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取向:香港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取向论文,基本特征论文,地理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现象或地理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地理概念的理解是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地理概念取向就是指打破传统的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框框,以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来贯穿整个课程,从而使学生对四周的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各种社会问题更加关注,而且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作出明智的抉择。
1 概念取向在香港地理课程中的表现
1.1 初中地理课程强调概念的澄清
1983年颁布的《地理科课程纲要(中一至中三)》指出,地理教育的一般目的是:(1)使学生明了不同的概念,培养其用地理观点看事物的能力;(2)透过若干地理概念的发展和应用,增广学生对本地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认识;(3)发展地理学上基本的技能;(4)培养个人良好的品格及热忱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兴趣。
从以上的初中地理课程纲要,我们可以看出:香港的地理课程目标,总体而言比较简洁和概括,主要侧重于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地理认识的发展,而对系统地了解世界各地区的地理知识没有明确的规定,如“看事物的能力”和“地理学上的基本技能”。香港地理课程目标的另一个特点表现在对知识与技能两方面关系的阐述上,强调通过明了地理概念,“培养其用地理观点看事物的能力”,通过地理概念的发展及利用,“增广学生对本地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认识”这对指导地理教学实践显然具有画龙点睛的意义,也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1.2 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概念的学习
《香港地理课程指引》明确规定,中学地理教育应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能力,建立基本的地理概念,掌握重要的地理知识及技能,以应付日常生活上的问题和挑战。根据《香港地理课程指引》,香港新修订的中四至中五地理科课程在知识和理解方面的目标为:“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应能:认识及了解有关‘空间’的概念”。将学生的认知建立在最基本的地理概念的基础之上,用地理概念来贯穿区域地理及系统地理,通过地理概念的建构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架构。
新修订的中四至中五地理科课程采用主题学习作为建构课程的取向,并由主题及议题两部分组成。主题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有系统地获取和建构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概念,而在议题部分可以应用这些知识及概念,了解和解答学生生活环境中接触到的重要议题,在学习过程中协助学生培养技能及价值观。选取主题的准则是:(1)各主题应包含主要的地理概念及知识,并能均衡地覆盖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的范围;(2)在完成学习所有主题后,学生可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和技能,以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亦为他们日后修读较学术性的预科地理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3)每个主题应与课程中最少一个议题有关。在主题部分注重地理概念的学习,议题部分则注重概念的应用,从而使得地理概念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技能和价值观层面。
2 概念取向在地理课程中的作用
2.1 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建构
20世纪80年代后的香港地理课程以地理概念取向为主,用地理概念来贯穿整个课程,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它首先提出与概念相关的地理问题,设置一定的地理情境,将学生引入相关的地理概念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已有的地理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与教材中所给出的地理概念对照,以验证自己探究成果的正误。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存在差异性,通过对地理概念的探究学习可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地理知识架构,建构符合自己需要的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概念这一主线,将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统一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2.2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的,不论是地理基本事实,还是地理基本原理、方法,往往都是以简要的规范化形式被固定下来的。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经过充分的、曲折的、反复的思维。例如,通过比较思维,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通过地图思维,判读和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等等。
学生掌握地理概念的一般过程:
即:(1)通过观察、体验或教师的言语描绘,把握较多的感性材料;(2)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得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3)给概念下定义或作解释;(4)运用概念进行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香港新高中地理课程以议题为本,将地理概念贯穿其中,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掌握地理概念这一思维过程。以新高中地理课程必修部分“全球增温”的议题为例(见下表),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问题指引、内容、概念及技能。首先以呈现地理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感觉、知觉一些地理表象,让学生在占有较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进行思维加工。在学生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之后,呈现地理事象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得出地理概念。最后,通过让学生进行判断推理,运用相关的地理技能,如读图能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搜集信息的能力等等,对已有的地理概念进行内涵的加深和外延的充实。
这一单元以地理概念为主线,重点在于探讨全球增温的成因与影响,并分析全球增温是真正的气候转变还是一个长期性的气候波动,从而带出自然和人文系统的相互关系,最后回归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指引”→“内容”→“概念”→“技能”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3 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信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探究活动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香港新修订的中四和中五地理课程采用“议题文本”的结构,并配备特定的个案,通过让学生探讨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值得大众关注的问题作为课题,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具有较高的兴趣,能联系真实的环境,令他们学习的内容更为扎实和有意义,从而增加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概念取向阶段,地理课程始终以概念为主线,围绕着地理概念以提问的方式设置相关的地理问题,为学生学习这一地理概念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为了弄清楚本单元的地理概念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主动运用相关搜索手段搜集资料来求证。在学生自己求证的过程中,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得出新的知识。这种主动探求知识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课本上已有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获得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
3 概念取向的启示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学习,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如何在基础课程实施中倡导发现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是每一位教育者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概念取向的香港地理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目标。因此,在地理课程的结构组织方面可以吸取香港地理的这种概念取向的专题模式,将地理知识模块化,每一模块用地理概念将其贯穿,使得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融合于地理概念的组织之中。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探究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建构自己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索其原因、搜集证据以至审视解决方案的这一过程,和大学的研究工作类似,可以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