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的双向摇摆--兼评“美学大讨论”时期鲁莺的美学思想_美学论文

“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的双向摇摆--兼评“美学大讨论”时期鲁莺的美学思想_美学论文

在“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间双向振摆——“美学大讨论”时期吕荧美学思想重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话语论文,意识形态论文,双向论文,大讨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4]11-0110-05

      在中国美学史版图中,吕荧是一位有着极高理论素养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他不仅针对蔡仪“美是典型”的观点进行了驳难,率先发动了批判的引擎,还在随后与蔡仪、朱光潜等人的来回论辩中形成了自己“美是社会意识”的独特美学思想。论及吕荧,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胡风事件”以及“美学大讨论”中与高尔泰双峰并举的“主观派”。但事实上,在美学论辩中,尽管吕荧与高尔泰在逻辑起点上均持“主观”论调,却因依循的理论资源不同,因而当深入“美—美感”问题的阐发中时,两人便发生了对立。吕荧在美学讨论中仍延续着20世纪40年代关于“诗”与“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并将这种“真实性”立为“最高的美学规范”。①正是这种“求真”与“求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精神铸型了他整个的理论品格和学术个性。然而,作为科学认识的“真”与价值需要的“美”显然不在同一层面内。这种知识话语的求真理想在“主观即唯心即反动”的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要求下,最终致使吕荧在论争中显露出无法自控的美学矛盾——游移于“主观”与“客观”之间。这种学理上的双向振摆,只要通过与蔡仪、朱光潜、高尔泰三位美学家的相互驳难与参照,便可一览无遗。

      一、亦敌亦友:吕荧与蔡仪的美学姻缘

      “美学大讨论”中,蔡仪与吕荧在气势汹汹的相互批判中颇有“不共戴天”之仇。然而,在各种代表性美学观点中,与蔡仪美学最为“密切”的无疑正是吕荧。撇开细微论点上的差异,吕荧因在哲学认识论的路线上与蔡仪执手与共,且均遵奉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这就使得两人在逻辑起点上具有了共同的哲学基础。当朱光潜严厉斥责众人“不加分析地套用列宁的反映论”②时,正是吕荧与蔡仪携手反驳,在坚守唯物反映论的战线上予以朱光潜强烈反击。蔡仪与吕荧,在“客观典型”与“主观观念”的论调中似乎各执一端,但在理论内核上却殊途同归。理据有三:

      其一,尽管论美的出发点不同,但理论的落脚点却一致。蔡仪主张“从现实的美入手”,切入点在“客观的现实事物”③;吕荧则主张从“人的观念”出发,切入点在“现实生活”④。前者的逻辑重点在“物”,后者的关注重心却在“人”。这是蔡仪与吕荧美学思想最为根本的分歧,也是两人相互驳难的历史起因。然而,美学起点上的分歧却并不意味着结论的背反。请看蔡仪与吕荧相互责难的美学辩论后所得出的结论,何其相似。就吕荧“美是观念论”,蔡仪反驳说:“美是客观现实产生的,它的决定者,它的标准,都是客观现实。要之,我们所谓客观事物的美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不是由主观的观念决定的。”⑤对此,吕荧同样答复说:“我的研究结果为:美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人的观念是主观的,但是它是客观决定的主观,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在这一意义上它有客观性。”⑥其实,在《美是什么》一文中,针对“读者来信”中“唯心主义”的质疑,吕荧便有着明确回答:“美的观念(即审美观),一如任何第二性现象的观念,它是第一性现象的反映,是由客观所决定的主观。”⑦很明显,蔡仪的逻辑思路从客观事物出发,得出美在于客观现实本身;而吕荧虽从人的观念、意识出发,否认美是事物的固有属性,主张从现实生活中去看出美,但他又把“主观的”观念看成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导致其美学的最终归宿同样是“客观的”。这种由“主观”到“客观”的论辩逻辑:一方面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认识论思维方法所限;另一方面则在于知识分子在“求真”路线上的科学探索,即美学的“知识话语”在政治意识形态压力下,为迎合“意识形态话语”需求下的“客观”与“唯物”而表现出的话语扭曲与知识变形。

