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均衡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实施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我国政府在上海、河北、山西、江西和四川等地的一些中心城镇和大城市开始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地方试点工作,(注:诸大健:《上海作为大都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济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委会,1999年第2期,第90~94页。)其结果影响着下一阶段工作的展开。从当前情况来看,学术界、政府、公众、社会团体等社会层次理论认识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不均衡,成为局部试点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只有认识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所存在的种种不均衡性,有针对性地决策,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

一、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0世纪80年代,为了考察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危机,寻找到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发展道路,联合国第38届大会专门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1987年它提交了一个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的发展之路,并将其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方式。这份报告被公认是对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全面、完整表述。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这一定义只是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其内在涵义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在此以后,联合国通过各种措施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站在世纪交汇之处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很清晰地发现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理论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学科不断增多,研究深度不断加强;同时研究重点也在渐渐发性转移。另一条主线是绿色发展潮流的兴起:它从西方影响至东方,从联合国这类全球性国际组织延伸至各区域性组织和各国政府。这一时期的发展充分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概念从社会、经济、生态、资源、技术等各个角度得到丰富和深化这一事实中。如1991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注:王军:《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1月,第33~36页。)1991年出版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注:王军:《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1月,第33~36页。)还有经济学家皮尔斯的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注:王军:《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1月,第33~36页。)此外有的学者站在科学技术角度,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以此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注:王军:《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1月,第33~36页。)从以上概念的演变不难看出,《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指明了发展的基本原则,此后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通过从不同领域对这个原则进行丰富、深化而取得进展的。十几年过去了,它的发展基本经历过了一个螺旋式运动轨迹,已到了在现有进展的基础上,对其基本原则再做阐发,为更高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的时候。对于下一步的发展,以往的经验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避免两种失误,即实践和理论的各构成局部之间的脱节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后一点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体现最尤为明显。因为当可持续发展理论传入发展中国家时,它们还没有完成现代化过程,不具备实践这种理论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再进一步深化为:“当人类在经济、科技、生态、环境、法律、军事、教育、管理与决策等人类生活各方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这一定义清楚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双重性,并包含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系统。所谓可持续发展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的诸元素构成的能保证当代人在满足其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系统。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引申可得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模式等相关概念。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指元素间相互作用、联系的方式。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就是通过构成元素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结构。合理的系统结构,不仅可以使由各个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发挥出比单个元素简单相加更大的正向作用,而且可以抵消各个元素作用时所产生的负面效果。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现状分析

可持续发展系统既可以按照其所涉及的人口、环境、资源、技术、经济、教育、政治等因素来划分子系统,称之为因素系统;也可以按理论、实践进行层次划分,称之为机制系统。承接上文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本文主要从后者的角度来讨论可持续发展系统。这不仅因为任何因素系统都包括这一机制系统,都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而且因为能否解决因素系统存在的人口压力、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技术难题和制度变迁等一系列问题,依赖于机制系统中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发展。按内在机制因素,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系统进一步细分为理论层、平衡层与操作层。平衡层也可以称为机制层。它是联结理论层与操作层的中介层。平衡层包括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非市场机制又以政府机制为主。系统按照理论层

操作层的模式运动。只有这三个层次发展的程度基本一致,并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理论层主要指学术界,包括自然科学界与社会科学界,其具体的组织形式主要为高校、各类科学研究机构、各地的社会科学院等。操作层主要包括企业、非政府性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以及不属于以上任何组织的公众。介于理论层与操作层间的平衡层,主要以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存在。在一些发达地区,市场也起着平衡机制的作用。以上划分不是绝对的,层次间还存在交叉地带。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仍然遵循理论层

操作层的运行模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推广和发展均源于理论层。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陆续撰文介绍可持续发展,开始了初步的研究。90年代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诸多学科交叉领域;其重点是对实际问题的探讨。操作层决定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及其他各个生活方面的实施效果。政府则在这两者间起着桥梁作用,政府接受理论层传递来的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下达给操作层,并对操作的具体过程进行调控,政府同时还向理论层反馈操作层与政府本身对理论研究的要求。操作层则依据政府的法律和政策来限制、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在整个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这除了因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解决市场的外部性问题,还由于中国属于后发国家,它是在政府推动下选择了可持续发展之路的。

如本文开头所述,目前中国可持续发展已进入了局部试点的阶段,但实际上具体实施效果与政府预定目标之间差距甚大。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一状况呢?这是由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各个层次发展不平衡,产生了结构性失衡,从而妨碍了整个系统功能的实现。理论的发展必须适当超越实践水平,但是就现状而言,理论层与平衡层间,理论层与操作层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尽管理论层对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意义、方向和手段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但由于理论层需要通过平衡层才能对操作层发挥实际的理论指导作用,它对实践操作的影响是非直接的,影响度是有限的。操作层决定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但其在理论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如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态度的功利化、短期化,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的片面化、模糊化、表面化等。不仅如此,它还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手段,以上这一切都限制了操作层有所作为。平衡层本身内部结构不稳定。由于市场经济发育较晚,作为平衡层主体之一的市场机制还相当不完善。另一主体政府对市场机制的重视和培养不够,缺乏相应的有效措施解决理论层、操作层的发展不平衡性问题。

