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研究论文

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研究

胡海鹏 袁 永 廖晓东 邱丹逸

(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州 510033)

摘 要: 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基于创新要素集聚的基本内涵,从要素集聚力、平台集聚力、机制集聚力等3个维度构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分析2017年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情况。评价结果显示,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深圳、广州属第一层级,佛山、东莞属第二层级,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属第三层级。

关键词: 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研究

0 引 言

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当前,创新全球化快速发展,大量创新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由于创新要素具有稀缺性、逐利性[1],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呈现非均衡性分布特点,如何更好集聚创新要素成为各区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城市作为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中心,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仅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时代背景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当前学术界关于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是从单一或若干要素维度评价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王奋、韩伯棠探讨了京沪等城市人才集聚能力[1];郭庆宾、张中华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经济、科技、金融等要素集聚能力[2];冯南平、周元元、 司家兰等评价了我国30个省区人才、资金、技术要素集聚水平[3];那军分析了我国集聚跨国公司技术创新要素的能力[4]

二是注重研究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与创新产出能力的关系。Yang等通过研究企业、高校院所的集聚特征发现创新要素集聚有利于促进知识扩散、提升生产力水平[5];方远平、谢蔓进一步从空间差异维度分析了我国创新要素对创新产出的空间影响差异[6];Fu等[7],黄晖、金凤君[8]发现人才、技术要素集聚能够提升创新产出能力。但是,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强的区域自主创新水平不一定高,如对中国东部地区来说,R&D人员、研发经费等创新要素的集聚高效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但部分中西部省市要素集聚并不能有效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造成中西部这一局面最关键的问题是未能形成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生产关系,创新需求难以得到有效对接,无法发挥集聚效应,阻碍了创新促进生产力提升。

三是注重研究创新要素集聚的成因和过程机制。创新要素集聚不仅是创新要素简单堆积相加的总量,要素集聚机制也是影响创新集聚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陈菲琼、任森研究发现人力、物质资源是影响浙江创新资源集聚的主导因素[9];张宓之、朱学彦、梁偲等发现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模式演进不仅受制于创新要素禀赋、社会经济条件,也会受周边地区创新要素集聚带来空间挤压的影响[10]。另外,创新要素间的空间关联机制也是影响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的重要因素[6],Cabrer-Borrás等通过对西班牙17个地区研发投入分析得出地区之间的研发投入存在空间关联效应[11]

集聚是经济活动为达到利益最大化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的表现形式。关于创新要素集聚最早来源于Cooke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界定,他从创新要素流动的维度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是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赵陆认为这些要素集聚能够通过溢出效应、竞合效应、马太效应等带来更多创新资源[12]、产生更高的创新效益[13],影响企业或区域的自主创新产出。一般来说,自主创新水平高的企业或区域,具有大量创新人才、高强度创新投入以及大规模创新产出。创新要素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需要承载在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内[14],何九认为创新要素需要以经济活动为载体[15],傅秀美认为创新要素集聚需要以产业集聚为依托[16]。冯南平、周元元、司家兰等则指出为了解决科技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需要外部作用机制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实现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3]。周元元、冯南平提出创新要素要实现有效自由流动、高效整合需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17]。此外,陈菲琼、任森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指出创新资源集聚不仅包括创新资源总量,也包括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优化整合等[9]。池仁勇、刘娟芳、张宓之等从系统的角度指出创新要素集聚不仅是创新要素的简单叠加,也包括要素在地理集中的过程中彼此关联、相互依存的作用机制[18]

第二步,隶属度计算:

市场对接机制,指创新要素在市场自由流动实现供需有效对接的路径方式,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需求交易平台等能够有效促进创新要素供需对接。

据此,本文深入探讨创新要素集聚的内涵,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全面剖析2017年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提供参考。

1 创新要素集聚的内涵

案例4:学生在观察完植物园的植物后,交流各自看到了哪些生命特征。有的说生物能繁殖后代,有的说生物有复杂的细胞,有的说生物能放出氧气……这表明学生的基础不错,但通过深层次思考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还不会观察,对雨后挂着水珠、吐着清香的生命现象视而不见,却说他看到了本来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这违背了科学观察必须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

