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女排优势转移研究_排球论文

世界女子竞技排球运动优势转移规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排球论文,规律论文,优势论文,女子论文,竞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126(2009)02-002109

1 前言

纵观世界女子竞技排球运动的历史,有实力夺冠的队伍总是出现在少数几个国家内。近年来,冠军的争夺日趋激烈,一支球队很难再像过去一样连续在世界大赛中夺冠。是什么原因导致女排的竞技优势在各运动队之间不断转移呢?各支球队都在试图认识制胜的规律并努力按照规律办事。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一些球队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排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就是因为其能够不断地、前瞻性地对排球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进行审视、探究,找出项目的内在规定性,并成功地将其落实到日常训练中。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走到巅峰以后,运动水平开始下滑,在2008年奥运会上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在相持阶段中丢掉了一些关键场次的比赛。显然,在四年一轮的奥运会周期中,中国女排没有解决好决定优势转移的核心要素。为此,本文试图从一个更广的视域里对世界女子竞技排球运动的优势转移规律进行剖析,为中国女排在接下来的一轮竞争中提供借鉴,为中国女排的优势获取和保持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查阅已有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中得到各个时期世界女排优势国家的基本信息以及优势转移的路线和方向。

通过开放式访谈的形式对全国排球领域内部分专家就影响世界女子竞技排球运动优势转移的因素进行访谈。设计“世界女子竞技排球运动优势转移规律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了2轮对27名专家的调查。第1轮问卷调查重在进一步筛选核心影响因素,第2轮问卷调查重在对各因素进行贡献率评价。

运用SPSS11.0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获取的一些排球赛事进行常规性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排球运动的本质属性

竞技排球优势转移规律是受排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因此,在探讨优势转移规律前有必要首先对排球运动的本质属性进行简要概括。

排球比赛属于多人参与的、直接的、隔网的、具有变异组合类多元动作结构特征的技能主导类竞技运动项目,其具体表现为,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不与对手发生身体的直接接触,但战术配合却受到对手的干扰,因此,比赛时不仅强调运动员的个人技术水平,还对多个运动员间的相互配合有较高要求,要求运动员能够根据比赛的变化及时调整应对策略,这使得教练员临场指挥的艺术性和训练的科学性变得异常重要。此外,排球比赛实行每球得分制,运动员触球时间短促且触球次数有限制,各项排球技术都有可能得分和失分。这一特点使得排球比赛的得失分判别极为明显,裁判员判罚的尺度易于掌握,比赛成绩受裁判员的影响较小。因此,为取得比赛的胜利,就要求运动员要具备很高的技术规格,要熟练、全面地掌握技术,要具备高度的技巧性和严密的整体性。

3.2 世界女子竞技排球运动优势转移显性规律

3.2.1 优势在少数几支球队中间

自1956年到2008年的50余年间共有女子排球世界大赛36次,但获得过冠军的队伍仅有6支,获得过冠军或亚军的队伍也仅有10支,分别为巴西、古巴、俄罗斯(前苏联、独联体)、中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秘鲁、德国(东德)、罗马尼亚。而在获得冠亚军的队伍中,古巴、俄罗斯、中国和日本4支队伍占去了所有72次中的62次,占84.72%。

3.2.2 优势保持有一定的稳定性

大部分球队在获取比赛优势以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比如从1960年到1976年,冠亚军基本上保留在前苏联队和日本队之间;随后的1977-1980年,古巴队开始突起;1981-1986年,中国队一枝独秀,进入90年代,古巴队雄踞排坛10多年。

3.2.3 进入21世纪以后,优势转移速度明显加快

从1956年到1999年,29次女子排球世界大赛,共有4支球队获得冠军,冠军更替11次,平均每4年、每3次大赛更替一次;而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了7次女排世界大赛,获得冠军的队伍有5支,冠军更替6次,基本上每次世界大赛都由新的队伍登顶。可见,近年来,竞技女排优势转移的速度开始加快,优秀运动队间的实力趋于平衡,胜负的偶然性增强,冠军的持续保持难度极大。不过,总体上看,世界女排竞技优势的转移范围仍稳定在少数几支传统强队内。

