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水平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_企业信息化论文

企业信息化水平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信息化论文,竞争力论文,水平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普及性应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得绝大多数企业期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计世资讯》的年度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支出总额为1627.5亿元,占国内IT支出总额的56.8%,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行业角度来看,除金融业外,制造业、电信业、物流运输业、信息服务业等行业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是,由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失败率高和投资回报定量测度困难等现象,理论工作者和产业界人士对信息技术的绩效问题提出种种质疑。人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和信息化投资“黑洞”等问题。进一步Nicholas Carr[9]和Michael G.Porter[8]等人对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作用提出了质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和信息化投资回报中“黑洞”问题的存在与目前企业热衷于投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之间似乎完全相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否正在进行非理性选择?回答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企业信息化投资和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上。近二十年来国外有大量的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该系列问题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结论是否能解释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与竞争力关系的问题?目前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采用大样本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本文选择2003-2007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的上市企业为样本,试图通过实证数据分析以探求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相关性。

二、文献回顾

信息技术投资给企业带来的回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提高生产率和增强竞争力。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起源于对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问题的关注,后来逐渐转变为重视信息技术能否提升企业竞争能力问题的研究。信息技术能否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多年来学术界和产业界一直争论不休。

观点之一: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A.S.Bharadwaj从资源的观点出发,利用1991-1994年Information Week和Computer World两本杂志报道过的公司以及与这些公司绩效相近的公司为样本,采用匹配样本对比研究的方法,得出结论:拥有较高信息技术能力的公司更易于在公司的成本和收益两方面表现较好[1]。Hitt和Brynjolfsson则从生产率、公司收益和消费者福利三者的关系入手,利用370家大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投资对生产率和消费者福利都有明显的贡献,但对公司收益增长却没有显著的作用[2]。Barua、Mooney、Soh和Markus等学者则从过程的观点出发,研究发现企业信息技术投入通过使公司的工作流程发生变化而提高企业竞争力[4,5]。J.C.Henderson和N.Venkatraman的观点是:虽然企业信息技术投资可以改变企业组织结构,但公司更应该从战略角度出发,把管理目标和绩效测评两个主要标准应用于战略联盟,并采用或准备采用矩阵型组织结构,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巨大影响力[6]。Wiseman则依据波特(Porter)提出的基于成本的竞争优势理论,通过研究认为信息系统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帮助实现产品/服务的差异化,以及提交产品/服务方式的差异化[7]。

观点之二:信息化建设并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运用五要素竞争力模型进行分析,Michael E.Porter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技术的发展,从长期来看不连接互联网的企业将无法生存,但互联网技术很难为企业带来额外的竞争优势。进一步Porter建议企业必须从信息技术万能论中走出来,重点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自己[8]。2003年5月,Nicholas G.Carr发表文章《当IT的战略优势已成往事》[9]。他认为一项资源如果能构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必须具备四种特点,即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但信息技术仅仅具有价值性,而不具备其它三个方面特点,于是文章认为信息技术同电话、电报、电力等技术一样是通用技术,不能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于是Nicholas G.Carr建议企业投资信息技术时应采取保守策略,即降低投资成本和控制信息系统失败的风险。

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每种观点都存在弊端。认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学者们最终没能指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具体方面。持信息化建设并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观点的学者,以Nicholas G.Carr为代表,其观点存在以下两个局限性:其一,他狭义地理解了信息技术,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而企业建设信息化时投入的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还包括高素质的和懂得企业业务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其二,信息技术的确并不稀缺,但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把模块化的信息系统建设成与企业个性化业务和业务流程高度拟合的能力是稀缺的。

三、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竞争力水平

为了定量地研究企业竞争力与其信息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定性的结论,本文首先界定后文研究中将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并从中抽取可以定量反应信息化水平和竞争力水平的指标,为数据处理做铺垫;其次,阐述本文的概念模型;最后,提出四个关于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竞争力水平的假设,并通过数据分析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企业信息化基本状况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及指标体系是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组织和个人从事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就开始研究并建立适合于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安全、效益指数等6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是一个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自2003年开始,NIEC推出中国信息化500强企业评选活动,到2007年已产生了五年的信息化500强企业数据。本文选择连续五年的中国信息化500强企业作为样本库,样本数据主要使用信息化500强最终排名序号。

