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的调查研究_青少年教育论文

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青少年论文,现状论文,道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青少年道德情感是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当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吋,就产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如自悦、欣慰、赞赏、敬佩等,否则便产生否定性的情感体验,如自责、羞愧、厌恶、憎恨等。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中介变量,道德认识只有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才会产生道德动机,从而推动、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缺乏道德情感常常是造成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可以说,青少年道德情感是我国学校教育最为强调要加以培养的一类情感,是集中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公民教育的情感特色。[1]

然而,由于道德情感特有的复杂性和青少年阶段的特殊性,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国外心理学至今在道德情感方面积累的研究资料仍然比较少;[2]国内心理学界在道德情感方面,也远远没有道德认知研究那样广泛和深入,[3]或因只针对道德情感的某一方面,而有失全面性和系统性;或因局限于青少年发展的某个时期,而缺乏全程性和动态性;或因样本量太小,而难以揭示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整体面貌。正是缺乏对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实证调查,导致社会上在“我国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如何”这一问题上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爬坡说”(认为青少年主流思想道德较好,同时承认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不足);有“滑坡说”(虽认同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整体较好,但强调青少年存在的问题极其严重);也有“中间说”(认为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喜忧参半)。[4]这不仅不利于社会对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的正确认知,而且因缺乏对青少年道德情感发展特点的系统研究而直接制约了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升。为此,我们精心编制了《青少年道德情感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尝试首次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全面揭示客观现状,为对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的进一步科学研究和教育培养打下必要基础。

二、青少年道德情感问卷的编制

在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富有原创性的《青少年道德情感问卷》,为全面系统调查了解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提供有效测量工具。

(一)研究对象

试测对象取自上海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各一所,随机抽取高中二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学生,填写有效问卷1067人,其中,高中二年级学生290人、初中二年级学生410人、小学五年级学生367人;男生568人,女生499人。验证性因素分析时,再另外随机选择上海市普通学校的高中二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学生,填写有效问卷1284人,其中,高中二年级学生446人、初中二年级学生420人、小学五年级学生418人;男生578人,女生706人。

(二)研究方法

根据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定义和构成要素,[5]结合文献研究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在理论推演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编制出青少年道德情感初始问卷,共35个题项,七个因子。考虑到此类题项易具“趋中”态势,故采用偶数等级:从“完全不符合”记1分,到“完全符合”记6分。经预测后,对问卷的题项内容、编排形式和文字表述进行修改完善,最后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进行试测。所得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和LISREL8.70软件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初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根据项目分析原理并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按被试问卷总分排序,取其前27%作为高分组,后27%作为低分组,然后进行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各个题项上分数差异的t检验,凡p>0.05的题项因区分度不高被删掉。再对题项得分与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删掉相关不显著的题项。

初始问卷的KMO抽样适当性参数0.859,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4339.463,p<0.001。据此进行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问卷剩下共20个题项,包含四个因子:爱国感(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热爱的情感)、关爱感(对他人的挫折、不幸等遭遇的怜悯或同情的情感)、正直感(勇于坚持原则、主张公正的情感)和责任感(对自己分内的事勇于承担并尽力完成的情感)。四个因子特征值都大于一,解释总变异量的45.957%。

2.正式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1)信度检验

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总问卷和四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572~0.822之间。(见表1)

(2)效度检验

为进一步考察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结构效度,运用LISREL8.70软件对测验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见表2)

结果显示,青少年道德情感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问卷假设模型的/df小于5,RMSEA小于0.05,CFI、GFI、NNFI和AGFI等各项拟合度指标均大于0.90,这些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很好。

三、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的调查

运用自编的《青少年道德情感问卷》对我国主要城乡地区进行调查,以了解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

(一)研究对象

调查在全国代表性的大城市及其郊县展开。以国家统计局颁发的《200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为依据[6],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发达(上海、北京和广州)、较发达(长春、郑州和西安)和欠发达(西宁、贵阳和海口)三类地区九大城市及其郊县的117所学校的25485名11~19岁青少年进行调查。其中发达地区7884人,较发达地区8499人,欠发达地区9102人;市区14149人,郊县11336人;男生11807人,女生13627人;四年级学生2387人,五年级学生2441人,六年级学生2605人,初中一年级学生2557人,初中二年级学生2725人,初中三年级学生2476人,高中一年级学生3659人,高中二年级学生3522人,高中三年级学生3095人(内有18份问卷缺失年级信息,51份问卷缺失性别信息)。