综上所述,创新要素集聚的内涵包括3层意思:从要素类型看,创新要素集聚指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从要素集聚的表现形式看,创新要素集聚需要有特定的载体实现各类创新要素汇聚,这些载体是创新要素实现自由流动的媒介,如企业、高校等;从要素集聚机制看,创新要素具有流动性、动态性,需要“特定的外力”将不同的要素优化组合在一起,实现更多创新要素的集聚,这种外力是要素集聚的机制,如政策引导机制、市场对接机制等。

(2)根据教材内容和主题,结合有趣味的热点文化话题和学生较感兴趣的英美剧集,预设若干文化导入的主题和课堂活动,在不干扰语言教学推进的情况下合理导入文化教育,把语言基本功与文化知识的教授、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

2.1 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框架

由创新要素集聚的内涵可知,要实现创新要素集聚,除了需要拥有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外,还需要集聚创新要素平台、汇聚各类创新要素以及将人、财、物组合的机制。因此,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包含要素集聚力、平台集聚力、机制集聚力等。

2000年,科学技术部等发布的文件中,将科学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科学态度:在学习、研究及工作中,首先要有认真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欲胜任某项工作,需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必备的工作技能。科学方法、能力:解决问题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行为、习惯:学习和工作中的操作方式应符合科学规律,其行为和习惯要规范。

要素集聚力。创新要素是指与创新相关的资源和能力的组合,创新作为经济生产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生产的内生性角度看仍需要资源的投入,专为创新活动提供的人、财、物是实现创新产出最核心的资源要素。因此,要素集聚力可从创新人才、创新资金、技术成果等3个方面来衡量。

平台集聚力。创新主体载体是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发展的平台,创新能力强的平台能够通过虹吸效应汇聚周围的创新要素,实现创新要素高密度集聚。创新主体载体主要包括企业、高校院所、创新载体、创业平台等,因此,平台集聚力可从这4个方面来衡量。一是企业,企业是创新主体,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是创新要素在某个区域集聚的首选地,通过获得比较优势能够集聚优质创新要素。二是高校院所,主要包括高等院校以及新型研发机构、大科学装置、各类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三是创新载体,指综合型的创新平台,主要包括高新科技园区、各类创新专业园区等,是创新要素资源高度集聚的集散中心,也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四是创业平台,指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中试、成果转化、投融资等服务的平台机构,主要包括孵化中介机构、投融资机构等。

机制集聚力。创新要素集聚机制主要指组合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机制。优化创新要素集聚机制是实现创新要素高速集聚的重要路径,通过政策、市场对接、开放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创新,能够有效配置各类创新要素,推动要素在区域内快速自由流动,激发创新活力,快速提升创新产出能力。因此,机制集聚力可从4个方面来衡量:

政策引导机制,指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要素聚集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通过实施有效的创新政策,推动和引导各类创新要素之间融合发展。一般来说,财政支出是政策引导发展的重要支撑,财政科技支出是综合衡量政策引导作用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因此,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昙花,耐得住寂寞,懂得收敛低调;它从不引人关注,只是在夜间默默地向世界奉献自己的芳香;它的生命选择了宁静与淡泊,选择了人所不欲的“锦衣夜行”……昙花,不正是辛稼轩笔下那位逗留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女么?她没有“蛾儿雪柳黄金缕”,亦不会“笑语盈盈暗香去”,但她却有让人“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无限魅力……

F ab =W b ×Z ab

不难发现,每一则神话将叙事者置于无文字主体的位置,同时也凸显出了“有文字者/民族”作为与之对立关系的他者而存在。然而要清晰理解“有/无”文字体系之间的关系,我们须要弄清楚“文字”隐藏的文化隐喻,即文字如何成为神圣,或成为与本地相异的物品和观念?这要从文字的起源神话谈起。

开放合作机制,主要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的方式实现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开放合作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源要素,借势借力实现更大发展。

2.2 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典型创新指数选择评价指标的特征[19],构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鉴于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差异较大,粤东西北地市尚属起步阶段,本文仅选取珠三角九市作为比较分析对象,选取2017年数据,指标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科技厅官网、广东科技统计网站以及各地市科技局官网整理。