(二)企业竞争力及竞争力水平测度

1.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依据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获得过程,企业竞争力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刘炳南认为企业竞争力可由一般竞争力、比较优势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三部分组成,在一般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培育和发展可产生出比较优势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12]。沈西林把企业竞争力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前台竞争力,其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并决定着企业的前台竞争力[13]。王明夫、杜纲和崔婷等学者也都有自己的观点[14,15]。在综合考察多种类型企业的基础上,本文把企业竞争力分为不同的、有密切联系的三个层次:作为竞争资源的核心层、作为竞争能力的中间层和作为竞争优势的表现层(见图1)。竞争优势来源于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来源于竞争资源,同时竞争资源也受竞争优势和能力的反作用。本文仅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竞争力中间层次——竞争能力之间的关系。

图1 企业竞争力层次分析

2.竞争能力的五个方面 企业竞争能力包括市场反应、营销管理、成本控制、财务运作和成长空间等五个要素,在反应企业竞争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完备性和非冗余性。这五个要素共同刻画了企业竞争能力,与“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中对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定义相一致(见表1)。本文选择“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中对于中国上市企业竞争力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研究。

由于本文专注于竞争能力的研究,不考虑“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中关于企业文化等竞争资源层面因素的综合指数得分,而主要使用规模型指标得分、效益型指标得分和规模效益并重型指标得分三类数据。这三个指标是按照不同的要素权重计算而得,分别从侧重规模、侧重效益和二者并重的角度反映企业竞争力。侧重点不同的指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水平,甚至可能局部地改变企业间竞争力的相对态势。因而,这三个指标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竞争力状况,即规模型竞争力指标、效益型竞争力和规模效益并重型竞争力。

四、数据研究

考虑到所用数据的准确性和获取性,本文采用的样本是2003-2007年中国信息化500强企业中的上市公司,根据各企业在中国信息化500强中排名换算出其信息化指数,再从中国企业竞争力年度报告中获得各企业的竞争力相关数据,最后对两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假设检验,得出结论。以下全部数据处理是利用Access2003和Excel2003两个软件实现的。

(一)信息化水平的数据处理

中国信息化500强企业的排名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他们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只能说明企业之间的信息化水平相对高低,是定序数据。这些数据需要进行量化还原处理,得出企业信息化水平绝对值,本文使用的转换处理方法如下:

Ei=(Ai*Ci-min)/(max-min)

Ai=1-Bi/500

Ci=500-Bi

其中,Bi为原排名位置为i的企业在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的排名序号,i=1,2,3…500;Ci为对中国信息化500强企业原有排名重新进行倒序排列后得到的新排名序号;Ai为一个乘数,目的是缓解重新编号造成相邻两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的可能性;min是上市公司中Ai*Ci的最小值;max是上市公司中Ai*Ci的最大值;Ei为本文中用到的代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数,简称企业信息化指数。

该转换处理虽然是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一个近似描述,但不会改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排名顺序,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用定序数据刻画变量而造成缺乏精准性的弊端。

为了避免在后文进行数据处理时极端情况对处理结果的影响,本文将对样本作如下选择:按照信息化指数对中国信息化500强企业中上市企业进行排序,把排序结果的最大值、最小值所在的企业数据剔除后再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即2007年信息化500强企业中共有68家在2007年是上市企业,把排序所得序号中最大值和最小值所在的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华兔宝宝装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剔除,剩余66个有效数据。进行同样的样本选择后,2007年信息化500强企业中在2006年、2005年、2004年和2003年是上市企业的分别有78个、72个、87个和85个。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上市企业都会有变化,因而,后文中每次数据处理的样本数量将是不同的。

(二)竞争力水平的数据处理

本文使用的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数据来源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主持编写的历年《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系列图书[17-20],包括2003-2007年每一家上市公司竞争力相关指标的测度数据。由于测度指标和内容的变化,从2006年开始不再有规模效益并重型指标,而增加了基础竞争力标准值,但二者都是从整体上较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竞争力情况。因而,根据实证分析的需要,本文只从描述中国信息化500强企业中上市公司竞争力水平的多项指标中选择三个指标项,2003-2005年度选择规模型指标、效益型指标和规模效益并重型指标,2006-2007年选择规模型指标、效益型指标和基础竞争力标准值三个指标项。

五、假设检验

从近300项数据中得出有关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信息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本节将通过假设提出、数据分析、假设检验来挖掘信息,得出本文的结论。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与竞争力关系概念模型与假设

