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以化学为例论文_张晨 麻晓宇

论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以化学为例论文_张晨 麻晓宇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资助项目(WH2019Y010)

摘要:科学精神的缺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培养中的一大症结,高校学者对其加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中国古代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学精神,通过研究其发展经历可以给我们带来如下的启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以自然为导向,要鼓励创新思维,同时还要纯化学生的科学认识观念。

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科学研究探索由认识论层次、社会关系层次和价值观层次等三个层次构成的逐步递进的有机整体。激励并规范着人类的科学研究行为[1]。但是在我国,尽管当代科学发展迅速,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还是出现科学精神匮乏、甚至缺失的状况。

一.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表现及其原因

1.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集中现象

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国家科学发展建设中“会下蛋的老母鸡”,其科学素养是否得到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数十年间的科学进步[2]。然而,近几年的多起学术科技案例表明,我国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现状不容乐观。其表现综合来看可分为“认知型”、情感型”、“实践型”三类的科学精神缺失[3]。

2.大学生缺失科学精神的原因分析

为了探究其原因,许多研究者对于大学生科学精神缺乏这一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认为缺乏学习与认识载体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可以分为以下三点:一是当前中国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二是教师质量与数量的相对不足,导致教育无法有效延续;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意识比较淡薄,从而使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缺少长期以来的文化基础。然而笔者认为,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小农文化为主,的确有别于现代科学思想的发展,但其中却仍然存在代表东方传统科学精神的闪光点

二.古代探究化学中的科学精神体现

中国传统的化学文化底蕴深厚,涵盖冶金、医药、火药爆炸、瓷器制造、基础有机物提取等多个化学化工分支,四大发明即有其二属于化学领域。而这一灿烂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则无法脱离其在探索中求知、求真、怀疑批判、开拓创新等科学精神的引领。

1.炼丹术与医药化学

传统化学史观点一般认为,炼丹术是近代化学学科的起源之一。早在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炼丹术已开始萌芽,其中一部分倾向于矿物元素的冶炼与提取,通过在炼丹过程中对物质性态的不断探索与求知,发现的铅与铁、铜,以及金银等的置换反应,成为了当时第一手的化学资料。早期典型的代表作有水银(即汞单质)的提取,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载:“倾丹砂所化为水银也。”[4]南宋炼丹家白玉蟾在其《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中记载了“上火下凝”法炼汞,即反应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倒置的石榴状瓷罐,内装丹砂和赤金(黄铜),下部为一高筒状坩埚,内装含矿物质的醋,反应式为:HgS+Cu =CuS+ Hg↑,与之前粗犷的生产方法相比,这一生产方式已经初步表现出了近代无机化学的雏形。与此类似的还有由硫铜矿石制备纯铜以及硝石(硝酸钾)的制备方法,都在古代化学家的探索中逐渐由充满人为因素的玄学过程向近代化学发生转变。

另一部分炼丹家则在探索过程中逐渐转向于医药化学的研究。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药物共1980余种,包含无机药物166种。其中即有40余种为当时的炼丹学家发现提炼并作为药物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后经增补的《本草学》中无机药物共计355种,有机药物2273种。除部分早期发现的天然药物外,大多数均为以炼丹家和药学家为代表的古代化学家提炼配比,形成了古代的医药化学体系。

2.火药与爆炸化学

火药是中国传统化学的核心成就之一。南北朝陶弘景在用雄黄、硝石和松脂来提取砷元素时发现了“炸鼎”现象,成为火药诞生的开始。与原本的三种原料相比,唐代的硫磺、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在非密闭的环境中也可发生剧烈的燃烧和爆炸,“伏火雷”的原型即来自于此。在此之后,古代化学家们不断创新配方,推动火药武器的研制。北宋曾公亮《武经总要》中记载了多种火药武器的用法,在原本的燃烧和爆炸上创新出了带毒、释放烟雾等功能。

3.其它化学工艺与技术

传统化学在冶金、瓷器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冶金技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迅速发展,到西汉晚年所出产的部分钢铁器具,其部分指标已相当于现代铸铁的一流标准,与瓷器、医药、火药等化学工艺共同构成了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从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感性经验知识不断被可普及化的科学过程所替代的转变。同时,在这一转变中,包括炼丹家和药学家对新知的探索和求真精神、怀疑批判与继承传承的精神,以及在火药研制中开拓创新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传统化学文化的科学精神体系。

三.古代化学文化中科学精神对大学生培养的启示

1.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要以自然为导向

自然是传统化学发展的根源,并在此过程中提出求知,探索,发展,创新。传统化学正是通过这一方式,寻找到了众多的自然规律,从而得到了自身的发展。直到现在,许多重要的科学研究也都依然师法自然学习,从中挖掘出细微的科学原理,让科学发展朝着更为有利的方向进行。因此,对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也要坚持以自然为导向,尊重自然发展的自身规律,促进科学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2.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要鼓励创新思维

科学的产生,往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古代化学家从自然界固有的特殊现象中发现规律,在规律中总结创新推动发展。即使是思辨的成果,也必须在探索-怀疑-创新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发展,促进科学与社会的进步。而如果大学生上课的方式仅是照本宣科的鸭式教学,只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背诵,不去实践思考,只会固步自封,是无法让科学发展继续向前。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驱动力之一,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因此,在科学知识之外,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

3.要纯化学生的科学认识观念

对待科学,学生应该学会分享而不是唯己,应会学知止而不是贫得,正确认识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基础,所以只有纯化了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才能为未来的科学事业提供长效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葛彩云,张晓华,高军.论科学精神与工科研究生科学精神的培养[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7(04):72-74.

[2]饶军民.浅谈老子为道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11):121-122.

[3]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缺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4]杨光.中国古代化学的成就及缺憾[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41-43+47.

作者简介:张晨(1997-),男,湖南益阳人,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化学工艺与化学教育;

麻晓宇(1996-),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研究生。

论文作者:张晨 麻晓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  ;  ;  ;  ;  ;  ;  ;  

论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以化学为例论文_张晨 麻晓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