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惰性及其消减策略研究论文

教师惰性及其消减策略研究论文

教师惰性及其消减策略研究

魏春梅1,庄开刚2

(1.宁波大学 建工学院,浙江 宁波;2.宁波市镇海龙赛中学,浙江 宁波)

摘 要: 惰性是教师教学生活和专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分析教师惰性的影响因素、类别以及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师惰性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提出了消解教师惰性的策略。

关键词: 惰性;教育变革;专业发展

一 教师惰性及关联

(一) 教师惰性

教育变革的工作注定是繁琐而劳累的,尤其是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没有一项教育变革能够让教师变得轻松舒适。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一度被形容成“新瓶装旧酒”,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除了课程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之外,其中也暗含了教师的“惰性”原因。翻看资料,国内,对“惰性”(procrastination)的解释来源于词典;国外,“惰性”通常指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如“心理烦恼”、“没有合理的理由”等。国内外学术界对“惰性”的定义没有定论。相较于国内的定义,国外对“惰性”procrastination的解释增加了对情绪体验的描述,如“甚至会引起不好的情绪”,“尽管知道这种拖延会带来不好的结果”等。课程改革理应是教师该做,甚至想要做的事情。但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惰性”的教师文化。“惰性”是教师对教学任务的自动拖延,并伴随教学过程产生的一种具有隐蔽性的不良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正是由于这种“惰性”文化,使得一些教师懒于学习新理念,懒于反思教学现状,懒于积累教学智慧,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气与灵性。

1.2.1.1 细胞培养 将SiHa、Hela、MS751人宫颈癌细胞、HcerEpic人正常子宫颈上皮细胞复苏后转入DMEM细胞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加入链霉素、青霉素,置于CO2培养箱(5%CO2,37℃)常规培养,传代2~3代,无菌操作。收集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

(二) 教师惰性的类别

惰性可以根据教师的工作范畴大致分为四类,即教学工作方面的惰性、学习自我发展方面的惰性、科研方面的惰性、学生管理方面的惰性。教学惰性表现在多方面,主要表现在应付教学的态度、不备课或备课不充分、过于依赖现成的资料或课件、不花时间钻研教材、沿用刚入职时写的教案、不愿改变教学现状、课堂内容不丰富、教学方法单一、减少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很少使用引导语、滥用或不用多媒体资源、课后布置的作业让家长检查或学生自己核对、批改作业草率或不认真、干脆不布置作业、课后辅导缺乏主动积极性、试卷出题直接用上一年的或网上的题目。学习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惰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缺乏持续性、不坚持阅读书籍、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不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不更新知识储备、不接触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不愿意涉猎其他知识领域、不革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不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向他人请教先进的经验、推辞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不积极参加校本培训等方面。科研方面的惰性主要表现在逃避科研任务、科研能力滞后、不主动撰写文章、随意拼凑文章、很少进行调查研究、被动参与课题研究、与同事缺乏沟通交流、不愿意动手实验、不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申报项目积极性不高、做到一半容易放弃等。学生管理方面的惰性主要表现在业务不思进取、不主动处理事情、对于任务的习惯拖延、喜欢走一步算一步、缺少明确的目标、有计划却迟迟不行动、对时间没有合理的规划、发现问题不找原因、讨论而不解决问题、任课教师不管班级事务、班主任对班级建设不上心、对学生的琐碎小事放任不管、很少与学生家长联系、给学生的学期评语直接从网上摘抄。

(三) 教师惰性的特征

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惰性不同于一般惰性,具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成原因多。教师惰性具有普遍性,究其形成原因,多而复杂,特别是正处于教育变革中的教师。由于教育变革本身具有的双向性和复杂性,教师在变革中需要接受新理念、改变旧模式,他们惰性的形成不仅受到社会、学校、同事、学生等的影响,还与其自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职称晋升的无望、学生学业成绩的低迷不前、工薪待遇较低、社会对教师职业有过高的期望、网络资源的日益增多、学校管理方式的不到位……这些都会导致教师惰性的滋生。因此,与一般惰性相比,教师惰性是多方作用的结果。(2)影响范围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由点到面的群体传播活动,是涉及面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形成的惰性,对学生而言,不仅影响到课堂教学氛围、全体学生的成绩、教学质量,而且会对任课班级全体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人生。对教师而言,教师惰性具有蔓延性,一个教师的严重的惰性会影响周边许多教师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其自身也无法成长,难以实现人生价值。一旦一个学校教师的惰性形成一种气候,学校良好的教师学习文化、学生积极的学习风气将会不复存在,造成极差的社会影响,影响整个教育风尚。(3)持续时间长。很多教师在工作多年后缺少了刚参加工作时的干劲,不再积极主动,慢慢怠慢起来,开始凭借自身的经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惰性悄然而生。他们的授课内容较之前几乎是一成不变,往往“一纸教案,长期使用”。工作的周而复始使得教师的惰性在通过策略克服之际,又会因为重复的单调工作可能再次加强。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加强,导致教师惰性较一般惰性而言,持续时间更长,且在教龄较大的教师身上表现尤为明显。(4)发生频率高。惰性在教师群体中多发,那些平时慵懒、做事拖沓的教师显然是有惰性的。除此之外,尽职尽责的教师也容易滋生惰性。他们往往对自身有着较高的要求,当现实的结果达不到预计的期望时就会产生明显的心理落差,导致不愿积极行动,对工作自动拖延。因此,就其他职业的工作人员形成惰性的情况来说,教师惰性更易成为一种常态。