根据综合平均权重法、德尔菲法、AHP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计算方法的优劣势可知,熵值法既能客观赋权,又能将各指标细化对比分析,汇总得到客观、全面评价的分析结果,本研究选用熵值法。

第一步,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把15个指标排成15行,把珠三角九市排列成9列,y ab 表示矩阵中数据,即地市a 第b 项指标的大小,构建原始数据矩阵。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已有一定研究,但仍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创新能力集聚能力评价缺乏系统性。当前研究中,评价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更多是评价单个创新要素或简单叠加多个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如创新人力要素、创新资金要素、技术成果要素等,缺乏从系统的维度考虑评价框架。二是较少学者从要素集聚平台、要素集聚机制等维度剖析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是实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媒介,创新要素集聚机制是实现创新要素集聚的运行方式,两者对创新要素集聚均具有重要影响。三是较少学者探讨珠三角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情况。珠三角九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塑造一支具有丰富业务实践经验、切实了解师生需求、沟通能力良好的报销服务人才队伍。报销服务队伍应与师生医务员工联系密切,既需要树立服务理念,又需要在日常业务操作中提升技能;深入到各学院中去,了解广大师生财务需求,开展财务宣讲,沟通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

第三步,计算地市a 第b 项指标值的比重:

第四步,指标信息熵值e 和信息效用值d 第b 项指标的信息熵值为:

李 玉(通讯作者) 男,1963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4 年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91 年于东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于瑞尔森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0 年于滑铁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

信息效用值:

d b =1-e b

第五步,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第六步,数据无量纲化:

其中V3表示的山塘承载能力较弱,山塘的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小,在水资源限制的情况下,若继续发展下去,当地的农业发展将受到限制,需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水资源的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V1表示的山塘承载能力较好,水资源丰富,对以后的发展有较大的支撑作用,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是比较乐观。V2表示的山塘水资源承载能力情况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表明当地的水资源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对于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潜力。

Z ab =Y ab / max{y b }

第七步,地市a 单指标评价得分:

产学研合作机制,指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合作,企业通常作为技术需求方,高校院所通常作为技术供给方,产学研合作实质是推动技术创新需要的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效组合。

第八步,地市a 综合指数计算:

4 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分析

根据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2017年珠三角九市指标数据,按照熵值法计算步骤,得到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比较分析情况如下:

放眼全省,玉溪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为重点,建立覆盖全流域的责任体系,坚决打好新时代抚仙湖保卫战;大理州认真总结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经验,把“生态+”的理念融入全州产业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成为云南各族群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共识。

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2017年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排名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珠三角九市可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深圳、广州,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 887、1 344,远高于其他城市;第二层级为佛山、东莞,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430、383;第三层级为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277、276、212、207、100。其中,深圳创新要素集聚能力首屈一指,深圳的创新要素集聚综合能力、要素集聚力、平台集聚力、机制集聚力均位列珠三角九市第1位,其次为广州(见图1、图2、图3、图4)。

要素集聚能力排名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珠海、肇庆,要素集聚能力指数分别为1 510、965、344、217、208、189、138、135、100(见图2)。各指标中,除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外,深圳引进博士数量、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创投基金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均位列珠三角九市第1位,这4个指标在珠三角九市间差距明显,特别是创投基金数量,深圳、广州、珠海远高于其他城市,分别约为肇庆的2 263倍、325倍、273倍(见表2)。

平台集聚能力排名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东莞、江门、中山、惠州、肇庆,平台集聚能力指数分别为2 231、1 028、398、241、241、207、179、136、100(见图3)。各指标中,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外,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重点学科获经费额、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均位列珠三角九市第1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重点学科获经费额、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等指数在珠三角九市间差距明显,深圳分别约为肇庆的39倍、28倍、12倍(见表2)。

机制集聚能力排名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机制集聚能力指数分别为10 581、3 485、1 383、1 241、1 145、472、444、235、100(见图4)。各指标中,除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高校向企业转移的技术成果数外,深圳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技术合同成交额、高企新增IPO募资额度均位列珠三角九市第1位。技术合同成交额、高企新增IPO募资额度、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在珠三角九市间差距明显,深圳分别约为肇庆的1 735倍、136倍、60倍(见表2)。