      其二,尽管论美的主张不同,但理论的学理依据却一致。其实,吕荧与蔡仪不仅在出发点上泾渭分明,在许多理论主张上也颇为对立。如:蔡仪主张“美是典型,典型即美”,批判“由主观意识去考察美”等论调;吕荧则明确反对“美是典型”,主张“美并不是固定的”、“是人的一种观念”,应从“社会生活”出发去考察美。这样两种几乎“对立性”的美学论点,为何偏偏却走向了“同一性”的美学归途呢?根本原因除意识形态的话语要求外,更在于共同遵守的方法论指南——哲学认识论。蔡仪与吕荧作为40年代的美学家,都严格遵循着“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路线,尤其是遵奉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作为真理指南。这种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的哲学路线运用到美学学科上,纵使吕荧再想强调人的“意识”、“观念”等主观性要素在美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他最后也只能补充说任何的社会意识都是第二性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最终与蔡仪在观点的对峙中走到一起。

      其三,在反击“同敌”朱光潜的方式上,立场、观点、路线如出一辙。朱光潜发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这一“自我批判”后,美学观点也由1949年前的“形象直觉论”置换成了“主客观统一论”,并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转变完成身份认同藉此重获话语权。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蔡仪和吕荧看来,朱光潜基于“物甲—物乙”基础上的“主客观统一论”无疑仍是“唯心主义的”。(1)先看蔡仪的批判。蔡仪认为,朱光潜区分审美与科学反映形式的区别自己也是承认的,但“无论前者或后者,如果是正确的反映,它的内容就是客观的;如果所反映的是所谓‘夹杂着主观成分的物’,就是歪曲的反映”,因为现实主义艺术要求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艺术的内容是现实的真实,不是主观臆造”。⑧(2)再看吕荧的批判。吕荧认为,唯物主义者看来物就是物,“当客观存在的物的形象为人的感觉所反映”时,“这物的映象,仍然是同样的物的形象,并不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了”,如果这种物的形象“因为‘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而成为另一个‘物’(‘物乙’)”,那么“物乙”也就因人而异而使得“物的客观存在的真实的形象、形态的认识”成为不可能,“一切的科学也就是不可能的了”。⑨十分明显,无论是蔡仪还是吕荧,都是从现实主义“客观真理”出发,要求人的意识和观念必须反映现实“真实”,进而揭示客观的科学规律,这是吕荧与蔡仪美学信奉的路线方针,也是两人共同的美学立场和原则。因朱光潜倾心西学多年,其美学的思维逻辑仍是心理学美学的路向,重视人的意识情感,而这种以人的审美经验活动为枢纽的美学路线无疑是与由“物”到“人”的唯物反映论恰相背离的。这就是吕荧与蔡仪根本无法与之“共事”而要严加责难的理由。

      表面看来,吕荧基于“观念论”的“社会意识说”美学与蔡仪基于“美即典型,典型即美”的“客观典型说”美学在“美的本质”路线上各执一端、针锋相对,但因两人均谨守哲学路线上的唯物反映论,因而在“客观真理”的美学追思中终究殊途而同归。

      二、同室操戈:吕荧与朱光潜的美学瓜葛

      如果说吕荧与蔡仪因持唯物反映论的哲学原则而实属同一美学阵营,那么,吕荧与朱光潜,则在“主观性”的理论维度上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美学关联。当我们细察朱光潜与吕荧在“物乙”与“美是观念”等核心问题上的相互批判与责难时,仍未免深感同室操戈之痛。

      吕荧说:“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⑩无论吕荧自己是否承认或自觉意识到,这种美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的”反映不正是在强调人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吗?这显然就是“主观性”的看法。正如当时有人立即反驳所说的:“既然美是存在于人的主观头脑中,那么即使吕荧声明说:美的观点、美的意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这实际上还是抽调了意识所赖以反映的客观内容,而叫人从意识、观念、主观中去找寻美。这不是唯心论又是什么呢?”(11)

