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_谭永英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_谭永英

谭永英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民族职业中专 419100

摘 要:数学问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一定的课堂情境。实际上,在课堂问题化情境的教学中,往往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经验,巧妙地创设具有启发性意义的问题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以面向全体、全员参与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问题化 激趣性 悬念性

一、激趣性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中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往往以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过程;尽量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探究教学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用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问题化教学情境的效用,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整合教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其探索的欲望,充分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应采用怎样的问题方式才能在教学中产生积极的作用,正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内容。

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认知上冲突,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比如激趣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的导入阶段就能起到很好的引导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造愉悦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教等比数列时,我们可以把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作为案例:一个大富翁和一个年轻人订了一个合同,一个月内这个年轻人每天需付给富翁十万元钱,而富翁第一天付给年轻人一分钱,第二天付给两分钱,第三天付给四分钱......以后每天富翁付给年轻人的钱都是前一天的两倍,直到三十天期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试想一下这个合同对谁有利?由于我们应用了现实生活中最富有激趣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成为了驱动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子,课堂气氛会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很快地进入了对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启发性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

问题化教学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成功地实施问题化教学,就得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紧扣课题的要求,揭示数学的概念与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设问的方法与角度,指向问题的核心,增强启发的作用,触及问题的本质。启发性的问题不是问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提升问题的效果,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提问的时候应给与学生足够的四维空间和时间,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老师在必要时可以提供一定的引导,切不可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我们讲到面面垂直定理时,可以采用以下案例进行教学:观察教室内,东墙与地面所在的两个平面,它们有什么关系?你能说出他们为什么垂直吗?面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你能否从分析线面垂直的判断定理条件和结论入手,去获得关于面面垂直的有益启示呢?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揭示了问题核心的所在:前面垂直的条件是线线垂直,由此可知,面面垂直的条件应该是线面垂直。线面垂直的含义是什么?上述思维过程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得出了更进一步的结论:一直线垂直于面内无数条直线;一直线垂直于面内两条相交的直线。通过上述案例的一系列探究,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由熟悉的情境向未知的情境迈进,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定义和概念的表述简洁凝练,指向性强,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教材,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三、悬念性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

所谓悬念性的教学情境本身是一个“提”而不“答”的一个过程,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猜想,老师提出问题后三缄其口,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以追求“心欲明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境界,引发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愿望。例如,讲到指数函数的时候,老师可将一张厚度只有0.1mm的白纸对折27次以后对学生提问:现在纸的厚度是多少?有没有超过七八层楼的高度?同学会不解其意,一下子蒙在鼓里,老师可以随口提示,这一折应该会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吧!珠峰的高度只有8844.43米!学生通过指数函数的学习和推算后,一下子就恍然大悟,算出折叠纸的高度为13422m,远远超出了珠峰的高度。

通过让学生思考与猜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中了解了指数函数的内在意义,悬念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全册高级中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文作者:谭永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2月总第19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7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_谭永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