3.3 世界女子竞技排球运动优势转移影响因素

影响世界女子竞技排球运动优势转移的因素比较复杂,尤其是高水平的球队,任何一个看似很小的因素都可能是导致比赛胜负的“最后一根稻草”(the last straw)。因此,通过把各因素割裂来进行打分的办法研究优势转移的影响因素是有失妥当的,尽管本文也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请专家对各影响因子的贡献率进行了判定(表2),但必须指出,这样做只能得到“哪些指标对国家女排成绩有影响”(事实上,我们所有能够想到的甚至没有想到的一些很小、很偏远的因素都被认为有影响,就好像陷入了“蝴蝶效应”的漩涡,而如果做面面俱到的分析显然毫无意义,且不现实),“这些指标分别对国家女排有多大的影响(影响的深度)”或者“这些指标对国家女排是长期作用还是在短期内有影响(影响的远度)”,而对于“各指标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却无法通过简单的因素分析来获取。也就是说,针对一场赛事,除了能够进行简单的得失分描述外,我们无法知道那些既定的影响因素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起作用以形成赛事胜负的局面的。幸运的是,世界女子排球优势国家并不多,对这些强队进行综合分析并非难事,因此,本文试图以一级因子为框架,以时间跨度为主线,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世界女子竞技排球优势转移的过程进行描述,并期望通过这一描述对我国国家女排在高竞技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迪。

单纯地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被专家筛选后的影响世界竞技女排优势转移的因素有9大类,其中,主教练和教练组对优势转移的贡献率最高,达到了0.3297;其次是运动员的情况,贡献率为0.2763。可见,教练员和运动员是影响优势转移的核心因素。经费投入是第3大影响因素,如果按照二级因子的贡献率排列,经费投入是第1影响因素。经费投入在国家队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运动队的日常运转、参与比赛还是引入高科技手段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值得提出的是,“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本应成为影响比赛成绩的最直接因素,但是,专家的打分却很低,看来专家们较多地认为运动队的成绩更主要地来自于自身的努力。

3.3.1 世界优秀女排运动队成绩变化和教练员情况分析

1.主教练更替与运动队成绩变化

图1 俄罗斯(苏联)队成绩变化及主教练更替曲线圈

图2 古巴队成绩变化及主教练更替曲线圈

教练员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不言而喻。体育教练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体育运动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李富荣曾说:“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可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可以保证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没有金牌教练员就没有金牌运动员”。高水平排球队的运动员是教练员选拔的,上场运动员是教练员配置的,战术系统是教练员设计的,战术意识是教练员灌输的,临场换人是教练员安排的,赛程中是教练员指挥的,因此,高水平排球队的教练员是保证排球队整体竞技能力最大的必要条件。

图3 中国队成绩变化及主教练更替曲线圈

从图1~图4可以看出,世界优秀女子排球队主教练的更替速度差异较大,俄罗斯(苏联)队和古巴队几十年间都只在3名主教练间进行更替,中国队30年更换了8名主教练,而日本队主教练更替极为频繁,平均每2年更换一次主教练。尽管如此,依然可以看出,主教练的稳定度与球队的成绩是有高度关联的。俄罗斯队和古巴队的长盛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主教练的稳定度,即使是主教练更替最为频繁的日本女排,也可以从前后的对比中找出一些差异。1961年到1977年是女排历史上著名的“日苏争霸”阶段,在这一阶段,日本队更替了6名主教练,平均每2.8年更换一名主教练;而在日本队成绩最为动荡的1982年到,2002年间,日本队更替了12名主教练,平均每1.8年更替一名主教练。主教练的更替与球队成绩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主教练的水平。不过,主教练的水平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的;另一方面,主教练的水平也是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访谈发现,超过80%的专家认为,主教练的更替不宜过频,给主教练一定的时间使其展示自己的才华是对运动队负责的一个表现,而以奥运间隔的4年时间来检验主教练的能力是合适的也是可行的。

