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道德表达探析_重大事件论文

当代青年道德表达探析_重大事件论文

当代青年道德表现方式探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道德论文,青年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当代中国青年在不同条件下的道德表现方式,对于在对当代中国青年评价问题上消除歧见、达成最大限度的共识,从而找到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合理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截然不同的评价引起的思考

2008年,对当代中国青年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2008年,对当代中国青年研究同样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2008年1月以来,我国接连发生了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藏独”民族分裂分子干扰奥运圣火正常传递等重大事件,继而又举办了举世关注的北京奥运会。以“80后”、“90后”青年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青年,在从抗击冰雪灾害,到反对“藏独”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干扰奥运圣火传递,到抗震救灾,再到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彰显出了令人欣喜、振奋的形象、境界、品质。于是,舆论界乃至学术界几乎是180度大转弯,一改以往对当代青年的倾向于否定性的评价,好评如潮。于是,这样的青年评价似乎成了社会舆论的主流,即当代中国青年“胸怀宽广、激情满怀、有担当、有抱负,是中国的希望。”人们惊叹,进入2008年,“80后”、“90后”一代青年,“就好像沉睡的巨狮突然醒来”[1],他们“原来有情怀,原来很勇敢,原来懂大爱,原来有作为”[2]。人们认为,当代中国青年“本来就是优秀的一代人,而不是突然变好了”,他们绝不是以往的社会舆论所评价的那样,是什么“不负责任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没有希望的一代”。人们一改过去对“80后”、“90后”青年明显带有贬义的“新人类”、“新新人类”的指称,取而代之的是以明显带有褒义的“鸟巢一代”的指称[3]。

当代中国青年在2008年表现出来的新变化,社会舆论对当代中国青年评价的新变化,对当代中国青年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以“80后”、“90后”青年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青年,究竟是本来的确令人失望,而2008年才突然变得令人欣喜、令人充满信心起来了呢?还是他们的确本来就像2008年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优秀,以往舆论界、学术界对他们的评价实在是一种误读,如今的评价才是实事求是的呢?或者他们的本质、他们道德的基本状态在2008年和在2008年之前并无什么原则区别,只是他们在不同条件下的道德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呢?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本质在2008年和在2008年之前并无什么原则区别,但他们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道德表现方式。

二、青年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道德表现方式

何为道德表现方式呢?我们认为,道德表现方式就是人们合乎道德的、善的取向显现或呈现出来的方法、形式。总的来说,道德表现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即隐性的表现方式和显性的表现方式。这是一种理论抽象。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社会个体还是社会群体,道德表现方式往往不是纯而又纯的隐性或显性的,而是由隐性和显性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道德表现方式。当然,这种隐性和显性的结合,这种综合性的道德表现方式可能是以隐性为主显性为辅、以隐性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表现方式,也可能是以显性为主要特征的。当道德表现方式以显性为主要特征时,隐性和显性便达到了较高程度的统一,因为显性的道德表现不是空中楼阁,它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

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指的是以内隐的含蓄的方法、形式显现合乎道德的或善的取向的道德表现方式。它主要以道德敬畏感、道德敏感性、道德底线意识、道德自律等形式存在着。它有时表现为人们心中自有一把道德的尺子但并不诉诸言与行。比如,对来自社会生活的道德诉求,人们虽然认为应当积极回应这种诉求,但并不采取行动;面对不道德的现象,人们虽然反感但却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视而不见。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是一种常态性的道德表现方式,是一种必然的道德表现方式。或者说,人们合乎道德的或善的取向必然以隐性的方式表现出来,道德表现方式首先是隐性的、首先必然是隐性的,它是显性的道德表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有时又是人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或者说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只能或只愿意选择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

显性的道德表现方式,指的是以外显的对他人、社会具有明显、直接的影响的,能够被人们明显感知的方法、形式显现合乎道德的或善的取向的道德表现方式。比如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热心公益等行为。它以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为基础,但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并不一定会转化为显性的道德表现方式,转化需要条件。

人们的道德表现究竟选择隐性的方式,还是显性的方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它主要取决于环境,取决于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的道德需求程度、人们自身的道德需要程度、道德在社会核心价值序列中所处的位次,以及社会心理、民间舆论对合乎道德的行为之动机的评价倾向(正面的或负面的)等等。一般来说,在社会道德需求和人们自身道德需要强烈,道德在知识、能力、财富……这一核心价值序列中所处的位次比较高,社会心理、民间舆论倾向于对人们合乎道德的行为的动机给予正面评价而不是怀疑、否定的条件下,人们往往会选择显性的道德表现方式,人们的道德表现方式往往会显示出隐性与显性高度统一的全面性、完整性特征。反之,人们往往会选择隐性的道德表现方式,人们的道德表现方式往往会显示出显性缺失的特征。

