.2.2 艺术价值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图片索引
    附录二 :图表索引
    附录三 :太和门外檐彩画图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及建筑交流与影响探(10世纪之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佛教艺术之建筑
        1.1.1 “艺术”、“美”之考
        1.1.2 样式、tectonic、以及物质文化
    1.2 再考韩国佛教史文献
        1.2.1 《三国史记》考
        1.2.2 《三国遗史》考
    1.3 韩国佛教史学与佛教建筑史学的历程、以及时代区分
        1.3.1 韩国佛教史的时代区分
        1.3.2 韩国佛教建筑史
    1.4 关于宗派以及来华求法僧的先行研究小考
        1.4.1 宗派
        1.4.2 求法僧人的研究
    1.5 佛教复兴时期的历史观-从Benjamin的《Theses 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中学习
    1.6 金堂考
        1.6.1 现代韩国建筑史界的常用词
        1.6.2 韩日古文献中金堂以及起源
        1.6.3 关于金堂之初步结论:
    1.7 着手前言
        1.7.1 佛教建筑史研究的难点
        1.7.2 Bilingualism
第2章 初传时期朝鲜半岛的建筑文化
    2.1 原始建筑至乐浪建筑
        2.1.1 原始建筑
        2.1.2 乐浪文化及建筑的影响
    2.2 高句丽坟墓壁画与考古遗址
        2.2.1 高句丽古坟及壁画中的建筑
        2.2.2 内外层双槽平面
    2.3 初传与各国公认( 4、5 世纪)
        2.3.1 高句丽
        2.3.2 百济
        2.3.3 新罗
第3章 古三国的王权强化及佛教圣王思想的普及
    3.1 转轮王小考
        3.1.1 韩国古三国“全轮圣王”之概念的流通与实现
    3.2 高句丽七宝行事图与八角佛塔
        3.2.1 5 世纪高句丽古坟壁画与七宝行事图
        3.2.2 高句丽八角塔与北凉石塔
    3.3 百济大通寺、王兴寺及弥勒寺
        3.3.1 早期百济佛教思想及建筑
        3.3.2 大通寺考
        3.3.3 王兴寺
        3.3.4 弥勒寺
    3.4 新罗芬皇寺和皇龙寺
        3.4.1 古新罗中期出现的佛教式王名
        3.4.2 善德女王和慈藏
        3.4.3 芬皇寺及皇龙寺塔
第4章 法水东流—大乘佛教物质文化的东渐
    4.1 关于佛教信仰空间的诞生
        4.1.1 大月氏·贵霜起立的佛教造型
        4.1.2 寺与伽蓝
        4.1.3 塔与窣堵波
    4.2 伽蓝配置
        4.2.1 东亚佛寺遗址中所见的伽蓝布局的变化
        4.2.2 品字形塔堂配置的背景考
    4.3 立刹及九层佛塔
        4.3.1 舍利信仰与造塔
        4.3.2 方形塔
        4.3.3 7 世纪在海东流行的九层木塔
        4.3.4 高层砖塔的出现-芬皇寺石塔
    4.4 以瓦解释
        4.4.1 在朝鲜半岛屋瓦的出现与普及
        4.4.2 中国南朝“瓦作”的受容及传播-大通寺式瓦
        4.4.3 南朝梁之影响
    4.5 佛国时期的理想城市“长安”
        4.5.1 新罗人的“长安”
        4.5.2 室罗伐-佛教传入及王京的变化
        4.5.3 6-8 世纪“长安模式”的东亚都城
第5章 莲花满开—统一新罗时期的佛教艺术
    5.1 留学僧与教学发展
        5.1.1 7、8 世纪“华严Avata?saka”的流行及影响
        5.1.2 元晓和新罗华严学的成熟
        5.1.3 法华在新罗
        5.1.4 华严十刹考以及初期华严寺院
    5.2 石塔之国
        5.2.1 木塔转变石塔
        5.2.2 百济定林寺石塔
        5.2.3 统一新罗石塔的典型化
        5.2.4 三层塔的造塔依所经考
    5.3 双塔形制
        5.3.1 对于双塔式伽蓝的先行研究
        5.3.2 新罗双塔式伽蓝遗址的现况与分布
        5.3.3 7、8 世纪在东亚流行的双塔形制及新罗的特点
        5.3.4 统一新罗双塔形制起源说考
    5.4 佛国寺与石佛寺
        5.4.1 关于佛国寺与石窟寺的先学研究成就
        5.4.2 统一新罗时期的佛国寺
        5.4.3 由朝鲜时期至今的佛国寺
        5.4.4 解读佛国寺设计概念
        5.4.5 石窟寺石室设计
    5.5 释迦塔及多宝塔
        5.5.1 韩国庆州多宝塔形象起源小考
        5.5.2 西石塔及无垢净光塔
第6章 “禅宗”的诞生及传灯
    6.1 宗派化的禅宗历史与其物质文化
        6.1.1 派别
        6.1.2 宗谱与“立塔树碑”僧塔的出现
    6.2 在唐僧塔形制的演变
        6.2.1 长安地区的早期僧塔
        6.2.2 中国式葬礼传统与单层禅宗墓塔
        6.2.3 神会以后-湘赣地区的僧塔
    6.3 .罗末丽初八角亭形僧塔史的再考
        6.3.1 来华求禅灯的新罗僧侣
        6.3.2 迦智山宝林寺-正统禅灯在朝鲜半岛
        6.3.3 八角亭式僧塔的形制与分布
        6.3.4 乘广禅师塔及塔碑
        6.3.5 考辨草堂寺鸠摩罗什舍利塔
    6.4 新教理的新式佛寺
        6.4.1 古佛与露柱
        6.4.2 新罗末禅寺与湘赣禅寺
    6.5 五代传灯中心雪峰山
        6.5.1 唐末五代时期东亚佛教中心—雪峰山门
        6.5.2 《祖堂集》和南宗禅雪峰系
        6.5.3 高丽国初期法眼宗的兴起及其寺址
        6.5.4 雪峰寺之古貌
    6.6 中国南方建筑文化对韩国古建筑的影响
        6.6.1 韩国古建筑中可见的中国南方建筑因素
        6.6.2 航海时代的中韩文化交流线
    6.7 小结:传灯的物质证据
第7章 结论
    7.1 韩国佛教史及金堂
    7.2 初传时期朝鲜半岛建筑
    7.3 佛教圣王思想的普及
    7.4 法水东流
    7.5 莲花满开
    7.6 “禅宗”的诞生及传灯
    7.7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绪论
    2.初传时期朝鲜半岛的建筑文化
    3.古三国的王权强化及佛教圣王思想的普及
    4.法水东流