(二)研究方法

为确保调查过程严格、规范,统一培训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当主试,分赴全国被选学校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而不是委托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进行,统一指导语,匿名填写答题卡,当场收发。调查信息录入计算机,运用SPSS13.0软件统计处理。由于此调查样本甚大,微小数据差别也会造成显著性差异而致误判,故采用效果量指标来检验数据差异的实际意义:对两个独立组平均数之差进行显著性检验时用d作为效果量,变量间关联强度分为小(d<0.2)、中(0.2<d<0.7)、大(d>0.7)三类;方差分析时则用作为效果量,变量间关联强度分为弱(<6%)、中(6%<<16%)、强(>16%)三类。[7]以下主要反映效果量中等以上变量情况。

(三)研究结果

1.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总体状况

调查发现,青少年道德情感总平均得分为4.50,几乎与青少年总体情感素质平均得分(4.51)相当。[8]

道德情感下属四大因子平均得分在3.94~4.83之间。采用单样本t检验,并计算效果量指标d值,结果表明:爱国感、关爱感的平均得分与道德情感的平均得分之间有实际上的显著性差异(d>0.2),且爱国感和关爱感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道德情感的平均得分(p<0.001);正直感、责任感的平均得分与道德情感的平均得分之间有实际上的显著性差异(d>0.2),且正直感和责任感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道德情感的平均得分(p<0.001)。(见表3)

2.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性别差异

分别以道德情感及其下属的爱国感、关爱感、正直感、责任感得分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计算效果量指标d值。结果表明,男女生道德情感及其关爱感、责任感平均得分具有实际上的显著差异(d>0.2),且均是女生高于男生。男女生爱国感、正直感平均得分没有实际上的显著差异。(见表4)

3.青少年道德情感在学业自评上的差异

因变量同上,以学生的学业自评(优等、中上、中等、中下和较差)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参照效果量指标,发现学业自评不同的青少年其道德情感总平均得分具有实际上的显著差异(>6%),且随着学业自评的等级提高,道德情感的得分随之上升。(见表5)

4.青少年道德情感在师生关系上的差异

因变量同上,以学生自评师生关系(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参照效果量指标,发现具有不同师生关系的青少年其道德情感及其爱国感、关爱感平均得分具有实际上的显著差异(>6%[2]),且都表现为随师生关系渐好而逐级提高。(见表6)

5.青少年道德情感在教师有情施教上的差异

因变量同上,以教师有情施教(教师上课生动而富有感情)人数占被调查者所知教师人数比例(大多数、多数、半数、少数、极少数)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参照效果量指标,发现选择有情施教教师比例不同的青少年其道德情感及其爱国感、关爱感平均得分具有实际上的显著差异(>6%),且都表现为随有情施教教师比例上升而逐级提高。(见表7)

6.青少年道德情感在其他变量上的差异

因变量同上,分别以年级(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博士/硕士、大学/大专、高中/中专、初中及以下)、同住对象(和父母、和父亲、和母亲、和父母以外的亲人)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参照效果量指标,发现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同住对象与道德情感及其下属因子的平均得分都没有实际上的显著差异(<6%)。同时,再以学校位置(市区、郊县)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计算效果量指标d值。结果表明,市区与郊县的青少年道德情感及其下属因子的平均得分没有实际上的显著差异(d<0.2)。

四、讨论

(一)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总体正向积极但亟待提高

本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总平均得分为4.50分,正处于我们问卷中设定的6点等级评分中“有点符合”(4分)和“基本符合”(5分)之间的中界线上,说明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总体上处于正向、积极状态。这是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基调。但必须看到,这一得分与“基本符合”还有一定距离,离“完全符合”(6分)更是有相当差距,说明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整体水平仍然不高。

上述结果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当前,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社会思潮的日益多元等时代发展特点,以及独生子女、物质优越、青春发育等个体成长特征,使得青少年的发展问题格外引人注目。近两年,大众传媒上充斥着各种各样“90后炫富女”、“烧钱男”、“非主流”、各种“门”事件、“熊姐”等关于青少年的新闻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议论、评价甚至失望、忧虑。然而,这些议论、担忧甚至指责,或者仅凭主观臆测,或者仅基于个案,多缺乏客观实证依据。我们首次全国范围内的大样本调查,从第一线获得了鲜活数据,客观地勾勒出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现状,揭开了青少年道德情感究竟如何的神秘面纱,这对于引导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客观认知和公允评价、促进新时期新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各因子发展不均衡