在影响人们道德表现方式选择的多种因素中,道德这一价值在知识、能力、权力、财富……这一核心价值序列中所处的位次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为什么呢?因为任何社会都有自己认同、呵护、推崇、追求的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元素不是平分秋色的,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序列化的,即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同的核心价值元素的重要性程度和地位是不同的,人们会按重要性程度和地位给这些核心价值元素排序,不同的价值元素有不同的价值地位。当然,核心价值序列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核心价值元素的价值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核心价值序列的形成过程是自发与自觉互为统一的过程,它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现实的强有力的导向,从而左右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或者品德在核心价值序列中是处于较高、很高抑或最高的位次,还是处于较低、很低的位次抑或被边缘化,不仅反映社会的道德需求,影响人们的道德需要,而且影响社会心理、民间舆论对人们道德行为之动机的评价倾向,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因而是影响人们道德表现方式选择的根本性因素。

三、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表现方式及其奥秘

以“80后”、“90后”青年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表现方式,既不是纯粹的隐性方式,也不是纯粹的显性方式,而是两种表现方式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道德表现方式。这是一种以隐性为主、显性为辅的道德表现方式,或者是隐性与显性相结合、以隐性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表现方式。在日常(正常)生活中,他们的道德表现方式的基本样态是隐性的;在国家和社会遇到的诸如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反对干扰奥运圣火正常传递、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他们的道德表现方式具有显性的鲜明特征,其隐性的道德表现和显性的道德表现达到了较高程度的统一。在和平建设时期,日常(正常)生活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调,所以说当代中国青年虽然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总的来说是隐性方式为主、显性方式为辅、以隐性为主要特征的表现方式。

当代中国青年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道德表现方式呢?换言之,当代中国青年在日常(正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方式为什么主要是隐性的,而在国家和社会遇到的重大灾害和经历的重大事件中的道德表现方式却会显示出显性的鲜明特征呢?我们认为,当代中国青年在日常(正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方式之所以主要是隐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没有紧迫而强烈的道德诉求的压力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阶段,道德失范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是比较严重的,因此社会舆论中的道德诉求不绝于耳,青年在日常(正常)生活中也面临着道德诉求的压力。但由于道德诉求比较抽象,焦点不够集中,诉求的道德问题虽然关乎整个社会,但解决此类问题显得并不十分紧迫和刻不容缓,至少在时间上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因而难以激起广大青年广泛而积极的道德参与的热情,青年的道德表现更多的是处于隐性状态。

2.青年对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关切压倒了对他人和社会事务的关注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生存、发展环境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诸多的不确定性,个人的生存、发展、成功和幸福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生存、发展压力很大,并在学业、就业、住房、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不少困惑、困扰。在这种情况下,青年们自己解决好自己面临的问题已显得那么力不从心,因而便无暇顾及或没有多少心情热心关注他人和社会的事务,所以其道德表现只能处于隐性的状态。

3.道德在社会核心价值序列中的位次偏低

我国社会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重德传统的社会,道德这一价值在社会核心价值序列中长期处于极其重要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打乱了传统的价值秩序,使价值秩序发生了结构重组。在价值秩序重构、重组的过程中,彰显市场经济特点的金钱等财富物质,以及知识、技术、能力等实力因素在价值序列中的地位迅速提升,道德这一价值的地位则迅速下降,乃至道德虽然没有被完全边缘化却降低到了很次要的地位,失去了昔日的魅力,在物质财富、知识、技术、能力与道德这一价值天平上,人们已明显地向前者倾斜。现实是人们行为最有力的指挥棒。在这种情况下,青年的道德表现显示出隐性的特征是很自然的。

4.社会心理、民间舆论对道德怀疑的定式

改革开放之前的道德理想主义(有其积极意义)所导致的一定程度的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特别是道德表面文章,留下了一个不小的道德后遗症,这就是人们往往会对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动机的正当性表示怀疑。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道德功利化现象,人们的市场经济思维对人的行为动机是出于个人功利考虑的假设和推定,则使这种道德怀疑成为社会心理、民间舆论的一种倾向甚至定势。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青年们往往因为不愿意成为舆论评说的焦点和人们道德怀疑的对象,而只能以隐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道德意愿和选择,青年们往往难以做到以显性的方式坦然、从容、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道德意愿和选择。

四、当代中国青年道德情怀的显性表达

那么,在诸如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在诸如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干扰奥运圣火正常传递等重大事件中,当代青年为什么能够以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道德情怀和选择,为什么会坦然、从容、理直气壮地表现自己的道德立场、彰显自己的道德素质呢?我们认为,除了当代中国青年具有一定的道德基础、道德潜能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强烈道德诉求压力的激发

