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大学生德育必修课_感恩教育论文

感恩教育--大学生德育必修课_感恩教育论文

感恩教育——大学生的德育必修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修课论文,德育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714(2007)02-0086-0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总目标可以概括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时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几个方面的目标汇总起来,就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所在,那就是,人与人的和谐。或者说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社会,这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将近2300万人,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将成为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在这一艰巨而伟大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必须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以保证未来国家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和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一、感恩教育概述

感恩就是对自己拥有的一切要心怀感念,并从内心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感恩是道德养成的过程,最终生成一种道德自觉。[1]“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情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华之所在,同时随着西方思想的不断传入又融合了西方感恩教育的因子。其核心理念是付出自己真挚的情感,对外在的社会与物质世界怀有真诚的心态。

和谐社会就应该有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校园等,所有这些和谐的构建都离不开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有非常强的弥合功能。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及原因分析

虽然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有些共性问题还是值得深思和探讨。就其感恩意识的现状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平时比较任性、自私,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会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可以说,父母的溺爱、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啃老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些好高骛远、拈轻怕重而不愿就业的年轻人,吃靠父母,住靠父母,结婚靠父母,房贷靠父母,养孩子靠父母,工作几年了没有存款最后还是靠父母,感恩之心严重缺失。[2] 在“啃老族”面前,“月光族”只能是黯然失色,“自愧不如”了。一位曾接受社会资助的大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图的。我现在每月不过三四千元钱,没有帮助他人的能力。”这种现象无疑是“善良的种子”结出的“变异的果实”。感恩的另一重性“受助者对他人道德行为的价值判断与回馈方式”,显然在不少“变异的果实”中消失殆尽了。[3]

而笔者在对下沙高教园区10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中更是发现:近80%的学生与父母的主要联系方式是打电话,且其主要动机就是要钱,有22%的人从来没有或很少想到,在佳节之际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有56.7%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23.7%的人从来没有或想到过也应该祝福父母亲生日快乐;甚至有近20%的人认为长大后不一定或不应该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仅仅只有20.4%的人则明确认为父母亲不应该承担大学期间的读书费用;对于毕业后就业的设想,如果毕业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找不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有23.8%的人表示“没有想过”或选择将待在家里……这些现象表明:感恩正在被当代大学生忽略甚至遗忘。

感恩意识的淡薄甚至缺失,不是由当代大学生自身引起的,而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欠缺所共同导致的一种后果。

1、不当的家庭教育成了溺爱的温床。198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父母不仅为他们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都由长辈代替做了,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养成了孩子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2、学校教育沦为升学的工具。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不敢对孩子的学习掉以轻心,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有出息的重要砝码,这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样一来忽略了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尤其忽视感恩教育,学生几乎进入了情感疏导的荒漠。正是这种教育的空白,使得他们不知道“何为感恩”,也不知道“怎样感恩”。

3、社会教育渗透不良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弱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由于后天教育和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的。社会风气的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等一系列社会现象,给大学生一种错误的暗示,形成他们“睚眦必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

三、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在当代社会来讲,从国际和国内两种需要中可窥一斑。

1、感恩教育是“四个学会”的综合体现。1996年,由前任欧盟主席雅克·德洛尔担任主任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同年12月,我国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这本《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书提到,教育的四个支柱是指: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4] 四个学会归纳了人应该如何学会和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独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各种潜能,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感恩教育是“四个学会”的综合体现,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低下、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都是表面现象,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学生缺少感恩意识。

2、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第五个任务是“增强全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其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3]。感恩教育对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非常重要,懂得感恩、会感恩,可以使大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面对人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感恩意识的缺失只体现在少数大学生身上,但是其影响却不能低估,有可能将会导致整个大学生群体道德意识的滑坡。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感恩意识的缺失将极大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有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作为育人主体的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乃至施恩的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感恩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心胸宽广,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增加今后事业成功的机率,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

四、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大学有三大功能,其中一个功能是教学。这个功能意味着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更要教学生学会生活,实现大学育人的功能。所以,围绕着学生学习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实现教书育人。教育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5]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也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6] 爱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任课教师首先必须有“爱”心,要懂得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高校要建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的、有效的导向机制、制约机制、评估考核和奖惩机制。把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或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中育人考核指标,作为教师晋职晋级、岗位聘任和评优选模的重要依据。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为营造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和谐教学环境而努力,设法让学生理解和尊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教师对教学辛苦的付出,从而让学生发现关爱,珍惜关爱,学会关爱。任课教师要将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国家和社会的栽培之恩。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含有价值取向的思想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这一实际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要切合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能够回答受教育者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使受教育者听起来亲切,并且要善于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与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跨学科交叉渗透,挖掘和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而努力,为培养具有感恩意识、和谐的人才而努力。

2、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文化育人。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有良好的潜移默化效果。高校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或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分量,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目的。

借用《大学新语文》主编夏中义先生的话说,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帮助学生“精神成人”,“精神成人”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它标志着一个人在对待和处理世事时有了一个内在自足、持久稳定的价值标尺,不会因为世事变化而改变。[7] 爱是人文教育的核心,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树立大学生的普世主义的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美好的心境看待世事。让大学生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理解和宽容。高校要制定相对完善的管理方法,高度重视对校园文化载体和阵地的建设与引导,通过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学生课外理论学习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感恩教育,保证宣传载体能很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正面宣传作用。此外,加强对校园网络软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并以此为阵地对学生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教育学生理解感恩、自觉感恩。

3、实行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大环境,实现环境育人。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8] 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

美国于1996年建立了全国伙伴关系学校网络(National Network of Partnership Schools),致力于维护和发展更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合作,促进政策研究和学校发展。至2005年9月,已有16个国家的教育部门、127个县、67个大学(组织)、1087所学校加入该网络,目前还在不断增加。[9] 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实施感恩教育的环境基础。大学生最先受到的教育来自于家庭教育,高校应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感恩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及时联系学生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实践感恩。

标签:;  ;  ;  ;  ;  

感恩教育--大学生德育必修课_感恩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