表2 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指标指数

5 结 论

一是提出了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新框架。本文从创新要素集聚的内涵切入,认为创新要素集聚不是创新要素简单堆积,提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包含要素集聚力、平台集聚力、机制集聚力等3个作用力,由此构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分析评价了2017年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情况。得出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深圳、广州属第一层级,佛山、东莞属第二层级,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属第三层级。

根据此原则将生产设备采购量C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生产设备运转时间T、故障率Q,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不易采购的程度S。将影响生产设备采购的4个因素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参数,将生产设备的采购量C作为输出。

鉴于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研究尚处初步研究阶段,其理论基础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实证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开展,特别是大区域尺度、时间比较尺度等。

参考文献

[1] 郭庆宾,张中华.长江中游城市群要素集聚能力的时空演变[J].地理学报,2017,72(10):1746-1761.

[2] 王奋,韩伯棠.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91-99.

[3] 冯南平,周元元,司家兰,等.我国区域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及发展重点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9):80-87.

[4] 那军.我国集聚跨国公司技术创新要素的能力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4):96-100.

[5] YANG C H,LIN H L,LI H Y. Influences of production and R&D agglomeration on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hinese electronics firm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3,27(C):162-178.

[6] 方远平,谢蔓.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省域的ESDA-GWR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9):8-14.

[7] FU Y,GABRIEL S A.Labor migration,human capit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J].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2012,42(3):473-484.

[8] 黄晖,金凤君.技术要素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1,31(8):1341-1344.

[9] 陈菲琼,任森.创新资源集聚的主导因素研究:以浙江为例[J].科研管理,2011,32(1):89-96.

[10] 张宓之,朱学彦,梁偲,等.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模式演进机制研究——多重效应的空间较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4):10-16.

[11] CABRER-BORRS B,SERRANO-DOMINGO G.Innovation and R&D spillover effects in Spanish regions:A spatial approach[J].Research Policy,2007,36(9):1357-1371.

[12] 赵陆.浙江省创新资源集聚网络知识溢出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13] 周元元.创新要素集聚及其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5.

[14] 甘荣俊,刘国炳. 广州创新要素集聚的动因、机理与对策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6):11-13.

[15] 何九.区域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模式与绩效研究——基于浙江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16] 傅秀美.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演化机理研究——基于OFDI逆向溢出效应[D].杭州:浙江大学,2010.

[17] 周元元,冯南平.创新要素集聚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各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7-64.

[18] 池仁勇,刘娟芳,张宓之,等.创新要素集聚与区域创新绩效研究——基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实证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153-158.

[19] 胡海鹏,袁永,廖晓东.基于指标特征的国内外典型创新指数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0):72-76.

Evaluation Research of Innovation Elements Agglomeration Capability in Nine Cities of Pearl River Delta

HU Hai -peng YUAN Yong LIAO Xiao -dong QIU Dan -yi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510033, China)

Abstract : The agglomeration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elements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elements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on elements agglomeration capability from 3 dimensions of element agglomeration, platform agglomeration, mechanism agglomeration and so on. and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agglomeration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elements in nine cities of Pearl River Delta in 2017.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nine c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formed an obvious pattern of innovation elements agglomeration capability, wherein Shenzhen and Guangzhou belong to the first level, Foshan and Dongguan belong to the second level, and Zhuhai, Zhongshan, Huizhou, Jiangmen and Zhaoqing belong to the third level.

Key words : nine cities in Pearl River Delta; innovation elements; agglomer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research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关配套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B070715002;项目负责人:袁永)成果之一;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广东省创新监测与国际对标研究智库建设”(项目编号:2017B070703002;项目负责人:陈丽佳)成果之一;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广东科研事业单位改革与科研机构评估专题研究”(项目编号:2018B070713007;项目负责人:廖晓东)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胡海鹏,人文地理学硕士,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监测、创新政策;袁永,经济学硕士,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监测、创新政策;廖晓东,经济学硕士,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监测、创新政策;邱丹逸,机械工程硕士,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创新政策。

(收稿日期: 2019 -05 -23)

标签:;  ;  ;  ;  ;  

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