图4 日本队成绩变化及主教练更替曲线图

2.优秀教练员的基本素质及成才规律

那么,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崔大林在2005年8月26日第1期国家队教练员培训班上提出,优秀的教练员应该具备以下人才特点:1)具有极强的竞争性。2)具有很强的决断性。3)心理承受力强,具有抗压性。4)勇于挑战极限,具有献身性。5)要善于突破创新,具有创造性。6)具有较强的感知性。7)具有专一性。8)个性突出,具有张扬性。魏旭波则对“金牌教练”(亲自训练和直接指挥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中夺得金牌的教练员)的成才规律进行了研究,他认为:1)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稳步发展的经济,不断增强的国力,人民安居乐业,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人民群众对竞技体育的喜爱为金牌教练的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历史机遇。2)良好的国家队群体氛围,坚强的领导核心,开拓进取的领军人物,团结协作的教练员群体,刻苦上进的运动员队伍,以及全力支持的家庭是金牌教练成才的重要保障。3)浓郁的爱国情感,强烈的事业心,实现自我价值与祖国需要的结合是金牌教练成才的内部驱动力。4)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从世界水平的高度把握专项前沿是金牌教练成才的必备条件。5)全面、超强的能力是金牌教练成才的业务基础。6)较高水平的专项运动经历、求知好学、名师指导、主持高水平训练、经受大赛洗礼是金牌教练成才的主要途径。7)不断创新、开拓进取是金牌教练成才的关键因素。8)刚毅、沉着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是金牌教练成才的基本保证。

3.3.2 世界优秀女子排球队成绩变化和运动队情况分析

1.运动队的技战术水平与成绩变化

比赛所经历的每1分都最终要依靠运动员的技、战术来实现,因此,技、战术水平是导致一支运动队成绩变化的直接推动力,也是最显性的推动力,可以通过较为精确的数据统计进行计算。表3和表4突出地展示了在古巴女排巅峰期的3次世界大赛上,中国队与古巴队网上争夺(进攻和拦网)的情况[4],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两队的优劣势。

不过,技、战术水平虽然可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层面上进行对比,甚至可以通过一场比赛来精确计算,然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却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2.运动队的技战术创新与成绩变化

创新是所有竞技项目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是各运动队寻求突破的不竭动力。关于技、战术创新,梁慈民博士用“竞技体育前沿技术”的概念进行诠释,他在博士论文“论竞技体育前沿技术”中这样写道:“国际竞技体育之竞技,其核心是最前沿的竞技,只要国际竞技体育存在,前沿技术的较量就存在。前沿技术具有永不停息、不断扩展的本性”。梁慈民认为,竞技体育前沿技术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的动力系统所推动的。其中推动作用较大的前5位因素是:国际体育竞技的刺激、科技发展的推动、竞赛规则的提倡与要求、个人需求的拉动和技术轨道的启发。

随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优秀运动队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技、战术的发展与创新已经成为各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和科研团队关注的焦点问题。新的技、战术打法,能够出其不意,使对手无法适应,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巴西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有一个精彩的整体战术布局创新实例:使用接应打出满场飞天。尽管“重视接应”的提法已经出现了好多年,但是,始终没有见哪一支队伍在比赛中真正把接应运动员放在首要位置来布置战术的。在北京奥运会上,巴西队做到了这一点,并取得了巴西女排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从表6可以看出,巴西队是4支队伍中惟一一支以接应为最重要进攻点的球队。谢拉在8场比赛中,共扣了201个球,虽然进攻效率不高,仅为28.9%,但是,她为另外4名攻手赢得了更为容易的进攻机会,提高了其他4名运动员的进攻效率。这为世界女排强队发出了一个信号:重视接应运动员的战术作用。