自然灾害,特别是像四川汶川地震这样重大的自然灾害,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毁坏了多少公私财产,威胁着多少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多少人的生存困境,它对青年产生的心理冲击是强烈的。灾情,受灾民众的困境、亟待救治的生命的期待,是一种无声但却是强烈而集中的人道主义的道德诉求。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西方势力的怂恿支持下干扰奥运圣火的正常传递,行径恶劣,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和祖国的尊严,也亵渎了圣火和神圣的奥运精神,这一重大事件向满怀激情的青年提出了捍卫祖国尊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道德诉求。这些道德诉求事关人民的安危、祖国的利益和尊严,而且人们积极回应这种道德诉求的时效性极强,显得十分紧迫。这些道德诉求,对青年来说,是一种良心、灵魂的拷问,是一种巨大的道德压力,又是一种道德激发力量。因此,面对这些道德诉求,青年们不再踌躇,他们超越了自我,以捐款、捐物、志愿活动等显性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道德立场、道德情怀、道德选择。

2.道德在社会核心价值序列中的位次骤然上升的影响

前文已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日常生活中,道德在社会核心价值序列中的位次已明显式微且处于次要的地位,这似乎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规。但是,重大的自然灾害、重大事件的发生,打破了生活常规,也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价值秩序,使得关乎重大灾害、事件的道德的行为承载了厚重的社会价值,因而变得十分的弥足珍贵,使得道德这一蕴涵着维系重大公共利益的价值在价值序列中的位置骤然提升。价值序列的变化,价值秩序的重构重组,道德价值地位的上升,对青年的心灵世界和行为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导向作用,使青年的道德价值追求压倒了其他的价值追求,因而呈现出了显性的道德表现方式。

3.道德怀疑成为弱势话语状态

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件全球瞩目、举世关注。应对危机,战胜挑战,抢救生命,帮助受灾民众从灾难中站起来,维护祖国尊严,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在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中,需要的是上下同心,万众一心,需要的是人们共赴时艰的决心和行动。在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中,多一分道德就多一分力量、多一分生机、多一分希望、多一分顺利、多一分成功;多一分道德,便少一分磨难、少一分煎熬、少一分损失、少一分痛苦。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显性的合乎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之道德诉求的行为,是深受社会心理、民间舆论期待和赞赏的行为。虽然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也有人冷言冷语,对人们的善举义举不以为然抑或表示怀疑,但此一时非彼一时,不合时宜的道德怀疑已成为弱势话语、边缘话语了,甚至只能处于无语状态。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青年的道德需要被激活了,于是我们看到广大青年表现出了在平时难以见到的道德热情、道德执著、道德力量。

此外,抗击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延续的时间较短,不需要人们长久地保持旺盛的道德热情、持久地忘我奉献等,也使得青年们因为只是在特定时段暂时舍弃自己的日常所爱所好,暂时不去考虑自己生存发展的诸多关切(包括一些闹心的事),能够以显性的方式表现自己的道德情怀、道德选择和道德执著。

五、结语

总之,当代中国青年的本质在2008年和在2008年之前没有原则的区别,当代青年并不是突然地变得好起来了,只是他们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道德表现方式而已。也就是说,当代中国青年并不像以往人们所评价的那样没有希望、不可信赖。

我们不赞成这样的观点,即2008年是我们社会的“一次价值观的集体反思和蜕变……我们这个民族太需要用眼泪来洗刷这些年欲望的红尘和道德锈蚀、太需要用泪水洗涤我们钝化的良知和彼此隔膜的心灵了”[4]。我们认为,当代中国青年固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与不足,但瑕不掩瑜,时代的积极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主流意识形态坚持不懈的引导,加之他们自身的反思和理性抉择,他们的心灵世界已孕育出并蕴涵着优秀的先进的道德因子和一定的道德良知,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道德潜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一旦有需要、一旦条件成熟,这些积极的精神因素便会比较充分地表现出来(这也表明,当代中国青年良好道德精神的外化与弘扬需要合宜的环境)。我们同样认为,“俊不遮丑”,我们不能因为当代中国青年在2008年的优秀表现而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盲目乐观。2008年,当代中国青年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道德特质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常态,更不是他们的全部。

如今,2008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当代中国青年似乎又恢复了常态。况且,1980年代出生的人约有2.04亿左右,加上1990年代出生且已成为青年的人,大概有3亿左右,而在北京奥运会上从事各种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者只有170万且并非都是青年[5];而在汶川地震灾区的20万志愿者队伍中,“80后”、“90后”青年只有近10万[6](当然还有无法统计的大量青年以其他方式关注、投身抗击自然灾害和参与重大事件等)。固然这些青年代表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主流,但他们在量上并不占青年的多数。因此,我们应充分估计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持之以恒地做好青年的培养和引导工作。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对我们民族国家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

标签:;  ;  

当代青年道德表达探析_重大事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