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民的几种心态及其疏浚_农民论文

当代农民的几种心态及其疏浚_农民论文

当代农民的几种心态及其疏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当代论文,心态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闯市场、学科技、奔富路”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思想的主流。但同时,由于新时期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工作方式存在着较大差距和缺陷,农民思想中也形成了若干负面心态。因此,分析其表现和产生原因,进而提出疏导的措施,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农民负面心态的几种表现

当前农民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信念淡化。部分农民因文化程度较低无学习能力,有的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又无学习的动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精神困惑,理想信念出现危机,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于渺茫,不如想法挣钱来得实在。甚至还有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持怀疑态度,认为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走的是资本主义的路。个别农民对共产党的领导也表示无所谓,竟然说“反正谁执政老百姓都得种地”,在大是大非面前麻木迷茫。

(二)价值判断失准。一部分农民国家、集体观念不强。只顾自家,不管国家;只管自己,不管集体;只要个人,不要他人;只讲民主,不讲法制,摆不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单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关心民主权利,对自己有利的就支持,不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的就漠不关心以至不支持;还有人不依法缴粮纳税,不按条例缴“三提五统”,不按规定出义务工。是与非、善与恶、功与过、得与失界限比较模糊。

(三)小富即安,小成则满。一些农民在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就产生了自满心理,习惯于同自己比,同过去比,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较浓,缺乏开拓精神和长远打算。在新的致富门路面前,等待观望的多,主动尝试的少;为难发愁的多,想方设法的少。而不少已经富起来的农民则害怕“露富”,担心政策发生变化,思想顾虑太多,不敢放开手脚搞多种经营;即使搞了也不敢以实有资本注册,不敢扩大再生产,不敢有大投入和大动作,结果在等待与观望中失去了不少发展的好机会。

(四)陈规陋习又开始抬头蔓延。一是封建迷信有从暗到明的倾向,以丧事活动为主的封建迷信活动表现得尤为突出,看风水、选坟头、做道场等一些旧的封建活动在有些地方又死灰复燃,巫婆神汉活动有所抬头。有些基层干部对封建迷信活动不但不能进行有效制止,反而参与其中。二是赌博风愈刮愈盛。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农业生产和围绕农业开展的多种经营活动已经成为农民的个人行为,农闲时节不再安排农田水利等大规模的集体活动,不少农民便利用这一空闲时间聚赌,有的农民因此而倾家荡产。三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十分铺张,大大超过农民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少农民虽然也反对大操大办,但又碍于“人家以前请过我,我不请人家不好看”,“人家办得那么红火,自己太冷清了,面子上过不去”等原因而随大流,个别农民还有“趁机把以前拿出去的钱再收回来”的思想,无形中也助长了大操大办的风气。四是宗族活动有所抬头。目前农村中联宗亲、修家谱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有的农民遇到纠纷时不去寻找法律裁定,而是寻求宗族的保护。个别地方,宗族势力已经渗透到了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过程中,一些大的宗族势力甚至能够影响选举的结果,在村委会中安排自己的代言人。

(五)信心不足,忧虑颇多。一忧社会治安环境。部分农民认为虽然现在比五六十年代富了,但治安状况不如以前,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治安问题不能正确理解,对地方党委、政府的治安防范能力表示怀疑和忧虑。二忧基层贯彻政策法规跑调走样。绝大多数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及其稳定性深信不疑,但却担心政策到了基层就跑调走样,“好经念歪了”,心理上对基层干部有不信任感。三忧当前的农村经济形势。农民虽然都明白专靠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不挣钱,但面对变化比较快的农村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起伏变化,明显缺乏在土地以外做文章的胆量,以致产生了种地不挣钱、赚钱无门路的困惑。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烈地冲击了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农民在过去一元化状态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并且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进而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矛盾。一方面盼富求富,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又淡漠理想、信念,只捞取眼前的实惠,对国家、集体不管不顾,而且由于价值的失范,不少农民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一方面崇尚科技知识,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和要求十分强烈,奉各种农技人员为“科技财神”,认为只有用好农业科技才是致富的门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各种陈规陋习的影响,信奉鬼神迷信。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交织与反差,是导致农民产生负面心态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思想教育出现“断层”。农村思想教育普遍存在横不到边、竖不到底的“断层”现象,思想教育不彻底、不入户,使本来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得到解决的大量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具体说来,一是思想认识上的“断层”。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思想教育的认识很不到位,往往是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少基层干部还存在着“自然而然论”的认识误区,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其他工作包括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经济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指标,完不成“交不了帐,发不了奖”,思想教育是“软指标”,完不成也不要紧,马虎一点就更没什么了。二是政工队伍建设上的“断层”。不少基层政工干部虽属专职,但多数时间忙于收粮催款等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对思想教育工作上面催着就突一突,任务来了就挤一挤,工作的积极性不足,时间上也不能保证。有的基层政工干部每年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不足20%,效果可想而知。三是思想教育内容上的“断层”。一些地方农村思想教育的内容与实际脱节,游离于中心之外,停留在从文件到文件,从材料到材料的层次,“上级开会二三天,到了基层一袋烟”,走过场,做表面文章,不能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不能回答农民群众思想上存在的疑问,思想教育缺乏感召力和说服力,农民一听就烦,产生逆反心理。四是体制上的“断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引起了农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观念形式和农村管理方式等一系列变化,增加了对农民组织管理的难度。很多村级组织同农民的关系,除了能提供必要的生产服务和一般的经济往来以外,已经不再像集体经营时代那样有权威了。农民对集体组织的依赖已经大大减少,有的农村长期不召开村民大会,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到群众中去,思想政策教育因此而大大弱化。