(四) 教师惰性与教育变革

在教育变革中,教师不能拖延所有的课程改革任务,但是可以偏爱一些。因此,课程改革的要求肯定能影响教师的决定。Briody的一项研究恰好证明了这一观点,大约50%的被调查者反映,惰性的发生跟任务特征是相互影响的。他的研究同时指出了两个预测性的因素:对完成任务时间的衡量和对任务的厌恶。当下学校教育让教师感到整天忙忙碌碌,时间不知去了哪里。[1]许多教师反映,现在“用于教学上的时间没有用到其他杂事上的时间多,非教学的事务太多了。”对任务的厌恶是指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感到不愉快,它和惰性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越是令人不快,人们越倾向于避免不愉快的刺激。“任何变革都会打破事物原有的平衡状态,为身处其中的人带来不确定感和不安定感……由于大多数教师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超越自我舒适地带的犹豫导致他们产生了不确定感,他们本能地担心人际或组织的变革给自己带来的潜在威胁和影响”。申言之,教师在没有得到切实的价值认同和利益保障的情况下,习惯于从本能上拒绝、抵制和反对变革的发生。这样,整个教育变革过程就笼罩于教师惰性文化的统摄之中。

二 教师惰性的合力消减

(一) 从教师需要出发培训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教学指导

目前,社会各界对教师群体频频施压。舆论方面重点关注师德,希望教师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方面重点关注师风,希望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的“替代父母”;学术界方面重点关注师能,希望教师能够成为研究者。这些都给教师带来时间的矛盾。当前,持“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观点的家长依然比比皆是。家长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则一味抱怨学校、质问教师,要求教师承担责任等。这是一种“责任外化”,泛化教师的教育责任,从根本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和压力。[2]必须减轻老师的负担,不要将所有的责任都加到教师身上,社会、家庭都要分担学生的教育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志向只有靠志向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智慧只有靠智慧去启迪”。学校管理并不简单,因为管的对象是人,也就是接受过多年教育的教师。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是“管”,一个是“理”,不能管人,但是不能不理人。你管他,他很生气,你不理他,他更生气。对校长来说,管理学校需要的不仅是权力,更重要的是思想。一些学校的管理最缺少的就是思想,在一个以权力为尊,教育思想缺乏的校园里,怎么会有真正的课程改革和教师长远的专业发展呢?

要真正了解教师的需求和渴望,创新培训模式,瞄准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遭遇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专业发展中的短板,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切实增强培训实效性,为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提供有效指导,缓解教师遇到问题后的“无助感”。创新培训模式是新时期教师培训发展的需求,可以改变培训形式和内容,使其能在现代教育进步发展的背景下,适应新时期教育变革的需要。

(二) 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声中也要加进为教师减负的声音

教育变革之际通常都要进行教师培训,目的就是让教师认同变革,同时注入变革的新观念、新做法。当前,培训已成为常态,也是想通过培训增强教师活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焕发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主动变革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然而,教师在参加培训方面惰性严重,要么不积极参加,要么为了培训分数参加了却点个卯就溜之大吉。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许多是教师参加培训的惰性使然。而惰性致因之一是培训不适合口吻。

(三) 学校应给予教师人性化的管理

一句话说得阿东也哭了起来。妈妈的确说过许多次。妈妈要求家里任何一个人,无论阿里犯了什么错误,都不准吼他。

在学校管理中,缺乏人格魅力的校长只有用手中的权力紧攥教师,而具有人格魅力的校长则用人格品质影响教师。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校长,需要付出情感,善待他人。感人心者,莫过于情。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教师都在超负荷运转。此时,校长需要考虑建立一个“将心比心”的情感平台,多一些情感的投入,少一些权力的威严,给予教师人性化的管理。

“人家苹果论斤卖,我论个卖,去年5元一个卖了近万个,今年还没摘就按4元一个全被包了,用诺贝丰的水溶肥种苹果就是不一样!”走进白水县林皋镇吴家尧村诺贝丰水肥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示范田,果农孙江斌正兴奋地和前来观摩的人们说着自己的感受。

三 结论

教师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惰性,教师惰性直接影响教师参与教育变革的热情。通过有效培训缓教师解教育改革中的无助感、减轻教师教学任务之外的负担以及改变学校非人性化的管理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消减教师惰性。

参考文献

[1] Briody,R.(1980).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rocrastina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Brandeis University.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1,590.

[2] 邵光华.教师课改阻抗及消解策略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301.

Research on Teachers' Inertia and the Reduction Strategies

WEI Chun-mei1,ZHUANG Kai-gang2
(1.Faculty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Ningbo University,Ningbo;2.Longsai High School,Ningbo)

Abstrac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 of teachers’educational life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l is lazines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classification and feature,we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laziness and educational change,beliefs.The strategy of eliminating teachers’laziness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ertia;Educational reform;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本文引用格式: 魏春梅,等.教师惰性及其消减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3):100-10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3.035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师教学变革惰性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8NDJC100YB)。

作者简介 :魏春梅,女,山东单县,硕士,宁波大学建工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庄开刚,男,浙江宁波人,中学高级教师,校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管理与教师教育。

标签:;  ;  ;  ;  ;  

教师惰性及其消减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