具体说来,目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理论层内部。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综合发展的基础上。由于科学整体研究水平低,特别是人文科学,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远落后于世界发达水平。人文科学的落后则是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它的发展缺乏全局性的战略布局规划。此外因为国力不强,致使国家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投入比例严重失调。90年代初,欧洲科学基金会的预算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预算支出比例为4:1。而1994年,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与人文科学基金的比例仅为18:1。(注:彭彦华:《繁荣社会科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1998年12月,第9~10页。)人文科学发展的落后影响着它对自然科学指导作用的发挥,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整体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理论层与操作层。学术界面向公众实践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向公众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理论,即告诉公众为什么要去做;一种则是有关具体问题解决办法的理论,即告诉公众如何去做。它们分别影响着公众的行为价值取向和公众的具体行为模式。只有当公众在思想上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才可能自觉地去寻找办法解决问题。但是现在理论观的观点对操作层影响不够,操作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薄弱。1995年1~10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织了一次中国“全民环境意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令人担忧。(注: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369~370页。)即使有一部分单位和个人已经具备相关意识,又由于目前的一些技术性理论缺乏可操作性而举步不前。

3.理论层与政府。理论层与(政府)平衡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由于行政级别产生的差距。由于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科研力量分布上的地区差别与城乡差别。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城市地区集中了大批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理论力量的分布较为薄弱。这样在理论层与平衡层结构的过程中,政府所在地区越发达,政府所在地行政级别越高(如处于直辖市、省辖市、省会城市)理论层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政策的机会越多;反之,越到基层,越到贫困落后地区,理论层的研究水平越低,对现实的指导能力的就越弱。(2)理论层的理论水平离政府制定可执行性政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对于目前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操作中决策的难点如如何计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损失等问题,理论层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较成熟的理论。

4.政府与操作层。政府与操作层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1)操作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意识不强。据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大多数居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注:王鸿生、孙立民:《可持续发展百题问答》。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93页。)这表明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缺乏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2)政府缺乏有效指导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操作层主要是从经济利益来考虑。特别是企业等经济组织,企业要考虑由于经营指导战略变化后,产生制度变迁要付出的制度变迁成本;要考虑先行开拓市场所要承担的损失。由于以上这些风险,当面临政府政策支持远落后于现实需要这一情形时,除极少数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维持原有的不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对策建议

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从系统结构与系统功能的关系出发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制定的措施要全面涵盖三个层次,同时也必须选择一个突破的重点。可以从发展条件最好、发展力量最强的地区、部门开始,也可以先解决制约发展的最薄弱环节。第二,独立性与联系性并重。在注重三大层次内部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建设的同时,必须保证各个层次间发展的相关性。第三,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表面上看,环境污染是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不协调而产生的。实际上,这是社会制度不合理性的外在表现,要配合社会制度的改革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第四,特殊性和一般性相结合。政府在制定、推广某项政策时,往往选择局部地区进行试点,获得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这么做固然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取得经验,但在实际上,往往导致一刀切和一窝峰上马,要在把握好根本原则的同时,从各地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平衡层与理论层要时时加强对操作层主体意识的培养,使其主动投入可持续发展。否则,若操作层的觉悟和能力总是落后于平衡层和理论层,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发展就很难真正实现。

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

1.平衡层的建设。(1)政府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相关知识的教育和相关素质的培养,在公务员的录用、培训、考核和管理等环节,加入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除了对各级领导负责人加强在岗培训外,还要在其升迁和业绩考核中,建立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考核体系。(2)政府机构建设的完善。各级政府应配备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保证关键部门的领导落实到位。领导同志的知识结构要文理工交叉,年龄结构为老中青相结合,学历的要求可以适当提高。同时,加强政府机构与科研机构的联系、交流,邀请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智囊团,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3)平衡功能的完善与发展。平衡层首先要有自我完善的功能。这主要指以政府行为来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完善。政府通过培训、教育、宣传等措施提高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认识水平。政府为了推动理论层的建设,仅仅在教育、科技领域加大投入不够,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僵化的教育、科技发展体制。政府在推动操作层的过程中要重点针对以往一再出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运动式走过场的现象,努力通过各种监督方式来确保政策落实。

2.理论层的发展。(1)理论层的体制改革。构成理论层的两大层次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种类科研机构。只有大力改革现有的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高校教育培养制度,建立和发展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高教制度才能保证向科研机械和平衡层、操作层输送合格的人才。科研机构的改革要更多地面向市场机制,通过与政府共同努力建立科技人才流动网络,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市场和科技人才市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企业与社会团体组织、事业单位中的科技人才力量,通过市场和政府调剂一部分科研人员直接与操作层结合。(2)理论层研究能力的加强。针对人文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技术研究落后的现状,要特别注重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无论是着眼于人文角度还是着眼于工具角度,整个研究都要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纸上谈兵。(3)理论层积极发挥理论先导功能。理论层主动加强对操作层和平衡层的影响力,通过加快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使得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为社会所用,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地向操作层与平衡层渗透。或者按照企业提供课题、资金,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技术力量的方式,为企业度身定制个性化的绿色发展战略。

3.操作层的提高。(1)平衡层和理论层对操作层的帮助。由于操作层涉及面极广,因此政府制定政策的难度相当大。当前最可行的是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一个从中央至地方,再到单位、个人的管理网络体系。对于理论层而言,最切实可行的帮助措施是以现有的各级大、中、小学教育机构体系为依托,帮助整个社会提高认识水平、培养主体意识。(2)通过经济组织来影响整个社会。要达到在人们头脑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意识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每天都要发生的经济关系。要做好这一点,首先是企业本身,特别是国有企业,应抓住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努力从事绿色生产、绿色营销,通过绿色消费品来影响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以经济观念的转变为基础,进一步结合传统的节俭习惯,在操作层建立一种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风气。(3)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街道居委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各级社会组织,利用舆论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全社会的参与意识。重视自发的民间绿色组织在弥补市场和政府不足之处时的作用。

标签:;  ;  ;  ;  ;  

可持续发展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均衡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