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_何振东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 何振东211200(江苏,溧水)

【摘 要】目的:探究长春西汀和丹参注射液在治疗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75例患者。甲组采用长春西汀进行治疗,乙组采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甲组的有效人数有6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乙组的治疗有效人数有5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7%,甲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比较结果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春西汀在脑梗死治疗过程中有明显的作用,能有效改善临床神经功能,临床安全性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长春西汀;丹参注射液;脑梗死;安全性

脑梗死是当前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疾病,近些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提升,需要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脑梗死在临床研究中又被称为是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局部脑组织供血动脉突然减少或者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随着临床治疗方式的不断增加,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种类也比较多,其中长春西汀治疗效果比较明显。针对该病的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减少临床不良反应。为了研究探究长春西汀和丹参注射液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本次研究中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采用长春西汀和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比较情况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75例患者。甲组中男34例,女41例,患者年龄在46-70岁,平均年龄(58.8±14.5)岁。乙组中男40例,女35例,患者年龄在47-73岁,平均年龄(57.8±10.5)岁。两组患者在常规性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1.2治疗方法

甲组采用长春西汀进行治疗,长春西汀注射液2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共10天。

乙组采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丹参注射液2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共10天[1]。

1.3.疗效评价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ESS评分,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价。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增加80-100%,不良反应明显消失。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增加30-80%,不良反应逐渐减少。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增加<30%,总有效率指的是显效和有效人数比例。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当 P<0.05 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的有效人数有6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乙组的治疗有效人数有5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7%,甲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比较结果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比较情况如表一:

3.讨论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动脉硬化引起的管腔狭窄导致的,如果血压升高时,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增加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进而增加血液稠度,进而会出现神经和精神症状。其中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血小板的活化反应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血流迅速,可使脑代谢有所改善,其损伤度比较低。为了保护神经元,降低再灌注的消极影响,要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提升临床治疗的安全性[2]。

根据现代药理学可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药物种类逐渐增多,治疗效果明显。其中长春西汀是从夹竹桃科小蔓长春花中提取的生物碱,经合成、筛选一系列衍生物而研发的阿扑长春胺酸乙酯制剂、属于吲哚类生物碱,能促进脑循环和脑代谢,对神经元起到保护的作用,应用范围比较广。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长春西汀能有效的维持脑血管的生理扩张,不断增加缺血区的正常脑血流,提升脑对血氧的利用率,达到改善脑组织的作用。由于该药的溶质性比较强,因此能促进脑部葡萄糖的代谢,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丹参注射液是治疗冠心病和脑梗死的重要药物,药理作用明显,能促进纤溶系统的药理反应,降低对神经元的损害,对神经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3]。具有一定的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能有效增加脑供应,促进脑部的新陈代谢。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的有效人数有6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乙组的治疗有效人数有5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7%,甲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比较结果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脑梗死患者采用长春西汀进行治疗,能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最大限度降低因为运动障碍导致的致残率[5-6]。

综上所述,长春西汀在脑梗死治疗过程中有明显的作用,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疗效,用药安全性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宇.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首都医药,2014,24(12):26-127.

[2] 陆守荣,宋惠珠,陈艳等.液酸神经节苷脂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09(13):79-81.

[3] 王莉梅,姚铭,张忠君,杨丽娟等.奥扎格雷钠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荟萃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05(01):433-436.

[4] 王峥,李芳,谭含璇,成静.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J].吉林医学,2014,09(14):1797-1798.

[5] 李好,熊建华.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J].海峡药学,2012,12(01):125-127.

[6] 王奉宝, 刘涛. 长春西汀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17(17):11-12.

论文作者:何振东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  ;  ;  ;  ;  ;  ;  ;  

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_何振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