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在福利机构脑瘫儿童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袁雄莲

早期康复在福利机构脑瘫儿童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袁雄莲

袁雄莲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 浙江杭州 310023

摘要:脑瘫儿童由于机能障碍而失去了很多基本功能,早期康复治疗对促进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让脑瘫儿童在日常活动中主动去学习生存技能并运用予日常生活中,克服身体运动障碍,具有正常儿童的自理能力,和正常人一样具有人格尊严,坚强自信,最终回归社会。

关键词:早期康复;福利机构;脑瘫儿童

近年来,随着福利机构内脑瘫儿童人数逐渐增多,这一特殊群体也越来越被大家熟知。所谓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或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因为脑瘫具有不可逆性,所以给他们在生活、行动方面带来极大不便,也使他们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早期康复对脑瘫的治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脑早期具备良好的代偿性和重组能力,年龄越小、代偿和重组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早期干预可促进小儿受损的大脑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有效的减低致残率。如何对脑瘫儿童进行有效的帮助,缓解福利机构内康复压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目前政府资助的机构照顾是我国孤残儿童福利服务主要方式,部分儿童福利机构采用集中管理分散寄养的方式,但仍有很多的脑瘫儿童在福利院中生活长大,福利机构内脑瘫儿童数量骤多、残疾程度轻重不一,专业的康复治疗师稀缺,有效的康复资源少。大量的脑瘫儿童没有享受到康复的权利。机构内康复人员的配比存在明显落后。在各福利机构这样的状况比比皆是,导致大量的脑瘫患儿没有接受早期治疗,耽误了最佳时期。

二、解决方法

康复融入护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保育员是与孩子接触最密切的人,组织开展密集的康复培训,发掘她们的康复潜力,掌握相关知识及最基本的康复技能,并将一些康复手法融入到孩子的日常护理当中。对她们提出康复治疗的任务,给予专业支持。

1、康复照料 保育员是福利机构内儿童生活的主要照料者,也最容易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在给予生活照料的同时将孩子需要的康复项目融入其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洗澡沐浴时可以在水中轻轻按摩孩子的肌肉,缓解其紧张的肌肉状态;在喂饭及点心前适当的按摩口周做一些简单的口肌训练,可以帮助更好的喂养;在睡觉休息时给予孩子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抑制不良姿势等等。

2、语言交流 福利院的特殊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脑瘫孩子有一个固定的生活规律,这种规律有利于康复治疗的顺利完成,避免了许多外界的干扰,也符合脑瘫康复的长期性和不间断性的要求。在日常的护理中,自己“念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让孩子多听,“宝贝,阿姨抱你去换尿片喽;我们要吃饭了”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这些语言烙印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多逗引孩子,多用同一水平的笑脸与其交流,当孩子对你做出反应发一些“a-o”等字音,哪怕是笑一笑,你要尽快的亲一亲、笑一笑对其表示肯定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外,多播放一些儿歌,童话故事增加外界对他们的各种刺激。

3、社交游戏 有人说游戏的重要性仅次于母乳喂养。在机构中的脑瘫儿童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导致他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会有一种恐惧感。保育员对他们来说就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抽出时间带他们到户外晒太阳,垫子上玩玩具等,在康复师组织下对他们拥抱、抚触做一些亲子游戏,鼓励他们说话,荡荡秋千,滑滑梯等,对他们来说既是玩耍也是作业治疗。久而久之,脑瘫儿童的恐惧感就会慢慢消失,并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起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

4、小组活动 游戏活动不仅对儿童有娱乐作用,而且对儿童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绪等方面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游戏也是儿童最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引导式教育在游戏中也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将幼儿按残疾程度及心智学习能力分组,在保育员的组织下可以做些简单的手部活动如拍手数数、传球、摇小船等在促进手部功能的同时,也能增进幼儿间的情谊;音乐活动,根据音乐节奏边拍打边唱,“我们坐的好好直,小朋友坐的好直”等等,促进儿童身体的协调性、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及体会音乐带给人的快乐体验。

5、个别化训练 在护理活动完成后,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对需要个别训练的脑瘫儿童实施个别化训练。根据每个脑瘫儿童存在的不同问题,康复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个别训练计划,如一名手功能差的儿童,在个别训练时就可以安排进行搭积木、串珠、拼图等针对手功能的个别训练。这样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脑瘫儿童实施量身定做的康复计划,因人而异,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康复理念。

三、结果

康复融入护理看似加重了护理任务,增加了保育员的护理工作量,但脑瘫任其发展的话其程度会越来越重,护理起来难度会更大,尽早的康复才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由于干预的早,孩子的情况会逐渐好转,“四肢不那么僵硬了,吃饭快了,穿衣服知道伸手了,会叫阿姨了”当这些话从保育员的口中得出时,我们知道康复融入护理已经初见成效,保育员们也有了工作积极性,更有成就感。一年多来实践证明,康复融入护理的康复模式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其意义在于1.早期的康复可以有效干预受损的大脑,降低残疾程度,可有效的缓解脑瘫儿童的紧张状态,为他们进入寄养家庭创造良好的条件。2.长期的坚持,在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语言、社交活动、生活自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为脑瘫儿童进入院内特殊学校康复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从长远来看,康复融入护理,在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针对我院院内0-3岁脑瘫儿童为期一年多的早期干预后,他们在生长发育的五大领域取得了明显进步。掌握了一些对福利机构内脑瘫儿童的有效干预手段,结合护理活动开展,形成了具有福利机构特色的早期康复模式,收获了一些经验。我们要借助这项研究成果,在各福利机构内加以推广,让更多的脑瘫儿童享有康复的机会,最终帮助他们实现独立生活的目标,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62-100

[2]史惟.脑性瘫痪儿童早期干预.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7):396-398

[3]韩庆,脑瘫儿童的护理【J】中外医疗,2009(26):14

论文作者:袁雄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  ;  ;  ;  ;  ;  ;  ;  

早期康复在福利机构脑瘫儿童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袁雄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