      吕荧在“主观性”论调下硬要为自己贴上“唯物主义”的标签,并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客观性”。这种理论观点上的焦灼,从朱光潜先生的批评中可洞悉一切:“吕荧的全部美学只有这样几句话:‘美的观念’就是美,就是美的原因,也就是美的结果;美又是第二性的,又不是第二性的;美感只是快感,审美要靠理性判断。吕荧何以走到这样自相矛盾的死胡同里呢?我看原因很简单。他的基本论点只有一个:‘美是人的一种观念’,这样的提法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太刺眼了,于是他想尽方法来遮掩。一种方法是偷梁换柱,用‘社会意识形态’来装饰他所谓‘观念’,另一种方法是骑墙,他又要迎合流行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看法,说美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他忘记了就在这同一篇文章中他已经一再否定了美的客观存在。”(12)

      如朱光潜的批评所指出:尽管美学观点与所持的理论依据在吕荧美学体系中产生了矛盾和分裂,但正是这种理论上“不自觉”的带有主体意识的“观念性”主张反而使得吕荧美学具有了时代急缺的闪光点。仅在这一维度上,朱光潜也颇为认同:“这种‘美的观念’倒是社会意识形态总和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观和阶级意识决定的。吕荧模糊地认识到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美的重要性,他的这一点好处我们是应该承认的。”(13)但朱光潜在认同吕荧“观念说”在“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层面上的合理性时,他又接着从“意识”取代“存在”、即“观念”取代“美”这一唯物主义的路线上给予了棒喝:“这种‘美的观念’是否就等于‘美’呢?说二者相等,就无异于说‘花的观念’就等于‘花’。谁也可以看出,这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尽管你承认‘花的观念’由客观决定,这也不能挽救你,使你摆脱唯心主义,因为你必将肯定了意识(美的观念)就是存在(美),把观念代替了存在。”(14)

      应该说,当朱光潜作出这样一种学理判断时,即已表明了朱先生唯物主义的立场,他是要反对脱离“社会存在”而从人的“主观意识”去谈美的“唯心主义”的路线倾向。从朱先生自身美学观点由“形相直觉”到“主客观统一”的转折中也反映出他竭力摘下“‘唯心主义’帽子”转向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决心。但是,不仅曾几何时朱先生自己在《文艺心理学》中反复表达着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凡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15)等等与吕荧“观念说”论点极为一致的“主观论”思想。即使在“物甲—物乙”说中,也仍未完全脱尽这种思想的残留。请看蔡仪对朱光潜的批判:“朱先生的所谓‘物’、‘物本身’就是‘自在的物’,所谓‘物的形象’、‘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就是主观意识,然而朱先生不称前者为‘自在的物’,却称为‘自然物’,不称后者为主观意识,却称为‘社会的物’,虽然颇费心机,却是徒致理论的混乱,不仅不能掩饰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反而更暴露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纯然独断论的特点。”(16)吕荧对朱光潜“物甲—物乙”说也同样指责道:“朱光潜教授所说的‘物的形象’不是客观的物的表象,而是主观的‘反映了现实或者表现了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即以物为心、以心造物的产品;所以他所说的‘反映现实’,只是主观的生产创造的结果,主观的思想情感的表现,不是现实的如实的反映。”(17)

      从以上分析可知:朱光潜批判吕荧“美是观念”之说的“唯心主义”论据与蔡仪及吕荧批判朱光潜本人的理论根据是一致的,批评的切入点均是认为吕荧(朱光潜)在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层面脱离了“社会存在”而堕入“唯心主义”的泥淖中。朱光潜因急于摘掉“唯心主义”帽子完成身份立场上的政治认同,不惜煞费苦心地在学术与政治的“夹缝”中用主流美学话语以及主流方法论曲折地阐发自己的美学思想,并在“主客观统一”的美学“新论”中延续着自己过去心理学美学路线上的知识话语。

