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讨论心绞痛病程在急性心肌梗塞(AM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AMI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AMI发病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将其分为观察组(16例)与对照组(16例)。入选患者均给予临床对症治疗。观察两组近期预后。结果 观察组严重心衰、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不全、再梗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峰值、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测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前心绞痛可促进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产生,利于保护心肌,促进患者近期预后的改善。
[关键词] 心绞痛病程;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
AMI是因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而引发的心肌坏死,近年来AMI临床患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影响较大[1]。临床研究发现,临床部分反复发作心绞痛患者可逐步演变为AMI,而且AMI前心绞痛利于使缺血心肌处于缺血预适应状态,改善心肌对于缺血耐受性,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2]。鉴于此,本研究将讨论心绞痛病程在AMI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AMI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心电图与血清标志物检测确诊,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均同意参与,
依据AMI发病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将其分为观察组(16例)与对照组(16例)。观察组于梗塞前一个月内有心绞痛发作,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58.23±4.11)岁。对照组于梗塞前48h内无心绞痛发作,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7.79±4.52)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选患者均给予临床对症治疗,包括常规抗凝、扩冠以及静脉溶栓治疗等。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严重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以及死亡发生率。同时入院即刻以及入院48h内每12至24h测定患者CK、TnT水平,入院两周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LVEF与病变冠脉支数等。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严重心衰、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不全、再梗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CK峰值、LVEF、TnT峰值测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溶栓治疗、梗塞后心绞痛等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心肌梗塞前短暂多次心绞痛发作可利于心肌处于一种缺血预适应状态,进而在心肌短暂性缺血后,心脏可迅速进入一种自我保护状态,增强缺血耐受性[3]。缺血预适应和缺血状态下刺激作用于腺苷A1受体释放出内源性介质密切相关,通过受体的介导,可促进蛋白激酶活性,激活ATP依赖性K通道,有效降低心肌细胞中钙离子浓度,促进缩小梗塞面积,同时蛋白激酶也可增强细胞内保护蛋白的表达,利于有效改善心肌细胞耐受性[4]。
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证实,AMI前心绞痛可有效缩小梗死面积,达到保护心功能的目的,改善患者预后,1986年Murry首次于犬心实验中发现在多次复灌或短暂缺血后,心肌则可长时间耐受缺血,进而利于梗塞面积的有效缩小[5]。本研究选择心肌梗塞前48h内不伴有或伴有心绞痛患者对其临床一般特征与近期预后进行分析对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严重心衰、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不全、再梗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CK峰值、LVEF、TnT测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表明AMI前心绞痛可诱发心肌缺血的预适应状态,有效降低了AMI时心肌损伤以及坏死程度,利于保护左室泵血功能,有效降低治疗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这对保障患者身心健康以及改善预后均具有积极影响。同时TnT是目前临床一种常用于衡量心肌坏死程度的较为敏感指标,其浓度和心肌坏死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将TnT作为心肌坏死程度的评价指标,降低了临床分析过程中因非心脏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综上所述,AMI前心绞痛可促进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产生,利于保护心肌,促进患者近期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周学才.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心功能的关系及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03):329-331.
[2]王小维,贾大林,齐国先.心肌肌钙蛋白Ⅰ测定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微小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31):41-43.
[3]王江元,刘天明,袁宝山,等.H-FABP和cTnT在老年心绞痛及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02):314-316.
[4]吴春艳,吴志刚,余光勇.传统心肌酶谱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04):713-714.
[5]马骏,范辉,雷钰娇.益气通脉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陕西中医,2015,36(11):1467-1470.
论文作者:毛颖出 姜福卿 董立波 王莹 车健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心绞痛论文; 心肌论文; 患者论文; 心肌梗塞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发生率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