3.运动员的年龄、身体条件与运动成绩

年龄老化所伴随的体力下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吸纳新运动员,淘汰老运动员,是优秀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规律,挖掘运动员潜力、保持运动员竞技状态和培养新运动员成为了教练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排球项目)各队获冠军时的平均年龄大多为22~25岁,主力阵容的平均年龄更大些。通常认为,优秀女排运动员的最佳年龄为20~26岁,男排为22~28岁”。但是,一些教练员急功近利,为了追求眼前的比赛成绩,一味使用成熟的老运动员,对新运动员的培养缺乏耐心。等到因运动员老化问题而不得不进行运动员更替时,年轻运动员却因为技术粗糙、经验不足等而不能担当重任,队伍水平急剧下滑。这方面的例子在世界排坛俯拾皆是:1976年(日本女排)拿了奥运会冠军后,1977年准备要调整,1977年世界杯比赛在日本举行,他不敢调,咬牙得了冠军,很满意。但已经是青黄不接相当严重。1978年世界锦标赛前,到中国来打不行,在日本打也不行,输了个稀里哗啦。其后,日本女排被挤出了世界女排一流强队。

4.团队精神与运动队的成绩变化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和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前提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充分发挥个人的运动才能;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协作,使每个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融合在统一的战术体系之中;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运转。“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这支团队的精神升华。“女排精神”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界,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土气和热情。这种精神之所以备受国人推崇,不仅仅是中国女排获得了“五连冠”,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

有学者认为,在赛场上决定胜败的是运动员的实力加精神,精神比技术、体能、体力更加重要。显然,这一论断建立在对高水平竞技赛事的认知上。在高手如林、实力相当的高水平体育赛场上,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的赛场上,各运动队的实力相差不大,谁在团队一致性上占据了优势地位,谁发扬了顽强拼搏的精神,谁的队伍团结一致,谁就能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所谓“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说的就是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3.3.3 规则修改对世界竞技排球运动走势的影响

规则的修改,往往直接导致优势的转移。日本男排曾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获得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冠军,但此后的规则修改,设立了标志杆,缩短了网上进攻区。结果,日本队利用全网长的快攻战术严重受阻,使得整个亚洲男排快速多变的战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遏制。

总体上来看,规则的修改会对所有的球队都带来影响,对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发展也有明显的推动或限制作用。哪支球队能够迅速适应规则并充分利用规则制订新的战术体系,哪支球队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3.4 世界竞技女排优势转移与国家环境

“地理环境规定着人类体育发展的方向和发展过程,虽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渗入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但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基本的”。尽管排球运动不像水上运动或冰雪运动一样直接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但地理环境通过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文化来影响参与排球运动的人,进而影响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所携载的文化特质。当然,这种影响还“渗入了其他社会因素”,比如俄罗斯幅员辽阔,横跨欧亚两大陆,其文化既具东方魅力,又兼容西方特征,表现出典型的二元性,但其国家女排却表现出强烈的欧美风格。

不同的政治造就不同的体育,但只要国家对体育有认同,无论这个国家走哪种政治道路,都能够将体育运动带到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上。资本主义的美国依靠资本推动了竞技体育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的古巴通过国家意志发展竞技体育,进而帮助古巴在世界体坛占据一席之地。笔者认为,政治本身对竞技体育的影响并无直接对应关系,重要的是政治能不能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相适应的空间和支持。

经济对体育的影响比政治的影响直接而有效。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无论是场(馆)、设施、训练、比赛、科技投入还是梯队建设都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还是经济尚不发达的古巴,在“经济支撑体育”的认识上都是一致的。我国长期的举国体制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也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试图就各个时期竞技女排特点找出相对应的国际或国家环境特点,以期能进一步说明世界竞技女排优势转移与国家环境的关系(表9)。

