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国内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随之不断完善与进步。在这种背景之下,建筑学设计里的生态意识也正在一步步地进入人们的心中。本文着眼于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的原则以及概念,讲述了我国现代建筑学设计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并且详细讲解了在现今的建筑学中建筑设计生态化以及生态设计在建筑学中的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学;设计;生态意识
引言
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索取与掠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对人类欲望的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过度的人工化掩蔽了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墙外清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的景致无处可寻,“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的意境更是荡然无存。面对着生态环境的满目疮痍,人类心中的生态意识开始苏醒,恐惧的心理和生存的渴望迫使人类开始寻求更加健康自然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建筑学设计中生态意识逐步被提上工作议程。
1建筑学生态设计中的原则以及概念
我们所说的生态建筑也就是指在建筑中尽量地通过自然资源提升人们在建筑物中所感受到的舒适度,同时在建筑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任何的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损害的因素,在开展设计的时候还必须考核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性。在生态设计中涉及到很多的学科,比如建筑材料学、环境心理学以及生态学等,运用这些学科的目的为了让建筑获得智能控制、舒适环境以及自然通风等优点。建筑生态设计即为把建筑当成一个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是独立的,设计者将不同的物质因素进行精心设计,最后促使建筑物中的循环运动达到一种生态平衡状态,这样是为了使在开展建筑设计的时候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影响。直到现阶段,由于一些经济因素的限制,只有很少的一些示范型的建筑才会使用生态设计,而大部分的设计不满足生态设计的要求。就现在来说,我国的大部分建筑往往是根据生态设计的指导,借助于材料以及相关的构造等手段来最大程度地实现生态设计的目标。在开展设计的时候,通常都是根据设备、选址、材料以及选型等的选择来达到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设计目标。
建筑生态设计主要有如下的两个原则:一个是以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则是以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平衡资源始终都是建筑生态设计的最终原则,最大程度地降低投入,而获得最佳的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尽可能地保护。在一些材料、排放以及安全等生态设计的有关规范以及标准等方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各国地区有着多种不同的设计规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生态意识,推动了我国的建筑生态设计发展。然而,在进行具体应用的时候,因为人文文化生态被归结为软性指标内容,很多设计者没有办法准确把握这一指标。建筑生态设计在选址过程中最好能够多加考虑基址的自然条件,对原来的环境的自然景观进行更好地利用。在设计原则上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地展示出生态之美。
2我国建筑生态设计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建筑方面主要存在一些问题:意识对建筑生态设计的理解方面有误;二是在农村生态建筑方面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三在实践方面不是很重视,很少有建筑符合生态建筑标准。各国对于建筑的生态设计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是普遍都是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建筑学、材料学等诸多学科在不同的建筑环境中来合理地安排各物质的分布,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一个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
当前,还有不少建设设计人员认为生态设计就是在建筑物周围增加绿化环境,或是在建筑物内部种植植被,又或者把建筑节能意识当成生态设计目标。因此,为达到建筑生态设计的目标,建筑设计人员应改善自身对于建筑生态设计的理解,把眼光不要局限在生态设计的表面现象。我国目前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之间的生态建筑系统研究有着很大的差别。目前,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如上海等城市的建筑生态设计研究比较集中,像是东阿比地区等的农村以及以小小型的城镇方面则没有很大的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生态设计研究人员在研究时也多是从单一专业出发,在各管野的研究都比较丰富,但是在综合性方面就没有太多的研究投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建筑生态设计方面也逐渐的重视起来。在建筑行业,也有不少人发表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但是我国目前很多的建筑生态设计还仅仅处于研究跌断,在实践方面应用的而不是太多,缺乏真正的建造设计实践,此外,在计算机模拟方面还做的不是很多。
3提升建筑学设计生态意识的措施
3.1做好外部环境的协调工作
绿色建筑设计中,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必须保持协调的关系,在建筑学设计当中要将建筑周围的环境和建筑周边的建筑设施作为设计中考量的重要因素,确保新建的建筑与周围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协调性。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加强自然环境结合的基本效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将自然气候和季节变化作为设计中考虑的综合因素。如江南园林设计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鸳鸯厅,就将建筑分成完整的两个部分,一面朝北,一面朝南,两个部分可顺应东西两个季节的活动。也就是说,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建筑生态学要以风景为主,建筑要成为风景建设中的组成部分。
3.2积极开发新能源和新技术
现如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型的建筑材料也不断增多,其也有效增强了建筑物与环境的兼容性。而且在新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建筑学设计的选择更多,建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明显降低。如采用新材料吸热降温,采用构造通风等多种形式的建筑设计,一方面减少了建设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资源的利用率。
3.3充分清洁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和风能都是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上述资源可显著增强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保证城市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如高质量的自然采光设计就能够减少人工光源对电能的消耗,且通风性较好的建筑一方面可以增强室内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空气流通的质量,减少了空调运行过程中的电能消耗,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4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未来发展展望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学生态研究水平以及现有的科技水平分析,我国建筑设计生态学的很有可能会按照如下的几个方向发展:一是建筑生态设计结构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在如今的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这种发展的还有建筑结构本身。在建筑主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建筑结构的功能。所以,一旦建筑物的建筑结构出现了大变化,建筑设计也会随之改变。另一方面,这种建筑设计结构的变化会很大程度地改善建筑使用的设备以及器材,比如,现在很多的建筑单位都应用了拉索结构,这就是一个因为建筑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新事物。除此之外,在开展施工的时候,设计结构生态化同样可以对建筑施工的资金投入起到很大的保障作用,还能够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增强建筑物的物理性能。二是建筑生态设计朝着绿色生态化方向发展。出于保护自然的目的,生态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绿色生态化,也可以说是尽力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结语
现如今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十分紧张,因此人们的生态意识也逐渐增强。生态意识在诸多领域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又因为建筑学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将生态建设融入建筑学当中,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生态建筑的快速发展,减少建筑行业的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洪新.论马克思自然观视野中的生态意识[J].学术交流,2017(2):89-92.
[2]李敏,张军.生态文明与生态意识内涵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7-9.
[3]王晓燕.景观设计课程中微系统生态意识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7(11):3,9.
论文作者:王建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6
标签:生态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学论文; 意识论文; 建筑物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