    5.莲花满开
    6.“禅宗”的诞生及传灯
图片目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9)广东龙川古佗城传统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创新之处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东龙川古佗城的历史沿革与基本概况
    2.1 佗城的地理位置
    2.2 佗城的历史沿革
    2.3 地域文化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龙川古佗城传统建筑形态研究
    3.1 古佗城传统建筑概况
    3.2 古佗城选址分析
        3.2.1 建筑布局分析
        3.2.2 街巷布局分析
        3.2.3 街巷风向分析
        3.2.4 街巷尺度分析
    3.3 古佗城传统建筑类型分析
        3.3.1 传统宗祠建筑分析
        3.3.2 公共类建筑分析
        3.3.3 传统民居建筑分析
    3.4 古佗城传统建筑结构特征分析
        3.4.1 硬山搁檩式结构
        3.4.2 穿斗式结构
        3.4.3 抬梁式结构
    3.5 古佗城传统建筑构造特征
        3.5.1 歇山顶构造
        3.5.2 硬山顶构造
        3.5.3 墀头构造
        3.5.4 镬耳墙构造
        3.5.5 青灰色墙面构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龙川古佗城传统建筑装饰研究
    4.1 古佗城传统建筑装饰研究
    4.2 古佗城公共建筑装饰元素研究
        4.2.1 驼峰斗栱装饰
        4.2.2 瓦当滴水装饰
        4.2.3 隔扇门、窗装饰
    4.3 古佗城祠堂建筑装饰研究
        4.3.1 雕刻艺术
        4.3.2 灰塑
        4.3.3 彩绘艺术
    4.4 古佗城民居建筑装饰研究
        4.4.1 民居大门
        4.4.2 民居窗户
        4.4.3 民居墙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龙川古佗城传统建筑艺术保护与提升
    5.1 古佗城传统建筑艺术保护现状与问题分析
        5.1.1 自然侵袭与历史信息的遗失
        5.1.2 人为破坏与更新方式的不当
        5.1.3 “空心化”现象与思想观念的转变
    5.2 古佗城传统建筑艺术研究保护与提升原则
        5.2.1 保护优先原则
        5.2.2 原真性的保护原则
        5.2.3 整体性的保护原则
        5.2.4 保持文化独特性和居民参与原则
        5.2.5 科学保护与发展原则
    5.3 探析古佗城的传统建筑保护策略
        5.3.1 统一建筑外观注重整体历史风貌的保护
        5.3.2 传统民居建筑的修复和功能提升
        5.3.3 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
        5.3.4 重视古镇传统建筑的防护工作
        5.3.5 注重保护与传承建筑历史文化特色
    5.4 古佗城传统建筑空间环境提升措施
        5.4.1 佗城古镇中山街建筑风貌修复和提升设计
        5.4.2 古佗城骑楼民居保护性提升设计
        5.4.3 古佗城人行车流规划提升设计
        5.4.4 古佗城街巷空间的提升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结论
    6.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赛项目
致谢

(10)明清陇东关帝庙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
    五、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清陇东关羽信仰与关帝庙
    第一节 关羽信仰与关帝庙
    第二节 地方志所见明清陇东关帝庙
    第三节 明清陇东关帝庙的现状
第二章 明清陇东关帝庙的建筑艺术
    第一节 明清陇东关帝庙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第二节 明清陇东关帝庙建筑的构造及装饰艺术
    第三节 明清陇东关帝庙的碑刻与题记
第三章 明清陇东关帝庙的价值和保护
    第一节 明清陇东关帝庙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节 明清陇东关帝庙的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论中国古建筑的装饰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古建筑中莲花纹样在装饰艺术的应用[D]. 周宏.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广府寺庙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 李新龙.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太原纯阳宫建筑群价值分析与特征研究[D]. 王砚琪.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沈阳地区古建筑装饰彩画艺术研究[D]. 何文琦.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5]山西古建筑中莲花纹样在装饰艺术的应用[D]. 周宏.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紫禁城太和门建筑彩画研究[D]. 刘璐.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7]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及建筑交流与影响探(10世纪之前)[D]. 黄文镐(Hawong Moon Ho). 清华大学, 2020(01)
  • [8]《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9]广东龙川古佗城传统建筑研究[D]. 黄一鸣.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10]明清陇东关帝庙调查研究[D]. 万钰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特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