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对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论文_许建平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2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伊曲康唑对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20例)与对照组(n=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恶心、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恶心、1例腹泻、1例皮疹、1例眼部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采用伊曲康唑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疗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均发生巨大变化,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人数越来越多,从而导致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由于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所以在进行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时,真菌培养阳性率极低,因而在临床诊断中常出现误诊和漏诊的现象,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早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减低死亡率,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次研究中:我院采用伊曲康唑治疗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并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奇数偶数法将其分成观察组(n=20例)与对照组(n=20例)。对照组患者中,女性患者7例,男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在20岁~55岁之间,中位年龄(38.8±1.9)岁。观察组患者中,女性患者6例,男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在18岁~56岁之间,中位年龄(39.3±1.9)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进行真菌培养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患者口服伏立康唑,初始剂量为250mg,12天后负荷剂量为4mg/kg,连续治疗14天。观察组患者采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剂量为每天200 mg,分2次对患者进行滴注,连续治疗2天后,剂量改为每天200 mg,每天1次性滴注完毕。连续治疗14天。

1.3 疗效判定实验

痊愈;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表明患者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病情显著好转,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都显著改善,症状、体征显著改善;有效:患者经过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有所好转,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无效:病人用药3天后病情无变化甚至后加重的情况发生。(痊愈+显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2]。

1.4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本组实验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20.0数据包中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应用(n%)和(?x±s)表示,组间差异通过x2和t检验,在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恶心、1例腹泻等轻微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恶心、1例腹泻、1例皮疹、1例眼部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情况

所有患者真菌感染均发生在粒细胞缺乏时期,其中有30例患者粒细胞数小于0.5×109/L,占总人数75%。10例患者粒细胞数大于0.5×109/L,占总人数25%。31例患者粒细胞缺乏14天以上,占总人数77.5%。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有32例患者肺部出现异常表现,8例患者肺部未出现异常表现。真菌检查结果显示:29例患者真菌培养呈阳性,3例真菌孢子,12例光滑假丝酵母菌,13例白色假丝酵母菌。

3讨论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白血病患者较易出现真菌感染。白血病患者所引发的真菌感染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真菌孢子等。真菌种类的不同导致其感染部位也不尽相同,肺部、胃肠道部和下呼吸道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3]。白血病患者肺部感染占所有侵袭性真菌感染50%以上,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胸闷气急、痰中带血、痰白粘连和咳嗽。白血病合并侵袭性感染真菌主要包括曲霉菌属和假丝酵母菌属,而内源性感染,主要是因为菌群失调或患者抵抗力降低[4]。。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绝大多数发生在粒细胞缺乏期,特别是持续缺乏14天以上。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类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其控制范围包括使用时间和使用剂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剂量与缺乏粒细胞缺乏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关注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增加其有效治疗力度,尽可能的缩短患者缺乏粒细胞的持续时间,进而减少真菌感染率。

伊曲康唑是一种新型抗菌药,有两种不同剂型:口服液和静脉注射剂,其中口服液的吸收率较高,能广泛分布在机体的各组织中,即使是深部组织也可有效通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小。伊曲康唑药代动力学特性良好,具有不良反应小以及抗真菌谱广等功效,尤其是对致病性的假丝酵母菌和耐氟康唑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其他真菌感染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采用伊曲康唑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乃武,王红梅,张轶斌,等.白血病真菌感染的新药与临床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7):139-140..

[2]刘文霞.伊曲康唑预防血液病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11):1318-1320.

[3]肖喜春,司金春,陈淑霞,等.急性白血病合并结核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17):3202-3204..

[4]黎伟超,许晓军.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伊曲康唑预防性应用的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6):993-994.

论文作者:许建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0

标签:;  ;  ;  ;  ;  ;  ;  ;  

伊曲康唑对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论文_许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