3.3.5 群体性排球运动开展情况与世界竞技女排优势转移

水涨船高的道理显而易见,群众性排球运动和学校排球运动的蓬勃开展能为竞技排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考察世界女排发展的历史,每个国家队辉煌的时代都伴随着其国内同样辉煌的群体性排球运动基础。但是,群体性排球运动对国家队成绩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起作用。

3.3.5.1 俄罗斯的群众排球

“早在1925年,前苏联政府就提倡搞‘百万人的排球运动’,1931年俄共更进一步提出‘由于排球运动规则和器材较简单,因而排球运动不仅对劳动者和青年适用,而且也是广大农民、妇女、学生都可参加的大众体育’。在这号召下,排球运动在全苏联的城市、农庄、牧场、学校都得到了较大的普及。……从1981年的统计资料中可看出,目前从事排球运动的人数已高达559万人,仅次于田径运动(700万人),60多年来,全苏共修建了37万多个体育馆,其中排球场馆就达26万个”。这一时期也是前苏联体育称霸世界的时期,其中,女子排球辉煌一直持续到1980年。

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前苏联相当广泛的群众性运动网,全俄大约有200个群众体育活动项目,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手球、乒乓球、冰球和国际象棋等。在70个联邦主体中定期举办劳动者运动会,奥运会前夕举办全俄体育运动会。然而,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使人无暇顾及体育运动和身心健康,许多地方体育组织自行解散。此外,由于俄联邦长期对体育事业投资不足,多半体育设施变得陈旧不堪,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许多体育场被用作停车场、货场甚或市场。这种群众体育基础逐年凋敝的态势反映在竞技体育上,是许多运动项目在国际赛场上日趋衰微。俄罗斯女排经过多年苦苦支撑,到2008年也陷入了20年来的最低谷。

3.3.5.2 日本的学校排球

1908年,排球运动传入日本。1923年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在大阪举行,该届运动会上,日本姬路女子高中排球队和竹早女子拍中排球队组成日本女排与中国女队做了表演比赛。此后,日本排球运动在学校蓬勃开展起来。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清水节二率领的日纺尼崎队在全日本女子比赛中三次蝉联冠军,这被看作“日本国内排球运动的优势由学校转向了企业界”。

1995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国内外基层排球运动历史与现状评析”的文章,文中就说:“目前,日本各中、小学,几乎都有女生排球队,并已形成观念:‘如果谁不会打排球,就是可笑的’,因而,基层小学生排球比赛参加队数逐年激增,1981年全国参加小学生比赛队数为6000多个,1984年增加到7000多个,1992年已冲破10000大关。1993年更达到了12000多队。她们通过各县、地区层层比赛选拔,最后从全国挑选49支优胜队赴首都东京进行决赛。最后冠军获得者,由排球协会出资,可出国进行交流访问。在这期间,日本排协的著名教练,也从中挑选出有培养前途的选手再进行短期强化训练,指导她们技、战术更快地提高”。正是日本女排处在这样一种较好的群体性排球基础下,才使得其能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女子排坛中占有一席之地。

3.3.5.3 古巴的早期专门化训练

在古巴国内,排球是继棒球、拳击之后的第3大国民体育项目,开展得十分广泛。古巴女排对后备力量的培养非常重视,后备力量雄厚,兵源充足,已形成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排球人才网。国内有14所初级体育学校专门培养排球初级人才,学员为11~15岁年龄段。其中11~13岁为一组,14~15岁为一组。每校每个级别20人,两个级别共40名排球学员,由教练员传授文化知识与运动技术。古巴还有6所中高级体育学校,入选15岁以上年龄段的优秀学员,专门培养中高级排球人才,并向国家青年队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在学校就像在军队一样接受训练,每天的生活模式都有固定的模式,从学习到饮食起居,一切都受到严格的管理,每周训练6天,每天2次,几乎不可能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古巴女排有周密的发展计划,有长期的,也有近期的。奥运计划有8年和4年的规划,如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运动员从1994年就开始培养,通过多种训练锻炼新手,使之逐步成为国家队运动员。