(三)农民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由于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缺少凝聚力,很难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使本来就疏于管理的农民更加放任自流。这是导致农村思想领域歪风邪气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对一些落后农村调查的情况,可见其大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村级组织无钱办事。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因长期缺乏投入,管理不善使阵地丢失,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思想乘虚而入。二是无人管事。有些基层组织,长期处于“软、懒、散”的状态,有的村连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的人选都没有,青年、民兵组织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三是无章理事。一些村规章制度不健全,尤其是对农村的一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

(四)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太差,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政策水平不高,作风不民主,凡事搞“一言堂”、家长制,办事不公正,使农民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对党的政策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或是在执行中打了折扣。在土地调整、修路、建桥、办学等方面,搞强迫命令和硬性摊派,甚至“治安靠流氓,贯彻政策靠骂娘”,法制观念淡薄,办事方法简单,强行向农民催款催物,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破坏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疏导农民心态的几点对策建议

端正农民思想认识,最根本的措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新旧体制的转换,在农村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价值规范和道德规范体系。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稳定农村政策,发展集体经济,增强农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十五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将土地延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使农民不但要“定心”,而且“放心”。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探索和选准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要眼晴向内,依靠生产发展和自身的不断积累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发挥当地优势,因地制宜确立村级经济项目,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积极稳妥地发展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开采业、养殖业、种植业等股份合作经营,走一条一业为主、各业并举的致富路。二是大力开发荒山、荒滩、荒水,靠地取宝,靠山发财,靠水增收,靠园致富。农村基层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方式,要从过去的以“管”为主转移到以服务、引导为主的工作方法上来,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多层次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增强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应该让群众真正成为创建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其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必须把多层次的创建活动与多为农民办实事结合起来,让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使创建活动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让现代文明走进千家万户,融于农民企业家的日常行为之中。应按照“实”与“精”的原则,设计并组织好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和投资环境的创建活动,使创建活动不仅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能提高群众的素质并使其得到实惠。

(三)加强教育阵地的建、管、用,增强其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一是要因地制宜,建好阵地。既要讲求实效,又要灵活多样。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传播媒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参与;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可以走“小、快、灵”的路子,重点抓好有线、调频广播、一室多用的文化大院、农民书屋、宣传栏等投资少、见效快、农民喜闻乐见又非常管用的教育阵地。二是强化管理,用好阵地。建是基础,用才是目的。要坚决防止“只挂牌不开张”的形式主义,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对党的农村工作构成了不利影响。对某些乡村干部尤其是村组干部来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干部觉得“不好搞”;二是工作难度大,农村干部“不敢搞”。再加上某些农村基层干部社会阅历较浅、理论功底不扎实和年龄偏大等原因,影响了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和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按照德才兼备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那些比较优秀的干部及时选拔到乡村领导岗位上来,优化乡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定期轮训制度,对现有干部进行理论、业务能力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其政策水平和依法行政、带领农民奔小康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也必须在思维方式、领导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上确立新的观念。在工作指导上则应该实现三个转变,即工作对象由村组向一家一户转变;工作方式由单纯的行政领导向示范引导转变;工作重点由单纯的布置工作向全方位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转变,为农户、为企业及时提供技术、物资、农产品销售服务等,搞活农村经济。

(五)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对村级事务和干部群众行为的监督约束力。目前亟须建立健全以下六项制度:一是村民选举制度。村委会成员,必须坚持由民主选举产生。换届选举中,要依法办事,加强引导,既要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又要防止家族势力操纵选举,反对和纠正选举中的违法违章活动。二是村规民约制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民主讨论制定的章程,是村民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小宪法”,是村民自治的基础,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全体村民都必须遵守。三是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里的大事,包括生产经营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公益事业的兴办以及农民群众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的处理等,都必须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作出决定,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四是村务公开制度。凡是涉及到全村农民群众利益的事情,都必须定期向村民张榜公布。实行村务公开必须对公开的内容规范统一,防止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五是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在村干部述职的基础上,组织村民或村民代表对村干部半年或一年的工作进行评议。对评议中问题较多的干部,由乡镇党委、政府出面进行帮助,限期改正,以促进工作。六是建议制定《农村思想教育工作条例》,对乡村两级思想教育工作的任务、目标、队伍网络、经费投入、方法渠道、考核奖惩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农村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标签:;  ;  ;  ;  ;  

当代农民的几种心态及其疏浚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