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防治综述论文_林 泽

麻风病防治综述论文_林 泽

摘 要: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皮肤和外周神经受累的慢性传染病 ,是导致人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当今麻风病仍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针对麻风病的防治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麻风病;防治;综述

随着麻风病联合化疗的施行和消除麻风运动的开展,全球麻风病整体被控制在低流行状态。适时地对麻风病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进行调整,以实现进一步减轻麻风病疾病负担的全球目标显得十分必要。现对近年来国内外麻风病防治领域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现场麻风病防治工作实践提供具体指导。

1麻风病的临床特征

麻风病的临床特征是皮肤和神经的损害,开始时在皮肤上出现浸润性斑疹,继而发生斑块,丘疹和结节,并侵犯神经而使肢体发生麻木,感觉丧失、肌无力和麻痹,也可侵害肌肉和骨胳组织。甚至累及睾丸、肝脏等部位。虽然很少引起死亡,但由于能引起肢体畸形和残废,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

2麻风病的诊断

2.1临床检查

(1)皮肤检查:应注意皮损的颜色、形状、边缘、闭汗和感觉障碍等。对全身皮肤应作仔细检查,以免遗漏。

(2)周围神经检查:应注意耳大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或眶上神经等有无粗大变硬和触痛以及该神经分布区的感觉、皮肤及肌肉情况。

2.2细菌检查

凡疑为麻风或确诊为麻风的患者都应作细菌检查,这对诊断及分型均有重要意义。一般多采用皮肤切割法,在皮损活动性和浸润最显著之处,如眉弓、面颊、耳垂、下颌等处取材作抗酸染色后镜检。

2.3病理检查

对诊断、分型及判定疗效都有重要意义。应选择活动而有明显损害之处取材。

2.4其它检查:如组织胺试验,出汗试验等。

确诊麻风病的诊断依据如下:

(1)有颜色改变的皮肤损害,并有感觉障碍汗闭。

(2)周围浅神经粗大变硬,并伴有相应部位浅感觉障碍。

(3)皮损刮取组织液查到麻风抗酸杆菌。

(4)活动皮损组织查见有麻风病特异性病理改变。

根据流行病学、综合各种检查、具有上述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患者可确诊为麻风。由于麻风的临床症状有多种多样,在作出诊断前应与体癣、皮肤肉样瘤、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等进行鉴别诊断。

3麻风病的化疗

由于1998年开始实施的多菌型麻风服药1年的联合化疗方案效果较好,出于简化治疗,方便现场实施,并消除在鉴别多菌型和少菌型患者中的误诊和治疗不足问题,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开展对所有多菌型和少菌型麻风患者均给予利福平、氯法齐明和氨苯砜6个月的统一联合化疗试验。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下,Kroge等 2003年11月到2007年5月间在印度5个地区和中国2个地区观察了对所有类型麻风患者给予6个月的统一联合化疗方案的初步效果。在随访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有49%和46%的病人损害不活动,随访中仅发现0.9%的患者产生了新损害,新损害78%是由于麻风反应所导致,显示该方案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此外,目前己经发现有利福平耐药菌株,少数患者对于利福平治疗不够耐受,因此开发新的不含有利福平的新的治疗方案需求比较迫切。由于相继发现了一些高效的杀菌药物如利福喷丁、莫西沙星、克拉霉素、米诺环素、二芳基哇琳等药物,开发更短程的、全程监服的联合治疗方案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4麻风反应的防治

麻风反应研究的重点是寻找发生反应的一些生物标记物,以期能够发现麻风患者中容易发生麻风反应的高危对象,从而形成对麻风反应的有效干预策略,但目前己经发现的生物标记物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其特异性和敏感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I型麻风反应的治疗,推荐首选皮质类固醇激素,但是对于其治疗的最佳起始剂量以及适合的疗程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有些研究显示I型反应的治疗疗程以尽可能长一些为佳。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对于重度I型反应给予3-6个月疗程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尽管如此,经过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治疗,仍有高达20%-50%的复发率。此外,有少数患者对于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欠佳,开发新的2线药物如环孢菌素等的需求比较迫切,目前一些研究己经初步证实了上述两种药物对于1型麻风反应的疗效。

5麻风病健康教育和促进

对麻风病患者及其接触者给予咨询服务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并促进密切接触者的体检与报告。Brown报告在斯里兰卡使用社会市场学原理开展麻风健康教育,消除了社会大众对麻风的恐惧,促进了病人及早就医,改善了病人的生活。中国台湾地区从2004年开始的乐生疗养院保卫运动,借助网络与新闻媒体的力量以及社会组织和动员的手段,较好地保护了麻风留院者的权益,并普及了麻风病的科学知识,影响很大。有学者认为为了保护麻风病患者权益,促进患者健康必须注重政策倡导和环境建设,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教育、媒体和语言的更好运用;立法改革;与其他边缘化或受压迫群体的合作。

6开展麻风病防治一体化策略的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

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网站、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开展大众宣传,通过设立候诊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利用电子触摸屏等,开展候诊宣传,重点宣传麻风病防治知识、麻风病防治一体化工作内涵等。

以《麻风病防治手册》为基础,组织编印了《麻风病防治一体化现场知识读本》,采取逐级培训和专业人员分片区强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麻风病专(兼)职人员和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进行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

7建立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和医疗服务体系

借助全县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借鉴WHO推荐的消灭脊髓灰质炎AFP监测系统的实践经验,初步建立了以县皮肤病防治站为筛检层,各镇麻风病疑似病例复查小组为复查层,各级综合医疗机构皮肤科、神经科、外科、综合门诊和村卫生室麻风病筛查哨点为发现层的疫情监测系统。印制“麻风病疑似病例报告卡”,和“麻风病疑似病例登记簿”,制订麻风病疑似病例报告转诊规范和复查筛检流程,实行报病奖励、漏报追究制度,以门诊麻风病疑似病例筛查为突破口,治愈者监测随访、密切接触者检查为重点,开展麻风病疫情监测工作。

麻风病疑似病例实行县、镇、村共管,以镇为主,乡村医生具体负责定期随访观察、信息反馈;各镇卫生院(医院)兼职麻风病医生具体负责复查记录等;县皮肤病防治站专业人员具体负责质量控制管理等。

8麻风病的全面康复

利用社区的各种康复资源,消除麻风患者利用社区康复的各种障碍是今后麻风病康复的努力方向,最新研究表明社区康复对于轻度残疾的麻风患者十分有效。麻风病人自己的组织在麻风康复中有其独特的作用,让麻风病患者在自身康复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对于最终解决麻风病相关问题意义重大。

麻风病康复必须坚持整体康复的原则,注重对患者的医学康复、心理康复、社会经济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必须坚持患者需求导向,格外关注患者的贫穷问题和性别平等问题,目前在不少现场开展的麻风病的社会经济康复实践显示对于麻风患者全面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麻风病问题涉及到医学、心理、社会等许多方面,消除麻风病的危害必须具有整体和全局的思维,通过麻风病防治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终究会实现。

9 结束语

麻风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要消火这一古老疾病,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酌情开展一些促进我国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应用和基础研究,让我们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玉英展,李菊红等.麻风病健康教育的研究.上海预防医学,2014(7).

[2]王玉英,高彦伟,王景权等.我国麻风病歧视消除策略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4).

[3]茹青松,陈文华,丁顺官等.低流行麻风病监浏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6).

[4]侯启午,潘春枝等.探讨我国麻风病例发现策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8(l).

论文作者:林 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  ;  ;  ;  ;  ;  ;  ;  

麻风病防治综述论文_林 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