本次调查发现,青少年道德情感在内部各因子上并非同步发展,显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

1.关爱感和爱国感发展可喜

青少年关爱感平均得分4.92,为其道德情感中最高的因子,几乎达到“基本符合”水平,其所属题项“当别人遭遇挫折或不幸的时候,我会安慰他”(5.19)和“听别人讲不幸的事,我会替他难过”(5.12)的得分甚至超过“基本符合”水平。这说明当他人遇到挫折或不幸时,当代青少年多有同情之心、援助之情,表现出高尚的利他情感。这一结果似乎与我国自古崇尚“仁爱”、“善良”、“同情心”,主张“凡是人,皆须爱;天同复,地同载”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影响有关,也与中小学校近年来结合各种赈灾活动进行有效的关爱教育以及社会、媒体的宣传有着密切的联系。

青少年爱国感平均得分(4.83)仅次于关爱感,为其道德情感中又一高分因子,逼近“基本符合”水平,其所属题项“在国际比赛中,每当升起我国国旗、奏响我国国歌时,我油然产生一种神圣感”(5.1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今天仍然让我觉得自豪”(5.06),得分也超过“基本符合”水平。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说明我国当代青少年拂去令人炫目的华丽时尚,内心涌动着的依然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尊感以及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2.正直感和责任感现状堪忧

青少年正直感平均得分相当低,仅3.94,为其道德情感中得分最低的一个因子,甚至低于“有点符合”水平,其所属各个题项得分也都在4分左右;可见,当代青少年勇于坚持原则、主张公正的情感发展相对较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直感所属题项“老师询问某同学错误时,我‘如实相告’或‘尽量回避’。两者相比我愿选后者”,得分仅为3.49,为本调查中所有得分最低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列入负向得分范畴的结果(3.5分为正负向分界线)。我们分析认为,正直感发展较差,可能源自两点:内部因素方面,青少年期特有的需要——友谊需要凸显,部分青少年宁愿以牺牲原则、违背公正为代价来维护同学、维持“友情”;外部因素方面,社会上一些人奉行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青少年容易受到成人价值取向的影响。

责任感平均得分(4.16)也很低,几乎低至“有点符合”水平,其所属各个题项得分都在4分左右,可见,当代青少年对自己分内的事勇于承担并尽力完成的情感不高。如在责任感所属的题项“我并不欣赏那种为了团体荣誉而放弃个人利益的人”上,青少年选择“不欣赏”的等级不高,平均得分仅为3.94。在另一选项“对分内事,只要决定了就奋力去做,哪怕成功的把握不大”上的得分也只有4.18,远低于道德情感的均值4.50。究其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在家庭中,当代青少年独生子女比例渐占多数,家长过度照顾甚至越俎代庖,导致一些青少年缺乏责任感;二是在学校里,部分中小学一味追求“应试教育”,忽略甚至缺乏责任心教育;三是在社会上,受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少年责任意识淡薄。

(三)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存在性别、学业自评上的差异

1.女生道德情感优于男生

著名道德心理学家吉利根指出,公正、关爱的道德价值取向分别与男、女性别有关,即女性的关爱取向占优势、男性的公正取向占优势,且贯穿于个体的整个一生并表现于各种道德情境。[9]本调查证实,在关爱感上,女生得分(5.08)显著好于男生(4.74),并且在所属五个题项的四个题项中都存在这一倾向性特点,说明女生更懂得关爱他人,更有同情心。但是本研究未证实男生的公正感高于女生,却发现在责任感上,女生得分(4.29)显著高于男生(4.02)。在道德情感总平均得分上,也是女生(4.56)略优于男生(4.42)。此结果表明青少年在道德情感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女生优于男生的差异,并达到了显著的实际意义。