3.3.5.4 中国的排球后备人才

中国的排球后备人才兴衰都与国家体育政策紧密相联。“从1980年至1984年间,我国确立了‘侧重抓提高’的体育战略目标,竞技运动的水平迅速提升”。1984年,全国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以理论研究成果的形式公布了《2000年中国的体育》的研究报告,会议正式提出了奥运战略。而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奥运战略被很多省(区、市)体育部门理解为“以效益为中心”,他们纷纷砍掉篮、排、足等耗资大、投入多、奖牌少的集体项目。“三大球”队伍的数量、从业人数、业余体校数量等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三大球”运动的发展。“三大球中排球被砍得最惨,致使有一年全国少年排球比赛只有六个队参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1994年)被调整掉的女排有广东、广西、山西、江西、吉林、天津、新疆、黑龙江、广州部队、福建部队等十几个专业队,好多省(区、市)的排球项目成了一片空白。1984年中国女排鼎盛时期,全国有省(区、市)排球队五、六十支,2000多名优秀运动员,而现在仅有20来支队伍(其中12支女队),运动员720人;过去能与国家队抗衡的队伍有三、四支,现在没有一支;过去漳州女排冬训基地如火如荼,每年有8~10支甲级队和重点青年队集训,每天早上5时就有人占场地,而今年冬训冷冷清清,仅有4支队伍来此训练”。“各省(区、市)一、二线排球队的解散,直接影响到各级业余训练的队数和人数的下降。1984年全国有16000多人参加排球业余训练,而现在(1994年)仅有70000人”。在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科研组进行的女排后备力量的专题调查中,就已经发现女排已陷入严重“青黄不接”的危机之中。1988年北京市举办的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全市排球比赛只有4个男队和3个女队参加。

图5 1978年以来的部分年度中国各省、市成年和青年排球专业运动员数量变化情况[10]直方图

图6 1978年以来中国各级各类体校在训排球运动员的数量变化情况[18]直方图

从各省(区、市)的情况看,他们配合奥运战略的措施就是在全运会上取得好的成绩、多拿奖牌。孔庆鹏在《同心圆实证——金牌谋略》一书中叙述了江苏省体育局为在全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所采用的方法:“在六运会严重受挫的情况下,经过大家的认真反思,提出了‘缩短战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发展方针,集中力量狠抓重点,走精兵之路……‘八五期间’,江苏省根据《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结合江苏省当时的实际,确定了击剑、举重、乒乓球、羽毛球、射击、跳水、体操、田径、游泳等9个重点项目。对这9个重点项目进行了重点布局,在运动队编制、经费投入、省级竞赛设项等全方位给予保障”。也正是由于各省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设置重点项目,使得集体项目无人问津,排球运动更是由于项目特点,在没有各级行政部门扶持的情况下,陷入了极度危机。

此外,在学校体育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学开始追求升学率,“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课余时间、假期都让各类补课占用了,正常开设体育课都有困难,就更难安排课余训练了”。中学体育的变化也改变了高校体育的开展轨迹,并带来了长达十几年的影响结果。以河南省高校排球运动的发展为例,1995年,河南省高校排球比赛因队伍太少而停办。直到2007年11月才又一次由河南省教育厅组织河南省第七届大学生排球锦标赛。比赛分3个组别报名:甲组是非体育专业的普通在校生;乙组是体育院系的各类体育专业在校生;丙组是高水平运动队或运动训练专业的在校生。最后男子丙组报了2个队,女子丙组报了3个队;男子乙组报子2个队,女子没有队伍报名;甲组男子报了10个队,甲组女子报了4个队。由此可见,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对排球项目的持续影响有多么深远。