      朱光潜与吕荧,尽管两人在美学建构的方法论层面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就强调审美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这一知识性论点上,他们是极为一致的。只可惜,在“唯物主义”成为主流话语的意识形态压力下,他们不惜同室操戈、相互指责与批判,以凸显自己的身份立场,借以维护自身理论话语的合法性。

      三、形同实异:吕荧与高尔泰的美学界限

      吕荧、高尔泰均因不满于蔡仪机械唯物主义的“客观典型论”,才相继提出了“美是观念”及“美即美感”的理论命题。尽管在美的“主观性”框架下吕荧、高尔泰似乎结成了“主观派”联盟,但除此之外,两人的美学思想在研究路径和思维理路上均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在美感问题上甚至持截然相反的理论主张。因此,当我们重估“主观论”美学时,就不得不重视和厘清这些观点的分歧,辩证地看到吕荧高尔泰美学思想的同中之“异”。

      其一,他们截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因而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也不同。吕荧从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观念,即真理论”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出发,认为“主观性”的观念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由社会存在决定”。这也是吕荧明明提倡“观念说”却反复坚称自己是“唯物主义”的学理原因。高尔泰是“美学大讨论”中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最少的美学家,他对美的阐发更多的是一种“诗性”的“感悟”,但在为数不多的引用中,他汲取的理论资源恰恰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明的“自然人化”思想。因此,高尔泰能够打破“存在决定意识”的律条,从“人”自身出发去思考美学,在“客观存在”的对立面将人的“主观性”坚持彻底斩绝。

      其二,从“生活”与“心灵”论证“美的本质”的逻辑出发点不同。吕荧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影响,仍从“社会生活”出发去论证“美的观念”,认为美“是客观的存在现象”,但又“并不是离开社会和生活的抽象的客观的存在的现象”(18),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高尔泰则从“自然的人化”出发高度重视“人”的作用,从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人的心灵去论证美,进而得出“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19)。从“生活”出发论证“美”以及从“心灵”出发论证“美”的路径差异,就是两者搭建“主观论”美学在逻辑起点上的学理分歧。

      其三,对“美感问题”的阐发路径不同。吕荧认为美感因“外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引起的”,“美的认识必须经过感性阶段——美感”,但无论是美的概念还是美感,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直接由生活决定。因此,吕荧对美感的思考逻辑遵循着由“社会生活→美感→美的观念”这一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高尔泰则认为“美产生于美感”,“美感大于美”,“不被感受的美,就不成其为美”,物只是“美的”物象,是“引起美感的条件”,离开了人的感受美就不存在,美感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是一种历史地发展了的人的自然的生命力”,它源自于以情感为中介的沉淀着历史文化内容的主体心理结构。(20)在这一思考向度上,高尔泰遵循的则是由“历史文化心理结构→美感→美”这一美的求索历程。

      此外,因哲学路径上的理据差异,吕荧、高尔泰在对美的“客观性”理解以及“美学评价”的尺度上也不甚相同。高尔泰“美即美感说”在某种程度上即是朱光潜1949年前“直觉论”美学的“余韵回音”。高尔泰不仅认为“美是一种创造”,甚至将美的“主体性”进一步推向了极致,指出美感的“绝对性”(21)。这种观点恰恰正是吕荧所要批判的,他将心物“统一于人的主观的精神之中”(22)视为形式主义的唯心主义。吕荧因扎根于现实的生活土壤,主张从人的生活理想出发追寻美,因此当他提倡“美是人对物的观感和评价”时他所依据的也是“人对事物进行判断或评价中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美的概念和观念”(23),而高尔泰则明确将之定位于主观的人的“意识世界”,认为“‘美’是人对事物自发的评价”,“没有了人,就没有了价值观念”,“所谓主观地,只是人们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意识,去认识世界”,(24)美只属于“能感受到它的人们”,它发源于人的心中。(25)