2.道德情感与学业自评同步发展

本调查发现,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得分会随着其学业自评等级的提高而逐级提高。对自己学业评为“较差”等级的青少年道德情感总平均得分只有4.18,而评为“优秀”等级的平均得分达到4.74,相差甚远。而这里的学业自评只是指青少年学生在自己班级范围内的学习状况的自我评价,是一种相对的主观的评价,并非客观的考试成绩的综合评定。这说明,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生活内容,自己在班级集体中的学习状况,是影响青少年学生情感(其中也包括道德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青少年对自己在群体中学业状况的自我认定的地位。

(四)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存在师生关系、教师有情施教上的差异

1.青少年道德情感随师生关系渐好逐级提高

我们的调查显示,青少年道德情感随师生关系渐好逐级提高,道德情感总水平由师生关系“很差”等级时的3.92,直至“很好”等级时的4.72,其中爱国感和关爱感分别从“很差”时的4.03、4.10,到“很好”时的5.09、5.21,差距非常显著,由此我们发现了师生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实际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可能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因“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迁移功能的作用,而对教师这一道德学习的重要他人的道德榜样力量得以有效放大;二是可能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情感的疏导功能(情感能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接受性程度的效能)发挥积极的作用[10],学生对教师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减弱,乐接受性增强。

2.青少年道德情感随有情施教教师比例上升而渐次提升

本调查还发现,教师教学时是否生动而富有感情,也即是否有情施教,对青少年道德情感有直接作用:其道德情感随有情施教教师比例上升而渐次提升,道德情感总水平由“极少数”时的4.14,直至“绝大多数”时的4.73,其中爱国感和关爱感分别从“极少数”时的4.32、4.50,到“绝大多数”时的5.14、5.23,相差十分显著。教师有情施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素质,而且可以通过积极情绪的累积,来“点燃”、触发、强化、巩固学生的社会性情感体验,以提升其道德情感。令人忧虑的是,现实中教师有情施教的状况并不理想,我们对全国中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情优教的比例很小,近90%的中学教师没有达到理想状态。[11]但随着情感教学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以及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最近的一次调查就显示,80.0%的高中教师认为在课堂师生交往中需要投入情感,“不清楚的”占15.0%,觉得没必要的仅占5.0%。[12]

(五)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在其他变量上并无实际差异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覆盖到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整个青少年阶段,结果发现,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并不存在年级间的显著性差异,而以往的一些研究却发现了差异现象。如爱国感方面,顾海根对1142名中小学生问卷调查发现,爱国情感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提高,各年级间都有明显的差异。[13]陈会昌运用情境故事法,也发现不同年级青少年爱国情感存在差异。[14]再如责任感方面,刘世保研究发现青少年公民责任感发展是随着学业的升高而逐步递减的。[15]冯源研究发现中学生道德责任感各年级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16]本研究同时对其他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检验,发现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在学校位置、父母受教育程度、同住对象等变量上均无实际差异。

上述情况的客观存在,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的时代、主题、工具、取样等方面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道德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和青少年道德情感发展的特殊性,这也启示我们要做进一步深入的持续研究。

五、教育启示

本次研究是对我国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的首次大规模调查,样本大,对象广,数据多,所获信息丰富,仅初步分析已可从中获得多方面教育启示。

首先,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现状既令人欣慰,又给人警示:一方面,青少年道德情感的主流是好的,特别是关爱感、爱国感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表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总体上是有成效的,可以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感到欣慰,并树立教育的信心;另一方面,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整体水平尚不高,离教育目标还有相当差距,这又为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警示,使中小学教师感到任重道远。

其次,我国青少年正直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急需加强。本调查发现,我国当代青少年的正直感和责任感发展相对较差,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对薄弱环节。还要指出的是,当代青少年正直感得分最低,是道德情感中唯一一个处于“有点符合”水平之下的因子,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强化正直感、责任感的培养,是我们青少年道德情感培养中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课题。

再次,学校教育在青少年道德情感培养方面大有可为。从理论上说,学校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培养也是具有主导作用的,其中自然亦包括道德情感方面的培养,但在教育实践中,人们似乎并不认同。社会上流传的“一周5天的学校教育+2天离校生活=0教育效果”的公式,就是隐含了对这方面教育效果的否定。值得庆幸的是,本调查用事实初步说明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道德情感培养上的重要作用。调查不仅揭示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加深了我们对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看到了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上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而且还揭示了作为学校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对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积极作用,教师的有情施教能有效促进青少年道德情感发展,从而能同时发挥学科教学的育智功能和育情功能。

标签:;  ;  

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的调查研究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