企业竞争力可以体现为规模和效率两个方面,因而,本文根据年限(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竞争力指标(规模型指标、效益型指标、规模效益并重型指标或基础竞争力标准值)数据,以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竞争力水平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过程会有不同的结论产生,具体回归分析模型见表2。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该企业竞争力越强;

假设2: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具有时滞性,且这种时滞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放大;

假设3: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效益的相关性比与企业规模的相关性更显著。

(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1:利用Excel2003对2007年信息化指数和2007年基础竞争力标准值作相关性分析,二者的相关系数=0.390338,说明二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0,说明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竞争力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同理,对2003-2006年的信息化指数和基础竞争力标准值(并重型竞争力数据)作相关性分析,得到表3数据。

通过对2003-2007年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竞争力水平相关性分析,本文发现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竞争力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假设1成立。

假设检验2:考虑到企业信息化水平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可能具有时滞性,本文建立2007年的企业竞争力状况回归方程,

其中,各变量和常数项的含义同式(1)中各变量和常数项含义。在式(2)、式(3)和式(4)中,t的值分别是t=2006、t=2005和t=2004。

其中,2007年和2006年的企业竞争力回归方程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2005年和2004年的企业竞争力回归方程都通过了模型和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可能是2006年和2007年的竞争力水平的刻画指标发生了变化(由并重型竞争力指标变成基础竞争力标准值),这对回归方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否定该假设,待数据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时,可以重新进行回归方程的建立和估计。

2005年的企业竞争力回归方程系数为=158.3334,=87.5687,=142.5568;2004年的企业竞争力回归方程系数为=200.879,=79.3519。所以,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即假设2成立。

假设检验3:分别利用规模型竞争力指标和效益型竞争力指标与当年及前几年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具体见表4。2007年的信息化水平与当年规模型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大于信息化水平与效益型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即。可以发现其他各年的信息化水平与规模型竞争力的相关系数都大于信息化水平与效益型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即,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效益的相关性要比与企业规模的相关性更显著。

由五年的数据分析结果可得: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效益的相关性要比与企业规模的相关性更显著,与假设3恰好相反,即假设3不成立。

假设3不成立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企业是否进行信息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规模。相对而言,规模较大的企业更重视信息化建设,也更具有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基础,而成功的信息化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效益,但企业效益的好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以外的因素(互联网企业除外)。因而,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指标体系中应添加规模因素。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指标体系中包括了效益指数这个一级指标(包括四个二级指标:库存资金占用率、资金运转效率、企业财务决算速度、增长指数),但这与中国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效率子因素(包括四个二级指标: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效率、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不同的,这两个指标是不存在较大相关性的,即不会因为效益指数的存在增加信息化水平与效益型竞争力的相关性。

六、结论

本文以2003-2007年中国信息化500强企业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工具和计量经济学思想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对于企业信息化水平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1:企业信息化水平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显著影响,且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企业竞争力越强。

结论2: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具有时滞性。

结论3: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规模型竞争力显著相关。

尽管我们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上述关系,但是,本文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首先,本文收集的数据年限较短,竞争力仅有2004-2007年四年的数据,信息化水平也仅有2003-2007年共五年的数据,使得不能使用时间序列等方法分析信息化对竞争力影响的时滞性;其次,文中用来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数据是定序数据,尽管对其进行了转换还原处理,但企业信息化500强评审机构把原本的定量数据(企业信息化指数)转换成定序数据(企业信息化排名)发布、本文再将其转换成定量数据,数据在两次转换过程中失真较大,远不能像原始的定量数据那样准确地刻画信息化水平。

受到数据可获取性的限制,本文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1)虽然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有时滞,但究竟该影响会持续多少年还需要在数据得到丰富积累的条件下继续研究;(2)虽然信息化水平对企业竞争力的正向影响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企业究竟该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个很艰难的课题。这些都是本文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最后,建议NIEC对中国信息化500强评测指标体系进行修改。首先,一级指标效益指数应去掉,因为效益指数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表现因素,而其它四个一级指标是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因素,二者分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果和因,不应出现在同一套指标体系中;其次,应将规模因素指标增添到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进入到其补充指标(效能指标)中更佳。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在注重创新的同时,也应尽量保持数据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如2007年新出现的基础竞争力监测标准值与往年各竞争力指数的关系应该得到较好的解释和阐述。

标签:;  ;  ;  ;  ;  ;  

企业信息化水平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_企业信息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