3.3.6 国家体育体制对运动项目的影响

关于国家体育体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本文沿用“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进行简要描述。“竞技体育‘苏联模式’的核心内容,即与西方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是将体育纳入国家计划经济体系之内,体育管理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机关,以计划和行政手段直接控制体育发展,体育经费绝大部分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苏联模式”实行专业化为主的训练体制来训练运动员。专业化训练体制是国家出资,在价值判断上打有深刻的国家意志的烙印。实践中,凡是实行“苏联模式”的国家(中国、古巴),无一例外地都以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不是奖牌,是金牌)为目的,一切训练、管理、项目设置、衣食住行都以夺冠为中心展开,所有的荣誉和耻辱都以夺冠为标尺。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竞技体育“苏联模式”的运用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将原先高度集中的对竞技体育的计划管理体制,改变为由政府与社会团体(包括俄奥委会、俄各运动项目协会、一些行业体协和俱乐部等)共同管理的多元化管理体制。“尽管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目前俄罗斯的运动训练体制(即运动员培养与训练系统)依然沿用了前苏联时期的体制。这种训练体制主要是:竞技运动后备力量的培养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高水平运动员集中组成国家队进行训练”。

“西方模式”所产生的体育体制不会产生专业化训练,竞技运动员走的是另外两种训练道路:业余道路和职业道路。业余道路就是运动员不以体育为主要职业,除了参加体育训练和竞赛外,还有另外的职业,或者说,运动员不把参加训练和比赛作为谋生的主要渠道。职业道路就是以比赛出场费和奖金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

从女子排球运动的情况看,“苏联模式”成就了中国、俄罗斯和古巴的竞技排球运动,“西方模式”成就了美国、意大利和巴西的竞技排球运动。所以,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开始互相借鉴,纯粹的“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开始消失,各国都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计划中有了市场,市场中有了计划”。如果一定要给这两种模式一个判断,笔者认为,国家体制和国民经济情况决定了排球运动项目该走哪一条道路。发展中国家要想持续保持竞技排球优势,必须更多地使用“苏联模式”,而发达国家则必须依赖“西方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甚至可以脱离政府而存在了。

3.3.7 科研投入

“无论是从宏观描述还是微观列举,奥运会成绩的每一次进步与突破都蕴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投入,人们都力图去发现‘科技’真正的新东西,以举证其要害,因为这往往是成绩进一步突破、创造人类新极限的发端与‘拐点’”。1982年秘鲁世界女排锦标赛前,美国女排为了夺取世锦赛冠军,组建了强大的科研服务团队,美国计算机科学委员会派出大量专家以美国广播公司记者的身份到重大国际比赛中去搜集材料,他们采用录像手段对这几支球队的训练、比赛情况进行录像,然后通过电脑进行“结构分析”。详细记录了每个运动员的站位、功放路线、击球动作等,写出了600多页的调研报告,然后进行了针对性极强的模拟练习。结果,年轻的美国队一上来就所向披靡,连续以3:0击败中国队、日本队以及苏联队,其进步速度令时人大感疑惑。

今天,教练员引入科研服务的理念已经深入到运动队的方方面面:选材、训练、竞赛、管理、心理辅导、祛除疲劳、技术改进、战术创新等等。无怪乎有人感叹:“科研是金牌背后的金牌”。

4 结语

失败在胜负交替中不断得到反思,经验在胜负交替中逐渐凝练成规律。而影响高水平女子竞技排球运动胜负的因素比较复杂,尤其是世界最高水平的排球赛事,任何一个看似很小的因素都可能是导致比赛胜负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对高水平排球比赛优势转移规律的认识是困难的、动态复杂的,需要对较长一段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地逐一梳理。总体上来看,世界竞技女排优势转移的显性规律为:优势在少数几支球队中间转移;优势保持有一定的稳定性;进入21世纪以后,优势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教练员和运动员是影响优势转移的核心因素;创新是项目发展的灵魂,是教练员带领一支球队获胜的法宝;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是导致一支运动队成绩变化的直接推动力。

收稿日期:2008-10-14;修订日期:2008-12-05

标签:;  ;  ;  ;  ;  ;  ;  ;  ;  

世界女排优势转移研究_排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