      通过对吕荧与蔡仪、朱光潜、高尔泰三位美学家思想的清理与比较,我们已经可以对“美学大讨论”时期的吕荧美学思想作出这样一个简明扼要的历史再评价:吕荧美学思想在人的“观念”与“意识”的脉络线索上隐隐闪烁着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极为缺失的“主体性”倾向,散射出朦胧的“审美意识”的现代性觉醒,这也是吕荧与高尔泰美学之所以在当时被人们同归为“主观派”的历史因由;遗憾的是,尽管吕荧从批判蔡仪“见物不见人”的“客观典型论”入手,试图重新赋予美的“人”的现代性主体意涵,进而提出了“美是人的一种观念”、“美是社会意识”的论点,但他从“真”与“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客观真理”出发,又将“美”理解成客观生活“真理式”的本质反映,进而在哲学认识论层面上取消了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的价值论内涵,取消了人的审美情感活动,造成了审美活动与逻辑认识的思维混淆。客观的“真”与感性的“美”的逻辑等同也扼杀了美学的感性学内涵及其价值学特性,因而最终返归到了蔡仪美学的路径上。这也是吕荧与高尔泰在美学内核的分歧中不可同归为“主观派”而等同视之并急需在当下美学学术史研究中得到梳理与廓清的关键。

      总的来说,吕荧美学思想之所以呈现出这种在“主观”“观念意识”与“客观”“唯物反映”之间来回拉锯、左右摇摆,且自始至终难于挣脱的内在学理矛盾,其症结: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单一性的唯物反映论思维模式的局限所致,又是特殊时代学术语境中科学探索上“知识话语”的求真理想与“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要求发生了对抗与冲突,进而呈现出美学话语上的纠缠、游移与振摆。

      ①吕荧:《旗——读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载《吕荧文艺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89-390页。

      ②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载《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三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14页。

      ③可参蔡仪:《新美学》,群益出版社1951年版,第27、52页。

      ④可参吕荧:《美学问题——兼评蔡仪教授的“新美学”》,载《美学书怀》,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5-6页。

      ⑤蔡仪:《批判吕荧的美是观念之说的反马克思主义本质——论美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载《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页。

      ⑥吕荧:《再论美学问题——答蔡仪教授》,载《美学书怀》,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113、117页。

      ⑦吕荧:《美是什么》,载《美学书怀》,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41页。

      ⑧蔡仪:《朱光潜美学思想旧货的新装》,载《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4页。

      ⑨吕荧:《美学论原——答朱光潜》,载《吕荧文艺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449页。

      ⑩吕荧:《美学问题——兼评蔡仪教授的〈新美学〉》,载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编《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1953-1957》(第一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11)余素纺、梁水台:《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评吕荧的美学观点》,载《美学问题讨论集》(第四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20页。

      (12)朱光潜:《美就是美的观念吗?——评吕荧先生的美学观点》,载《美学问题讨论集》(第四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1-32页。

      (13)朱光潜:《美就是美的观念吗?——评吕荧先生的美学观点》,载《美学问题讨论集》(第四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26页。

      (14)朱光潜:《美就是美的观念吗?——评吕荧先生的美学观点》,载《美学问题讨论集》(第四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1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141页。

      (16)蔡仪:《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为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载《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三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226-227页。

      (17)吕荧:《美学论原——答朱光潜教授》,载《吕荧文艺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457-478页。

      (18)吕荧:《美学问题》,载《吕荧文艺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416页。

      (19)高尔太:《论美》,载《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二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34页。

      (20)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载《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8-51页。

      (21)高尔太:《论美感的绝对性》,载《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三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88页。

      (22)吕荧:《美学论原——答朱光潜教授》,载《吕荧文艺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471页。

      (23)吕荧:《再论美学问题——答蔡仪教授》,载《吕荧文艺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504页。

      (24)高尔太:《论美》,载《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二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38页。

      (25)高尔太:《论美感的绝对性》,载《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三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94页。

标签:;  ;  ;  ;  ;  ;  ;  ;  ;  

“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的双向摇摆--兼评“美学大讨论”时期鲁莺的美学思想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